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在這個冬日,再次看《我們倆》時,仍忍不住熱淚盈眶,這情感充沛的電影,值得讓人看了又看。

馬儷文的這部《我們倆》從女性角度去觀察生活,對現實情感不迴避,有一種直麵人生的勇氣。與好萊塢電影“過濾生活”相比,這樣低成本、拍攝真實情感的小人物、有著濃郁生活氣息的電影,顯得更可貴。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一 謝謝你來到我的世界

《我們倆》的故事有多普通平淡?一個四合院,一年四季,一老一少,摩擦,消除摩擦,情感升溫。為什麼好看?因為情感的相通。這一老一少兩人情感隨著季節變化日益遞增,內心的活動刻畫到位,所流露出的美好情感,營造了生活詩意氣氛。

在淡淡憂傷的基調裡蘊涵著向上的力量。

基調是一部電影的美學法則,決定了觀眾能否從影片的基本劇情中獲得更深層的含義。基調可能是由我們的視聽體驗構成,但它歸根結底是一種感覺。

《我們倆》這感覺讓人溫暖。

冬天,一個破舊的四合院孤孤單單生活的老太迎來一個來北京求學的外地女孩(小馬)。小馬想租老太離學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要價太高,老太一臉愛住不住的表情堅決不降價,小馬無奈租下。

在剛開始的生活中,小馬都覺得老太在處處算計她,心裡十分委屈,老太看她,也是一百個不順眼。

真的是這樣嗎?

我覺得不是,當老太看到小馬忙進忙出收拾小屋子的時候,她嘴裡說著:折騰。眼裡滿滿的是驚喜和渴望,這個女孩的到來,讓這死氣沉沉的院子,有了活力。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日子溜過冬天、春天、夏天,一老一少兩個人,彼此依靠,日久生情,從相互牴觸到變得親近友善,一起聊天,吃飯。老太晚年的孤獨因為有小馬的陪伴沖淡了不少。

曾經的老太需要交流的時候,就是和那些收破爛、水電費的人說幾句話。那些話,又有什麼感情可言呢?充其量也只是簡單的對話罷了。現在小馬走進了她的生活,一切都是多彩的樣子。

秋天來臨,小馬的男朋友來接她走,萬般不捨搬家離開老太。老太看著離開的小馬,眼裡滿是不捨,精神頭漸漸垮了下來。

又一個冬季來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小馬得知老太去世,悲痛難掩。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這段直接採用無聲處理,更符合現實,人在情感奔潰的時候,往往不是歇斯底里,就應該是無聲的。

這樣的畫面在《死亡詩社》和《唐山大地震》裡都有展現,一個是父親的絕望,一個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在《我們倆》裡,這是小馬情感的湧現。

很普通的故事,卻有著極大的情感輻射,小馬的心裡一定有著對這個孤獨老人離去的遺憾。

一生經歷豐富的老太,看似苛刻難纏,不通情理。就這樣被一個青澀的女孩輕易拿下?只因她感受到小馬發自肺腑的愛和關心。

現實生活殘酷,人內心孤寂,這種情感最容易淪陷。

老太最後看小馬的眼神裡,是一個奶奶看親孫女才有的神情。謝謝你來到我的世界,留下一段美好回憶。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二 都說血濃於水,沒有陪伴,血和水一樣冰涼,高質量的陪伴比錢更重要

老太所謂的女兒,曾對著小馬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她很奇怪,小馬和老太才相處幾天,怎麼就培養出這樣深厚的感情。

是啊,比起女兒,小馬的陪伴真的不算長。

還記得曾經有名的的沙赫特“人際剝奪”實驗嗎?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以每小時15美元的高薪招募被試者到他創設的一個小房間裡去居住。這個小房間完全與外界隔絕,沒有報紙,沒有電話,不準寫信,當然更找不到人聊天,每天只供應必需的飲食等生活用品。先後有5人應聘參加了這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1個人在小房間裡待了2小時,3個人待了2天,只有1個人待了8天。這個待了8天的人出來以後說:“如果再讓我在裡面待1分鐘,我就要瘋了。”

你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減少空虛、孤獨、寂寞、恐懼、痛苦等負面情緒,可以宣洩憤怒和壓抑。

對於老太的女兒,小馬的陪伴才是最實在的。沒有小馬,她就是坐在那裡,默默的看天,看院子,到了吃飯的時間就吃飯,到了喝藥的時間就喝藥,毫無人生樂趣。

現在小馬來了,院子裡都是她風風火火的身影,鬥嘴是樂趣,生氣也是樂趣,一起吃飯,打掃衛生,為老太洗頭,在院子裡掛滿燈籠,這樣的陪伴多實在,哪還有孤獨。

那一聲聲“小馬,小馬”,就是奶奶在喊自己的孫女。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想起現在很多社會新聞事件,兒女忙碌,不回家,不陪伴,獨居老人和照顧自己的保姆漸漸產生情感糾葛,有的是愛上了保姆,有的是臨死的時候,要把財產都留給保姆。有些人評論說這樣的老人就是為老不尊,還有的說老糊塗了,都不知道親人是誰?

真的是這樣嗎?

在電視劇《都挺好》裡,蘇大強對保姆就產生了愛戀。兒女們跳出來反對,蘇大強氣憤表示擁有很多錢就了不起嗎?你們誰這樣照顧過我,天天陪著我,真正的關心我!

這是老人的心聲,我們總說賺錢很重要,等有時間了再說。其實,老人等不了,人生最後的時光,也許渴望的只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頓飯,家裡有熱乎氣,有人說話,有人走動。

就像《人間失格》說的那樣: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件太不容易的事,到處都是各種枷鎖束縛著你,稍微動一下,就會冒出血來。孤獨在所難免,可是有愛,就會瞬間點燃生命希望。

我們期望電影高於生活,但它本質上又是對現實世界的原貌再現。盧梭曾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非最長壽的那一個,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做一個對生活有感受的人,珍惜當下的日子,珍惜緣分,看重親情,盡情愛。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三 讓人落淚的,永遠是那份共情

出演老太和小馬的演員,都沒有熒幕觸電經驗。是什麼讓她們首次上鏡就取得了好幾項國際大獎?

是真實,同時她們身上傳遞細膩微妙、情緒複雜的表演。說出的臺詞也是我們曾經可能面對過的,“你就是一個讓人討厭的老太太,難怪沒有人照顧你”“你就是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劇烈的情緒,同時也呈現了脆弱情感。

這份真誠,全身心投入,讓觀眾瞬間進入“鏡中世界”,這種不知不覺的走入,這溫暖人生的力量,就是共情。

以至於很多時日,那種暗湧的情感會一次次呈現,孤獨的眼睛,顫抖的雙手,默默無語的對視,緊閉的雙唇,歡快的笑臉,還有冬日的那絲寒意和漸暖的氣息。

電影有時候就是人的一種精神需要,一個人“心靈”的需要,看到電影中的人,來影射現實中的生活。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我們倆》沒有宏大的製作場面,也沒有成群的美女帥哥,沒有所謂的技巧。一切都來源於普通的故事,從容,感傷,懷舊,自責,反思。很少有人關注這個長相清瘦,扎著馬尾的女性導演馬儷文。她用特有的女性的細膩講述了一個平凡感人但意味深長,深入骨髓的故事。

老太和小馬,循循漸進的表演,早已與角色融為一體。

把表演形容為“消失在角色中”聽上去似乎很老套,但好的演員確實能夠從身體、聲音、思想上徹底變身為他們飾演的角色。

想起日本暢銷書作家村上春樹,曾不止一次用智慧的言語安撫讀者的靈魂,尤其是那句廣泛被大家提起的:你要記得那些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幫你擋住外來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陪伴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使你成為善良的人。

而路易斯·塞普爾維達也曾說過:儘管生命確是短暫而脆弱的,尊嚴與勇氣總能賦予它無盡的活力,教我們坦然面對它的詭譎與不幸。

他們都在說情感認可的重要性。


《我們倆》:人生的孤獨都因愛而消逝,納己納人才能溫暖餘生

電影《我們倆》裡表演者和受眾,兩者達成共情,這種種積極的感覺能力,讓電影成為難得一見的好電影。

每個導演、每個演員都是獨特的,她們有著自己的步調、風格和洞察力。好的電影能夠在故事之外提出重要的問題,傳遞強烈的情感。它們絕不僅僅是在堆砌劇情和角色行為,而是含有更深層次的訊息,甚至傳遞一種憂慮,讓你在片尾字幕滾完之後,內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小津說:電影以餘味定輸贏。《我們倆》就是這種電影,平凡一生,是大多數人的歸宿。但被愛、被溫暖,被理解,是我們一生想要的東西。人間點滴溫暖,有些人,有些事,值得我們翻山越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