別的士兵都戴軍帽,為什麼印度士兵卻裹著個頭巾呢?

付化東


方圓論壇觀點

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所以印度也流傳出來很多種族習俗和宗教規定。但是印度雖然同樣也屬於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印度由於其特殊性導致印度沒有什麼統一的文化,從古至今印度忍都習慣了被佔領被殖民。所以印度雖然國家統一。但是在文化方面一直都是各自管各自種族的文化習俗。這也導致了印度沒有文化主流。所以一直以來印度各種族各宗教間風俗習慣是五花八門的。而印度人頭上包裹頭巾的習俗來自於印度的錫克教。


錫克教是十五世紀誕生在印度的一個教派。原本錫克教屬於印度教的一個分支。但後來發展的比較好所以脫離了印度教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教派。錫克教嚴格規定男人都留長髮,加發梳,用長布包頭,穿短褲至膝,佩劍。教徒舉行劍的洗禮後,姓名前多冠名為“Singh”。雖然現在佩劍之類的規定取消了。但是長步包裹頭部這是一直在流傳的。在最初開始印度軍隊實際上是不統一裹頭巾的。之所以會演變成現在印度軍隊不戴軍帽而改為裹頭巾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從錫克教第六代師尊到第十代師尊這段時間。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錫克教逐漸從一個宗教性質的組織變成了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宗教組織。因為在錫克教的教義中本來就有追求平等這一條。錫克教佩戴短劍就是意味著追求平等和平。之後從錫克教鼓勵教眾加入軍隊反抗莫臥兒王朝的統治地時候起,錫克教教眾就開始紛紛的加入軍隊。到了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印度軍隊中錫克教教徒就佔據了整個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我們在一些二戰的影視作品和圖片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當時作為英國僕從軍的印度士兵基本上都是布裹著頭的形象。



後來隨著錫克教教徒在軍隊中人數逐漸的增多。如何統一著裝也成了印度軍隊的一個大問題。因為錫克教只是印度的宗教之一。其他的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並沒有明確規定男子要裹頭。所以這個時候軍隊中就存在了裹頭和不裹頭的兩類人。而我們上面也講過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所以印度政府也必須要尊重錫克教關於裹頭的教義。所以後開印度就乾脆不統一軍帽了。這就造成了現在印度軍隊中士兵的帽子是五花八門的。畢竟很多特殊的軍隊或者有著特殊風俗習慣的士兵也不少。只能說裹頭士兵佔據了一部分而已。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印度軍隊最近的這些年出鏡率高,閱兵時分上演最炫民族風,五顏六色的頭巾特麼吸睛。人們不禁要問一句,特麼頭巾忒也豔麗,為何印度人特別鍾愛如斯?印度身處熱帶,戴頭巾有吸熱作用,久而引以成習,看來不會改掉。尤其在錫克的教義中,終生不剔發,戴上頭巾有助包裹頭髮,只有睡覺的時候可以除去,睜開眼睛就要裹上頭巾,錫克教徒們大多集中在旁遮普邦,歷史上有善戰之名,英國在上海有殖民地的時候,招慕了大量的錫克僱傭兵,也都裹著紅色的頭巾,上海人見了錫克的警察,總是叫阿Sir,叫得時間長了便轉了音,成了阿三,又飾以紅頭之名,這便是紅頭阿三的來歷,積習日久,以之稱呼印度。現在印度,基本上四類人喜載頭巾,除了錫克教徒,在拉賈斯坦邦,噢,就是經常掉軍機的那個地方,是印度的窮鄉僻壤,再一個就是南部的卡納塔克邦,以及15%的我的穆斯林教徒,其他邦或人眾則無是一喜好。但在錫克教徒那,是非戴不可,大約佔印度人口的1.9%,也就是3000來萬的樣子,卻在印度軍隊中佔了16%,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印軍頭巾滿天跑,也只是錫克的兵如此。

●頭巾故事。鷹醬家統治印度之時,旁遮普是個獨立的錫克王國,後來英國人找準機會終於滅了它,戰至1849年總算滅了它。是有善戰的名聲,如今在英美等大國,都有裹著頭巾的錫克兵,現在在印度國內,更是如此,特別是在印度軍內,因為人員多,也就尊重他們,喜歡戴就戴著吧,這叫尊重民族傳統。他們的先哲說過的話,戴頭巾為得讓人容易認出我們。當然也是民族自豪感使然。歷史上歐洲人強行要給他們取消,造成了挺嚴重的地區叛亂。印度也知道戴頭巾,在部隊非常麻煩,裹個頭巾大約半小時,非常耽誤事,但又取消不得,因此發明過一種圓圓的頭巾鋼盔,但非常不穩固,易於脫落,可能更多時候,這些錫克兵們仍然要戴頭巾才行。

●頭巾有關文化。根深蒂固的錫克頭巾,使人印象深刻,頭巾在印度,著實也成為一種文化。不似錫克頭巾的打法,我們看莫迪頭巾的各式各樣,非常複雜。如果他一襲西裝,出現在非社交場所,被眼尖的記者給逮住,就會恥笑了去,甚至說,他像一個“來野生動物園遊獵的白人”,總之民族感的頭巾,不是戴不戴都可以,那是非戴不可,似乎包括莫迪在內的歷屆總統,都善於此道。錫克的頭巾看著相對簡單,大都是中間凹,兩側膨起的圓包狀,易於識別,在軍隊中的錫克兵也大多如此。凡佩載這種頭巾者,大多錫克兵無疑。

●成為一種標誌。頭巾已與錫克人合而為一,是錫克的運動員參加國際賽事,有一次被裁判要強行摘下,錫克運動員以為事關民族尊嚴,以罷賽相要挾,他們認為,摘掉了頭巾,就是對神靈的大不敬。已根植於骨子裡。於錫克教來說,還有一個現象,以為值得留意,男姓必飾以“辛格”之名,是以印度多辛格,女必加註考爾,所以稱為考爾的也自有不少。辛格為獅子之意,辛格則為公主之義。有關錫克人不多,居然有這麼多故事,可能是人們沒想到的。


魂舞大漠


當然不全是,裹著纏頭的僅限於錫克族印度士兵。實際上,錫克教徒人數並不多,僅佔印度總人口的1.9%,主要集中在印度的旁遮普省。但錫克教徒卻在印度社會中很有影響力,在商業和軍警中的比例也非常高,尤其是錫克人尚武,饒勇善戰,對上級極度忠誠的傳統,讓其印度軍隊裡非常受歡迎。

(綠色是錫克軍警界鍾愛的纏頭顏色)

錫克教徒有鮮明的識別特徵,皮膚較白,高大魁梧,成年男子按照錫克族的教義,鬍子頭髮都不能剃,要堅持裹纏頭來把頭髮包嚴實,一包都是好幾層(這可是熱帶國家啊,自行想象一下那酸爽的味道)。而且,頭髮萬萬不能在外人面前露出,否則被視為非常不雅的行為(怎麼有點像穆斯林對女性的要求)。此外,錫克男人都喜好叫“辛格”。這名字是錫克教獨有的,意思是雄獅(聽起來就不好惹),象徵著虔誠、勇敢和犧牲精神,屬於男性非常鍾愛的名字,比如,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

早在殖民時期,錫克人就美名遠揚,經常擔任英國權貴們的侍從、保鏢等等。因此,幾個世紀以來,在海外的印度人中,錫克人佔有相當高的比例,搞得外國人覺得印度男人都帶大頭巾叫“辛格”。比如,咱們管印度人叫“紅頭阿三”,就源於錫克教的印度巡捕都喜歡裹紅色頭巾。

(2017年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個忠心耿耿侍奉維多利亞女王的印度錫克侍從形象,大讚女王和印度侍從的深厚情誼。男主錫克侍從阿卜杜勒,身材高大魁梧,性情卻十分溫順,平日裡比女王的兒孫們孝順多了,可謂宗主國與殖民地人民“共榮”的典範。下圖,歷史原型與電影劇照)前面也說了,錫克人因為自己很強悍,素質高,雖然人口比例小,但在軍警界卻是主角,有話語權,在海外印度人口中的佔比也很大。

比如,下圖,英國皇家衛隊冷溪近衛團中的錫克士兵,這個裝扮別有一番風味,民族傳統得到了充分尊重。

印度閱兵式,紅帽和紅纏頭混搭,錫克教傳統還是挺受尊重的。像上圖這種儀仗隊,帽子和頭巾都是裝飾用途,雖然會顯得有些不整齊,但並不妨礙什麼。

不過,按印度閱兵的慣例,壓軸戲定是一摞摞掛在摩托車上表演雜耍的士兵,這個環節,如果不帶頭盔,還堅持纏頭,那可是在玩命。

更危險的是,真要上了戰場,包著鼓鼓囊囊的纏頭,就戴不上普通的鋼盔了,暴露在槍林彈雨之間,加上纏頭鮮豔的顏色,分分鐘就是在送死。

然而,尚武的錫克人又在軍中佔比又很大,裹頭巾在他們看來甚至比保命還重要。結果,這個問題著實讓印度軍方頭疼了一陣子。還好,印度費大勁設計了一款方形的鋼盔,專門配給錫克教士兵,幫他們纏頭,頭盔兩不誤。
其實,即便是纏頭可以戴在頭盔裡,但在現代戰爭中,纏頭還是個“拖後腿”的物件。比如,錫克教的大鬍子、蓄髮、包頭巾勢必會很耽誤時間,可軍隊偏偏是最講求效率的地方;更嚴重的是,實戰中,各國士兵都會盡量把頭髮剃短,鬍子刮乾淨,這樣受傷時方便救護,不容易引發感染。而錫克人鬍子拉碴,頭髮一尺多長,纏頭一包好幾層,非常不利於戰場的緊急救護。

此外,上圖這種方形頭盔真的能的能起到常規頭盔的作用嗎?當然,跟纏頭比,肯定還有一定防禦性的,外觀弧形結構也能均勻的分散衝擊力。但此頭盔有兩部分組成,非整體設計,很容易被打散,特別是頭頂與周邊的連接處是薄弱地域,防禦能力將大打折扣。不過,有還是總比沒有強,算是好歹給腦袋找了點防護。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也不是所有印度士兵都會不戴軍帽與頭盔,而戴著五顏六色的頭巾。在印度,一般只有錫克族,也就是信奉錫克教的旁遮普士兵會戴著頭巾從軍。

地處熱帶的印度終年太陽直射而炎熱高溫,在印度的北部還時常會有風沙,這種自然環境使得印度人為了保護頭部,養成了佩戴頭巾的習慣。逐漸的,這種戴頭巾的習慣,成為了印度的一種文化傳統。直到今天,印度男人佩戴頭巾仍舊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而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之中,佩戴頭巾也是一種宗教規制,尤其是錫克教。錫克教是一種起源興盛於印度的宗教,雖然在印度,錫克教的信徒數量與總體影響力都無法與印度教相比,甚至都比不上印度的穆斯林力量,但在印度軍隊之中,錫克信眾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錫克教最早起源於16世紀初期,印度德里蘇丹國與莫臥兒帝國交替時代。當時的穆斯林王朝在印度建立起絕對的權威,莫臥兒帝國阿克巴大帝採取寬容態度,大力扶持錫克教。

同時錫克教反對種姓制度、消極避世與苦修,認為應該積極工作、人人平等,吸引了大量低種姓群體加入,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而後,錫克教成為印度西北部一個具備相當影響的宗教

莫臥兒帝國中後期,為了顯示穆斯林的特殊地位,當時的王朝要求只有穆斯林可以佩戴頭巾,信奉其他宗教者不可佩戴。然而,這樣的規定卻引起了錫克教信徒的不滿。

當時,錫克教眾壓根兒就不理會莫臥兒帝國的禁令,依舊佩戴著頭巾,逐漸還形成了教規。錫克教徒男子成年後都要佩戴頭巾,根據其地位與地區不同,其頭巾的顏色也都是不一樣的

雖說印度錫克族人數遠不如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但錫克人天生身材高大而且勇猛好武,戰鬥力在整個南亞次大陸都是數一數二的。英殖民時代,印度軍隊之中除了廓爾喀人之外,就屬錫克士兵的戰鬥力最強。直到今天,2500萬左右的錫克人,卻是印度主要的兵源,而印度很多上流尤其軍中人都出於錫克教,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名字裡的“辛格”與頭上的頭巾

直到英國將整個印度融為一體之前,上千年歲月中,印度都如同古希臘一般諸邦林立,宗教、文化等紛繁複雜,印度對於宗教問題也是向來小心翼翼。當年,英國人用豬油跟牛油潤滑槍膛並塗抹彈藥,結果激起了印度人的強烈反應。

所以,印度軍隊中錫克士兵們佩戴頭巾作為一種宗教儀式與文化傳統,印度也是無可奈何不敢輕易約束

不要以為印度錫克士兵只是平日裡佩戴頭巾,看過當年印巴戰爭舊照就會發現,印度很多錫克士兵在戰場上依舊是戴著頭巾而非鋼盔。

相對於鋼盔,頭巾透氣也更加輕便,自然戴著更加舒服,然而戴頭巾非常費時間,而且頭巾再如何也比不上鋼盔安全。可即便如此,錫克士兵們還是固守著自己的傳統,這種執念實在是有些讓人不知說什麼好。


澹奕


我們每次觀看電視或者網站上的印度閱兵以及軍事演習視頻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每次閱兵,印度的閱兵方陣當中都會有不少不戴軍帽或者頭盔的士兵,反而是包著各種花花綠綠的頭巾,讓人感覺印度人果然是品味獨特。

但是這總是有原因的,為什麼印度士兵不愛軍帽愛頭巾呢?事實上這和宗教信仰有很大的關係,這些士兵的宗教不允許他們不包頭巾,所以有軍迷笑稱這些包著頭巾的士兵就是印度的特色。

我們知道印度存在很多的宗教和不同的民族,這些民族信奉的宗教都是不同的,而這些包著頭巾的士兵,非常大的一部分都是錫克族的族人,在印度的歷史上,這個民族一直是非常驍勇善戰的民族。

早在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英國人就發現了這些戰士們戰鬥力十足,於是大量將其招收為己用,組建了不少的部隊,這些士兵們也在世界各地和英軍一同作戰表現極為勇猛。讓英國人都不得不佩服,後來印度獨立,這些驍勇善戰的士兵們就加入了印度軍隊。

但這些士兵們信奉的宗教錫克教有個規定,那就是要包頭巾,每天一睜眼就要把頭巾包上,除非睡覺才能把頭巾摘下來,印度軍方再三思量後決定還是讓這些士兵繼續保留包頭巾的傳統,一來如果禁止包頭巾就會讓底下這些最驍勇善戰的戰士們不滿甚至反抗。二來如果禁了頭巾,印度國內那些沒參軍的錫克族人不僅不會繼續參軍,甚至還會抗議,搞得國內亂七八糟。再加上反正只是少帶一個頭盔或者帽子,不會造成什麼特別惡劣的影響。不用發頭盔還剩下一筆裝備的錢,印度高層自然也就無所謂這些士兵帶不帶頭盔了,最多也就給這些士兵統一規定一下頭巾的顏色了。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在看閱兵的時候才能看見大量的包著鮮豔頭巾的印度士兵,事實上為了迎合這些士兵的需求,印度甚至推出了迷彩頭巾。用來戰鬥的時候使用,閱兵上就用那些花花綠綠的頭巾。


水鏡曉先生


這個問題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少數印度士兵裹著個頭巾。這部分士兵源自印度特殊的一個教派,即錫克教。也就是說,只有錫克教士兵才裹著個頭巾。

☝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

“錫克”(Sikh)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Sikhism)興起較晚,15世紀末由那諾(Nanak)創立,尊崇十位上師並以上師傳授的《阿底格蘭特》(Adi Granth)為經典。

☝印度錫克教士兵

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戴“頭巾帽”(turban)緣於第十代祖師戈賓德·辛格時期確立的“五K”教規,即留長髮(Keshdhai)戴頭巾帽、

梳頭髮(kangha)戴梳子、穿短褲(kachk)、戴手鐲(kara)、佩短劍(khande)五大信仰標識,它們分別象徵神聖、清潔、警覺、決心和戰鬥。聖城阿姆利則(Amritsar),朝聖地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則金廟。

☝誇張的頭巾

該教的創始者那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是試圖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新宗教。錫克教曾長期對抗莫臥兒,印度共和時期,總理英迪拉·甘地由於下令攻打金廟,1984年10月31日,被她身邊的錫克教衛士刺殺。“印度之父”聖雄甘地,也死於印度教狂熱分子。宗教問題太複雜,一著不慎,就會釀成大禍。

☝就算戴頭巾,也有軍隊標識

錫克教徒能征慣戰,不要說在印度,就是在國外的錫克教士兵,也戴頭巾。當然,這種頭巾也會別上軍隊標識,成為軍營中獨特的風景。


小重山


在二戰那個抗戰年代,軍隊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只有在軍事方面強大了,那麼這個國家才能不被別的國家欺負,才能強大起來。在以前我國因為國力衰弱,所以受到了其他列強國的侵略,我國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經濟得不到發展,所以軍事方面也得不到發展,軍事裝備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落後。不管是在戰士們的穿著還是吃的,都是儘可能的減少開支,將多餘的錢都用在槍械上。

但是在近代我國得到了發展,國際地位也逐漸的提升,國內的經濟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所以我國現在的軍事裝備還算是完善。眾觀世界的戰場上,每個國家的標配幾乎都是頭盔、自己的軍裝、還有軍靴。但是在我國的附近有一個國家,他們在歷史上幾乎被每個國家都黑過,而且士兵軍裝也甚是奇葩,他們沒有頭盔,而是由一塊布把頭裹起來。相信大家在閱兵的時候都發現了吧,很多的印度軍人都沒有鋼盔,最為顯眼的就是印度軍人的頭巾了。

他們不戴鋼盔不是不怕戰場上子彈打,而是因為當地的宗教信仰。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不戴鋼盔,印度錫克族的士兵都是戴的頭巾,按照這個族的規定,不管是誰鬍子和頭髮都不可以剃,所以戴頭盔就會非常的不方便,將頭髮露在外邊是對別人的不尊敬,而且極其的不文雅,頭巾則可以將長長的頭髮包裹起來。所以那些錫克族的士兵都是戴的頭盔,還有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所以說他們整天裹著厚厚的頭巾,也屬實是無奈。

在閱兵儀式上,印度軍人的頭巾並不是和他們的軍裝的顏色相匹配的,而是非常的鮮豔,而且信仰的宗教不同,士兵們頭上的頭巾也是不一樣的,顏色非常的多,而且樣式也非常的多,很好看,讓人忍不住都想要買一頂戴著了,簡直把一場好好的閱兵,走成了頭巾時裝秀。

錫克族的士兵本來是以勇猛來稱謂的,在戰場上也如猛獸一樣,很多國家的士兵都非常的忌憚,可是一看他頭上的這個頭巾,就感覺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而且這個頭巾不管是清洗,還是在往頭上裹的時候,都是極其的不方便。在軍隊幹什麼都講究效率,可是頭巾不僅僅耽誤的是時間,在關鍵的時刻沒準還會危急到自己的生命。





景行行止11


通常而言,世界各國的軍隊基本都是佩戴統一的軍帽,但在以“奇葩”著稱的印度軍隊中,軍帽不僅顏色種類繁多,樣式也都十分別致:布裹帽、“雞冠”帽、鴨舌帽、貝雷帽等等。

在本該儘可能裝備高度統一的部隊中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與印度軍隊複雜的構成屬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教派的國家,這也導致印度軍隊的兵員構成十分複雜。

其中,我們最常見的裹著各色頭巾的印度士兵就是信奉錫克教的旁遮普人(錫克族),因為歷史原因錫克族人自古就帶有濃重的軍事色彩,所以該族人十分驍勇善戰;所以錫克族人現在也是印度武裝部隊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錫克族人用來包裹頭部的布巾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顏色;而印度政府出於對該族的尊重,也允許服役的錫克族士兵可以不佩戴統一的制式軍帽,但畢竟是部隊,所以在頭巾顏色上還是儘可能的採取統一。

其實,根據相關歷史記載,錫克族人包頭的傳統本身就帶有濃烈的反抗色彩: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時期就有裹頭的習慣;為了彰顯自己統治者的身份,那時的穆斯林不允許被統治的異教徒裹頭巾。但向來剛毅的錫克族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不僅包裹頭巾還將其延續成了一種傳統。

但是相比錫克族士兵,信奉印度教的士兵雖然也有裹頭巾的傳統,但已經被逐漸取消。另外最有趣的是,所有印度的錫克族男子都有一個統一的姓氏:辛格,翻譯過來就是“雄獅”的意思;從這一點上也可以間接的看出錫克族深藏於骨子裡的尚武好戰性格。

除此以外,我們在印度閱兵式上還會經常看到頭頂“摺扇”類似雞冠子的帽子,那其實也是印度傳統裝飾的一種;所以,印度軍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注重傳統、最包容民族特性的軍事組織。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題目表達的不夠準確,的確在印度特色的閱兵儀式上印度受閱部隊可謂千姿百態,就像一群刻意打扮的魔術或者說雜耍隊伍路過,頭上戴著各式各樣的頭巾,花枝招展。但是在實際作戰中印度士兵也是配有鋼盔的,但是印度很多部族士兵始終都裹著頭,這是宗教信仰的結果。(最後附有印度士兵包頭布方法!!!!!!)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度,這裡牛是神。印度是一個由多種不同種族構成的聯邦而組成的國家,每個種族所信奉的宗教又都不完全相同,這裡冰雹就以印度錫克族來加以說明。



錫克族人數佔印度總人口的2%左右,但是卻為印度軍隊輸送了佔總兵力12%的士兵。錫克族的教義明確嚴格的規定鬍子和頭髮都不能剃,必須用長長的布包裹起來,在外面漏出來都會被認為是非常不雅的行為,所以長長的頭髮就只能委屈的被裹在布里。


而這只是錫克族一個種族的教義規定,印度還有其他的種族也是如此,所以原本是鋼盔呆的地方無奈的被印度形形色色但制式的頭布所包裹,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極端的信仰,真不知道打仗時頭巾裡面會不會塞一塊鋼板用來保護脆弱的頭部!!!!!!

最後冰雹在附送一套印度士兵包裹頭巾的方法,有興趣的可以自己試試!!!!!!


冰雹藍天


並非所有印度士兵都裹頭巾,只有錫克教教徒士兵才會裹著厚厚的頭巾,蓄著濃濃的鬍鬚。裹頭蓄鬚這是錫克教的教規,印度尊重宗教的習俗,因此就出現了印度士兵裹頭的情況。錫克教教規禁止教民吸菸,提倡一夫一妻制,不崇拜偶像,教民必須蓄長髮、戴髮梳、佩短劍、戴手鐲、穿短褲、著長衫,並且隨時準備戰鬥。錫克教士兵是印度較為勇敢的士兵,印度軍隊中有15%的士兵為錫克教徒。僅管裹頭蓄鬚有損軍人形象,但別人的傳統如此,也沒有其它好的辦法。

錫克教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邦,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錫克教教徒尚武、好戰,性格強悍好鬥,自詡為“雄獅般兇猛”。錫克教男教眾的名字多數帶有“辛哈”後綴,而“辛格”的含義就是雄獅。1758年英國統治印度後,錫克人從未間斷過抗英鬥爭,英國曾兩次派遣重兵圍剿錫克人,英軍損失慘重而勝,錫克人雖敗猶榮。

一戰期間英國國內兵源不堪其重,招募大量印度錫克族士兵補充進軍隊,印度錫克族軍隊便成英國一戰時的主力陸軍。最近有一部印度電影名為《雄獅》它主要講述了一場發生在1897年9月12日的“薩拉加里之戰”。在英國入侵阿富汗的時代大背景下,一群隸屬於英國軍團的印度錫克教士兵在一場戰役擊敗了數量遠多於他們的阿富汗反抗軍,印度士兵尤其是印度錫克教士兵的威名從此遠揚。這場名為“薩拉加里之戰”的戰役也因此被一些印度軍事專家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經典。第二次大戰期間,錫克族聯隊也曾隨英軍赴伊拉克、波斯、敘利亞、利比亞、希臘、意大利等地作戰。

錫克教有五戒:不偷盜、不姦淫、不抽菸、不吸毒、不叛教!因此他們忠誠勇敢,因此被多國皇室聘為禁衛軍。他們不論是在英國,還是在美國,裹頭蓄鬚的傳統並沒有改變,有的只是裹得薄一點,可以戴下頭盔。錫克教士兵Bhullar獲准進入英國皇家衛隊,打破了英國皇家衛隊傳承了幾個世紀的著裝造型,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包頭巾、而不是戴熊皮帽的皇家衛隊士兵。多年來,錫克教徒都包著頭巾打仗,即使以英軍身分出徵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