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與潛意識究竟有沒有關係?潛意識是通過夢境展現出來的嗎?

偉大的時代


夢就是潛意識活動的結果。但是潛意識這個詞在弗洛伊德和榮格的體系中叫法不太一樣,我只說榮格這一類。

榮格不說潛意識,他說無意識,並將人的無意識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是通過情結來表現,集體無意識是通過原型。集體無意識不能夠被人意識到,比如本能。個人無意識可以意識得到,比如夢境。

夢境不受意識的支配,它自己自成一體,例如人在憋尿的情況下很容易夢到到處尋找廁所,胸悶的會夢到被人打了一槍或踹了一腳。

仔細觀察夢的語言,就會得到夢帶給自己的信號,繼而挽救身體或拿定主意。

一般來說,夢有四個功能,1告訴你病的成因,2為你提供困境的解決意見,3讓自己在夢裡不喜歡的人物身上看見自己的陰暗面,4為你某段時期的意識活動做總結並給出意義。

所以,讓我們養成記錄夢,觀察夢的習慣吧。


高雲心理


做夢是人人都有的,你有沒有過死去的親人給你脫夢的,夢說起來是個很奇妙的事!我的爺公是92年去世的,這麼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夢見過,就在今年的三十夜裡託夢給我,意思嗎,就是讓我每年過年的時候,一定要給他老人家燒紙錢!


任性大媽很快樂


人夢裡的東西和現生活息息相關,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親緣相近賓朋情深都會通過潛意思在夢境中展示出來,有時會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曾蘭


答案肯定是不容置疑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大腦神經元一直在那活動,夜晚活動的時候只不過因為你睡著了罷了!

潛意識就是人潛藏在大腦深處的想法和反應,不常出來,很隱蔽,所以經常讓人恍惚覺得不真實或者沒有過這種想法,實際上,我們在某些特定場合會突然覺得這個人或者這件事似曾相識,我做出的這個反應或者決定也似曾相識,這就是潛意識,這種反射弧就是潛意識在指導你,而你渾然不覺!

夢境的產生也是這個道理,多年前父親亡故,每每晚上會做噩夢,經常半夜被嚇醒,醒了就坐起來哭,當時信了很多迷信,也吃了很多藥,效果都不是特別好,這種情況也拖了兩年,由於睡不好,狀態萎靡不振,一度氣色灰暗,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可能也是源於潛意識的恐懼,父親亡故的事實對我打擊很大,面對死亡,我弱小的靈魂也經不起,所以夢境全是妖魔鬼怪,甚至父親化身惡魔來抓我追我吃我,我現實跟夢境已經沒有什麼界限,到處是恐慌!

所以對這個問題有點發言權,夢境與潛意識肯定有聯繫,這就是你的心理感受,你的應激反應!

希望這種回答有幫助!因為很多人受睡眠困擾,失眠,抑鬱,導致心理受影響,我想說,不針對這個問題,如果有我這種情況的,嘗試換一種環境,脫離一下不好的現實,重新過美好的人生,就是對身體負責!


坤坤媽媽向前衝


有時候很神奇,就說夢吧,有一次有個朋友和我說了個故事。說她夢到自己家的樓三面都倒塌,那幾天家鄉一直在下大雨。她在城市的邊緣住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有朋友和他說下線的縣城都被水淹了。有時候可能冥冥之中有人會告送你點事。所以你的潛意思會有第六感。


五彩祥雲向你走來


夢境和潛意識哪個是前?哪個是後?我不清楚,反正我很不喜歡做夢,有時候有些夢做了以後,在現實中看見,又不能告訴別人,會不知所措,有次我夢到我閨蜜和我朋友手牽手,心裡就一直不舒服,後來三人相遇,我刻意迴避,竟然見到和夢中一樣的手牽手場景,這二個人一直瞞著我,我心己知曉,也沒說破,慢慢分手,漸漸遠離,緣盡不出惡聲是一我的原則,這二人一直以為我不知道,奇怪吧!相隔千里之外,我會做夢見到此情此景,而這兩人分手後我才說破,兩人怕尷尬,約定永不告訴我真相的!可見世人之愚。所以夢境與潛意識有沒有關都不重要,人要理智的活著,注意一些來自老天的暗示。讓自己過得更好,避免哪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過份感情用事對人沒多大好處!


樂冷我菡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認為是有關係的。

以我親身經歷來說,高三的時候我有時候睡覺說夢話,都是在和別人爭論物理題目如何解,[捂臉],這就是白天的時候刷題,晚上的時候潛意識裡還在做題目導致的,但是實際上夢境在醒來之後其實大多是記不住的,除非是天賦異稟和經過訓練的。

還有就是做春夢[捂臉],一般是身體潛意識的慾望和對異性的幻想組成的。



等飛來峰


夢是正常而自然的生理心理現象,它以情緒為主題基調,以記憶片段為材料,隨機組合的感知狀態。夢境不論多麼荒誕,都會受到文化的限制,基督教徒的夢與佛教徒的夢境有著深刻的差異。

人在睡眠狀態中,並非“完全無意識”,人對環境存在部分感知,超越“感知閾”就會喚醒,不超過“感知閾”就會繼續睡眠並延續夢境,而此時的感知也會合並夢境而使之更加豐富多彩。

“潛意識”由弗洛伊德創造,他定義“潛意識”包括“前意識”和“無意識”。所謂“前意識”是指暫時沒有被覺察,但可以“被覺察”;

弗洛伊德給“無意識”的定義是“對意識構成威脅而必須推開(即所謂`壓抑`)的記憶和情緒等內容,是不能簡單注意就能意覺察到的,可能在夢、口誤詼諧中洩露其部分。也可以通過精神分析學等技術發現。”

事實上,“精神分析”是錯誤的,是偽科學。弗洛伊德偽造案例,終生圓謊(感興趣的朋友可參照《殺死弗洛伊德》作者:託德-迪弗雷納)。

如上所述,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定義不成立。

“無意識”所描述的目標對應的是“脊髓反射”——熟練的信息不用大腦皮層反射,僅僅需要“精髓反射”即可完成的信息反饋過程,比如,走路就是產生了一系列的屈肌反射→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又比如:在你學開車的初期,由於不熟練,你的注意力就會在方向、方向盤、檔、離合器之間流動,你在清晰地“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可是等到你開車熟練的時候,不論是去哪裡,你再也不會邊走邊用心去記沿途的標誌以及“方向盤、檔、離合器”等,兩手彷彿長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該拐彎時便拐彎,不知不覺就到了目的地。這種不知不覺識別路線的心理學活動,就是一種“無意識"。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為人們不必為它作出努力,所以它能減少心理活動而帶來的疲勞,使人們的心理活動變得輕鬆。

“無意識”顯然可以迴歸“意識”之中,即通過努力,可以被人所覺察。就此而言,“無意識”與“前意識”並無本質的差異。這兩者都可以成為“夢境”的構成元素。


張鐵軍158


夢產生條件之一就是:你得睡著,也就是說你得關閉肉體感官知覺,進入不聯繫外部空間的大腦意識,

夢其實就是意識造成的結果,等價于思想是思維活動的結果一樣,通過對腦部的分析,可以得知,既然夢發生在大腦裡,那麼相應的小腦,腦幹等其他器官就會施加環境作用,是夢境進行的外部條件,

而內部條件就是大腦內部自身處於的狀態層次,因為人清醒時處於顯意識狀態,所以當人入睡後,顯意識狀態轉化成潛意識狀態,但依然需要左腦右腦共同協作,

換句話說,就是人換了一種狀態在繼續意識活動,只不過這種活動一旦被幹擾或打斷,會很快停止很難再繼續,而這種狀態維持的條件是很嚴格的,即人睡著後大腦仍在進行意識活動,大腦處於安靜平衡的環境狀態,並且負責記憶的區域活動被削弱或停止,

所以人可以主動關閉夢境,方法就是刺激小腦,腦幹等其他重要器官,會很快喚醒大腦,而如何刺激,分內在外在兩種方法,內在方法,即意識到自己在做夢而主動創造夢境刺激大腦,小腦等,失去平衡狀態,迴歸清醒;外在方法,即施加外在因素,如鬧鐘就是如此,強烈刺激改變平衡狀態,迴歸清醒,另外,生物鐘是生物自身節律的表現,按時睡覺,也會按時醒來。

根據這些觀點,所以主動植入特定夢境即創造夢境是可以的,而這需要你在清醒時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給大腦輸入特定意識觀念,如反覆強調的聲音,給身體營造特定形體狀態,如強健身體,所以優秀努力的人,不僅平時比一般人要努力,而且在夢境意識裡,也會產生積極向上的觀點,而這是很難得的,所以解決認知層次的問題是人很重要的問題,不然別人靈感不斷,直覺特准,而自己呢,很匱乏很錯誤,這會很大程度造成人處境的差異。

就分析到這裡,好好體悟。


我是姜天一


1.夢境:夢中經歷的情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夢是有意識看無意識的一扇窗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慾望的滿足,人在清醒的狀態中可以有效地壓抑潛意識,使那些違背道德習俗的慾望不能為所欲為。但當人進入睡眠狀態或放鬆狀態時,有些慾望就會避開潛意識的檢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識層面,以各種各樣的形象表現自己,這就是夢的形成。

2.潛意識:心理學術語。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弗洛伊德又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有的又譯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弗洛伊德將潛意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潛伏的但能轉化為有意識的”潛意識——前意識,“另一種是被壓抑的且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變成有意識的”潛意識——無意識。

夢境可以成為潛意識的一種具象的體現,但又不完全是潛意識的體現;潛意識可以通過夢境表現出來,但它又不是單獨靠夢境來具體表現的。這就是夢境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

我們是無法覺察潛意識的,但它影響意識體驗的方式卻是最基本的—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日常活動的意義,我們所做出的關乎生死的快速判斷和決定能力,以及我們本能體驗中所採取的行動。潛意識所完成的工作是人類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衝動、童年心理印記、環境薰陶、觀念、習慣、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以上就是胖哥對於本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您,祝願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一切順利。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