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遊覽洛陽龍門石窟,一般都是北門入,南門出,向東過橋,來到伊水東岸的香山腳下。

多數人只知道北京香山,對洛陽龍門的香山不甚了了。其實香山的命名源自佛經的妙香山,許多地方都有,都是表達對平安吉祥的嚮往。

北京的香山紅葉聞名,而洛陽香山卻早已被多數人淡忘。其實,如果從歷史的角度說來,洛陽香山名滿天下的時候,北京香山還是名不見經傳的荒山野嶺。

洛陽曾經是唐朝的東都,那是這座古城的全盛時期,龍門香山也因此留下了許許多多盛唐的人文遺蹟和歷史典故,尤其是香山寺和白園,一草一木,一石一瓦,彷彿至今仍傳遞著唐朝的溫度。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龍門香山寺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山腰,與盧舍那大佛隔水相望,從香山寺回望西岸的石窟造像,有一種渾然天成之美,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就好像蓮池海會佛菩薩一時說法,如如不動,萬劫一音。

實際上龍門石窟也包括東岸香山一帶,只不過東岸的造像數量少,規模小,一般的遊人往往不願駐足,甚至連歷史悠久的香山寺也一併忽略。

說其香山寺的歷史,又要穿越到更加久遠北魏時期。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在龍門東山建立了一座寺廟,一直到唐朝都默默無聞。唐朝初期有一位印度來華的高僧日照和尚,在當時算是很有名望了,他圓寂之後就安葬在這裡。

到了武則天臨朝稱制,梁王武三思奏請重修龍門東山古寺,並且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作為向武則天稱帝的獻禮工程,完全是皇家寺廟的規格,不僅富麗堂皇,而且風景優美,武則天非常喜歡,經常到此遊幸,甚至還在寺中的石樓開轟趴,與大臣一起吟詩唱和,因此才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唐詩紀事》卷十一載:“武后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

在武則天的轟趴上,大家比賽作詩,先交卷的人賜給一件錦袍。左史東方虯手快,第一個寫完,立刻叩拜領賞,獲得了那件皇家裁縫純手工製作的錦袍。但是,他剛坐回座位,宋之問的詩也寫好了,而且文理兼美,水平比東方虯的作品高出許多,大家都覺得宋之問才配得上第一名,於是,就從東方虯手上把錦袍奪回來,當場就給宋之問穿上了。

東方虯寫的是一首《詠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

這首詩純用白描,有古體詩的味道,雖然不失為逢迎上意的佳作,但是與宋之問的作品相比確實不能同日而語。

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

先王創立的大唐江山穩固,如今天命轉移,武周乘運而興,普天之下萬物一新,我們的女皇不喜歡在宮裡享受悠閒的神仙之樂,而是趁著春天降雨的時節來考察農事,關心農情。

宋之問這首完全是為開天闢地以來第一位女皇唱讚歌,詞句也佳,用意也妙,自然贏得了武則天的歡喜。

香山詩會雖然品格不高,但對於唐代詩歌的發展也不無推動,特別是馬屁藝術從此邁上了新臺階。在武則天當朝期間,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遊宴,而且還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優遊,是歷史上最典型的御用文人。

白居易與香山寺

到了唐朝中期,香山寺年久失修,聲名開始衰落,直到白居易來到這裡,才再一次興盛起來。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給好友元稹撰寫墓誌銘,獲得一筆價值不菲的潤筆,他就把這筆銀子捐出來,重修香山寺,還撰寫了《修香山寺記》

白居易在文中對香山寺倍加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可見香山寺在當時仍然是洛陽遊觀的名勝之地,也是白居易心儀的樂土。在白居易晚年的時候,他常年寓居香山寺,過起了佛門隱逸的生活,並且自號香山居士,與九位道行、文章都有造詣的長者結成“九老之會”,每日飲酒賦詩,得天年之樂。他有一首《香山寺絕句》,描繪了這種悠閒自在的生活:

空門寂靜老夫閒 伴鳥隨雲往復還

家釀滿瓶書滿架 半移生計入香山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白園

從香山寺向前幾十米,就是白居易墓園,俗稱白園。

白居易生前流連於龍門的山水,去世之後也安葬於此,比起晚景淒涼的李白、杜甫兩位前賢,造化無為的白居易不僅晚年的生活非常閒適,最後的歸宿也得其所哉。

白園入口與龍門橋相對,進去之後是一帶篁竹,十分清幽,流泉曲水繞竹林而下,動靜相宜。園中有樂天堂、松風亭等景觀,沿著山勢錯落分佈,既有江南園林的雅趣,又多了幾分北方的樸素,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白居易的《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江南是白居易心中揮之不去的記憶,晚年隱居香山,幾莖篁竹,一杯吳酒,或許聊可撫慰對江南盛景的追想。

登上山樑,是琵笆峰,白居易的墳丘就坐落在那裡,松柏環繞,面向伊川,墳前矗立著一方石碑: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白居易晚年封拜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後世尊稱白少傅,如果按照現代觀念來看,差不多相當於副國級高幹,可謂功名、文章皆有大成,這在中國曆朝歷代有代表性的詩人當中是非常罕見的,多數著名的詩人都是窮而後工,工而益窮。

白居易祖籍太原,卻出生在今天河南新鄭縣,算是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前半生擔任的都是中下級官員,經常受到當權者排擠,東西遷徙,南北流離,曾因為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潯陽江邊寫下了著名的《琵琶行》,達到了他詩歌藝術的頂峰。

從此以後,白居易的仕途順風順水,調回朝廷之後官越做越大,一度擔任河南尹,從而才有機會重修香山寺,退休之後又在此頤養天年,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把這裡作為他的最後歸宿,足見白居易與這方山水因緣深厚,一往情深。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據傳說,白居易生前囑咐家人,百年之後將他安葬在香山,好讓他能看到伊川的煙霞。按照唐朝的風俗,當時達官顯貴死後都希望在北邙山尋一方寶地,俗語就說:生在洛陽,葬在北邙。可是,白居易卻選擇了他晚年寓居的香山,這就是大詩人的境界,他為自己選擇了一片不同尋常的風景——清澈的伊水川流不息,彼岸的盧舍那佛怡然微笑,白居易的福報可謂圓滿至足矣。

白居易身後有許多詩文讚頌他的文章功業,李商隱還受託撰寫了一篇墓碑,正史中也有許多褒揚之詞,但相比較而言,唐宣宗李忱的《吊白居易》最為準確地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也最深刻地揭示了白居易的精神境界,稱得上是白居易最大的知音:

綴玉聯珠六十年 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 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 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國家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他也被稱為"小太宗",直到唐朝滅亡之後,百姓還念念不忘宣宗的德政。

宣宗繼位之初,最先想到的就是禮聘退休多年的白居易回朝出任宰相,可惜,當聖旨送達香山的時候,白居易已經去世八個月了。

如果說白居易的一生還有什麼遺憾的話,或許就是沒等到與唐宣宗的君臣際遇,而那首《吊白居易》彷彿也是宣宗皇帝深深的嘆息。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龍門石窟對岸的詩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