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有一群背“衛生箱”的“赤腳醫生”,他們現在生活怎樣?

新大風歌


跟大多數農民一樣,有的打工,有的繼續做醫務,打工的那批,年令大了,有的己享受了國家少量補助了,雖不多,黨沒妄他們,在當時起到了積級的作用,合作醫療從那時誕生了,祝赤腳醫生安度晚年。


過今天準明天


講一個真實的赤腳醫生故事。

村裡有兩個赤腳醫生,一個男醫生,一個女醫生。


男醫生的診室,開在村委會辦公樓一樓,女醫生的診室,開在自己家一樓,兩個診室,相距不足一百米。

明爭暗鬥,自然少不了。

但也一直相安無大事。

這種平靜,直到後來女醫生髮生了一件人命關天的大事。


某天,村裡一個農婦,頭疼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到女醫生處掛了點滴後,竟然暴病而亡!十里八鄉震動不已!

坊間傳言,是因為女醫生沒有給農婦做皮試,用了頭孢之類有過敏反應的藥物,導致農婦暴亡。

農婦的男人是出了名的老實人,不知是否和女醫生私底有何賠償協議,這事後來也就不了了之。留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男人辛苦拉扯,如今已長大成人,現在全家生活過得還不錯。

女醫生從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村民找她看病,診所基本上呈關閉狀態。好幾年後,人們逐漸淡忘了農婦暴亡事件,女醫生才又重新把診所開起來,看病的人也已是門可羅雀。

男醫生自從女醫生髮生問題後,自然尋醫問藥的村民集中到了他的診所。兒子從部隊退伍後,跟著男醫生學了幾年,感覺前途無望,便外出打工了。


古今,村民們生活條件大都改善了,出入汽車摩托代步已是標配。

男醫生與女醫生也已步入老年,都面臨著診室後繼無人的困境。他們赤腳醫生的高光時刻,已經永遠停留在了七八十年代了。


武加六六


我姑爹就是一名赤腳醫生,一輩子勤儉節約。目前已經六十多歲了,在我們村當村醫四十多年,資格最老,今年年底才退休。他當時是我們村村醫,我們村有七個村,他負責這七個村的所有人的頭痛發燒等一些小病,平時拿點藥,打個針或者掛個點滴,其他的條件就不允許了,得去鎮上或市裡的醫院了。我小時候村裡還有一個小學,小學生的疫苗也是姑爹打的,或者一個班級一個班級的去打,或者一個村一個村的去打。在我的印象中,姑爹總是忙碌的,不管颳風下雨,總會準時出現在村衛生室裡。別人一個電話,他就得馬上揹著醫藥箱跑到人家家裡去看病。姑爹從一開始是步行,然後是自行車,摩托車,到現在是一輛7000元買的有棚子的三輪車。

今年夏天我回老家在姑爹家短聊了一會,我說:姑爹,你早已過了六十歲,前幾年你又剛做了胃癌手術,按理說可以提前退休在家休養,為何反而延遲退休了呢?姑爹說:政府一年撥了三萬經費下來,除了我還有兩個年輕的村醫,經費嚴重不足,我現在每個月有幾百塊工資,年輕人在這裡都做不久,所以領導也要求延遲退休。就我個人來說,退休了能做什麼,閒著還不如做個事情充實,而且村民們都信的過我,拿藥打針都找我,沒事的時候村民也會去找我這坐一會兒,聊一些各村各家長短之事。這日子豈不快哉。姑爹我這一輩子只能做個平凡的人,盡所其能,把兒女養大讓他們多讀書。

在我們那裡,初中輟學的就有一大半的人了,能上大學的都是成績特好的。而姑爹家三個孩子成績都特別的差,初中高中姑爹都是給他們花錢買進去的,表哥不聽話的初中高中都各輟學一次回家了,姑爹第二年又會去找人讓他再回到學校讀書。最差也要讀個大專出來。

年底聽我爸說姑爹已經退休了,退休工資每個月有兩三百塊。但是第二天姑爹馬上又去上班了,在鎮上一個朋友開的診所裡面,一個月3000元工資,比在村衛生室的幾百塊工資高出很多,其實我知道,姑爹做過癌症手術,又這把年紀兒女早已成家,根本已不在乎工資多少,他只是閒不住,這麼多年風裡來雨裡早已習慣忙碌的日子了,一閒下來會覺得無所事事,成了廢人。


黃檬檬


我來說做我們村的赤腳醫生,老醫生後來在村裡買的房固定坐診,去世以後兒子接班,把診室賣了。去村委會蓋的衛生所坐診成為鄉村醫生。享受政府各項補貼政策,現在過得很好。村裡前幾天通知有想當鄉村醫生的適齡學生可以統一系統培訓學習,學成回來後可以分配到各個村當醫生或護士。政策越來越好了。





新疆麗達


以前農村有真正的“赤腳醫生",醫術不是很高,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風醫德還是讓人佩服的。

我很小的時候,村裡有一名赤腳醫生,體質和眼睛都不是很好。但是勤奮好學,人品不錯,村裡的人有個頭疼腦熱隨叫隨到,沒有架子,也很少出差錯。逢年過節,人們習慣把老師和醫生吃上一頓飯,這在農村人民公社的時候是很高的禮遇,也就是有知識的人。那時候的赤腳醫生還是挺吃香的,坐在清陰涼房,不幹活掙的好工分,還是不錯的職業。時過境遷,原來的赤腳醫生都到了中老年,生活不是很富裕。農村土地承包後,這個行業開始滑坡,大一點的村子還行,小一點的村子就差很多。有點醫術和膽量的人到鄉鎮和縣城開門診,輸液打針就發了家致了富。待在村裡開門診的人,就和出去的人相差很大,雖是第二職業,真正發家致富還是很難的。

國家要關心和照顧以前農村的赤腳醫生,他們不再有往日的風光,只為生活而感到苦澀。生活不會同情所有的人,特別是當這個群體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還是要從政策層面給他們些待遇,他們為農村的醫療事業發展還是有貢獻的!


萬壽無疆2018


說起赤腳醫生我在也熟悉不過了,住在我家後院的叔叔就是以前的赤腳醫生。相信在60、70、80、年代一大批的赤腳醫生在民間行醫。

赤腳醫生對改變當時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和農村落後的衛生面貌等起了一定積寸邊作用。那時的赤腳醫生可以說是全能的。現在稱全科。且中西結合居多。

他們掌握有一些衛生,醫療知識,可以治療常病,並能為產婦接生。沒有周定薪金,並非全職工作,所以他們當中有許多要赤著腳,荷鋤扶犁耕地種田。

他們常常就拎著一個濃有幾片普通藥片、一支針筒、幾塊紗布和一個聽診器的藥箱,另外一些阿司匹林、頭痛片、安乃近、碘酒等是標配。走村串戶給人看病,儘管無法醫冶大病,但通過一些簡單的治療和土方法,他們仍能治好一些疑難雜證,所以在那個時候他們是農村人心中最有文化和尊的人之一。

赤腳醫生的制度在90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規範的鄉村醫院。但由於交通等各種因素,赤腳醫生還是有一部分選擇行醫,記得好像零幾年的時候叔叔漸漸地經過柤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也劃上了句號。

近年來通過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註冊,並獲得醫師證,該證可以在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開展全科診療工作。然而村醫群體面臨的困境:收入偏低,不穩定,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叔叔也是連連叫苦,但也是沒有更好的選擇。叔叔說村醫的工作量也加大,慢性病管理、佐染病預防、乾沒情監測、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居家病人隨訪,開展脫貧功堅等都由村醫來完成。實際在窮鄉僻壤的鄉下,一戶人家到另一戶人家可能要隔兩座山頭都是常有的,有的地方甚至都沒有公路,很是吃力,又耗時。

最為感嘆的是叔叔常說他們的接班人又在哪裡,因為他們這一批人都年近退休了。年輕人來到這裡又能否扎住根。叔叔這一生可謂是為醫療事業奉獻了一生。他不曾後悔。


巴山梅梅


以前農村有一群背“衛生箱”的“赤腳醫生”,他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說到“赤腳醫生”現在有些00後已經不知道了,這這個職業也許在他們看來已經是歷史了,但是對我來說你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我對農村的“赤腳醫生”現在還是有些記憶,我給大家聊一聊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吧!

在我的記憶他們開藥是用報紙包著,怎麼多少?一天吃幾次?都寫在報紙上,大大的字特別醒目,這是我對赤腳醫生記憶中最深刻的。

他們的衛生箱在我看來它是神秘的,對我一個小孩子來說有一些害怕,現在都是一些美好的回憶了,(我是一個念舊的人)。

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態或者說生活水平是僅此我們村長的條件(經濟條件)。他們是富裕的,無論在物質生活還是精神層次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現在已經退休了,有退休金,還有其他補助,這是他們應得的。


喜之郎關注三農


我說說我的經歷吧。我就出生在一個小山村,村裡有一個赤腳醫生叫王炳生,大家都叫他炳生。個子不高,黑紅的臉堂,細細的眉毛,細長的眼睛。不論你啥時看他都好像在對你笑。但我卻看他笑不起來,我最怕他了。一有感冒發燒媽媽就把他請來,他永遠揹著一個方方的箱子,好像是個百寶箱,那裡面什麼都有一會掏出個體溫計,一會又拿出個針管,給我嚇得要死,打屁針太疼了[捂臉][捂臉]童年的噩夢。炳生當時是村裡唯一的初中畢業生,看到村裡人生病去縣裡太遠了就留在村裡自學醫學當起了赤腳醫生,這一干就在村裡做了一輩子,後來政策好了給村醫轉正發醫師證。他又因為年齡大錯過了,現在炳生也老了被孩子接到了城裡生活,好久沒見過他了,但是村裡的人不會忘了炳生的,在那缺醫少藥的日子他是全村人生命健康的保障,願他身體健康,安度晚年。有時間我把他的事情展開來寫,真的不比一部電影的情節差。


天邊最美的的星


看到“赤腳醫生”這個稱號,不自主就想起了小時候。那個時候的我頂著兩個黃毛鄢鄢的小辮子,每到冬天,就愛生病,於是 ,赤腳醫生那裡我就成了常客。

那個時候的醫生是號脈的,這是我們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最古老有效的方法,每次去的時候,號完左手號右手,一點也不會馬虎。吃了他開的藥總是非常有效果,又可以揹著書包蹦蹦跳跳去上學。哪家的老人行動不方便,他就會揹著他那用木頭做的箱子,不辭辛苦的翻山越嶺上門服務,日復一日不厭其煩。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生病了,開始去醫院,然後還要到城裡 。零碎的聽人說:“他那裡太落後了,那裡衛生不合格”;彷彿還聽到人說:“他開的藥真的是太苦了”……。

我有一點糊塗了:他們說的太落後了是指沒有用儀器檢查嗎?說衛生不合格,他行醫幾十年,也沒有聽說出了什麼事故呀?我是說他的診所沒有醫院的富麗堂皇。還說藥太苦了的?俗話不就說了的“良藥苦口”嗎?

後來他那裡看病的人越來越少,最後甚至無人問津,現在這位為全村的人做了幾十年貢獻的人,卻只能以自己種種小菜維持生計。讓人不甚感嘆。


資陽謝三妹兒


以前農村裡背衛生箱的“赤腳醫生”大部分都下崗了,自謀出路。我同學以前就是我們村裡的醫生,現在在外面打工。因為以前的農村人口多,小孩也多,疫苗接種也就自然多,基本上都能維持簡單的生活。大家都知道,現在農村除了過年過節能看到有人活動外,其它時段基本在外面謀生,所以農村的赤腳醫生就沒有了市場,像我們那是3個自然村才留有1個赤腳醫生,維持政策性的預防接種工作等其它小病醫治。政府規定的赤腳醫生國家有補貼,大概1年有4-6萬塊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