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一定要入土為安嗎?為什麼?

萱124551083


人死後入土為安,是中華民族一個流傳千年的喪葬習俗。它最早應該來源於女媧造人的傳說,人死後埋於土中,寓意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另一個原因就是:人死後,如果不土葬,就會拋屍荒野,不僅會被豺狼啃食,還會傳染疾病。等到孔孟創立儒家學說後,土葬更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對父母孝順的一個標誌。



土葬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已經成為喪葬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為了節約耕地,提倡火葬,但不能因此把土葬一棍子打死,說成是封建糟粕。假如,中國幾千年前就實行火葬,哪來黃帝陵的存在,我們又去什麼地方尋根問祖呢!假如沒有土葬,怎麼會出現一個新學科考古學,怎麼會有會有馬王堆女屍和秦始皇兵馬俑橫空出世!我們應該感謝傳承幾千年的土葬文化,它讓我們發現許多史書中未曾有記載,也讓很多古籍、珍貴的器皿免於戰火的洗禮。


人死後為什麼要進行土葬,除了對逝去先人崇敬外,還有重要一點,就是為了有一個緬懷之地。因為有墳才有根,才會有心靈的寄託,這也是中華文化綿延千年而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說故鄉是遊子的魂牽夢繞,那先人的墳就是他們心中的聖地。無論漂泊在外的遊子,還是海外華僑,他們回到故鄉第一件事,就是到先人墳前進行祭奠。如果沒有先人墳墓的存在,故鄉在遊子心中的分量就不會那麼重。

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火葬,這是一個趨勢,是誰也無法阻擋。但火花後實行海葬、樹葬、花葬等新式葬法,不僅有悖傳統,也讓後人沒有了一個神聖的祭祀之地。每年清明當你對著大海、大樹跪下,瞭解內情的人知道你在祭奠先人,不瞭解內情的人,還以為你精神出了問題。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人死後一定要入土為安,不然四鄰將不得安寧

人死之後為何一定要入土為安?舉一個不入土為安的例子作為證明:


1925年10月,江西上饒縣羅橋街道一戶林姓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孩,父母將其起名為林觀榮。長大後的林觀榮性格溫和、待人處事和善有加,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卻有著很好的品行和修養,當地人對他很是尊敬。

小村子

林大善人

上個世紀60年代,林觀榮忽然對葷菜失去了興趣,一心只想吃素,就連每頓飯油都不能放太多。到最後,林觀榮甚至不願意在家中吃飯,因為他覺得在家中總能沾染到油腥味。數年後,林觀榮索性離開家來到了山上一座名為“靈山”的廟宇,與一個僧人一起吃飯。

一來二往,林觀榮與寺廟的僧人都很熟悉。上個世紀80年代,林觀榮見“靈山”寺從山頭到山腳的路非常崎嶇難走,於是便帶著人將附近的岩石取下,鑿成小塊一點點來鋪路。

數年下來,整條山路擁有了2000級臺階,一條凝結了無數心血的山道就此鋪好了。當地人和寺廟中的僧人都稱讚他們的大功德。路鋪好時,林觀榮已經70多歲,如此毅力和決心令人稱奇。

林上水

奇怪的遺囑:我死後要做成木乃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林觀榮將兒子林上水叫到床前,立下了一個令人驚訝的遺囑。林觀榮交待兒子,他去世之後不準用棺木、不準用土葬、不準請僧侶,他要坐缸讓肉身成舍利。這個遺囑令兒子林上水覺得不可思議,但老父親從來說一不二,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很有計劃和決心,林上水雖然搞不清楚父親的意圖,但他知道父親這樣做有他的道理。

2000年2月12日,一代善人林觀榮患了腦血栓,在醫院治療了20多天也無法說出一句話,病情也不見有好轉。3月3日上午,林觀榮突然開口說話了。他把兒子林上水叫到跟前,要兒子林上水立刻準備好坐缸的所有材料。

大陶缸

林上水是一個孝子,他趕緊叫上姐夫一起四處尋找陶缸。剛開始姐夫找到一個,但陶缸尺寸太小,無法裝下1.8米身高的林觀榮,只得放棄。經過幾天的重新尋找,林上水終於又找到了一個當地最大、質地最好的陶缸,還配置了一個與這口大缸匹配的小缸。這兩口缸造型古樸、缸壁極厚,扣在一起時嚴絲合縫,密封程度相當好。

3月12日,林觀榮交待完後事之後,緩緩閉上了眼睛。三天之後,林上水找來當地最好的工匠一起將父親遺體抬進缸裡,坐在事先準備好的小板凳上,隨後挑來一筐質地很好的木炭,又買來上好的石灰用篩子過幾次篩,選出最精細的石灰粉。同時,又買來一種比草紙還要細膩、乾燥的黃紙將石灰粉包好一起放進缸裡將遺體周圍擠緊築牢。

放置陶缸的小房子

這些工匠的手藝是相當了得,他們將整個大缸用石灰、木炭、黃紙將空隙塞滿,又用密不透風也不滲水的小缸倒扣在大缸上,再用剛打的桐油和生石灰、糯米漿子攪拌成一種非常粘的灰漿把兩口缸的結合處完全封死。

完成了這個基本工作後,林上水在距離家裡200米處的一塊菜地裡搭了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小房子裡同樣堆了幾挑乾燥的木炭、石灰。隨後,他將裝著父親遺體的陶缸放進小房子裡,再把小房子完全封死。

林家的二樓

到底要不要入土為安?

林觀榮在去世前還交待兒子林上水,坐缸不能一直坐下去,千日之後要將缸打開做成塑像。2003年11月29日,坐缸千日之時已到,林上水找來姐夫、家人和幾個工匠一起打開了陶缸。整整三年多的時間,打開陶缸之後他們發現林觀榮的遺體竟然毫無腐敗跡象,只是已經有些脫水而已。

工匠們於是按照要求開始給林觀榮的木乃伊塑像,工匠們在木乃伊上糊上石膏,周身上下無一處死角用石膏裹實,又將其身體的所有部位進行了二次風乾處理。最後,經過10多天的連續工作,林觀榮的石膏真身像成功了,他坐缸千日成肉身不腐的願望思想了。肉身不腐的石膏真身像價值連城,很容易被盜走。為了防止木乃伊被盜,林上水又按照父親的身材比例用樟木做了一個較小的副體,並給副體穿上了一樣的衣服。

放在二樓的林父木乃伊

父親遺體塑像成功之後,林上水將這具木乃伊真身放在家中的二樓上供著。16年來,林家人每天悉心打理這具木乃伊,每天都要擦拭、清理木乃伊身上的灰塵,這具木乃伊一直沒有腐爛的痕跡,完全保持著當初的模樣。但是林家的這一舉動卻引起了鄰居們的恐慌,引發了廣泛爭議。

林家老父的木乃伊真身放置在二樓上,這讓周圍的鄰居們不寒而慄,人們不敢踏入林家半步,更不敢登上林家二樓。林家二樓窗口對著的鄰居住戶們也表示很難接受,尤其晚上睡覺時令人感到不安,應該讓林父的木乃伊入土為安,或者供入寺廟之中去。但也有人支持林家的做法,林父生前是善人,死後肉身不腐,林家將其製成木乃伊供在家中,這是孝子之舉,不應該遭到非議。

林父木乃伊真身

林父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坐缸16年不腐,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林家人守護木乃伊16年不動搖,也是一個奇蹟。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人已經死去,入土為安是最好的歸宿,將林父木乃伊擺在家中,鄰居害怕不說,與當前倡導的價值觀也是不符合的。

因此,將林父入土為安是最好的選擇。


稗史候說


殯葬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隨著時代不斷髮展變化的。最早的殯葬只是用來保護屍體不被野獸啃食,時至今日殯葬文化除了滿足祭奠先人的需要外,還賦予了很多民俗文化和風水文化的含義。

人死後一定要入土為安嗎?

實際上人死後殯葬方式有很多種,我們最常見就是

火葬:火化後陳列靈堂,火化後埋入公墓,

土葬:一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裡,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土葬

水葬:將死者遺體投於江河湖海的葬法。

其他少數名族還有懸棺葬,洞葬,天葬,樹葬等。

所以人死後並不一定是要入土為安的。現在國家為了保護環境和控制傳染疾病一般都是禁止直接入土的方式下葬的

為什麼要入土為安

我們國家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有意識去埋葬死者的國家,從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就開始有土葬出現。後來又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演變,土葬成為了比較成熟的習俗。

1、《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該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2、《呂氏春秋》也以孝親之說解釋土葬由來:“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病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

3、“人死為大,入土為安”這是一句俗話,意思是死者是受到尊敬的,沒人再去和一位死者去爭地位、榮譽、名利等。戰爭中犧牲了的戰士,往往優先被尊為功臣、英雄也是這個道理。而及早把死者下葬,更是對死者最大尊敬,死者在九泉之下就可以安息了。如果不能把死者及早安葬,對死者未免殘忍,對生者也是一種折磨。

而在現實中,入土為安指的不僅僅是死去的人安息,另外一個方面還有讓生者安心以及寄託的意思在。

上面就是我對人死後一定要入土為安和為什麼的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卜塵古


宇宙之內,地之所分:三山六水一分田,有者來茲土,有者來茲山,有者來茲水。來茲土者,當是歸於土為安。人生最悲慘者,莫過於生無立足之地,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慎終追遠,既是天經地義之事,也是陰陽兩利之為。死了死了,人死了,親情未了,因果未了。人死後,欲若入土為安,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選擇佳壤良穴好墓地

中國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十分重視墳地的風水,皇帝和達官貴人更是利用各種辦法,為父母祖上以及自己尋一塊風水寶穴,好保佑自己的子孫榮華富貴,世代平安。天地之間,雖然有鍾靈毓秀之地,但“龍穴”蔭善人不蔭惡人,所以,心地善良,就是好風水。不過在選擇墓地方面,還是有一些講究,需要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是躲開風口之處,二是避開水窪之地,三是無淤泥之困,四是無蟲類之擾,只要不受風、水、泥、蟲,即是好墓穴。

墓地離家最好近一些

選墓穴的地點,應該本著就近不就遠的原則。此理如同生活在世間一樣,親人在近前,逝者心則安;逝者能安,即是好墓地。墓穴離著近,也便於照顧,能夠四時祭掃。親人常思念,不斷去探望,莫使墓前荒涼。如此以為,逝者在九泉之下自然欣慰,逝者能愉悅,即是好風水。

後代子孫盡孝好心地,才有墓地好風水,自能蔭及後代子孫。


一真講堂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在我們北方講究的就是入土為安,人的一生不容易,風風雨雨幾十年,暴屍街頭為世人唾棄,風風光光入土為安是受世人尊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個美好風俗。就是後輩對逝者有再大的不滿,也要風風光光地為逝者入土為安。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兒女們的最大的心願。

不要說喪葬文化是糟泊文化,他是先賢遺留的美德。父母安子孫安,父母不安子孫有災。父母入土為安,子孫萬代榮華富貴,父母不安,後輩災害不斷。

每當我給每一個老人發喪入土時,第一句話就是父母安子孫安。為了逝者死後的安寧,和後輩們的榮耀家庭的和諧,讓逝者入土為安是在世的人最大的心願。

所以我認為,不要問為什麼入土為安,極簡單,為了死者的安寧,後輩的興旺,讓逝者入土為安吧。

我是農民我在農村,我關心我們農民的美好生活。





王銀令


我認為人死後一定入土為安。

人死後不管是屍身還是火化的骨灰。都要找一個固定的地方安葬。方便後人的祭拜。如果是屍體不入土安葬。那腐肉味很臭,對活人健康有害。如果是骨灰放在家裡,不入土安葬,搬家,家裡搞裝修。人來人往。骨灰盒都可能會弄丟。成了不孝子。所以人死後一定要入土為安。


小村莊大人物


土葬習俗普遍流行於世界各地,土葬的出現與人類靈魂觀念有關。早在幾萬年以前,人類已經有了兩個世界的觀念。認為人死後會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生活,靈魂一與肉體可以分離。人類對於死者的埋葬,已經是一種以靈魂信仰為依據的有意識的行為。

人生前不管有多大作為死後都是一把黃土,黃土就是人這一生的終結。埋在了土裡就算代表這個人的一聲,畫上了句點;

人死後入土為安是對亡者是一種尊嚴,按照傳統習俗,都埋地下,這樣死人才會感到安慰。如果亡者不入土,那親人心裡也不安心。

現在不同了,多數改為火葬;還有更環保的在零下160度的水葬等等。



無用20


老人們常說入土為安,屍身入土,落葉歸根,土葬也是在全世界最為廣泛的一種喪葬形式,究其源頭幾乎伴隨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的始終。

在人類遠古時期,宗教發展一片混沌,並沒有像現在分化的如此發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月,人們地宗教意識還十分原始,崇拜天地日月,其中尤為對大地崇拜(這從各地後世的土地廟和地壇可見一斑)人們在廣闊的大地上聚居,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種,大地哺育了萬物生靈,提供了穩定的載體供人類文明生根發芽。所以對於大地的崇拜東方西方都是相通的。

比如在古希臘神話中就有地神蓋亞,她是混沌中走來的第一位神,生出光明與秩序。而在我國,女媧摶土造人,人類來自於大地,生於大地,死後也要歸於大地,這是打不破的循環。往生者無論貴賤都要喝了孟婆湯到閻羅殿走一遭,清算了償還乾淨了罪孽才能再次投胎,而閻王殿奈何橋就是地府文化的集中代表。

伴隨著土地崇拜,出現的就是土葬,它的出現與人類靈魂觀念的萌發有著必然的聯繫。人類開始懂得把活人與死人分開,把生與死分清這在人類文明是一大步,人類對於往生者的埋葬,已經是一種以靈魂信仰為依據的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自我意識達到高級清晰的產物。


拾年文學館


人死之後一定要入土為安嘛,這個沒有一定的明確之規定,都是一些傳統的習俗。

比如中國古代講究入土為安,是要下葬到土裡面的,是一矩形土葬的,當然更古老的時候是進行火葬。有一些是人去世之後會進行水葬。

有很多的死法,還有很多的,比如說莊子,他死了之後就是拋屍荒野,是一種自然安葬方法。

到了近代人死之後,安葬方法更加多樣化,有人選擇追肥上就是把自己的焚燒之後做成肥料。還有很多方法。

以前的人主張一種孝道,或者是想要人死之後達到到達另一個天境。

我覺得現在每個人都有個人的想法,所以說你喜歡什麼樣的一種方式都是可以的,只要是不違反國家法律,都可以。



諸子詮釋


殯葬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隨著時代不斷髮展變化的。最早的殯葬只是用來保護屍體不被野獸啃食,時至今日殯葬文化除了滿足祭奠先人的需要外,還賦予了很多民俗文化和風水文化的含義。殯葬方式眾多,常見的有火化後陳列靈堂,火化後埋入公墓,傳統土葬,水葬(江河湖海),少數名族還有懸棺葬,洞葬,天葬,樹葬等。

從全國範圍來說,最普遍實行的還是土葬。土葬的普及與靈魂學說的發展有很深的關係。《禮記·祭義》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韓詩外傳》曰:“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這是受傳統陰陽學說的影響,精氣神魂魄為陽,陽氣上升,髮膚血肉骨為陰,陰氣匯聚則復歸於土。

土葬與華夏民族的崇土文化也密不可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已將土地深深烙印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已經成為生命之本。自古就有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生命從泥土中來,死後又回到泥土中去,正合萬物生死輪迴的自然之道。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安息,生者方覺心安。

從風水學的角度,如何看待土葬呢?是不是一定要入土為安呢?風水經典《葬經》曰:“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則為生氣”。葬經中的這些理論,影響了後來風水學中的地氣學說,很多人認為屍骨不入土,就不能接收大地中的生氣,這是對葬經以偏概全的誤解。

談一下什麼是生氣?《莊子*知北遊》曰:通天下一氣耳。萬物都是由“氣”組成,“氣”聚而生,“氣”散而亡,這裡的“氣”是指物質能量的最精微狀態。周易中,一陰一陽謂之道,只有陰陽沖和才可得生氣。沖和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和諧。

天之陽氣必須要與地之陰氣沖和才能轉化為生氣。大地中的生物、動植物、地質的裂隙和地下水系等,可以把陰氣帶出,又把陽氣帶入。天空中的風雨雷電、陽光空氣也可以與大地進行能量交換。天地萬物之間相互盜氣,互養共息,孕育了地球上無處不在的生命,反之也是生氣無處不在的證據。

由此可知,將死者埋入地下可以乘生氣,不埋入地下也可以乘生氣。再用陽宅風水理論佐證一下!如果生氣僅存於地脈中,陽宅沒有生氣,那麼陽宅風水就沒有作用了,實際上陽宅風水一樣影響人們的吉凶,由此也可反證以上結論。

既然死者入土不入土都可以乘生氣,那為什麼還會有吉凶呢?不管是陰宅風水還是陽宅風水,吉凶都是因人而異的,因為不同風水的“氣能量場”吉凶特點不同。風水學就是掌握了這個自然規律,教人擇地而居,趨吉避凶的。

哪種殯葬方式最符合風水法則呢?我首推火化后土葬,或者陳設靈堂的方式。雖然國家很早就推出火化政策,但現在還有很多地方,直接將屍體入棺槨後埋葬。很多風水師認為屍體的血肉髮膚都保留,其接收的風水能量會更強,實則不管是屍體,還是火化後的骸骨,風水上的作用是一樣的,並且屍體在棺槨裡會被蟲鼠啃咬,腐爛之後,如果屍水排不出,或者灌進雨水,屍體長期泡在臭水中,會造成更壞的後果。

其次屍體下葬大多用棺槨,既笨重又經不起長期的存放,一旦需要二次調整風水,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而火化後的骸骨,能量性質穩定,質量又輕,佔用空間又小,宜於保存和再次遷墳。所以,最適合的殯葬方式是火化後下葬,或者陳列靈堂。

我最不建議的殯葬方式是水葬和天葬。水葬目前主要沿海地區推廣,其最大的問題是骨灰被海浪衝散和魚蝦吃掉後,難以聚集,無法接收穩定的風水能量。後代得不到陰宅風水的福佑,幾代之後往往就絕戶了。天葬也是這個道理,屍體被禿鷹吃掉後,散落各處,最終也是家族風水能量不能積累,難以宗族興旺。實行天葬的地區,也都是文明落後的地區,如此習俗不改,世代都擺脫不了貧窮落後的局面。至於其他殯葬方式,例如懸棺葬、洞葬和樹葬等方式,多在少數民族地區採用,對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大道至簡,萬法歸宗。不符合風水之道的殯葬方式,都不會起到福佑後代的作用。風水能量就是天地能量,是決定我們個人、家族和民族命運吉凶的根本,具有無比強大的能量,當清醒認識,虔誠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