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山東德州有個菲律賓老國王的墳,菲律賓歷屆總統有否參拜的?如果沒有,是否因宣傳不到位?

山東夏津赤腳大仙


朱棣年間,在朱棣皇帝的授意下,兩百多艘巨船從中華大地的海岸線上揚帆起航,這兩百多艘巨船上一共載有兩萬多名船員,無數的瓷器、絲綢、珍寶以及種種的明朝特產。

在七次下西洋的旅途中,這支船隊一路經過了東南亞多個國家,最遠的時候,甚至到達了東非沿岸。

不過與大家想象中的不同,這支船隊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經商,而是為了一逞天朝威嚴大把大把地撒錢、送東西。

當時,東南亞很多國家的國王在鄭和的闊綽下,都被明朝的豪氣給震懾住了,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很多東南亞國王紛紛來明拜訪朱棣皇帝的盛況。


蘇祿國東王下葬在山東德州

在當時所來的人中,就包括了蘇祿國的東王、西王、峒王三王。

在感受到了明朝的豪氣之後,這三位蘇祿國的王開始對明朝產生了無限的憧憬,於是,他們接下來就帶著300多名家人、隨從坐船前往了明帝國、趕往了北京拜見朱棣皇帝。

他們在來到明朝後,受到了朱棣皇帝的盛情款待,各種他們沒見過的繁華物事流連而上,差點閃花了他們的眼睛。

不過繁華的享受終究是不能長久的,他們在明朝享受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踏上了歸國的路程,而正當他們在路過山東德州的時候,蘇祿國三王中地位最高的東王因為水土不服、太過奔波而因病丟掉了性命。

面對蘇祿國東王的死亡,朱棣皇帝顯得很重視,當即派出相關官員以藩王下葬的禮節去為蘇祿國東王辦理了葬禮,甚至還親自給這位蘇祿國的東王書寫了墳墓的碑文,以視對其重視。


蘇祿國在菲律賓歷史中的地位

提問中所說的菲律賓老國王墳指的就是這位蘇祿國東王的陵墓。

這時候,我覺得大家也可以瞭解一下蘇祿國的狀況。

蘇祿國的核心統治區域位於現如今的菲律賓蘇祿群島,此外,他們的統治區域還包括了現如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正是蘇祿國最大的國土所在地。



不過大家可不要以為蘇祿國指的就是現如今的整個菲律賓,在明朝時期,統治現如今菲律賓大部分地區的國家叫做呂宋國,並不是蘇祿國。

蘇祿國所統治的蘇祿群島只佔據了現如今菲律賓國土的一小部分,在菲律賓的歷史中,就相當於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家一樣,並不是菲律賓歷史中的大一統王國。

這點我們只要看一下蘇祿群島和現如今菲律賓大部分國土的地圖,就可以看出區別。

蘇祿國東王兒子在山東德州開枝散葉

而在蘇祿國東王下葬之後,蘇祿國東王帶來的長子隨同著另外兩位王坐船回到了蘇祿國繼承了東王寶座。

至於蘇祿國東王的老婆還有隨同他一起來到明朝的兩個兒子,在選擇留在了山東德州,為蘇祿國東王守起了墓來。

對於蘇祿國東王老婆和兒子的決定,朱棣皇帝非常欣喜,覺得這是外邦對自己王朝興盛的肯定,所以他就給留在山東德州的蘇祿國東王親人賞賜了很多東西、下令當地官府優待起了他們。



在朱棣皇帝的優待下,蘇祿國東王的兒子和老婆越發不想離開明朝,於是他們就紮根在了山東德州,在這裡安老、並慢慢的發展出了許多的後代。

他們的後代後來一直居住在山東德州,祖祖輩輩受到了明朝、清朝皇帝的優待,直到後來,他們才慢慢的往山東德州周圍擴散開來。

菲律賓歷代總統未曾參拜過東王墳

要說菲律賓歷代總統有沒有來參拜的案例,答案是沒有的。

至於菲律賓歷代總統為什麼沒有來參拜,我覺得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蘇祿國在菲律賓歷史中所佔據的重要性並不是很大,並沒有達到讓菲律賓總統親自來參拜的地步。

在他們自己國內,菲律賓總統都沒有去參拜過蘇祿國曆代國王的墳墓,這怎麼會千里迢迢來到我國參拜蘇祿國東王的墳墓呢?

作為現在菲律賓國家領導人的菲律賓總統,也沒有必要去參拜一個“封建”國王的必要。

不過在前些年山東的東王后代專程前往菲律賓尋根的時候,菲律賓阿羅約總統倒是專門接待了他們。


孤客生


山東德州不但扒雞有名,還有“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葬。近幾年發展旅遊經濟,進行了重新修葺包裝,原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並不是很搶眼,略顯殘破,被幾個回民村包圍著。

這個“蘇祿國”其實就是五百年前菲律賓群島蘇祿島上的一個蘭教國家。所以說他是菲律賓老國王,其實勉強能算,畢竟立國比菲律賓早多了。但是按照現在的規格來講,只能算是菲律賓蘇祿省省長級別了。

所以到了現代,菲律賓蘇祿省曾經派過副省長來參拜過東王墓,甚至菲律賓的駐華大使也曾經來參加過紀念活動,但是菲律賓的總統並沒有親自參拜過。除了菲律賓前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曾經訪華時,提到過“東王墓”是中菲傳統友誼的象徵外。其他沒有總統提到過這個墓。

可是這個“蘇祿國”的國王怎麼會葬在山東德州呢?

這事得從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說起。話說鄭和200多艘寶船帶了2萬多人,和無數的瓷器、絲綢、珍寶以及各種特產,下西洋。大展了大明的國威之外,大明的富庶也讓那些太平洋和印度洋小島上的土著們看的眼花繚亂。

於是紛紛奉大明為宗主國,很多國王甚至帶著家眷和貢品,不遠萬里去朝拜朱棣大皇帝。朱棣很大方,只要來朝貢,一切費用朱棣承擔。他們進貢1塊錢的東西,主動反手就回禮10塊錢的東西。這樣一來,大皇帝的好客的口碑就聲名遠播。很多所謂的國王到了大明之後,實際從內心就不願意再回那些鳥不拉屎的荒蠻之地了。

僅永樂一朝,就先後有60餘個國家的國王及使節泛海而來,有3位國王死了葬在大明。比如:浡泥國(今文萊國)的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麻剌國王哇來頓本,還有一個就是題目中提到的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

這個蘇祿國出產珍珠、寶石、玳瑁等物,有三個王,按照權力大小排序,分別為東王、西王、桐王。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這三個王都帶著家屬來大明朝拜了,結果來了三個王,回去了兩個王。

回程走到山東德州,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病逝。於是,西王、桐王帶著東王的長子歸國繼承王位,東王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等,就乾脆都留在德州給東王守墓了。

朱棣知道之後,非常大方,久居於此,給土地給人,還減免賦稅,你不是信蘭教麼,就安排了很多穆斯林去陪著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和他的家人。所以這一帶的很多回民除了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後裔,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

到了清朝延續了明朝對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後裔的政策。雍正年間,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後裔提出入籍大清,由於在德州生活了很久,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後裔已經被漢化了,並繁衍出了兩個大姓,分別是以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音譯名的首字為姓,也就是“溫和“安姓。雍正皇帝根據已經形成的風俗,正式同意他們入籍大清,並且正式將“溫”和“安”兩姓賜予他們。

幾年前,當地發展旅遊文化,2017年還專門舉辦了紀念“東王訪明六百週年”儀式,傳說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在菲律賓的後裔還參加了這次祭拜活動。




炒米視角


有來參拜的!圖片裡的右二女士就是館長、也是國王的公主,就是忘記多少代了



金芒果GMP


山東德州有座菲律賓國王墓,它坐落於德州城區西北部,北陵橋正北的北營村。這是我國境內僅有的兩座外國君主陵墓之一,墓中埋葬的是古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刺。

這座墓南北長77米,東西寬50米,為一圓錐形土丘。墓前是一條大道,兩旁排列著對稱的大石雕的華表及文官、武將、石馬、石豹等。高大的石碑聳立在華表之南,上面刻有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自撰寫的碑文。

(蘇祿國東王墓)

那麼,古蘇祿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一個外國的國王會葬在中國境內呢?這得從明朝永樂年間說起。

古蘇祿國位於今菲律賓群島南部的蘇祿群島上,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屬於封建君主國家。“國王有三,日東王、西王、桐王,惟東王為尊”。

早在唐宋時期,古蘇祿國就已經和我國開展了廣泛全面的貿易往來。載著大量的茶葉、絲綢的中國商船,頻繁出入蘇祿群島,換回該國珍貴的珍珠、寶石、玳瑁等物。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中國的對外開放盛極一時,明廷和蘇祿國的交往愈加頻繁密切。永樂7年,鄭和率領的船隊到達了蘇祿國。鄭和每到一處,都極力宣揚明朝的國威,邀請各國使臣到中國來訪問。

蘇祿國基於禮尚往來的外交禮節,於永樂15年,派遣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率領包括妻室子女、王室成員、隨從官員等組成的340人代表團,回訪明朝。這次訪問盛況空前,“空國來歸,鱗次闕下”。

這個龐大的使團,沿著京杭大運河,經過兩個月的風雨前程,終於在當年8月抵達北京,嚮明廷進獻了金縷表文、梅花腦、蘇木、珍珠寶石、胡椒玳瑁等物品。永樂皇帝朱棣獲訊後,異常高興,親自設宴款待蘇祿三王,並回賜“印浩、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

(東王畫像)

蘇祿使團在北京受到了盛情款待,逗留27天后啟程回國,朱棣又一次御賜了金銀珠寶、金鑲玉帶、金繡蟒衣等物品,並派遣太監一路護送其回國。

但不幸的是,船隊沿金杭大運河行至山東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突然染病,於1417年9月13日去世。

消息傳回明廷後,朱棣異常悲痛,派禮部郎中陳世啟攜祭文赴德州,下旨“擇地以王禮厚葬”,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賜諡號“恭定”。

第二年,朱棣親自為東王墓題寫了碑文,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御製蘇祿國東王碑”。

在東王的葬禮結束後,其長子都馬含遵照朱棣的諭旨,“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用綏蕃服,今特封爾為蘇祿東王,以繼爾父之志”,回國繼承了王位。其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及王妃葛木寧等10 人留下守墓。

守孝期滿後,這些人不願回到國內,明廷對他們實施了大量的優撫政策,除了“恩賜十二連城,祭田三頃三十八畝,永不起科”外,還每月給付口糧布匹和銀兩。同時,明廷還從外地遷來馬、夏、陳3戶回民以供他們役使和通婚。後來,東王妃葛木寧和兩位王子去世後,分被別葬在東王墓地兩側。

在歷史上,蘇祿國王墓幾經天災人禍,數度被毀,後又被多次修復。

清道光三年,決口的大運河把德州變成了一片澤國,大多數北營村的百姓被迫外遷。但仍有部分蘇祿國王的後代選擇了堅守。他們勇敢地重建了家園,世代在此守候先祖之墓。

(朱棣劇照)

民國六年六月,百年一遇的洪水襲擊了德州,“水繞城垣,僅露七磚”,全村僅剩9戶人家死裡逃生。蘇祿王墓也遭受重創,御碑樓、御碑、華表、翁仲、石獸無一倖免。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在蘇祿王墓的寶頂上修建了碉堡,1945年底被拆除。

新中國成立後,蘇祿王墓先後被確定為省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並劃撥專款進行了修繕和保護。

到現在為止,蘇祿王墓已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名勝古蹟,各地遊客紛至沓來,瞻仰這位在歷史上為中菲關係做出貢獻的已故國王,也親身見證了這座象徵著中菲友誼的歷史豐碑。

至於菲律賓歷任總統是否前來參拜這位國王,確實沒有。這並非是宣傳不到位,也不是菲律賓不重視,而是由於其國內的歷史原因,以及宗教信仰等問題產生的。

不過,在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專程來到德州,瞻仰了王墓,並會見了東王后裔。

1995年,東王后裔來德州拜祭了蘇祿國王墓。2007年,菲律賓一位副省長也到訪德州,並祭掃了蘇祿王墓。

最近一次祭拜是在2017年,在德州舉辦了“紀念蘇祿東王首次赴華600週年”活動,蘇祿東王后裔一行20多人來到墓前,祭拜了蘇祿東王墓、王妃及王子墓。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這裡所說的德州並非美國的德克薩斯州,而是指山東省德州市。確實,在德州市境內存在著的一座外國君王的陵墓:蘇祿國東王墓。其中安葬著的是蘇祿國君王巴都葛叭答剌和他的王妃及兩個兒子。

許多人可能不清楚蘇祿國是哪裡!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劃分來看,蘇祿國疆域主要由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巴拉望島以及部分馬來西亞沙巴州組成。該國始建於公元1450年,也就是明朝景泰元年。

那麼,南亞島國君王一家人的墓地為何會出現在山東呢?根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417年(永樂十五年),蘇祿國東王(該國還分有西王和峒王,但以東王最大)和其他兩位王帶著家眷、官員、隨從等共計三百餘人前往大明訪問。

一行人為明成祖朱棣帶來了許多產自蘇祿國的奇珍異寶,朱棣得知後也十分歡喜,於是便下令蘇祿國使團沿途所經過之地,當地官員一定要盛情款待!

不久,蘇祿國使團便抵達京城並進行了朝貢,朱棣也是給予了對方豐厚的回饋:金銀自不在話下,還將

巴都葛叭答剌冊封為國王,賞賜用金絲繡有蟒龍、麒麟的章衣,外加封王印章、誥書等。

蘇祿國一行人在京城逗留近一月後準備回國,朱棣更是命官員、士兵專程護送。但當使團行至山東德州境內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突然身患重疾並醫治無效去世。隨後便在德州就地安葬,朱棣還親自撰寫了悼文。

東王安葬妥當後,西王和峒王便率使團返回蘇祿國,而與使團隨行的東王的兩個兒子及王妃則留居德州守墓。七年後,東王王妃曾重回蘇祿國,但沒過多久又返回大明並和兩個兒子守墓直至去世。

當時,朱棣對於這位客死異國君王的後人可謂是關照有加,不僅保障他們的衣食住行、賞賜土地免除賦稅,還專門往此地遷居了一些同樣信仰穆斯林的百姓,修建清真寺並由東王二子負責宗教事務,對其照顧可謂是考慮周全且詳細。

即便大明亡國後大清仍舊保留了對東王后裔的特殊待遇。雍正年間,蘇祿國曾派出以駙馬為代表的使團再次到訪。而東王后人也在這期間提出入籍清帝國並獲得准許,分別被賜予溫姓和安姓。

但是,近現代歷史上的菲律賓歷任總統並未親自瞻拜過德州東王墓,不過諸如菲駐華大使、菲律賓蘇祿省副省長等政界人士都曾先後瞻拜;除此以外就是當年沒有隨團出訪的東王后裔也會前來。距現在最近的一次祭拜是在2017年紀念“東王訪明六百週年”儀式上。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山東德州可以說是世界知名城市,因為他是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孿生兄弟”。許多人都想著德州人真會享受生活:吃著德州扒雞,打著德州撲克。但實際上這兩個東西並非是同一個地方的特色。

言歸正傳,山東德州儘管是山東省與河北省交界上的一座不太知名的北方城市。但是山東德州市卻埋葬著一個菲律賓老國王的墓。這樣的說法其實也不太準確,明確的說山東德州市埋葬著一個蘇祿國老國王墓。而蘇祿國實際上並不能夠代表今天全部的菲律賓。



明朝初期尤其是到了明成祖永樂皇帝時期,明朝皇帝派遣以鄭和為首的使團多次出訪亞非歐地區。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航海旅行,比西方國家的航海時代還要早!


但是明成祖朱棣並非是為了與亞非歐地區的國家開展貿易或者經濟文化交流。這位通過篡奪親侄子皇位的大明皇朝皇帝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宣傳自己統治下的大明王朝多麼的富有和天下中心之國的思想。因此每次政和率領使團前往亞非歐地區的國家時都會帶去大量的中國特產,比如瓷器、金銀珠寶製品、絲綢、茶葉等等。其中大部分都以贈送或者賜予的形式送給了途經的各國。

正是由於大明王朝的慷慨饋贈和多次到訪。引得許多鄭和下西洋沿線的國家紛紛派遣死者回訪大明王朝。其中有些國家不乏國王親自前往大明王朝一探天朝上邦之富麗堂皇和富庶生活。



位於我國南海之畔的蘇祿國國王便親自前往大明王朝的首都去朝覲。實際上蘇祿國當時實行三王並存制,分別是東王、西王、峒王。而這一次到訪大明王朝的使團便集齊了三王和蘇祿國所有貴族。明成祖朱棣龍顏大悅,以最高規格對蘇祿國使團進行了接待。


蘇祿國使團在北京呆了一段時間之後便開始返程。但是當時的東王身體年邁,在抵達山東德州之時便不幸去世。當時的蘇祿國使團便做了這樣一個決定。一方面請求大明王朝能夠准許其將東王安葬於去世之地。另外一方面則由東王的長子率領使團成員趕緊返回蘇祿國繼承王位。並且將老東王的其他兩個兒子留下來守孝。

大明王朝准許了蘇祿國使團的請求,並且以王侯的禮儀將老東王的遺體安葬于山東德州。由於蘇祿國信奉伊斯蘭教。永樂皇帝朱棣更是移民了一批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居住在東王陵墓附近。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是使留在大明王朝的東王的兩個兒子和其家人不感到孤單。



就這樣山東德州便埋葬了一座來自南洋異域他鄉的國王,但是由於菲律賓國內自身的原因。再加上其曾經遭受過殖民統治,因此菲律賓國內對於蘇祿國老東王並沒有太多的認識和了解。因此並沒有任何一位菲律賓總統來掉念和祭拜過蘇祿國國王。只有一位現菲律賓(原蘇祿國地區)的副省長來過德州對東王墓進行了祭拜!


珞珈山的貓


山東德州的北營村有一處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葬。

蘇祿國的國土位於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群島,稱其為古代的菲律賓,倒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這位蘇祿王為何會安葬於此呢?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來明朝朝貢。當時的蘇祿群島上有三位國王,分別是東王、西王和峒王。

三王結束訪問後,在回國的途中,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在德州城患上重病,最終病逝於此。於是,東王的長子歸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等,留在德州居喪。

後來,王妃以及溫哈剌、安都魯三人,逝世後都葬於東王墓的東側,算是一家人團聚了吧。

最後回覆一下標題。在外交場合,沒話都要找話,何況這種能表明“中菲兩國的傳統友誼”的證據呢。

菲律賓有沒有總統參拜過這個墓葬,我不太清楚,但確實曾有總統提過這件事。2000年,前菲律賓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Joseph Estrada)訪華時,就講到了德州的東王墓,據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東省德州市,作為菲中兩國人民友誼象徵的蘇祿王紀念碑仍被保存下來。今天,我們為能繼續加強這一源遠流長的友好交往而感到自豪。

當然,沒有人參拜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家有沒有參拜這種墓葬的傳統?其次,蘇祿只是菲律賓歷史的一部分,並非全部。


HuiNanHistory


我就住在蘇祿王墓附近,沒聽說過歷任總統來參拜過,但是蘇祿王墓保護的很好,他的後裔現在都是德州市民,過著安逸的生活。


秋高氣爽276363335



下面講下山東德州為何會有蘇祿國東王墓。眾所周知,自春秋戰國起,中國就與其他國家有了友好交往活動。秦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世界上第一條連貫東西的商旅之路——“絲綢之路”,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開始了一定規模的商貿交往,絲綢、茶葉等產品得以遠銷中亞乃至歐洲各國,中國也被世界譽為“絲國”,中國人也被稱為漢人。由於那時生產力水平有限,交通工具又太過落後,這種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非常有限,到了唐宋時期,這一情況則大為改觀。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外友好商貿往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特別是在兩宋時,由於南北分裂,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國家的交流溝通更為密切。

▲古海上絲綢之路

元朝時期,統治者延續了唐宋以來的開明外交,以極大的胸懷迎接萬國來使,那時的中國沿海地區,有著許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他們或在中國經商,或來中國遊歷,有的甚至能在中國謀得一官半職,例如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他將回到歐洲後,便把在中國的經歷寫成遊記以吸引世人前來。明初,太祖朱元璋厲行“海禁”,中外友好交往曾一度中斷。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宣揚國威,擴大明朝的國際影響力,先後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七下南洋。為彰顯大明天朝上國的姿態,除正常貿易之外,鄭和船隊代表大明王朝對這些藩國進行了慷慨施捨,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見識到大明的上邦風采,每次返航都有著大批的外國使節跟隨。他們慕名而來,想要與中國結下深厚情誼,其中就包括了今天故事的主角蘇祿國使團。

▲鄭和寶船復原模型

如今,我們在地圖上已經找不到蘇祿國這個國家,但當時它在東南亞地區很是出名。它以菲律賓蘇祿群島為中心進行拓展,國土包括今天的巴拉望島和馬拉西亞沙巴州東北部。古蘇祿國的體制與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不同,它是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酋長制國家,具有高度政教合一的特點。在蘇祿國,一共有三個國王,分別為東王、西王和峒王,三王中以東王權勢最大。蘇祿國雖與中國差別很大,但這並不影響兩國間友好交往,也不影響其對天朝上國的仰慕。

▲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畫像

據史料記載,永曆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國組織了龐大的外交使團跟隨鄭和艦隊前往中國,這支使團中既有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又有他們的親眷和侍從,共有340多人,是前往大明朝覲的使節團中人數最多的一個。來到中國後,沿途各地官員紛紛對其表示熱烈歡迎,抵達京師後,成祖朱棣更是給予了他們熱情款待與豐厚賞賜。蘇祿國使團不僅被中國的繁榮景象所折服,更被中國各地的不同風土人情所吸引,在此流連忘返。

▲蘇祿國東王墓

在京城訪問了二十七天後,使節團這才動身,啟程回國。可不幸的是,在其回國途中,在山東德州附近時,年邁的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不幸病逝。由於事發突然,使節團一下子就陷入手足無措的窘境,對於把老國王遺體運回故土還是就地安葬,他們拿不定主意。所幸永樂皇帝在瞭解事情經過後,派禮部郎中攜詔書、祭文趕赴德州,同意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在大明入葬,並按中原藩王之禮安葬,還賜諡“恭定”,並親撰碑文(蘇祿國東王墓)。

▲東王后裔前往祭祖

值得一提的是,安葬完畢後,使節團決定除東王長子督馬含回國繼任王位外,王妃葛木寧及次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和侍從十餘人留在德州守墓。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蘇祿人世居德州後苗裔漸增,直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他們奏請清廷,以求能夠正式加入中國,經過批准後,他們改姓漢人姓氏“安”“溫”,從而深深融入中華民族之中。建國後,他們因信奉伊斯蘭教被劃歸為回族,如今已傳至第21代。

《明史》《明太宗實錄》


趣觀歷史


山東德州真的有“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周圍是幾個回民村。同時,這個墓葬還埋葬著東王的王妃葛木寧,還有東王的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以及他們的後人。

說到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就繞不開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在朱棣時期,明永樂年間到宣德年間的,共計七次的海上遠航活動。首航開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第七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前後時間長達28年。

鄭和和他的船隊到達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諸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大體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

鄭和下西洋的起因有兩種說法,

  • 一種說法是宣揚明朝的國威,

  •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歷史漫談君覺得或者是兼而有之。此時,明朝航海技術日益成熟,且明朝國力漸盛,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發展貿易,把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帶到國外,而帶回當時中國自己不能生產的香料等。

因為鄭和下西洋,讓一些國家瞭解了明朝的繁盛,並且有的國王攜家帶口想來一睹大明的風采。而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當時生活在距今五百多年前,是菲律賓群島上的一個小國家。與東王同時存在的,還有西王和桐王。

於是,東王、西王和桐王都帶著家眷來大明朝長見識了。而在朱棣時期據統計有五六十多個國王來參拜。因為他們來了之後,朱棣都是好吃好喝的待承著,臨走還送一些珍寶。所以,一傳十,十傳百,誰也喜歡來了。而且,有的人來了,還長久地住下了,不想走了。但絕大多數還是戀著故鄉,回去了。

蘇祿國的三個王臨走的時候,由於長途跋涉,東王就生病了。雖然也盡力醫治,但是走到了德州,東王病逝了。想來想去,西王和桐王怕消息傳回去後,國內大亂,於是急忙帶著東王的大兒子回去繼位。而留下東王妃和東王的其他兩個兒子給東王處理後事。

處理完東王的後事後,還得守墓,所以這些人就不回去了,就與當地人融合在一起,繁衍生息。慢慢的,就形成了幾個回民的村子,因為他們是信奉蘭教的。而後來東王的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的後人就各自取了他們名字中的第一個字“溫”和“安”當作自己的姓氏。所以,當地很多溫姓和安姓的人都是東王的兩個兒子的後裔。

近代,曾經東王管轄的地方——菲律賓蘇祿省,還派人去山東德州參拜過東王墓。菲律賓總統倒是沒有來參拜過,估計是級別還不到吧,但菲律賓總統認為東王墓是中菲傳統友誼的象徵。菲律賓大使訪華的時候,曾經多次來到此地。

1986年,菲律賓和中國合拍了一個電影——《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展現的正是數百年來兩國的友誼與感人的故事,成就了佳話。

2017年,在德州還舉辦了“東王訪明六百週年”慶典活動,這次祭拜活動參加的人中,有很多都是東王的後裔,還有一些人是專門從菲律賓趕過來的呢!

總之,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就是明朝與當時的蘇祿國友誼的象徵,是一座兩國之間交流的見證與豐碑。

歡迎大家關注歷史漫談君,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