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多少人講粵語?

一點一滴7370


有多少人說粵語?如果單單是在廣東省內的話按照目前的數據應該是有7000萬人使用粵語。



但是,粵語的使用範圍並不侷限於兩廣以及港澳地區,在當年下南洋的時候,兩廣以及港澳地區的人們以經把粵語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根據目前的數據表明,在全世界內使用粵語的人約有廣東7000萬、廣西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60萬、印尼2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加州200萬、越南80萬、澳大利亞30萬、委內瑞拉40萬,一共111300000人使用粵語進行交流。


會不會還有那些地方遺留了呢,歡迎評論分享。


JL法老侃片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祖宗語,五千年前倉頡造字至宋朝四千年裡中國的古漢語。語言學家已經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國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南宋同金的對抗,金幾乎等於滿,所以普通話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亦值得研究)。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只不過當時叫雅語。而宋朝唐朝隋朝又和秦漢、戰國、春秋、周朝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化,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了,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通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食和飯,飲和水。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打開,為開口音,講合字即刻閉上嘴為閉口音。同理食和飲是閉口音,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是開口音,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的開口有點嘟。而快和慢這對相反詞,都是設計成開口音,當你講快字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時,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多點字來研究,比如: 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走的正確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發出的急促音—— 又叫前單向音。行由後面的聲帶發出),白和黑,光和暗,長和短(在上顎與舌頭處緊挨著發出兩個音,0.1毫米都是距離),虛和實,大和小,爆和炸(爆用嘴唇上下擴張表示,沒有氣出,炸用聲流水平噴出表示),上和下,香 和臭,遠和近(讀遠字時,嘴嘟一喐,示意遠處。),耳和鼻(聲流振耳振鼻),呼和吸,等等,而北方話全部是開囗音,毫無意義。音表義(更不用說下面講到的漢語靈魂)說明白話 (粵語)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

如果漢語字表意是血、音表義是肉,則閉合音、入聲和變音則是漢語的靈魂,比如:陰和森(閉合音),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比如: 決(入聲)等,雄壯有力的入聲,太多了,大家比較熟悉,不再多舉例;在這裡重點講下語言學家從來沒有提到變音 ,即在舌頭處發出急促、激動無比的音: 既可以發出前單向音(比如前面提到的走字),亦可以發出激奮的後單向音,比如: 恨,當用力讀時,舌頭一下頂上上顎形成封閉,聲流全部迴流,肚、胸和雙肩等部位都動起來;更可以發出一個字兩種感情的音,比如:死 字,當我們希望對方死時,舌頭封閉後面形成空間,好似壓強原理一樣,死字由舌頭處噴出,痛快淋漓,而當自己不幸時讀死字舌頭儘量頂住上顎,讓聲流回到胸膛而令人難受。正因為存在恥(變音)、怒(後單向音)、恨(後單向音)、血(入聲)、闕(入聲)等字,當我們用悲傷感情讀《滿江紅》前面部分時,內心十分難受;當讀用憤怒的感情讀後半部時,你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無比激動。而北方話因捲起舌頭講話,不是南方平舌講話,舌頭頂住雙唇不能閉合,沒有閉合音;捲起的舌頭兩側漏氣沒有變音;靠舌尖摩擦振動發聲而沒有用聲帶發音的入聲,因此北方話讀 起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直觀而簡單方法就是: 抽任何一句話分別讀每一個字對比,白話就比北方話有力。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變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白話就是黃帝、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聲音,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的語言,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因各種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比如:屙(拉),食(吃,吃字唐朝才出現,應以食為準),飲(喝),喝(吼),行(走),走(跑),望(看,唐詩宋詞中出現十個望還未出現一個看,太少了當沒有),姣(騷),幾多(多少,同看字一樣少,當沒有),文(塊),晏(中午或遲),幾時(什麼時候),箸(筷子),得閒(有空),面(臉),隔籬(隔壁),抵(值),舊時(以前),後生(年輕),渠(他),諗(想),畀(給),攰(累),揀(選擇),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是本人推薦我的“土白話”——溝漏片白話,記不起中學那課古文有句:返歸取之),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古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不會岐義為準,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這是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最簡單的方法(比如北方話把“你吃了沒有”的吃改為食,就會聽成“你死了沒有”,這就叫岐義)。精心設計就是講北方話要使用宋朝之前所有的日常用語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語,就必須學會講白話(粵語),這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白話才能完全表達宋之前4 千多年裡所有的日常用語。雖然這是多麼簡單的漢字,輪不到你逞強、發怒。((在這還不要求你使回宋之前所有的 單音詞,比如: 知(知道),識(認識),椅(椅子),嘴(嘴巴),等等。漢語是一音一義,不用兩個音表達一個意思。))

宋朝之後中國受到各種北方少數民族的佔領和統治,中原語音(白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時把口語叫白話,書面語就叫文言文,這就是所謂的文對白),實際上不是漢語了。因距離中原太遠,不受到影響,逃難到兩廣的漢人得以把漢語保存下來,這是幸運。一種語言就是一個民族的特佂,中學課文法國作家哥德寫的《最後的一課》,裡面描述了學校就要改用另一種語言上課,學生是多麼悲哀,最後有句話這樣說: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滅對方的語言。為了不讓漢族滅亡,請大家一定要轉發。


用戶9098530017191


廣東是國家的一個省,國家通用語言是普通話,廣東不同方言的人之間都用普通話交流。粵語就是白話,古代嶺南百越地區古越音漢化,屬漢語方言,廣東粵語方言人口大約四千萬,以後慢慢減少是大趨勢。


我愛紅魚兒


在廣東省內約4千萬


粵野星蹤陳小星


越來越少了,本來就是落後的邊陲百越音,得益於五嶺阻隔,古代交通閉塞,所以才保留下來了邊陲百越口音支系——粵語(南越部落的發音)。

近現代隨著劃圈之後,北人南下開發了一角,所以珠三角幾乎沒人說落後的百越音,粵東西北上了年紀不出門的還會講粵語,粵東西北那些去珠三角打工的年輕一代已經不樂意說粵語了。

漢朝到明朝的古漢人的史料都有記載哪裡的風土人情百越部落。

  •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

    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 ……


鳥言夷面


粵代表廣東,粵語是廣義字。可以說原藉廣東人所有地方語也可說是粵語,如果單純說白話(廣州話)是廣東珠三角一帶香港澳門和附近(清遠、雲浮、韶關),的市縣幾乎都以白話為主,潮汕人講潮汕話,梅洲,河源講客家話韶關,揭西也有少部份講客家話,湛江市茂名市講本地(雷話)也帶有少少白話字音。


夏日清風318


廣東省主要有廣州話,客家話,潮州話幾種語言,粵語通常指的就是廣州話,除去粵東粵西說的客家話和潮州話,基本上母語就是粵語,包括港澳都是以粵語為官方語言。另外,說客家話和潮州話的人群,其實為數不少都兼通粵語,這些人原則上也是粵語使用群體。


師傅越來越醒爬


小編刁你媽之北!你居心不良!你會報應的!


用戶3568973966259


多少人沒有統計過,作為一個廣東人,據我所知,粵中,東南,西南區以粵語為主,例如廣州,佛山,珠海,中山,茂名,陽江,雲浮等,而廣東北部和東部多是客家話為主,如潮汕地區,梅州,河源等,沒有一一列舉,說漏的請大家補充。


粵吃粵有譜


我深圳客家人,反正我會講流利粵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