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侍衛本事有多大,清朝大將軍、大學士為何多為保鏢出身?

董宏陽


清朝當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流的科舉制度,另一種跟漢朝有點像,官僚、勳貴、士族、功臣的後代把子弟送到皇宮裡當郎官,清朝是八旗子弟(上三旗)、貴族子弟去做侍衛,這樣在皇帝身邊機會就多了,皇帝看中你了,你就可以平步青雲了。

比如納蘭性德的父親,康熙年間重臣明珠,二十多歲做侍衛,三十歲就是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了,三十四歲就是刑部尚書了,這樣的上升速度,科舉出身的人是很難做到的。

再比如和珅,科舉失敗,22歲做侍衛,24歲時任命戶部右侍郎、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27歲任戶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兼步軍統領,這是什麼速度?科舉出身的根本不可能。

御前侍衛的官階是正六品到正三品,品級不算高,但是是皇帝身邊人,皇帝信任的人,而且是上三旗,自己的包衣奴才,算是家人了,


南朝居士


一代貪官和珅,很多人不知道:以前他只是乾隆身邊一位三等侍衛(正五品),和珅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成為皇上身邊的大紅人。可以說,侍衛是升官發財的一條捷徑。

但若想成為一名侍衛,作為旗人首先得出身好,因為皇上選侍衛,十有八九會從鑲黃、正黃、正白這三旗裡挑“人才”。若是你是漢族的話,情況就比較複雜。你必須憑武力考中武進士。

按理說,侍衛應該武功很高才對,這話只對了一半,因為旗人侍衛,大多出身富貴,玩鳥鬥蛐蛐在行,念過書的很少。當初和大人正是憑藉其滿腹經綸而備受乾隆的賞識。這些旗人侍衛有時連見面說些客套話都不會,不會就胡謅。說什麼“你們令家兄”、“我的舍令弟”、“你的家大人”...弄得人前人後丟人不淺。若有哪個侍衛看懂鼓詞小說,念順上頭傳令,大家起鬨稱讚他是“滿漢皆通”。

官有三六九等之分,侍衛也有等級尊卑之別。站乾清門的,必是“仰面噓氣,闊步疊腰”,守皇宮大門的則是“鞠躬屏氣,低眉獻媚”。站乾清門的,經常到守大門的侍衛門前吹噓,說剛才某個大人,路過乾清門,剛好和我攀談了幾句。守大門侍衛只有一臉的羨慕妒忌恨。總體而言,漢侍衛遠遠比不上滿侍衛,縱觀清朝兩百多年曆史,只有楊芳一人站乾清門,因為嘉慶帝褒獎他平定張格爾有戰功。

侍衛們除宮廷值班隨駕出行外,每逢鄉試、會試等大型活動,他們都得參加護衛。搜查進場官員,並不是一件美差,因為搜出東西不會得到獎勵,若是發現有失查等情況,侍衛則要罰減俸祿。可以是吃力不討好。

道光以後,侍衛成為貴胄子弟的專差,成了不能文武,只會“下象棋、吃燒餅”的代名詞,本來侍衛講究派頭,衣帽鞋履都有一番講究,灰、藍、絳三色缺一不可,因為他們要“視皇上所御,自御前大臣而下必須一色”。

道光爺一改前朝奢靡,滿城文武個個在比拼誰的補丁多。作為侍衛同樣不能例外,有趣的是站班侍衛,有時胸前只釘一塊補子,背後沒有,一份補子兩人用,原來背後的補子跑到別人胸前擺樣子,皇宮之上,竟是這般模樣,難怪前朝侍衛奕賡寫道“思之不覺噴飯。”


本草百曉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國家的滅亡通常都有一個原因就是階級固化,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如果國家的階級固化,中斷了年輕人的上進之路,那麼這個國家基本就滅亡了。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

這個才是一個國家的興旺之道。 清朝吸取了前朝教訓,開闢了多條向上的通道。比如說抬籍就是指從下五旗進入上三旗,從賤籍進入旗籍。科舉,還有侍衛制度。

順治帝入關後,面對數億漢民,而八旗滿洲只有二十萬的 窘迫局面,提出首推滿洲的國策。就是一切以滿洲八旗優先。所以必須保證滿洲子弟快速的進入統治階級。漢族士子在走科舉的獨木橋,八旗子弟就有直達電梯了。

這個制度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這批從小就給皇上當侍衛的小孩兒,他們當中的優秀可以被皇帝當親信培養,從小就接觸國家政策,治國之道。當他們成年後放任封疆。由於他們是皇上一手培養和提拔的,忠誠度高,所以比科舉官員更受重用。頗有些出將入相的感覺。

以下是侍衛的品級及人數

隸屬於侍衛處的侍衛品級及編制為:一等侍衛——也稱“頭等侍衛”,正三品,60人;二等侍衛——正四品,150人;三等侍衛——正五品,270人;藍翎侍衛——正六品,900人。




Johnny親王


方圓論壇觀點!

清朝大將軍或者大學士雖然有些是皇帝御前侍衛出身。但並不是很多。因為想要當上大將軍或許有一絲可能,但是想要當大學士這就非常苦難了。清朝時期的御前侍衛的主要成員都是來自滿族和蒙族的勳貴子弟,以及少部分的漢人武進士。雖然這些御前侍衛的品階都不高(滿清時期御前侍衛品階是正六品到正三品)。但這些御前侍衛都是有人脈有關係的。說白了他們都是官二代。給皇帝做御前侍衛只不過是他們謀一個好出身的地方罷了。


清朝時期以趕考謀求出身進入仕途的一般都是漢人。而滿族人尤其是滿蒙兩族的貴族子弟和皇親國戚,他們入世的方式要麼是皇帝直接提拔任命,要麼就是通過給皇帝當侍衛。首先給皇帝當御前侍衛很接近皇上,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其次皇上的御前侍衛的升遷途徑比其他人要更寬廣。而且因為侍衛制度的特殊性和優厚的待遇,也就成為了很多滿族貴族子弟不需要通過考慮而獲得高官厚祿的一條捷徑。

清朝時期比如納蘭明珠,和珅,索額圖,索尼,傅恆,富康安等都是侍衛出身的。之所以有這麼多人都有過御前侍衛的名頭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真正的做過皇帝的侍衛。有很多人侍衛的名頭屬於一個榮耀。因為侍衛的特殊性,所以一把來說只有皇帝的近臣才會被賜予侍衛頭銜。而一般伴隨侍衛頭銜的還有一個“宮廷行走”。這個所謂的”宮廷行走”前面一般都再加上一個具體地點。因為皇宮是不允許別人隨便進入走動的。而這個“宮廷行走”可謂是十分的彰顯榮耀。




實際上不指清朝時期,在唐朝也有類似的事情存在。在唐朝初期一般會對功勳著著的武將授予榮譽稱號,而這個榮譽稱號一般就是近衛大將軍。比如後來成立的千牛衛之類的。千牛衛只要職責就是拱衛皇宮。而給武將增加一個千牛衛大將軍的名頭就是為了以示恩寵。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調動皇帝近衛的權利。能調動皇帝近衛的只有皇帝自己。如果他們敢調動皇帝近衛,分分鐘腦袋就得和肩膀說拜拜。


再說回清朝,之所以清朝會發生侍衛出身的官員可以當時大將軍或者大學士,那是因為清朝的御前侍衛的升遷不會受到文武官員的限制。他們這些人活躍在各個領域之中,是滿清皇朝維護穩固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也幾乎貫穿了整個清朝時期。直到太平天國之後漢人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在清朝崛起,顯赫一時的侍衛制度才開始衰敗。雖然侍衛制度在滿清統治前期是起到了助推作用。但越往後侍衛制度就越顯雞肋。最後的覆滅和時代背景以及滿漢之間的矛盾也不無關係。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


方圓論壇


我們先從御前侍衛說起來,清朝,漢人不可能當御前侍衛,所以這裡單指滿人,滿人是貴族,過去有一句話叫窮文富武,就是說窮人的孩子如果要出人頭地,只有讀書考取功名,練武不可能,一是營養跟不上,二是跌打損傷都沒錢治,更沒錢請專業指導。而滿人貴族,就有條件練武,加上滿人本是就是武力奪天下,崇尚武力,所以都會有一身不錯的武藝和體魄,就像中南海保鏢一樣,皇帝自然需要親信加上有本事的保鏢保護自己,兩者相加自然就是滿人貴族的孩子擔當御前侍衛,而這些孩子長大後自然會變成家族的重要人物,要麼就是族長要麼就是可以代表家族利益和勢力。那麼皇帝任何決策其實都需要無數這種的貴族支持他,才可以真正實施下去,包括徵稅,救災和軍事戰爭。所以這種從小在皇帝身邊陪著皇帝的年輕人就自然變成皇帝的擁護者支持者,皇帝自然更多的從他們中提拔有能力的人從事更重要的工作,這就是為什麼王爺貝勒同時也是軍機處要員的原因。




真相隱藏館


御前侍衛不需有多大本事,只要有關係,政治背景清白,識文斷字,體格健壯,五官端正即可。清朝的大學士、大將軍多為保鏢出身是因為在皇帝身邊,皇帝對保鏢的瞭解更多一些,通過觀察,對其表現比較滿意。在皇帝面前有眼力,辦事有能力,最關鍵是對皇帝忠心,能夠捨得賣命。這樣的人皇帝用起來省心省力,大學士、大將軍一些位高權重的崗位,皇帝首先想到交給知根知底的人來幹,比較放心。


靴子哨


一、是官二代身份,有良好的官場人脈和官場處事經驗。

二、俗話說“宰相奴僕七品官”,何況長期和皇帝打交道,地位顯赫,深知聖心,也是皇帝的臉面。

三、自小耳濡目染,學文習武,有一定的才能。歷史上,有很多人確能幹成大事。

綜上,這些人大多是文武全才,深諳為官之道和迎合聖心。


大才21


清朝的御前侍衛基本上都是來自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勳貴子弟和蒙古王公子弟,少數來自漢族和其他的民族。特別是隸屬於滿洲上三旗貴族出身的御前侍衛,和皇帝的關係基本上都是挺好的,所以御前侍衛一旦外放 做官,做到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和統兵大將軍的不在少數,特別出名的御前侍衛出身的高官包括索額圖、傅恆、阿貴、海蘭察、福康安、和珅等高官名將。


笑傲煙雲裡1


自古就有宰相的家奴三品的官,御前侍衛更是不簡單。武功經過精挑細選,方可確保聖上平安。一旦有功就會升遷,做大將軍也屬一般。做大學士那是文官,多因受到皇上喜歡。


汾陽順口溜


那時的保鏢含金量很高很高啊 說文武雙全一點都不帶誇張的 其實還有個很主要的原因 皇帝沒見過各地官員 只能靠身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