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說核彈發射後就不能攔截?

風雪二頭


核彈發射不能攔截,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不算難。

首先,當今世界上,有核彈的國家就那幾個,用來做載體的工具當然是自己擁有的最可靠的運載火箭。當然了,沒有運載火箭另當別論。

之所以要可靠,總不能在發射過程中運載火箭出事,那就是麻煩事了。其實,核彈引爆的條件挺苛刻的,核材料必須達到或超過臨界體積才能爆發,也就是說裝載核材料的容器是通過技術手段強行破開,使得原本分割成小於臨界體積的小塊核材料無障礙組合起來,從而發生核聚變。

弄清楚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攔截導彈出現的狀況,導彈被設計成為接觸即引爆的攔截導彈成功攔截後,估計最起碼也是解體的結果,現在的問題是裝載核材料的容器會不會出現類似引爆的條件,如果引爆,那就什麼都不比說了,發生在高空中的核爆炸後果我們基本上都知道,在廣島、長崎分別引爆的就是空中引爆。這時候的殺傷力由高溫、衝擊波組成,當然,核輻射是附加的。不管結果如何,巨大的傷亡是免不了的。之後相當長時間核汙染是很大的麻煩。

如果不是爆炸的話更麻煩,核材料自由落體,分散各處,關鍵是不好找,這可不是簡單的一次性核輻射的問題,等於核材料遺失在野外,除非是通過輻射強度監測,否則基本上就是坑死人的節奏,沒有誰能受的了這個結果。

且不論攔截是否成功,如果成功,後果不見得就好受,因為不知道攔截的是不是核彈,等知道了,清理工作幾乎不知道如何展開,畢竟涉及的地域太大了,要防輻射情況下來尋找核材料,這實在就是噩夢,恐怕這無影無蹤的致命殺傷力造成的恐慌比核爆炸更難以接受。當然了,沒有誰希望這一幕發生。


長空雄鷹46


敵方核彈發射後,如果在自己的領空上被攔截爆炸以後,最終倒黴的還是自己。比如說,俄羅斯向美國發生一顆核彈,如果這顆核彈是在北美大陸被攔截了,凌空爆炸後,其放射性物質和塵埃在空中漂浮,那首當其衝受到傷害的國家必然是加拿大或美國了。當然了,如果能在敵方的境內攔截住對方的核彈,那當然是最理想的了。然而,在通常情況下,攔截方對敵方的核彈少不了得有個判斷、發現、跟蹤、摧毀的過程。實際上,如果等到這一系列動作完成了,估計敵方發射的核彈基本也就快到家門口了,根本就是防不勝防了。特別是一些戰略核潛艇,可以遊弋到敵方的近海區域進行核打擊,這種近距離的發射核彈頭,即使成功攔截住了,其核汙染也是擺脫不了的。所以,核彈發射後,很可能攔截了也是會自食惡果的了。


一線天


我國最早應該是在2003年進行了類似美國THAAD終端區域防禦系統測試,在2006年3月進行了類似“愛國者”中低層防空導彈系統的相關測試,2007年1月首次進行動能殺傷反衛星導彈測試,然後還有2010年、2013年、2014年和2018年均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測試,去年的那次測試大家應該都還印象深刻,當時網絡上還有很多視頻的,那風騷的彈道軌跡當時大家不是說外星人來了麼?重要的是,我們的每一次測試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簡答來說就是都攔截成功了。

▲去年的“UFO”事件

所以,目前只有中美兩國是成功攔截了自己現役彈道導彈同時又有發展下一代高超音速導彈武器的國家,且我們是走在了美國或者說是全世界的前面,這個可以參考今年閱兵時出現的東風-17。好了,言歸正傳,之所以要提上面這些內容,就是想說明,對於可攜帶核戰鬥部的彈道導彈來說,目前是可以攔截的,只是攔截的成功率高低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階段理論上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的國家包括有美中俄印以,英法意三國則是共同運營Aster系列導彈,是PAAMS防空導彈系統的集成組件之一。

▲2019年3月25日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攔截導彈

但是,擁有攔截能力並不意味著可以百分百的攔截彈道導彈,剛好相反,目前彈道導彈的攔截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洲際導彈這種大殺器,彈道高、速度快以及不可預測性都極大的增加的洲際導彈的攔截成功難度,像上升段攔截這種攔截手段美國更是直接砍掉了,因為上升段攔截需要到他國的領土或者是未知的大洋深處對還處於上升階段的導彈進行摧毀,在地理的難度遠遠大於技術上的難度,至於中段攔截和末端攔截,可變軌技術以及反導技術瞭解一下,理論上不可預測的彈道以及誘餌彈頭將洲際導彈的攔截成功率降到了最低。

最後還有戰略轟炸機,也是核彈的投擲載具之一,不過戰略光有戰略轟炸機是沒用的,還要有遠程巡航導彈,遠程巡航導彈+戰略轟炸機才能保證能夠在防區外給地方送真理,所謂的“防區外”字面意思就是在對方的防空火力覆蓋區域之外,也就是說,戰略轟炸機在不進入對方防空區域的情況下向對方領土發射核巡航導彈,這同樣也是一種有效的核打擊手段,從這裡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一款遠程戰略轟炸機是可以極大程度提高一個核大國的核威懾能力的,當然了,核巡航導彈也是可以攔截的,但還是那句老話,攔截成功率的問題,彈道導彈的優勢是速度快,巡航導彈的優勢則是隱蔽性,巡航軌跡低,不容易被發現。因此,核彈可以攔截,只是憑現在的攔截手段,攔截的成功率很低,沒有哪個國家敢冒這個風險。


哨兵ZH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而對於洲際彈道核導彈來說,速度快是這種導彈的“天生優勢”,再入大氣層時突防速度可以輕鬆達到20馬赫以上,所以想要攔截一枚洲際核導彈,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辦到!

想要攔截一枚已經發射的核導彈,大致可以從上升段、中段以及末端三個階段進行攔截!導彈的發射初期的上升階段,速度是最慢的,理論上來說是最容易攔截的,但是洲際核導彈一般都是在內陸或者茫茫大洋中發射,要麼無法及時探測到、要麼夠不到!所以上升段攔截幾乎可以放棄了!

而對於應對普通的巡航導彈、射程2000公里以下的彈道導彈以及反艦導彈等,大多是採用末端攔截的方式進行攔截,成功率的也比較高!但對於洲際核導彈來說,末端攔截已經很難起到作用了,因為洲際核導彈的末端速度可以輕鬆達到20馬赫以上!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和平衛士”導彈末端速度就已經可以達到26馬赫,這樣的速度從100公里高空到擊中目標只需要12秒左右的時間,防空導彈根本無法反應!而且洲際核導彈末端還會釋放多枚分導核彈頭,這也進一步增加攔截的能力,只有俄羅斯的S-500號稱可以末端攔截射程5000公里的導彈!

所以,對於核導彈的攔截有能力的大國都在朝“中段反導攔截”的方向發展,因為核彈發射後中段飛行時長最長,且相對穩定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攔截準備!但是中段反導攔截的“門檻”也相當高,洲際核導彈的中段飛行高度一般都在1000公里以上,即便是俄羅斯最新的S-500防空系統攔截高度也只有100公里!

美國是最早搞反導攔截的國家,不管是末端還是中段攔截,對於射程3000公里中近程導彈美國至少已經進行過38次攔截試驗,其中成功32次,成功率還是很高的!而射程4000公里以上導彈,進行了19冊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成功了10次!而對於8000公里以上的洲際導彈似乎還沒進行過相關試驗!

當然了,在中段反導攔截系統上,中國怎能甘心落後,截至目前至少進行了3次中段反導攔截試驗均取得成功,但似乎只是射程5000公里以下的彈道導彈,同時也進行過打衛星測試!

綜合來說,中俄只能攔截射程5000公里以下的彈道導彈,美國進行過射程8000公里彈道導彈的中段攔截試驗,但成功與否未知!但就目前而言,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想要攔截一枚發射時間地點未知射程8000公里以上,且攜帶分導核彈頭的洲際導彈成功的概率可能不足5%!


天下布武


核彈本身是不能被髮射出去的,需要通過運載平臺進行遠程投射才有可靠的打擊能力,而這些投射平臺是完全能夠被攔截的!最早的核彈是被製造成航彈,由轟炸機貼臉投擲,比如日本本土的胖子和小男孩原子彈就是由美軍B29轟炸機直接飛過去投擲,我國第一枚氫彈試驗時也是由強5攻擊機直接進行航彈搭載飛到目標點上空投擲。但是轟炸機直接飛臨投擲風險太高,如果這個國家擁有一定的地面防空火力和雷達警戒網,轟炸機可能還沒飛到目標上空就直接被打下來了,隨著導彈技術的不斷髮展,於是又誕生了兩彈結合,將核彈裝入導彈的彈頭,形成帶有核彈頭的更具有威懾力的核導彈。


核導彈最初只是彈道導彈的專利,隨著彈道導彈的射程不斷延伸,最終形成了以遠程洲際彈道導彈為主的核武器搭載投射平臺。遠程洲際彈道導彈雖然優秀,但是也有一個缺點,體積和重量太大,只能通過陸基發射平臺和海基核潛艇發射,轟炸機在一旁表示:將我置於何地?
(體型龐大的陸地洲際核導彈)

為了考慮轟炸機的切身感受,人們又進一步縮小核彈頭的體積和重量,將其集成至體積較小的巡航導彈之中,譬如五十年代B52搭載的AGM-28大獵犬巡航導彈以及目前B2隱形轟炸機攜帶的AGM—129遠程隱身巡航導彈,這類導彈的射程大多在1000千米以上,能夠在敵人防空區域以外發射導彈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避免了轟炸機臨空的危險性,也讓跨區域核打擊又增添了一種有效手段。


(由B2戰略轟炸機掛載的AGM—129隱身巡航導彈,可攜帶核彈頭)

除了核導彈這類戰略性武器之外,還存在一些小不點核武器,這就是所謂的戰術核武器。60年代,北約出於對蘇聯坦克裝甲集群平推歐洲的恐懼,認為使用常規武器已經不足以短時間阻擋龐大鋼鐵洪流的進攻,只能用核武器進行規模性打擊,於是就誕生了一系列諸如M388型核炮彈之類的小型核武器,這類核武器不僅可以由155毫米火炮發射,甚至能夠由單兵操作無後坐力炮發射,核炮彈殺傷範圍雖然只有300米左右,但是確實是阻止蘇聯坦克橫掃歐洲大陸的有效手段,也算是單兵打坦克的最高境界了。


(155毫米無後坐力炮搭載M388型核炮彈)

反觀蘇聯雖然在地面軍事力量上佔據較大優勢,但是全球海洋依然為美軍航母所掌控,為了在海洋競爭中獲得不對稱優勢,蘇聯發展了規模龐大的核潛艇部隊,而這些潛艇為了對美國軍艦達到一擊致命的效果,進化出恐怖的獨門絕技——核魚雷!蘇聯在1958年服役的T5型533毫米重型魚雷,搭載一枚3.5萬噸的TDS9核彈頭,在水下爆炸的直接殺傷範圍高達5千米,不管是萬噸驅逐艦亦或是航母,被擊中一發都是兩個字涼涼!
(蘇聯T5核魚雷)

再回到正題,既然核彈的發射手段如此眾多,那麼能不能攔截當然要基於實際情況來考慮,並不能一言以蔽之。戰略核武器中最難以攔截的當然是洲際彈道導彈核彈頭,這類導彈大部分時間都在大氣層以外飛行,而且全程速度不低於5馬赫,彈頭末端再入速度甚至超過20馬赫,以人類目前的技術來看,攔截幾率低的嚇人。即使是美軍最先進的PAC-3、TBMD、THAAD系統也只能在初始段或者中段進行成功率不超過50%的攔截,而對於那些末端再入的超高速分導式核彈頭,只能大嘆一聲:臣妾做不到啊!而這可能就是所謂核彈發射後就無法攔截的說法來源了!


(彈道導彈攔截重點都在初始段和中段,末端速度太快,根本攔截不了)

核導彈的另一個分類是巡航導彈,巡航導彈目前來說攔截成功率還是不低的。為了避免被攔截,目前的巡航導彈都採用了低空高速機動的突防方式,在巡航段以幾百或者幾千米的高度飛行,而到了攻擊段則迅速下降至貼近地面(海面)幾十米甚至幾米的高度超音速進行攻擊,以求最大程度規避防空系統攔截。巡航導彈這一頓操作雖然看似牛逼,但是致命弱點就是速度最高也不超過5馬赫,因此攔截起來難度偏低。陸地上諸如俄羅斯的S400、S500,美國的愛國者3、中國的紅旗9等等防空系統都具備不錯的巡航導彈攔截能力,而海上軍艦的各類神盾防空系統對於巡航導彈來說也同樣是噩夢,因此巡航導彈搭載核彈頭是肯定會被攔截的,只不過一旦遭遇巡航導彈飽和式打核擊,只要漏網一枚,那同樣也是滅頂之災!
(巡航導彈掠海突防)

對於戰術性核武器,諸如核炮彈、核魚雷等等,攔截起來則比彈道導彈的難度還高,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距離實在太近!核炮彈撐死了十幾千米的射程,核魚雷則最多幾十千米的射程,反應時間太短,根本來不及攔截。對於身管火炮炮彈,目前還沒有有效攔截手段,而對付核魚雷,軍艦除了機動規避,也就只能投射誘餌進行迷惑,最後能做的就是祈禱了。
(本就是玉石俱焚,你還想要攔截我?)

總結所有的核彈頭搭載平臺以及攔截成功率,我們可以看到,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除了戰術型核彈頭之外,其他諸如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平臺都可以進行攔截,只是攔截成功率不同而已,因此所謂的核彈頭髮射發射後就不能攔截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軍武吐槽君


發射核武器有兩個典型方案:一是“雙彈結合”,彈道導彈作為運載工具,潛射、陸基發射核彈頭;二是空射,由轟炸機攜帶,通過飛航式巡航導彈,或者空射彈道導彈發射核彈頭。當然,還有很多非典型發射樣式,比如冷戰時期的“核大炮”,英法的戰鬥機空射核彈,俄羅斯的波塞冬雙核魚雷、高超音速武器平臺等等。

不是說核武器發射後不能攔截,而且太難攔截,尤其是“雙彈結合”的攻擊方式。正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彈道導彈從發射到核彈爆炸,也就30分鐘左右,末端攻擊速度達到20馬赫,比軍迷們熟悉的98K步槍子彈出膛速度要高10倍。如此短的時間,被攻擊一方需要迅速完成偵察定位、彈道精確計算、發射反導武器等多個動作,防禦遠比攻擊更難做到。

彈道導彈發射核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發射上升階段,大氣層外中段飛行階段、再入大氣層末端攻擊階段

,發射上升階段速度最低,但此時導彈還在發射方國土範圍內,或者不確定的大洋深處,因而無法進行攔截。

導彈中段飛行的彈道其實很高,高於一般的低規衛星軌道,有的甚至達到地表外1000公里,以子彈十倍的速度飛行,反導武器採取“子彈打子彈”的方式,動能撞擊摧毀核彈頭,這比“大炮打蚊子”還要難。

末端攔截就更難了。10個左右的分導彈頭再入大氣層,核彈頭不僅僅速度快,而且能變軌,地面反導武器的反應時間更短了。事實上,像愛國者這種中低空末端反導武器的成功率極低。海灣戰爭中,愛國者導彈攔截低水平的“飛毛腿”導彈成功率只有區區9%。

繼彈道導彈之後,又出現了一款幾乎不可能被攔截的核彈運載工具。它叫“乘波體”或者“飛行棋”,這是一款高空大氣層內飛行武器,猶如水面飄行的瓦片,通過激波在大氣層的邊緣地帶高速變軌飄行,使得巡航階段根本無法被攔截。飛行棋末端攻擊速度依然達到5至8馬赫,還有變軌能力,攔截起來並不比分導彈頭容易。

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幻想絕對的核安全,那是異想天開。


紅龍軍團長


核大國之間的核彈雖然互相瞄準,但是這種大殺器是不能隨便發射的,一旦發射就是捅翻了馬蜂窩,攔截和不攔截結果都是一樣的,甚至一不小心人類會因此自我毀滅,這可真不是危言聳聽!

美蘇爭霸時期,兩國對核彈戰力有過評估,500枚核彈就能摧毀對方,90%的人會因此死去,剩下10%也會因為核汙染生不如死,而且會慢慢死去。因此以現在美國和俄羅斯大約分別擁有7000多顆核彈,雙方能互相摧毀十多次了,是不是很可怕。500枚核彈並不多,一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能攜帶24發三叉戟洲際導彈,每一發攜帶8美核彈,也就是每艘攜帶192枚,也就是2艘半就能摧毀俄羅斯了。這還是美俄互相核限制的結果,否者俄亥俄級就能240枚核彈,2艘救毀滅俄羅斯了。

因此各國都對使用核彈這個事慎之又慎,美國也就是僅僅在二戰剛研發出來丟了兩顆在日本,之後再也沒有敢用了,甚至在朝鮮戰場被志願軍打回了三八線,在越南打得如此狼狽的情況下,有人提出使用核彈,最後都被否決了。

而且各國核彈使用按鈕和密碼都保存在總統那裡,歷屆總統對核彈的使用那也是慎之又慎,美蘇爭霸時期美國和蘇聯救發生過對核彈使用的誤判,但是最後都沒有使用,在下屬彙報對方核彈已經發射的時候,總統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給我確認確認再確認,美國就發生了將預演的蘇聯導彈來襲方案投放到了雷達屏幕上,最終核查是烏龍。蘇聯同樣發生過太空紅外雷達出錯,將太陽光在雲層上的反射誤判成了導彈發射並提出了預警,雖然一直在預警,但是地面遠程警戒雷達並沒有發現目標,最終俄羅斯放棄反擊,後來調查就是太空紅外預警系統出錯的問題。

而且發射核彈的命令對各國總統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不敢輕易的去當人類這個罪人,因為這是關乎人類生日存亡的大事。曾經蘇聯在70年代搞了一次洲際導彈全射程實驗,當一個地位很高的下屬向第一書記彙報準備完畢後,蘇聯第一書記掏出了核彈發射命令按鈕,說:這裡面沒有核彈,你來試一下。這位高官反覆確認沒有核彈後,最後雙手還是發抖的按下了按鈕。從這個案例我們就知道發射核彈壓力會有多大,多糾結!

而且洲際導彈速度是很快的,大約在20~25馬赫,也就是每秒7公里左右,基本無法攔截,而且現在各國最新洲際導彈又升級了,具有編程進行機動突防的能力,又加幾十個假誘餌,就更難以攔截。而且現在即使像美國這麼強大的全球反導系統,也基本對洲際導彈沒有辦法,美國從97年至今一共公開實驗了60次反導攔截,成功了6次,只有10%,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核彈發射基本代表人類走向滅亡,攔截和不攔截又有什麼區別呢?即使讓你的攔截成功率到達80%,又又何意義呢?


雨下孤


核彈按照發射方式可以簡單劃分為攜帶核彈頭的導彈、魚雷甚至炮彈等,目前各主要核武國家的核武器大基本上都是以導彈為載體,極少一部分核彈頭裝備在魚雷、航空炸彈等載體上。能夠發射核武器的平臺包括戰略核潛艇、洲際彈道導彈以及戰略轟炸機等,也就是常說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平臺,問題中所說的核彈發射後就不能攔截其實應該就是指攜帶核彈頭的導彈發射後的攔截難度極高,客觀的說不

論是洲際導彈還是戰略轟炸機發射的核巡航導彈、核航彈等,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攔截,但是成功率非常低,包括美、俄等國曆經幾十年的努力也只是建立了有限的反導能力,在面臨大規模核戰爭時,目前所掌握的反導能力基本上有什麼實際效果猶如閃電劃破長空的分導式多彈頭再入大氣層後的景象,攔截難度之高可以想象!美國反導系統攔截範圍及組成,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或者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一般都在1000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一般只需要在本國國土或者周邊海域發射即可打擊全球範圍內的主要目標,而想在洲際導彈上升段攔截只能在對方國土或者領海周邊部署,而這樣的部署基本上是不會實現的( 某國同意其他域外大國在本國部署“薩德”,主要是針對其“手足”,對本區域大國來說只能說是戰時的“靶標”而已),因為在採取這種部署之前肯定已經發生了大國之間的外交或者軍事對抗,除非雙方想要進行大規模核戰爭,否則怎麼可能允許對方的反導或者核打擊武器部署到自己的家門口俄羅斯正在研發的RS-28“薩爾馬特”洲際彈道達到,射程達16000公里

美國“三叉戟II”潛射彈道導彈出水

其次,在洲際導彈飛行中段或者末端攔截的技術難度非常大(飛行速度可達20馬赫以上),而且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資源,代價不是一般國家能夠經受的起的。目前,包括俄羅斯的A135/235反導導彈、美國“薩德”、NMD以及以色列的“箭2”等反導系統的作用範圍均是在末端實施攔截,美國的“標準III”具有中段攔截的能力,但是所針對的目標也只是射程在5000公里左右的中遠程導彈,而對於射程8000公里以上的洲際導彈目前上沒有進行過技術驗證。即便是末端攔截,雖然美、俄等國都進行了相關的試驗驗證,整體的成功率在60%以上,但必須說明的是所攔截的目標並不是真正的洲際導彈,攔截系統不僅會提前知曉會有試驗彈發射,而且

試驗彈也不會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或者假目標等,大大降低了攔截難度,即便如此攔截系統也無法達到“百發百中”,一旦發生大規模核戰爭,這些攔截系統最多也只是發揮一些“心理安慰”作用俄羅斯A135反導導彈裝填美國NMD反導系統攔截試驗
洲際導彈上的分導式多彈頭,“天女散花”般投放,攔截起來難上加難

對於戰略轟炸機發射核巡航導彈或者核航彈,從技術角度來說更加容易一些,一方面戰略轟炸機目標較大,對於軍事大國來說一般都擁有完善的遠程預警探測能力,除非對方擁有類似B2這樣的超級隱身戰略轟炸機,其他一般戰略轟炸機很容易就會被發現,不論是攔截目標大、機動性差的戰略轟炸機,還是攔截戰略轟炸機發射的核巡航導彈,出動戰鬥機或者發射遠程防空導彈(戰艦防空系統也可)都可實現,攔截難度上要小很多。

只不過對於國土戰略縱深不夠大的一般國家來說,想要提前預警並出動戰機、戰艦的難度比攔截洲際彈道導彈小不了多少攔截戰略轟炸機的難度相對小一些沒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和防空預警系統,也難以拿戰略轟炸機如之奈何

據統計,目前全球範圍內共有各類核武器數量超過14500枚,而美、俄兩國擁有的核武器數量超過總數的93%,同時,二者也是最早試圖建立完善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但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也只是在各自的政治、經濟中心區域建立了不能算可靠的局部反導能力。“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各擁核國家也充分認識這一點,發展攻擊力、突防能力更強的洲際導彈等核武器遠比費力、費錢的發展攔截系統更加有實際效果國產反導系統發射試驗“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強大自身的攻擊能力才是最好的防禦手段


威吶解析


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能夠攔截?戰略核導彈的發射分初段中段末端三個階段。,初段是在飛出大氣層以前,因為他的初始速度慢,無疑這個過程是可以攔截的,造成破壞的大小,取決於它的攔截高度。導彈的中段已飛出了大氣層,美蘇都曾經在大氣層以外進行過核武器實驗,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有一些原始的數據,應該破壞性有限,否則就會造成災難,歷史上還沒有這方面的新聞報道。至於末端防禦,因為導彈的速度極快,彈頭的表面產生的等離子可以屏蔽電子操控信號,所以很難使彈頭變軌,由於接近目標,當然會對被攻擊的國家造成破壞,但是如果離地面越高,他的破壞力也越有限。由此可見,核武器是可以防禦的。


鍾馗評鬼1


回答過800次的問題了啊。

還邀請!早關注W君就早明白了!

到W君這裡就得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能攔截以及為什麼不能攔截的問題了。

先亮下觀點:說核導彈發射後不能攔截是一個有點絕對的說法,按照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說射程在3000公里以內的近程導彈還是可以攔截的。


這件事和反導系統有關,先說一下有過實戰經驗的反導系統吧——愛國者導彈(MIM-104 PAC-2)。

在海灣戰爭中,愛國者成功的攔截了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II型導彈。這是一個成功案例,飛毛腿II是可以搭載核彈頭的。

為什麼愛國者導彈是可以攔截飛毛腿呢?主要是因為飛毛腿導彈的飛行速度很低。

飛毛腿II是一種近程導彈,最大射程300公里。其飛行速度大約只有5馬赫左右,而且說實在的,飛毛腿導彈在最大射程的時候彈道高度也只有86000米,甚至還沒飛出大氣層呢。

對這種低速目標的攔截,愛國者導彈就足夠了。

說下海灣戰爭中的愛國者導彈數據,發射質量900千克,內部裝載M248戰鬥部重量91千克,由35高能B炸藥和51千克的預製破片組成。

和大家餘項的不一樣,愛國者導彈的戰鬥部在彈體中部(圖上已經標記紅色)。拆下來是下圖:


這種戰鬥部對硬目標的殺傷半徑是95米,破片拋出速度是每秒6400米。預製破片質量為2克。

所以,在海灣戰爭中被擊落的飛毛腿導彈上面都是彈孔累累。

而且飛毛腿導彈有一個特點就是到末端的時候戰鬥部彈頭是不分離的,因此——那麼大的目標而且飛行速度這麼慢對於愛國者導彈來說是再好不過的目標了。

因此大家在海灣戰爭中看到的被擊落的飛毛腿導彈也都是帶著燃料箱的完整彈體。


然而愛國者導彈(PAC-2)對於飛行速度更快而且分離彈頭的導彈則無能為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升級的PAC-3採用了更大的姿態發動機以及改用了動能彈頭的主要原因了。

繼續說反導,目前最熱的反導系統當屬標準-3和薩德了。

以薩德為例:

薩德(THAAD)目前可以攔截最大速度14馬赫的目標。14馬赫已經畫重點了。注意,以後咱們還得用這個數值。

看下薩德的結構:

和上面的愛國者PAC-3比,在彈體上最明顯的莫過於巨大的白色姿態發動機了。這個發動機結合著薩德頭部的傳感器(藍色)會控制薩德可以以8馬赫的速度撞向來襲彈頭。按照洛馬的早期設計,薩德的飛行速度還可以更快達到12馬赫左右的速度。但早期設計的薩德需要更大的姿態發動機彈體過重而導致在中低空喪失機動性無法有效攔截目標。所以弄了一個8馬赫(2800m/s)的折衷速度。


說句題外我們的紅旗-19,目前實際上也是大約2700m/s的飛行速度。這兩型武器的設計基本雷同。


由於8馬赫的限制,攔截彈真正能攔截到的目標大約也就是6馬赫左右。實際上也就是愛國者導彈的一個升級版本。但最近這些年計算機技術的提高,導致了彈道導彈的跟蹤和軌跡預測能力大幅度提高。因此目前無論是美國的薩德也好還是中國的紅旗-19也好,都可以攔截到14馬赫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這已經達到了攔截彈的極限。


上面說的是區域性的防禦,如果我們再討論大的防禦範疇。一般的人就會祭出這張圖片來:

這是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示意圖。

看似是一個十分嚴密的防禦體系,可以從導彈一發射開始就實施攔截計劃。但是導彈發射的前半段只能跟蹤難以防禦——不可能將一個射高80-100公里的防禦導彈放在別的國家家門口。所以在彈道導彈發射的初段僅可預警和跟蹤不能打擊。


在導彈發射後,過了上升段到了中段的時候,美國有計劃中段反導。但是這個事情得在導彈飛行的路徑上進行,一枚洲際導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大約是30-40分鐘,基本上無法將船隻開到發射位置上。所以即便是目前幾個國家的中段反導試驗取得了成功,但是僅僅是證明了可以打倒中段飛行的既定軌跡的導彈,而沒有什麼真正的實戰價值。


然後就是末段了。剛剛說末段導彈防禦系統是可以打14馬赫以內的目標的。不過這個數值已經達到了末段反導系統的極限。那麼——大於14馬赫的導彈基本上攔截率就是零

———畫個分割線———

前面大家對反導應該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那麼我們再說說另一端的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是在地球上做拋物線飛行的一種武器,其射程和速度密切相關。

之前給大家提供過導彈公式:

這個公式是導彈再入角度和射程、射高的關係。為了打倒一定的射程那麼就一定得有射高y。

同時我們可以繼續推導

射高y實際上就和導彈的末端頂點速度v息息相關了。

再推導一步:

這就是導彈射程公式了。

計算很麻煩,給大家一個算好的表格:

是不是能看到射程在3000公里的導彈速度為13.78馬赫?這是一個小雨14馬赫的數值,因此在末端導彈防禦系統中,這枚射程3000公里的導彈是可以攔截的。但如果高於3000公里的射程,那麼就對反導系統太過於苛刻了,基本上是無法攔截的。

同時我們也基本可以知道了在射程5000公里以上的導彈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攔截。

對照上面的表格,那麼實際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哪些導彈導彈是可以被攔截的;哪些彈道導彈是目前根本無法攔截的了。


舉例說明:

一系列短程彈道導彈的都是可以被攔截的,其中包括:

幾乎所有的短程導彈:

中國:DF-11、DF-15

俄羅斯:9K720伊斯坎德爾導彈(700公里)

印度:普里特維-1短程彈道導彈(150公里)、普里特維-2短程彈道導彈(250至350公里)、普里特維-3短程彈道導彈(350至750公里)、烈火-1短程彈道導彈(700至800公里)

伊朗:法塔赫-110短程彈道導彈(300公里)、流星-1短程彈道導彈(350公里)、流星-2短程彈道導彈(750公里)、qiam1短程彈道導彈(700至800公里)


絕大部分中程導彈:

中國:DF-2、DF-21

印度:烈火-2(3000公里)、烈火-3(2500公里)

伊朗:流星-3(1300公里)、流星-4(2200公里)、Ghadr-110(3000公里)、阿術拉節(2500公里)、sajjil(2,000-2,500公里)、黎明-3(2,000公里)

以色列:傑里科-2(1300公里)


一部分中程導彈、所有的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都是無法攔截的。

其中包括:

中國:DF-25、DF-31、DF-5、DF-41、巨浪-2

俄羅斯:R-36、UR-100N、RT-2PM白楊導彈、白楊-M、RS-24

美國:民兵3、三叉戟2


當然即便是近程導彈,可攔截的前提是你得有攔截彈。而目前有反導技術的國家只有中國和美國,俄羅斯雖然號稱S500系統可以反導,但是服役還遙遙無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