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小舉動,讓“差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只是做到了以下三點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文|老涵的爸B

生活案例

案例1: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例子

一個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舉起手要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可是當老師要他回答時,他卻答不上來。老師感到非常奇怪,後來問他為什麼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此話一出,讓老師感到了學生那顆強烈的自尊心。於是,他私下裡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你會就舉左手,不會時就舉右手。

以後上課時,老師每看到他舉起左手,就儘量給他機會讓他回答,而看到他舉右手時就不讓他站起來了。一段時間後,這個學生變得開朗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於是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式也應用到班裡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身上。結果,他發現整個班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不是一個憑空虛構的故事。

這個故事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教育的前提是尊重。

馬卡連柯說過:“要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儘量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老師的小舉動,讓“差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只是做到了以下三點

案例2

小張家對門的小學生陶陶,是他們居住的單元樓裡最頑皮的孩子,時常搞一些惡作劇,鄰居為此經常向他的父母告狀。陶陶也因此經常遭到父母的打罵。

小張對鄰居這種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很是不敢苟同——那是在傷害孩子的心靈!為何不尋找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和開導孩子呢?

一天,小張的妻子和兒子出了遠門,小張因為手頭有事要做就沒有一起去。一個人在家,懶得做飯,準備出去買盒方便麵對付一餐。小張心想一會兒就回來了,沒有必要鎖門,於是虛掩上防盜門,也沒帶鑰匙,就急匆匆地下了樓。

誰知,回來卻發現防盜門不知怎麼被鎖上了。小張很著急,這可怎麼辦?不得已只好敲開了鄰居家的門,希望能夠通過鄰居家的陽臺爬到自家陽臺進去。

鄰居夫婦瞭解事情經過後,不由得互望一眼,隨後就破口大罵起兒子來:“一定是他,他剛做完作業出去了。”

正當小張做好了爬陽臺的準備措施時,鄰居孩子的哭聲已經從樓道里傳來了。那孩子一進家門,又被他媽媽一頓大罵。小張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安慰孩子幾句:“別哭,爬過陽臺就好了。以後不要再搞惡作劇了,叔叔不怪你。”孩子的哭聲小了一些。

可是,就在小張進門時,對門又傳出陶陶驟然擴大了的哭聲。一時間,小張不知是該上門勸勸好,還是讓那孩子嚐嚐苦頭,以後少讓大人操心才好。

最終,小張咬咬牙,還是坐到了書桌前。

傍晚時分,小張聽到有人敲門。可是打開門後,卻沒有見到人影。小張心想大概是小男孩在報復,故意打擾他。可是,當他關門時,卻發現門縫裡有一張紙條。取下一看,小張怔住了——是陶陶寫給小張的。原來,今天他關上小張家的防盜門,是因為他以為張叔叔出門時忘記關門了,怕小偷趁機偷東西,於是才順手幫小張關上……

老師的小舉動,讓“差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只是做到了以下三點

頓時,小張心裡有了一絲暖意,對孩子充滿了內疚感。

孩子本來做了件好事,卻還要因此被委屈、被冤枉、被責罵,心裡會是什麼樣的滋味?小張不知該怎麼把這件事向孩子的父母做個解釋,讓他們明白,這孩子做了件妤事。恰好報社打電話約稿,小張靈機一動,就根據那封信寫了一篇教育方面的小短文,發給了報社。

第三天,文章就見報了。小張買了份報紙送給陶陶的父母,讓他們看看這個他們所不知道的故事。接過報紙,陶陶的父母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臉上漸漸露出了悔意。陶陶也看到了這篇文章,看完後,顯得很激動,不住地對小張說:“謝謝叔叔。”同時,臉上也充滿了被肯定、被尊重的幸福。於是,小張下樓買了十幾份報紙,幾乎樓裡的每個住戶都送了一份。

從那以後,小張發現陶陶變了,變得十分有禮貌起來。小張由衷地替他高興。

以上兩個案例的兩個孩子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合適鑰匙對孩子進行溝通和教育。

鑰匙:尊重是溝通的橋樑。

孩子畢竟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是可以任由我們大人擺佈的“玩意”。要尊重孩子,就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對待孩子,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該把孩子當孩子時,我們卻沒有把他當孩子;不該把孩子當孩子時我們卻把他當成了孩子。

比如,孩子正玩得高興,大人常喜歡走過去抱起他來逗一逗,或者在臉上親幾口,總之是表達喜歡和愛意,然而得到的反應可能是被孩子推開,甚至大喊:你走!我不要你進來!…

這是尊重嗎?

就算是,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尊重而已。

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打斷孩子,隨時隨地都把他當個小玩意兒一樣吆來喝去,做什麼事都是隻根據我們大人自己的主觀好惡,而沒有去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老師的小舉動,讓“差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只是做到了以下三點

有時甚至認為這麼做是在為他好,是在愛他,可孩子為什麼不領情呢?

所以尊重孩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1.真正平等地對待孩子

尊重孩子,就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具有了獨立的人格和尊嚴。

然而許多父母卻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想要孩子做什麼就一定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不是把孩子當成家庭的、在人格上平等的一員,而是作為消極的、被動的“管束對象”。

不是尊重、支持他們有益的、健康的興趣和愛好,而是將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強加在孩子頭上,讓孩子成為實現父母未能實現理想的“替罪羊”,把孩子當作自己沽名釣譽的工具。

2.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還有一類父母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輕則責罵,重則抬手就打,這也是極其錯誤的。孩子是需要教育,不經過長期的科學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但我們必須堅持在尊重孩子人格尊嚴的基礎上教育孩子。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尊重個性的前提下進行,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來。

對孩子的尊重,會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強。現實中,那些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就是因為失去了自尊,為什麼失去自尊,因為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尤其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別看只有幾歲或十來歲的孩子,他們也都有著強烈的自尊,期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尊重是教育之母。父母如果不能滿足孩子起碼的得到尊重的要求,一切教育都將是零效果甚至是負效果。

老師的小舉動,讓“差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只是做到了以下三點

3.學會主動向孩子認錯

前面的例子裡我們也講到了,生活中諸如如此頑劣的小學生陶陶的過去,其實並不一定是他們的錯。這恰恰是我們成人應該深思的問題—孩子只有在獲得大人尊重的時候,才會越發地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

尊重是心靈潤滑劑,這樣簡單的道理,我們成人再熟知不過,為何我們作父母的卻常常忽略呢?

孩子和成人一樣是平等的,他們同樣需要“尊重”來滋潤心靈。

我們還需要強調的是,當父母發現本來不是孩子的錯,但卻冤枉了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主動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坦誠地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認真向孩子賠禮道歉。如此不但能得到孩子的諒解,還能贏得孩子對父母的敬佩之情。

切忌給自己護短,對自己的過失輕描淡寫,不當回事兒。這就違背了尊重的基本原則,也是教育中的大忌。次數多了,孩子的心靈必然會受到傷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也會失去威信,還談得上什麼教育孩子呢?

結語

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

教育專家孫雲曉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沒有尊重和了解,就沒有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