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盔根本不能擋子彈,為何還一定要戴?

朕的語錄


鋼盔擋不了的子彈,三級頭可以!

鋼盔擋子彈的可行性有多高,實際上就如同開玩笑一般,極為不靠譜,為何會如此說?實際上咱們根據當時設計鋼盔的目的,再加上鋼盔的製作材料構成比,以及防彈鋼盔製作的技術難度綜合分析,就能夠明白鋼盔防子彈有多麼荒謬了!

鋼盔的誕生,還有一個相當有趣的故事當信用背書

鋼盔基本就完全是熱武器時代應運而生的專業防護器具,畢竟在冷兵器時代,可沒有一槍爆頭的說法,很大程度上,冷兵器對於人體創傷的威力遠沒有熱武器那般乾脆直接,先前的頭盔,大多是用來和盔甲配合使用的裝飾品,防護性能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強大,真正鋼盔的出現源自一戰期間。

當時法國有一位將軍亞德里安,也相當仁慈,體恤軍心,所以他經常會去醫院看望傷員,同時她也樂意同醫院的傷員聊天,瞭解戰事情況,進一步作出戰略改變,從而達到減少傷亡率的目的,恰好與一位傷員聊天途中,他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根據這位傷員描述,當時炮彈橫飛,為了能夠躲避彈片,保護頭部等要害部位,當時正在廚房的他就順手抄起了身邊的鐵鍋,戴在了頭上,以至於在那場轟炸中,除了他自己,其他的戰友基本上都被炸死。

也正是得益於那一隻鍋盔,這位傷員,僅僅只是受了點皮外輕傷

屬實讓當時的亞德里安感到意外,所以他當時就決定,根據這一想法,來製造一種能夠減少傷亡的頭盔。對於這個問題的正確解讀應該是鋼盔擋不了子彈,但是能夠擋住炮彈彈片,甚至能夠彈射子彈,言外之意,對於那些正兒八經瞄準的子彈絲毫沒有防禦能力。

世界上的現代化頭盔,起初有一個統一的名號,就叫亞德里安頭盔,當時就是根據亞德里安將軍的指示,最終讓法國的工程師設計,並最終出現了成品,在工廠量產的,至於效果如何呢?首先鋼盔的大量普及,無疑是給了士兵們極大的強心劑鼓勵,而且根據數據統計,二戰中美軍因為試使用鋼盔,戰場的傷亡率下降了一大半,足足有七萬人倖免於難,儘管隨著科技的發展,鋼盔材質也有了質的變化,但是防護性能究竟如何呢?但是鋼盔的使用情況,也當然是有優劣之分的,

儘管有一定的防禦屬性,但是使用條件也有極大的限制

鋼盔起初選用的是低碳鋼,但是為了減輕士兵負重壓力,影響作戰發揮,所以當時僅僅只有765克,但也還有有一斤多,而冰冷的鋼鐵直接與人體頭部接觸,顯然是極為不舒適的,所以當時就增加了內襯,一般也及時棉絨布料,但是就是因為厚度問題,在當時的我國黑龍江地區,日軍就吃盡了苦頭。

面對我國黑龍江冬天的極端天氣,佩戴頭盔的日軍,只要一出點汗,那層薄薄的內襯很快溼透,高寒的天氣,直接會將鋼盔給凍在日軍頭上,好在這個問題最終被解決了,那就是加厚內襯,使用棉布或者紗布先給頭上纏一圈,再帶鋼盔,顯然就再也不會發生撕裂頭皮那樣的尷尬一幕了。

說鋼盔是用來防彈的,實際上有點過分誇大其防禦屬性了

儘管鋼盔對於炮彈等範圍性殺傷性武器確實有作用,但是呢,對於子彈的直接射擊,一點辦法都沒有,甚至還有淪為活靶子的嫌疑,逐漸也變得更加符合頭部輪廓涉及,逐漸剔除了那些花裡胡哨的設計,就比如日軍鋼盔上的黃色大金星,逐漸改成了一丁點,德軍的尖頂頭盔,形似外星飛船,也已經逐漸被有帽簷和帽耳的鋼盔取而代之,同時為了增加內部舒適感,也做了大量的改進。

當然鋼盔的發展史也是極為坎坷的,但是時至今日,鋼盔的製造,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以鋼盔為原型,就拿我們現如今的鈦合金頭盔來說,也算是真正達到了防禦子彈的級別,就拿我們所熟知的吃雞三級頭,實際上是原型就是6B6—3鈦合金頭盔,已經達到了防禦鋼芯穿甲彈的級別,但是由於鈦合金頭盔屬於重型頭盔,防禦屬性一流,但是呢,造價昂貴,使用可行性與普及程度都不高。


歷史紅塵


的確,如果步槍從近距離打來,鋼盔會被打穿。

但是為什麼要帶鋼盔呢?因為,戴鋼盔比不帶鋼盔還是要好。

比如,遠距離打來的步槍子彈,正好打到鋼盔,這下他就打不穿了,就能防止受傷甚至能保一條命。還有就是子彈不是正面打來的,而是擦過頭部的,這樣有鋼盔保護也會好很多,能避免受傷。

還有,就是手榴彈爆炸、炸彈爆炸,一些碎片和飛沙走石往往也會傷人,如果帶上鋼盔,能減少別彈片對頭部的傷害。這是鋼盔的最重要功能。

抗戰初期,八路軍和國民黨許多雜牌軍一樣,沒有鋼盔,傷亡明顯比例要比帶了鋼盔的軍隊要大。

關鍵還有兩個原因:一是鋼盔造價不貴,一個鋼盔當年也就百來塊錢;二是戴起來方便,不太重,也不妨礙什麼事情。戴總比不戴要好,背心胸罩吧,有總比沒有好。


坐看東南了


經常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在那些抗戰劇中,日本人帶鋼盔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但是,從劇情中我們也不難發展,那些鬼子兵們每一次被八路軍爆頭的話,都從來沒有活下去過,應聲倒地,非常快。

其實,這件事電視劇中可能真沒有欺騙我們,在戰爭中,鋼盔並不能擋住子彈。雖然鋼盔戴在頭上可是比較厚重的,但鋼盔的普遍材質都是鋼製品,一般手槍也能夠將鋼製品打穿。


而即便沒被打穿,但要知道子彈帶來的衝擊力也是相當大的,有時候士兵脖子也會隨著子彈的強大沖擊力被沖斷。

那為何士兵還是要戴呢?

說原因之前,我們來講個例子。我們不妨類比一下,都知道,現在的工地上一般也帶頭盔,那麼他們的頭盔雖然不是鋼盔,面對一塊從十幾層樓上掉下來的磚頭當然抵擋不住,但是面對一些小石塊什麼的還是可以起作用的,頭盔防的就是這類東西。

而戰場上的頭盔,雖然抵擋不住近距離的子彈,但是對於一些爆炸的衝擊波,帶來的很多彈片傷害,還是可以擋住的。


其實我們要知道,在戰場上往往殺人的數量多的是炸彈、炮彈,一次戰爭下來,大部分人都是被炸彈之類的武器炸死的。 所以說,頭盔的主要作用其實就是防彈片,防這些炮彈彈片和爆炸衝擊波,而不是子彈。

雖然說在戰場上很多事情都是必不可免的,也有很多是想象不到的,但是,頭盔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護頭部,減少傷亡的作用,而且這一作用經過實踐之後也得到了證實。

在越南戰爭中我軍開始因為之前沒有鋼盔的習慣,結果導致初期對越南的戰爭中我國軍隊傷亡也比較重。不過在給我軍配備了鋼盔之後,這一情況卻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傷亡大大減少。


即便是當年越南戰場上的鋼盔是二戰中從各方人員手中繳獲的,但是這些鋼盔起的作用也是相當巨大的,極大的降低了我軍的傷亡率。

所以說,鋼盔雖然起不到抵擋子彈的作用,但是在戰場上這一裝備也是可以降低傷亡的。其實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就是吃了沒鋼盔的虧,每當被敵軍炮擊的時候,傷亡率都是相當大的。

而今天我們就不用再為這樣的問題而擔心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鋼盔質量越來越好了,各種各樣的鋼盔在質量方面也有了質的提升,而且鋼盔科技還在向著更強大的方面發展,未來說不定就可以抵擋近距離子彈了呢!


夏目歷史君


著名二戰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有這樣一個橋段。

在最開始的登陸戰中,一個美國大兵的頭盔幫他跳了一顆流彈。

他為此專門摘下頭盔想確認一下,旁邊的人還說他運氣好。

結果就在他摘下頭盔的時候,第二顆子彈飛來。這個大兵被爆頭了。


這個橋段雖然是藝術創作,卻很說明問題。

因為到了二戰時期的子彈,鋼製頭盔已經不可能擋住正面直射了。但戰場上還有眾多的流彈和炮彈碎片。

你戴了頭盔,一個流彈或炮彈碎片可能只是擦過,就算打穿了也只是輕傷,因為擊穿鋼盔要消耗很大的能量。但你要不戴,那就可能跟電影裡的那個哥們一樣被爆頭了。畢竟人的頭部跟鋼盔比,確實太脆弱了?

你說當時的大兵會怎麼選?

起碼德國名將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團的士兵們選擇要戴鋼盔。

當時德軍考慮到非洲的炎熱天氣,為非洲軍團設計了一款使用植物性材料製作的熱帶頭盔。結果當時的非洲軍團在作戰時,只要有可能,哪怕再熱都要頭戴真正的鋼盔。因為正常人都會在炎熱和保命中選擇後者。

說到底,鋼盔也是古代頭盔的延續或復興。而哪怕是古代的鎧甲,也不可能做到讓穿著的人刀槍不入,那為什麼古代人還要傳盔甲?原因很簡單,盔甲的作用不是讓你刀槍不入的,而是最大限度的降低你能收到的傷害。

套用遊戲裡的說法,盔甲的作用是減傷,而不是免疫傷害。


冷兵器研究所


全世界的防彈頭盔和鋼盔都不能擋住步槍子彈的射擊,只能防禦彈片或威力比較小的手槍子彈。不過,鋼盔不能擋子彈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不談是哪個年代製造的鋼盔、哪種材料的鋼盔以及哪種子彈,就武斷的說“鋼盔根本不能擋子彈”自然是非常不合理的。最初的鋼盔的確是不能阻擋子彈的,只是對一些彈片或者流彈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在某些場合下起到保護頭部免受撞擊等傷害的作用。

而如今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進步,出現了凱夫拉縴維頭盔、鈦合金頭盔等多種頭盔,防禦能力有明顯提升,具備了不同程度的防彈能力。以美軍在1978年開始裝備的PASGT凱夫拉頭盔為例,它的防彈能力為IIIA級,可以在一定距離上抵禦9mm的手槍彈,甚至對AK步槍彈也具備防禦能力。AK-47步槍的7.62毫米子彈初速達到710米/秒,最大動能超過2000焦,足以擊穿很多主流單兵防護裝備,PASGT凱夫拉頭盔如果是正面被AK-47的子彈擊中時也會被擊穿,不過如果是側面被擊中時,則有可能會彈開子彈,擁有較高的防禦成功率。如今隨著技術的繼續進步發展,頭盔的防護能力還在提升,自然是值得單兵戴上的。

值得說明的是,當防護能力較好的頭盔被擊中時,並不會扭斷脖子,否則軍隊根本不會花費大價格來為士兵配備先進頭盔。頭盔是由多層凱夫拉縴維等材料製造而成的,當子彈擊中時主要是通過各層凱夫拉縴維的形變來吸收衝擊力。頭盔內部還擁有懸掛緩衝設計,可進一步減緩衝擊力,最終傳給人體的衝擊力仍然比較巨大,但已經遠遠達不到會扯斷脖子的程度。

可能很多人會以特種部隊在作戰時很少攜帶頭盔來佐證頭盔不能防彈。其實,這主要和特種部隊執行的特殊作戰任務有關,例如特種部隊在執行諸如滲透、偵察此類隱蔽任務時,往往不會戴頭盔。因為此類任務強調的是隱蔽性和機動性,對防護裝備要求不高。頭盔戴在頭上會影響舒適度和機動性,在這種作戰環境下,特種部隊更喜歡使用非常輕便的奔尼帽。而在執行攻堅戰、室內突擊作戰時,特種部隊成員還是會老老實實戴起頭盔。

如今的頭盔除了要求具備很強的防護能力,對拓展使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新的頭盔需要具備作為各種通信設備、夜視器材、觀瞄設備載體的能力,FAST頭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未來頭盔還將融合更多先進的技術,它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


科羅廖夫


因為現代鋼盔最初的作用就不是用來防彈的......

自從人類構造出“軍隊”這個概念的時候,鋼盔就作為一種戰場上士兵的必備裝備而出現了;其作用就是用來防備敵軍的冷兵器和弓箭(雖然效果感人)。而在熱兵器出現並普遍裝備軍隊後,將領們發現這些鋼盔根本無法起到防禦的作用,於是各國也都紛紛將鋼盔從裝備序列裡面踢了出去。鋼盔也就從一種防具逐漸演變成為軍隊精神的象徵(參考德二和普魯士)。而現代鋼盔最早起源於一戰時期的法國,其最初的設計理念也不是用來防禦子彈,而是用來防禦可能將人砸死的炮彈碎片,跟工地上必備的安全帽是一個設計理念。在各國都認識到了鋼盔在戰場上的獨特作用之後,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鋼盔:法國的亞德利安鋼盔、德國的M1916鋼盔、英國的飛碟式鋼盔、美國的M1鋼盔、蘇聯的SSH36等;它們在戰爭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使許多士兵倖免遇難。而在高度信息化的現代戰場上,雙方步兵直接交火的情況相比一戰二戰時期要大大減少,那為何軍隊還要繼續裝備鋼盔呢?


經過科學研究和數據測試,除去直接擊中軍盔的正中中心以外,稍微偏離中點的子彈是比較容易和頭盔碰撞繼而偏轉,(其軌道運行線類似光的反射)最大限度的改變彈道方向來起到保護頭部的作用。而最高級別的頭盔可以達到NIJIIIA級別的防護,並且還有一定可能在中遠距離上距離硬接AK47打的普通彈。到目前為止,現代軍盔也早已不是一戰時期的“鋼盔”,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頭盔,雖然與上一代凱芙拉頭盔都同屬防彈纖維材質,不過相比較之下要更輕便,更結實。

戰場上情況複雜,軍盔能夠保護頭部,減少榴彈、炮彈和石子碎片的衝擊。也可以防禦門框的碰頭、翻滾時的頭對地面的碰撞,在戰時還可以防禦從遠處戰線飛來的流彈(流彈不是榴彈),減少“躺槍”的幾率。突擊步槍的最大射程多為1000多米,倘若你與敵方的距離恰好處在敵軍槍械的最大射程,雖然這個距離已經能讓子彈動能大大下降,但是其仍然足以傷害頭部,而此時頭盔則可以正面硬剛,抵消傷害。

而在執行特種任務、城市作戰和反恐作戰時,我方所面對的並不全都是突擊步槍和機槍,很多武裝分子更多的會裝備普通手槍,在抵擋口徑為9*19,11.45*23到7.62*25的手槍的射擊時問題不是很大。目前軍隊所裝備的軍盔,比如具有ACH的懸掛緩衝的頭盔都已經達到了200G的衝擊,能夠放心大膽的抵禦手槍子彈的衝擊(當然你要是說直接抵著頭盔射擊就當我沒說)。並且在特種作戰時,軍盔還能夠成為搭載夜視儀等設備的“平臺”,在需要使用時也是非常便捷的。


二戰吐槽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兵器知識譜希望讀者們能帶著對下面這個問題的思考閱讀本文:如果你是一名中尉副連長指揮員,當攻擊途中發現了敵人集群生動目標時你會做出何種措施來進行處置?鋼盔的作用是用於防備外來力量傷及頭部的安全防護裝備,這裡所說的“外來力量”也包括子彈,抵禦子彈的射擊是鋼盔的作用之一,但不是主要作用。鋼盔的裝備大大減少了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人數,以二戰時期的美軍為例,由於裝備了鋼盔,直接避免了近7萬人的傷亡。鋼盔用實實在在的防護效果體現了它的重要性,因此它成為士兵必不可少的裝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鋼盔的重要性超過了防彈衣。我軍曾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沒有向參戰部隊發放鋼盔,導致在一個月的軍事行動中付出了27000人傷亡的慘重代價(陣亡6000人,負傷21000人),在這個龐大的傷亡人數中有大部分官兵就是因為缺乏有效的頭部防護而負傷或犧牲的。可以可定地講,如果當時士兵們裝備了鋼盔,傷亡人數至少能降低10%!那麼鋼盔是如何做到保護士兵不受傷害的呢?我們從下面幾點來分析。

▼下圖為1979年自衛反擊戰中慰問前線官兵的我軍將領,由於當時戰術思想相對落後,對士兵的單兵防護極不重視,就連最基本的鋼盔也沒配發,因此該戰我軍付出了重大傷亡。

士兵在戰場上傷亡的主要形式

在許多讀者的眼中戰場就像遊戲裡那樣雙方手持自己選擇的武器進行目視距離內的駁火,而事實上在真正的戰場中雙方使用輕武器相互射擊的機會並不多。我們仍然以79年自衛反擊戰為例,我軍以20萬人的兵力部署在長達500公里的戰線上,當火炮實施2個小時的炮火準備以後同時向敵境發起進攻,平均推進速度為20公里/天,停戰前我軍前鋒已經推進至距離其首都不足50公里的位置。由於我軍參戰部隊以陸軍為主,所以戰術基本上是以圍繞“炮兵轟,步兵衝;炮兵轟完步兵衝”為核心來制定和開展的,因此我軍步兵在發起攻擊前會安排炮兵部隊使用密集炮火在前面開路,攻擊途中遭遇敵方狙擊時仍然以呼叫炮兵進行補充打擊的方式來處置,攻擊湊效後的防禦戰中同樣需要火炮對反撲的敵軍實施阻攔。所以我軍在20公里/天的平均推進速度中一直都是炮兵掩護步兵衝鋒,而敵人則大多數崩潰於恐怖的密集炮擊中,我軍許多士兵往往在戰鬥結束後連一發子彈都沒發射過。

▼下圖為79年自衛反擊戰中正在使用122毫米火箭炮對越軍實施炮擊的我軍炮兵部隊,在該戰中我軍的炮火打擊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曾有越軍目標被我軍5支不同隸屬的炮兵瞄準,遭到5輪炮火覆蓋,在如此密集的炮火打擊中步兵很難找到適合開槍射擊目標。

再舉一個例子,即對1984年越自衛反擊戰中的“7.12”大戰,此戰越軍動用兵力為6個團實施進攻,而我軍則以1個團的兵力防禦。很顯然我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為了守住陣地,我軍使用一個軍屬炮兵團來支援步兵,在戰鬥打響的6個小時內炮兵團一共向越軍發射了近10000發152毫米大口徑炮彈,戰鬥結束時我軍一共發射了近60000發炮彈,造成越軍2700人陣亡的重大殺傷(兩個團幾乎被全殲),其中2400餘人死於我軍炮火(包括兩名中校副團長),佔陣亡總人數的89%;只有不到300人死於我軍輕武器打擊,只佔陣亡總人數的11%。這個戰例充分說明了步兵輕武器在戰場上的侷限性,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形式主要體現在炮擊中,而不是槍擊。

▼下圖為阿富汗戰爭正在搶救受傷戰友的北約士兵,阿富汗戰爭中北約部隊陣亡總人數為1908人,其中1770人死於各種爆炸物,佔陣亡總人數的92.7%,而死於槍彈直接命中的人不足100人,佔比不足0.5%。

鋼盔保護士兵不受傷害的形式

鋼盔的本質是一種士兵戴在頭上的帽子,因此它只起到保護士兵頭部的作用。從上述中我們得知士兵的主要傷亡形式為炮擊,因此鋼盔保護士兵不受傷害的形式主要體現在遭受炮擊之時,保護方式為:使飛濺向或射向士兵頭部的彈片、流彈、跳彈等具有殺傷力力的飛行物體。炮彈在爆炸時對士兵的主要殺傷形式為衝擊波,以155毫米榴彈為例,其絕對殺傷半徑為30米,在這個範圍內即使穿戴厚重的排爆服也不能避免因衝擊波造成的死亡,因此包括鋼盔在內的一切防護裝備都是無效的;在50米的有效殺傷半徑內衝擊波可造成軀體暴露在外的士兵死亡,所以鋼盔仍然無效;當距離爆炸中心150米時鋼盔的作用開始顯現,這時候衝擊波已經不具備殺傷力,產生殺傷效果的形式為破片。


▼下圖為155毫米榴彈擊中目標後的爆炸瞬間,被揚起向四周飛濺的破片依稀可見,如果殺傷半徑內的士兵沒有佩戴鋼盔,那麼傷亡是不可避免的。

破片包括炮彈本身被炸碎的金屬彈體或者預製鋼珠,也包括被炮彈衝擊波拋灑的石塊或者其他金屬物體。不論是形狀不規則的破片還是預製的圓球鋼珠,在飛濺過程中的飛行速度是隨著飛行距離的增加而降低的,當到達150米以外的距離時其飛行速度已經降低至100公里/小時以下。而士兵頭頂上的鋼盔形狀為橢圓形,這些低速破片在擊中鋼盔弧形外表時將會被彈開,士兵的頭部得以避免受到傷害。頭部的保護對於士兵乃至部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即便是在頭部受傷沒有引起士兵陣亡的情況下,士兵也會因此而失去戰鬥力,一旦士兵無法作戰即意味著部隊減員,倘若大量的因傷減員現象出現即意味著該部失去戰鬥力,必須撤出戰鬥。這樣的代價不論是我軍還是敵軍都是不能承受的,好在經過實戰驗證後我軍在後來的老山戰役中為士兵提供了鋼盔,傷亡人數大大降低,反觀越軍則是一貫地不重視鋼盔的重要性,恐怕這也是越軍傷亡人是我軍10倍的主要原因吧。

▼下圖為頭戴涼帽進行手槍射擊訓練的越軍士兵,涼帽並不具備防彈功能,我軍曾在戰鬥中創造過一炮打死40名越軍的戰例,如此之大的傷亡跟他們不裝備鋼盔有直接的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鋼盔主要用途並不是用來直接抵擋子彈射擊的,而是抵禦爆炸物產生的破片,鋼盔沒有抵擋子彈的需求,因此它抵擋不住子彈的射擊也就很正常了。當讀到這裡時也許又有讀者會產生這樣的質疑:既然鋼盔的主要作用是防炮而不是防槍,那麼執行城市反恐的特警或反恐部隊為什麼也要裝備鋼盔呢?為了把對平民的附加傷亡降到最低,城市巷戰中確實很少會使用大威力炮彈或炸彈進行火力支援,但是巷戰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空間相對狹窄,交戰中射向對方的槍彈在擊中建築物表面時極易發生跳彈。跳彈的殺傷力雖然沒有直接射擊的子彈大,但是依舊能對士兵產生嚴重的殺傷效果,巷戰中佩戴鋼盔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到抵禦這些毫無規律可言的跳彈,因此不僅要求參戰的士兵必須佩戴鋼盔,就連處於相對安全位置的指揮員、記者等非戰鬥人員也需要佩戴,畢竟誰也不能預測下一顆跳彈或流彈會飛向誰的腦袋,總之飛向誰就是誰的,而沒有佩戴鋼盔的人就得為這顆跳彈或流彈買單,這就是在戰爭中一定要戴鋼盔的原因。

▼下圖為在戰爭中冒險拍照的美國《華盛頓郵報》戰地記者,他在拍攝完這張照片後被流彈擊中頭部而死亡。


兵器知識譜


大家都知道,如果子彈正對頭盔射擊,頭盔是很容易就被射穿的,根本起不到保護頭部的作用。而且射擊造成的衝擊力還很大,容易導致士兵脖子扭斷,以至於命喪黃泉。

如果是夏天,戴著鋼盔還很容易生痱子;到了冬天,腦袋又很容易被凍生瘡;執行任務時,鋼盔也容易因為碰到東西而發出聲音;如果鋼盔掉漆了,還很容易反光,這些都是極有可能暴露行蹤的。既然鋼盔有如此之多的弊端,為什麼軍隊還要帶著它呢?
鋼盔,作為現代戰爭中士兵的裝備之一,很多人對鋼盔的作用有一定的認知誤區,認為其主要作用是擋子彈!錯!打錯特錯!鋼盔的最大作用是為了防止彈片傷害頭部,包括外力傷及頭部,是一種護衛裝備。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鋼盔的真實作用吧!

第一,鋼盔還是可以起到防彈作用的!因為鋼盔是成圓弧形的,如果子彈不是正面射來,遇到鋼盔時就會打滑,進而改變飛行彈道,起到保護士兵的作用。而且,如果子彈是在500米開外射擊的話,鋼盔也不容易被射穿。
第二,鋼盔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彈片的傷害。在戰場上,不可能個個都是神槍手,百發百中,所以正面防禦子彈的可能性很小,並且炸彈多,碎片傷害也多,頭盔就可以擋住這些飛濺的彈片。據調查,戰場上戰死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死於流彈。

另外,在戰場上,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鋼盔可以非常有效保護頭部免受傷害。同時也可以預防由於炸彈炸起的碎石從高處墜落砸傷。必要時還可以作為武器使用,在野外還可以作為容器使用。等等!
由此看來,鋼盔主要是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有生命就有利於鼓舞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鋼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事故發生率,可謂是一舉多得。況且,現在的鋼盔已經裝備了夜視眼鏡,手電筒,氧氣罩等,是一種高新裝備,是現代軍隊的必須品。


小史坑


你知道嗎?如果子彈在中近距離、正對頭盔射擊,一下子就能把頭盔射穿,根本起不到防護作用。而且,射擊造成的衝擊力足以導致士兵脖子扭斷,一命嗚呼。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戴鋼盔呢?

其實,主要是防彈片等飛濺物的:

在陣地戰中,即使是戰火紛飛,被子彈直接擊中的幾率並不大。但是,炮彈爆炸後所產生的彈片、跳彈、以及炸飛的石頭等硬物,對人體的殺傷力更大。尤其是硬物擊中頭部致死率最高。

特別是殺傷流彈,它的彈丸裡有內置鋼珠,爆炸之後,高密度和高碎彈片高速迸發,殺傷力極為可怕。即使是躲在戰壕內,也難逃一劫,只要被擊中,不是重傷就是死亡。

如果戴上頭盔,對這些飛濺物有很好的防護作用。因為這些碎片的飛速僅為槍彈飛速的1/2,防彈頭盔是完全可以防護的。而且,鋼盔是圓弧形的,可以改變飛行彈道,也會降低殺傷力。由此可見,鋼盔還是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我再來本末倒置一下,講講鋼盔是怎麼發明的吧:

一戰中,德軍炮轟法軍陣地,就連野戰廚房也炮火紛飛。一時間彈片橫飛,還夾雜著蹦起來的石頭、木樁、鍋碗瓢盆等等。有一位炊事兵隨手拿過一口煮鍋扣在了腦袋上......

炮擊結束後,野戰廚房很多人都被彈片擊中而死,這位炊事兵雖然也負了傷,但頭部沒受傷害,沒有生命危險。

法國將領亞德里安知道後,馬上召集工程師研製類似的防護用具,鋼盔就應運而生了,並且被命名為“亞德里安頭盔”。

現代鋼盔的防禦能力越來越強: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鋼盔的防彈能力越來越強。以美軍在1978年開始裝備的PASGT凱夫拉頭盔為例:這種頭盔可以防禦9mm的手槍,甚至可以對AK—47步槍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頭盔只能抵禦側面來的子彈,如果是被AK—47步槍子彈正面擊中,也會被射穿。

另外,鋼盔還有很多其他功能。如:鋼盔能為手電筒、夜視儀甚至氧氣瓶等戰具提供了良好的載體,解放了士兵的雙手。鋼盔還有迷彩作用,起了很好的掩護功能。行軍打仗中,鋼盔還可用作炊具,非常實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鋼盔的防護能力無限提升,是現代單兵行軍打仗的必需品。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我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在現實戰爭中,流彈造成士兵傷亡的概率是很低的。有時候士兵更相信,血刃戰才是直接面對死亡。坦克可以碾碎戰士的肉體,甚至是信仰。但是真正打敗戰士的不是坦克兇猛的炮火,肉體的痛苦正在一點點蠶食心中的信仰。這事在太平天國中就有體現,教眾相信自己刀槍不入,可是在炮火的面前,信仰似乎一文不值。畢竟槍炮的傷是實實在在的,信仰卻遙不可及。

頭盔根本不能擋子彈,士兵們為啥還要戴呢?這是上級欺騙下級的手段,畢竟打贏一場戰爭不單純依靠高科技。但是在戰爭中想立於不敗之地離不開高科技。在實戰中你帶不帶頭盔生死的概率各佔百分之五十,頭盔只是一種心理安慰,畢竟佔領一塊區域,步兵才是脊樑。中流砥柱意味著更大的犧牲,信仰取決定作用。你相信,只要戴上頭盔,生存概率要高一點,其實都是一樣一樣的。

老兵是不稀罕戴頭盔的,即便它充滿高科技。實戰經驗才是保命的法寶,否則就不會有新兵怕炮老兵怕號這句諺語。把頭盔當救命法寶的戰士,十有八九都是新兵,上級的一面之詞很有可能讓他們送命。

就說這麼多了,自己理解吧。一張熟悉的笑臉永遠勝過一座冰冷的墓碑,即便這座墓碑記載了無數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