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有什麼區別?

活動中心17653708


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答,個人主義是主觀偏見,不和諧正能科學的言行,利己主義,讓自己通達壓倒別人,讓人們過苦日子。


人壽付有文


個人主義定義:

個人主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利益,強調自我支配的政治、倫理學說和社會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從個人至上出發,以個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世界觀。

利己主義定義:

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利己主義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個人利益看作高於一切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

區別:

1、傾向不同

利已主義在總傾向上同個人主義一樣,也強調個人至上、個人本位,但在表現形式上,利已主義則更加露骨地強調一己私利的至上性,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視為道德上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2、生活方式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說一般個人主義往往表現為“溫和的利已主義”,那麼,極端個人主義則往往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因此在個人主義與利已主義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3、追求不同

利己主義者往往既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快樂的快樂主義者,又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者,甚至還可以表現為以“愛他的鄰人”為一己快樂的手段的利他主義者。嚴肅的個人主義理論家往往十分注重個人的良心、美德甚至一定的犧牲精神,往往強調個人的活力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混合色彩


個人主義定義:

個人主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利益,強調自我支配的政治、倫理學說和社會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從個人至上出發,以個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世界觀。

利己主義定義:

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利己主義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個人利益看作高於一切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

區別:

1、傾向不同

利已主義在總傾向上同個人主義一樣,也強調個人至上、個人本位,但在表現形式上,利已主義則更加露骨地強調一己私利的至上性,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視為道德上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2、生活方式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說一般個人主義往往表現為“溫和的利已主義”,那麼,極端個人主義則往往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因此在個人主義與利已主義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3、追求不同

利己主義者往往既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快樂的快樂主義者,又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者,甚至還可以表現為以“愛他的鄰人”為一己快樂的手段的利他主義者。嚴肅的個人主義理論家往往十分注重個人的良心、美德甚至一定的犧牲精神,往往強調個人的活力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火狐狸寶寶


個人主義和利巳主義有其相同點,都是以個人為中心,實施自巳的行為。

不過利已主義更加囂張,俗話說損人利已,利巳主義者是要損害別人的,就象美國的特朗普,.坑害全世界,搞他的美國第一。




泰山9981258


這兩個區別可大了。

首先,個人主義,更多是對個人能力或者是個人價值的迷戀,雖然存在這種情感的人,都不太合群,但是不會讓牽涉他人,也很少危害社會。

利己主義就不一樣了,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枉顧其他人的利益。甚至會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比如貪官,搶劫犯,就是標準的利己主義。


勇哥小評


個人主義是一種從個人至上出發,以個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世界觀,它的主張是說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一切個人在道義上是平等的。而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個人利益看作高於一切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它的特徵是說從極端自私的個人目的出發,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所以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是有很大區別的,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主張傾向不同:

個人主義雖然是從個人至上出發,但是它主張一切個人都是平等的,也就意味著每個人的權利都要受到尊重,不僅是自己的權利,也包括他人的權利;而利己主義則是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絲毫不考慮其他人的利益。

第二,生活方式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說一般個人主義往往表現為“溫和的利已主義”,那麼,極端個人主義則往往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因此在個人主義與利已主義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第三,追求目的不同:

利己主義者往往既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快樂的快樂主義者,又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者,甚至還可以表現為以“愛他的鄰人”為一己快樂的手段的利他主義者。嚴肅的個人主義理論家往往十分注重個人的良心、美德甚至一定的犧牲精神,往往強調個人的活力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之間是有很大區別,但是一般情況下個人主義一般存在於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中,而利己主義則不分國界。


許家那個人


個人主義定義:

個人主義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利益,強調自我支配的政治、倫理學說和社會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從個人至上出發,以個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世界觀。

利己主義定義:

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利己主義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個人利益看作高於一切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

區別:

1、傾向不同

利已主義在總傾向上同個人主義一樣,也強調個人至上、個人本位,但在表現形式上,利已主義則更加露骨地強調一己私利的至上性,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視為道德上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2、生活方式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說一般個人主義往往表現為“溫和的利已主義”,那麼,極端個人主義則往往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因此在個人主義與利已主義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3、追求不同

利己主義者往往既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快樂的快樂主義者,又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者,甚至還可以表現為以“愛他的鄰人”為一己快樂的手段的利他主義者。嚴肅的個人主義理論家往往十分注重個人的良心、美德甚至一定的犧牲精神,往往強調個人的活力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豐子凱


首先了解

(一)在形式各異的道德原則中,直接與集體主義原則相對立的,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原則。當個人這一概念剛剛在美國流行的時候,19世紀法國政治評論家歷克西·德·托克維爾曾把個人主義形容為一種溫和的利己主義,它使人們僅僅關心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小圈子。但是個人主義的思想,早在霍布斯、洛克、亞當·斯密、邊沁等人的學說中,就已得到較系統的闡述。 在倫理學領域,個人主義理論往往首先強調自身與集體主義的針鋒相對性。在信奉個人主義原則的人們心中,集休主義是一種反對個人、輕視個人甚至迫害個人的理論;它不尊重個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及平等權;因而必須以強調個人至上的個人主義來取而代之。 個人主義理論往往還申明自己與利己主義有根本區別,標榜自已在強調個人至上的時候,僅僅是強調個人在價值、尊嚴、自由及平等方面的本位性和獨立性,而不管別人在幹什麼,更不會以損人來達到自已的目的。 從集體主義原則的觀點來看,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原則關於個人的觀點所作的歪曲是毫無道理的。集體主義原則並不因強調集體而無視或壓制個人;個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和平等權,在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中是題中應有之意。集體主義原則與個人主義原則在對待個人問題上的差別,就在於集體主義原則不是抽象地談論個人問題,抽象地談論個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和平等問題,而是把這一切放回到社會歷史中,從人的社會存在和歷史活動中來談論這一系列問題。實際上,真正把個人同社會分割開來並最終使個人的實現受到阻礙的,不是集體主義,而是個人主義自身。到了19—20世紀,隨著大規模社會組織的興起,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就有所削弱。西方社會之所以演變出技術主義來反對人本主義思潮,在某種意義上正是西方人士反省個人主義危害性的一種結果。 托克維爾當年在歌頌美國人的獨立創造精神時,就已經意識到個人主義對美國社會的危害性。他認為,雖然個人主義思想最初只是侵蝕社會倫理道德,但最終必然發展到使人自私自利。從表面上看,個人主義者既不虧欠別人什麼,也不從別人那裡指望什麼,一切靠自已,這是可敬的:但是他們會形成一種習慣的思想,認為自已的命運全繫於個人奮鬥,而個人又是孤立的,發展到最後的勢必既脫離父輩,也不顧子女,更不顧別人,與自我中心主義別無二致。這樣的個人將永遠陷於內心孤獨之中,而一種社會制度使公民都成為孤立的個人,就特別適於專制制度。 托克維爾的預言並非危言聳聽,在今天的美國,它不幸成為現實,個人主義已成為美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們的一塊嚴重心病。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文學榮譽講座教授羅伯特·尼斯曾說:一個時期以來,“美國社會秩序的瓦解正在進行著,這是十分明顯的事實。不論其原因是什麼——這是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美國的家庭、鄰里、社區、教會、社會務階級、特別是中產階級,都因受(個人主義)侵蝕而動搖,這是美國人精神中的現實。……在19世紀談起個人主義信念,使人想到的是開發西部邊疆、窮荒探險和苦心經營小農場或小商店的開拓精神。今天再重述個人主義的信條,卻只是使人想到形形色色在社會中被異化的人們———從孤獨憂慮的老人到盜竊犯,恐怖分子的一幅幅黯淡景象。美國思想界終於象孔德、托克維爾、杜克海姆那樣看到,個人主義使社會組織瓦解、個休化,社會不再是人們由共同志趣、共同利益彙集凝聚成的社團,而已演化到這樣一種地步:這裡至多隻是一個沙礫場;若從壞的方面說,則是孤單兇狠、靠掠奪為生的人們活動的熱帶叢莽。” 個人主義所標榜的與利已主義的本質區別,也是令人懷疑的。不可否認,個人主義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利已主義,尤其不等同於極端的利己主義。嚴肅的個人主義理論家往往十分注重個人的良心、美德甚至一定的犧牲精神,往往強調個人的活力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尤其在社會發展的特定時期,如歐洲反封建、反特權、反專制、反法西斯的歷史時期,個人主義還起過異常重要的進步作用。但是,既然個人主義理論的根基在於信奉個人至上、個人本位,那麼,它在總價值目標上就很難與利已主義嚴格區分開來。托克維爾之所以在創造個人主義一詞時冠予個人主義以“溫和的利已主義”之意,說明他一開始就意識到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親緣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說一般個人主義往往表現為“溫和的利已主義”,那麼,極端個人主義則往往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因此在個人主義與利已主義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利己主義:(二)利已主義在總傾向上同個人主義一樣,也強調個人至上、個人本位,但在表現形式上,利已主義則更加露骨地強調一己私利的至上性,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視為道德上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利己主義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從性質上講,利己主義在形式上的差異性,主要與對“一已的利益”含義的理解有關。大多數利己主義思想家,如古希臘的快樂主義思想家,近代的霍布斯、斯賓諾莎、愛爾維修等,往往把“一己的利益”等同於“一已的快樂”,因而他們的利己主義常常被人們稱為快樂主義。但一己的利益往往還有別的含意,也就是G.E.摩爾所說的:“當平常人說到‘一已的利益’的時候他並不意指‘一已的快樂’(他通常甚至並不把這一點包含在內),而意指一己的發跡,一己的美名以及贏得更好的收入等等。”因此,利己主義者往往既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快樂的快樂主義者,又可以表現為追求個人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者,甚至還可以表現為以“愛他的鄰人”為一己快樂的手段的利他主義者。 利己主義還可以表現出在範圍上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可以有單個人的利己主義,也可以有放大了的利己主義,即費爾巴哈所稱謂的社會的利己主義、家庭的利己主義、行會的或村社的利己主義等等。在私有制社會中所出現的那種虛幻的集體主義,如封建家長式的集體主義、法西斯的集體主義,以及無產階級內部存在的小團體主義,都屬於這種放大了的利己主義。 還可以從程度上來劃分利己主義的形式。一種形式是一般的利己主義,也就是托克維爾說的“溫和的利己主義”。這種利己主義在一般情況下除了只注重個人或屬於個人小集團範圍內的利益之外,並不以損人為實現自己利益的手段和目的。另一種形式是理性的利己主義,或稱為“合理的利己主義”。這種利己主義在強調利己的同時,也強調利他,認為只有在利己的同時也照顧到他人和社會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才不致於淹沒在各個人相互搏鬥的驚濤駭浪之中。這種利己主義還往往強調“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即認為個人在主觀上追求一己利益的時候,一隻“看不見的手”會把個人引向為社會造福的軌道上來。還有一種形式是極端的利己主義。這種利己主義是利己主義諸形式中最粗鄙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把個人利益的基礎建築在損人之上,信奉損人利己,並以損人利己為最大的善。 (三)無論個人主義怎樣標榜自己的公允性,也無論利己主義有多麼繁陳雜多的形式,我們都可以從它們的總特徵上,找出它們的本質,並藉以同集體主義根本區別開來。 第一,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用以構築體系的哲學世界觀,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愛”這條道德戒律,在從古代到現代的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道德家那裡,始終被奉為金科玉律。愛爾維修對此曾作過經典式的表述:人從幼年到風燭殘年一直銘刻在心裡的感情,就是“對自己的愛”;不論人們所受的教育有什麼差別,“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人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愛自已甚於愛別人的”;“人們好象在犧牲,但是從來不為別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幸福,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們也不會違抗他們的利益的激流。誰要想這麼做,就會是瘋子。而這祥的瘋子畢竟太少,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 個人主義或利已主義心目中的世界、社會和人,與集體主義所界說的世界、社會和人在根本上是不同的。集休主義從人的社會歷史性出發,認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後天社會環境的產物。因而人的自私性,並不是人的本性或本質,而只是私有制社會關係在人的觀念行為中的折射。原始人之沒有這種私有觀念和自私行為,已成為證明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經驗事實。這種私有觀念和自私行為,必將隨著公有制社會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而逐漸消失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之中,也已得到證實並將繼續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第二,個人主義或利已主義把個人利益作為判斷人的行為善惡與否的根本價值尺度,這也就是愛爾維修所說的,“個人利益是人們行為價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鑑定者,因此,每一個個人相聯繫的正直,按照我的定義來說,無非就是對這個個人有利的行為的習慣。” 集體主義則相反,它認為人們行為善惡與否的根本價值尺度,只能是集體利益。這種集體利益,不是那種與個人利益相對抗的虛幻的集體利益,而是與個人正當利益辯證統一的集體利益,因而它作為衡定人們行為善惡與否的價值尺度,並不包含反個人性。 第三,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以個人利益的乏足為出發點和歸宿。這種滿足是建立在與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相對立的前提之上的。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往往都把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看成是一種虛構;它們即使承認存在著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頂多也只承認這種利益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因而在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看來,以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的實現為出發點和歸宿是虛妄的,以個人利益的滿足為出發點和歸宿,才是真實可靠的。在這一點上,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大體趨於一致。 集休主義則把自己的出發點和歸宿,建立在集體利益實現的基礎上。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讓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從屬於個人利益,“使主語從屬於謂語,使整體從屬於部分,因此把一切都弄顛倒了。”集體主義則把這一切被顛倒的東西再傾到過來,認為集體利益或社會整體利益並不是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而是既包含著個人利益,又高於個人利益的一種真實的共同體利益;因而認為在調節個人與集體或社會的關係時,不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而是以集體利益為基礎,不是讓集體利益從屬於個人利益,而是讓個人利益從屬於集體利益,從而在這種前提下,實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有機的統一。


無韻詩翁


1、字面解釋:個人或利己都有個人中心的感覺,難分褒貶,可從英文追溯。個人主義英文是individualism,帶有individual的詞彙多意味個人、個性;而利己主義英文是egoism,帶有ego的詞彙多表示自我、自私、任性。

2、實質概念:雖然日常生活中二者容易混淆,但個人主義相對於全體主義,利己主義常相對於利他主義。個人主義指的是比起國家和社會的權威,更注重個人的意義和價值,這裡的個人指的是平等的人人。而利己主義指的是不考慮社會及他人,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享樂。

3、總而言之:個人主義具備平等思想,而利己主義不具備。個人主義前調自己生而為人的權利和尊嚴,同時也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讀讀書侃侃報


作為一個業餘的文化愛好者,關於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區別,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解。

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體本身,也就是自我。以自我為中心。比如說在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群體裡,有個人主義的人,太把自己當回事,總是認為別人都應該圍著他轉。都應該考慮到他的感受以他為中心。太自我的人,往往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或意見。

利己主義

與利己相對的就是利人。利己主義強調的是對自己有利,考慮問題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比如說無利不起早,只要眼前的事情對自己有利,不管對別人有利還是有害,他都會選擇去做。

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於:個人主義強調的是人的主觀思維模式,以自我為中心。而利己主義強調的是人的心裡動機,利益為先。不管別人有沒有以他的感受或建議為中心,也不管事情本身對別人有無利害關係,只要對自己有利他就會去做。比如說製作黑心食品的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