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55e4680


行事做人且不可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花未全開月未圓,要懂得中暈不可盡顯鋒芒。月圓之後既月缺,花開之後既花殘,銳勢難以保持長久。此句出自《道德經》--第九章。



A李學政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chí ér yíng zhī,bù rú qí yǐ),出自《老子·第九章》。

基本解釋: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

詳細解釋意思是: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持”的意思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的“已”是止,是與其貪得無厭,不如適可而止。

寓意: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出處原文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註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

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係,否則便會招致災禍。

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大白話意思是:

人要知道滿足,人要學會滿足。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訴人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持:就是有,掌握,擁有。盈:滿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擁有了一定的財富,掌握了一定的權力,有了一定的名氣,或者是一個人在滿足一定物質需求之後,同時包括精神財富,如權勢,名利等,這時怎麼做,就很重要了,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是人生大智慧,能有幾個悟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保持盈滿的狀態,不如適可而止:捶打的尖利器皿,它的刃口就不可能長久保持鋒利。讀老子經典名言,得出,人在達到一定需求之後,不要不知足,要懂得滿足。這個很簡單的道理,人們怎麼就看不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人的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產生的原因簡單點說,就是人性使然。人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後,就會一層一層向高處追求,以體現人的價值,這也是人的本性。人,總覺得人生很短暫,總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錢,希望名氣大一點,希望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子孫吧。如果通過正當方法獲取所需要的東西,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有些人以損害他人的利益,有的人甚至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會出問題了。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看似好理解,看似容易做到,實際不是這樣。如果要克服人的弱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尤其是一個人大富大貴之後,一個人名氣到了一定位置之後,更是不能做到“其已”,也容易在盈滿之後,不能自持。慾望這個東西它會使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喉嚨也越來越粗,再多的東西,再大的名利,都不可能滿足。這種使慾望無限膨脹、根本不知道,或者說完全丟棄了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以致一些人落下了深淵也不想出來。所以說,人的慾望閘門不可無限打開,如果慾望的閘門大開,那就難以關上,也是我們常說的“滿招損”,最後毀了自己,毀了一切,有的甚至還丟了性命。

如果我們能領悟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智慧,學會滿足那該多好,可是,人們總是這山看了那山高,慾望不斷提升,併到致慾望膨脹。在現實中真正能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人有幾人呢?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其實,要做到老子智慧,就是懂得“不如其已”就是知道滿足,懂得平衡。

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一個理想的做法是什麼呢?那就是把實際需求與慾望區分開來,不可讓慾望無限膨脹,就象一個杯子,水裝滿之後,就要停止再往裡面加水,要適時關掉慾望的閘門,不讓它膨脹,努力剋制自己,剋制人性弱點,不可盈滿,做到適可而止。保持一分清醒,保持一份寧靜,做到心如止水,這樣基本上算是做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了。

人生起起伏伏,從高到低,一瞬間的事情,而從低谷,站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保持已有的成就,或許是人生最現實,最幸福的事情,而做到這一點,就要拋棄許多的慾望與不滿足,這卻是人生難以把握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經》第九章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這句話的意義:

1、人生要懂得“知足常樂”,如果真對老子的“道法自然”有所認識,就能理解萬物因果規律。很多時候,人生的起伏,都是因為慾望的不滿足而導致的,有了不滿足的“因”,才有跌入谷底的“果”。所以老子說難的是保持不增不減“盈”的狀態,才是解脫自在。

2、如果忘記生命本來的意義,一味的追求慾望的實現,忽略了慾望本身是永無止境的,就必定會遭到無限的苦果。還不如安於現實,保持已有的成就,就是人生最現實,最幸福的事情了。當然,話說轉來,如果本來就沒有什麼成就,就另當別論了。

很多時候,人生的智慧就是適可而止。所以,老子在第九章最後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世上沒有一件事總是一直走上坡路的,人生也不可能一直處於高處,懂得適可而止,就明白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

佛家說:“崇高必致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於死。”這是佛家洞穿世間之事,聚散無常的名句。人生最怕的是糾結,糾結於居高不退,糾結於歡宴不散,糾結於愛別離,但這一切又有何用呢?終究,無人能逃過一死,你有能執著於什麼呢?

中國文化有句老話:善始,不如善終。每個人的人生,在年輕的時候,都有無限的機會希望,可以大膽的去嘗試,大膽的去闖,某得一個人生好的開始。但人生的智慧,並不僅僅是要有一個好的開始,而是要有一個好的結局。

但是,這些感悟,不到了一定的年齡,不經歷一些滄桑,又是難以理解的。道理,都在哪裡;人生,依然在演繹,歷史就是這樣一天一天延續下去............


經商哲學88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九章。其意思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此句後面的一段經文是對它的詮釋和發揮:“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玉這些財富堆滿廳堂,無法能夠保守儲藏);“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如果富裕顯貴後驕橫跋扈,那是自己給自己遺留禍根)。最後是結語“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事情圓滿成功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道理的”。

老子的《道德經》充滿著哲學智慧,是他修養道德、養生實踐的總結。儘管後世將它應用在治國治世、宇宙探討、哲學研究、為人處事等諸多方面,我們還是更多看重它的本旨,從而指導我們的中醫理論學習、臨床實踐和自身的養生保健。《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批評不懂養生之道的“不知持滿”等,從而導致“半百而衰”,這理念就是來自老子的《道德經》。一方面,精氣飽滿時就要儘量去保持,不要輕易耗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精氣飽滿也有一個適度範圍,“過猶不及”都不好,也就是說過度和不足都是不對的。我們修養道德、養生保健都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這也就是說要符合自然規律。

從養生保健,推而廣之,一個人擁有了一定的財富,掌握了一定的權力,有了一定的名氣,或者是一個人在滿足一定物質需求之外,同時也包括精神財富,如權勢、名利等,這時怎麼做,就很重要了。按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樣的人生大智慧去做,有幾個人能做到?人在達到一定需求後,有人並不滿足,可“慾壑難填”,惡性循環後,往往事與願違。到是知足常樂,有益於身心健康。事不臨頭不會選擇,事臨頭時,如何選擇考驗的是你的智慧。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0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出自第九章,全文如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第九章》

這段話必須要會讀才能看出名堂,我上面重新進行了排版,上下對應的是一組,比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是一組,前一句告訴我們道理,後一句舉例說明。

然後“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和“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又是一組,格式一樣,先講道理,再舉實例。最後“功遂身退,天之道”是直洩天機,告訴我們真相是什麼。

02

持而盈之”,重點在一個“”字上,“盈”是好現象,任何事情,大家都希望能達到圓滿狀態,但這個圓狀態是“持”出來的,那就不妙了,因為這個“持”裡透出來的是一種勉強,需要咬牙堅持才能夠勉強維持,這就很難長久了。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就屬於這類情況,現實中,有很多用泡沫堆起來的富豪,他們家裡哪個不是“金玉滿堂”?成堆的古董字畫,他們“能守”的住嗎?守不住的,“X宜兄弟”的老闆不是把這些古董字畫又賣出去了嗎?為什麼?自救啊,在收藏和活著之間,他們沒有選擇

03

同理,“揣而銳之”的重點在“”,“揣”就是象打鐵一樣,在一塊燒紅的鐵上不停地砸,把鋒刃砸出來

,一把刀越是鋒利,就越容易損壞,這也是很簡單的道理,因為想讓它足夠的鋒利,就要打的足夠的薄,這當然就容易損壞了,所以說“不可長保”。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就是這句話的現實版,這就是人性,好不容易混出來了,總要顯擺一下,霸王項羽說過,“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所以人一旦混出個人樣,是一定要“驕”一下的,

這個“驕”裡面,透著的就是一種“不同與眾”的良好自我感覺

象“X達地產”的王老闆父子就是這樣的,先是其父“驕”了一下,在眾人面前為自己“先定一個小目標”,老爹都出手了,兒子自然要青出於藍,所以就“驕”的更邪乎,於是乎上懟天下懟地中間懟空氣,直接讓自己的人生“驕”到了巔峰,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就是“自遺其咎”。

04

功遂身退,天之道”是在為我們揭謎底,不管有多少研究《道德經》的朋友忽略了這句話,都是千不該萬不該的,因為這句話是直洩天機,“天之道”,就是規律,“天”用現在的語境表述就是客觀,這個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反覆強調過,所以“天之道”就是必然的客觀規律

這個規律是什麼?就是“功遂身退”,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完,然後讓開道,讓後面的人接著做他們該做的事,這就是客觀規律。就象一年的四季,各自忙完各自的事,趕快給下一個季節讓開道,這樣整個地球才能生生不息。

人性永遠是和“天之道”相違的,因為人有慾望,有貪心,所以總想把好的東西永遠留住,這才總想著要去“持”,去“揣”,結果是既沒保住也沒守住,反而是“自遺其咎”,給自己留下無窮的後患。

05

所以《道德經》裡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自然無為,不要總在慾望的驅使下為所欲為。自然,即尊重自然規律,不要勉強自己去維持一些毫無意義的泡沫,這除了會讓自己活的很累以外,實在是沒其它任何好處。

無為,

無為不是啥都不做,是不要隨著自己的貪慾去做,所以這個無為說白了就是不妄為,不要打破天地間的自然平衡狀態,要遵循客觀規律而為,這樣就會“無咎”。

今年疫情這麼嚴重,通過網上就可以看到,那些顯得特別著急的,都是平時既“持”又“揣”的那類人,既然是泡沫,就要不停的往裡面吹氣,你敢不繼續吹,它就敢癟下去。疫情不斷加重,直接影響了他們為泡沫續命,眼看就要破裂,怎麼能不著急呢?

不要覺得這事離我們很遠,不是的,它就在我們身邊,現在有幾個人沒貸款?沒按揭、沒信用卡?這些都是泡沫,為了維持這些泡沫,就生不起病,失不起業,辭不起職,該忍的要忍,不該忍的也必須要忍,這就是代價,相比這些細思極恐之事,老子的自然之道,實在值得我們品鑑。


澡雪堂主談國學


老子道德經第九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

功成各遂身退,

天之道。

釋文:

揣:讀如捶,捶擊。金屬之器,捶擊使銳則易折而損壞。

盈:滿也。

巳:止也。

持滿必傾,不如止也。

為人之道,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凡事都要適可而止,不要自誇自大,自滿的人,總有一天會失敗。

因為月滿則虧,曰中必昃,大自然尚如此,人應效法自然。

對於修道之人,如果不會持盈,勢必溢出無疑。

所以修道築基功首先要會煉精化氣,當陰精永不外洩,方能稱為築基成功。

揣者,捶擊也。金屬之器,捶擊便其銳則易折易壞。

所以說鋒芒尖銳,不能長久。

那些自持聰明才智,鋒芒外露之人,將會受到別人的排斥和嫉妒。

對於修道之人,要以中和為貴。

金與玉都是貴重之物,這些都是身外之物,難以永久享受。

世上富貴之人,應以富為貧,以貴為賤,方可保全,如富貴反而驕恣,必被禍患也!

人能功成事立,名跡稱遂,就應該退身讓位,這樣做才符合自然之道。

如果不退身避位,必遇於害。

滿者必傾,驕者必敗。欲多傷神,財多累身,

物盛必衰,樂極必哀。 皆不利於養生。


逍遙谷逍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第九章),從字面上理解是,老子告訴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

《老子》一書,就其內容來說,是一部哲學著作,有的學者認為是部兵書。但《老子》作為“救世”、“用世”之書,涉及面很廣,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看你怎麼去理解。

你所說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我學財政經濟專業出身的人來看,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精湛獨到的治國理財觀念——告誡統治者,要知足,不要貪圖享受!類似的觀點,在《老子》一書中隨處可見。這對後人治國理財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老子主張知足崇儉。

老子說,“

治人事天莫若嗇”《老子》(第五十九章)。就是說,治國理財,沒有比“嗇”更好的了。什麼叫“嗇”?《韓非子·解老》解釋,“少費之謂嗇”。嗇就是少費、節儉。老子把儉嗇作為治國理財的根本大政,認為只有節儉理財,則國家資財不匱乏,人民隨之增多,國土自然廣大,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慈”就是對老百姓仁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後”,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後面,“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老子的三項法寶是互相聯繫的,“慈”和“後”是虛,而“儉”則是實,只有實行“儉”的理財方針,才能對人民“慈”和“後”。

老子說,“去奢、去甚、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第三十八章)。告誡統治者,要知足,不要貪圖享受,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要保持樸實,不要浮華。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第十九章)。“無慾以靜,天下將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知足不辱(挫折),知止不殆(危險),可以長久”(《老子》第四十四章)。這裡說的知足、知止、少私、寡慾、見素、抱朴,意思都是“儉嗇”。只有儉嗇,才不會受挫折,才不會有危險,國家自然會得到治理(“天下將自正”)。如果統治者過分奢侈享受,事情就會走向反面,帶來不好的結果。

中國眾多的封建帝王縱情嗜慾,大多短命而死,有的甚至亡國,丟掉了政權,“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遣其咎”(《老子》第九章)。所有這些,證明了老子說的“儉嗇”為“有國之母”,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當然,任何事情,如果絕對化,走極端,也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正確的也往往變成不正確的。所以,“儉嗇”雖然正確,但也不能絕對化,要依客觀條件為轉移,要適度,不能過度,不是越儉嗇就越好。

老子提出“甚愛必大費”的命題,使我們對“儉嗇”問題的認識,就更全面了。

不好意思,羅索了大半天,不知說清楚了沒有。說的不對,敬請批評指正。


崗上之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道德經》第九章首句。表面的意思是說;手裡端著容器,不斷地往裡裝,使其充滿,不如適可而止。

人們追逐名利,貪得無厭,利益當前,盡皆趨之若騖、善爭不善讓,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自誇自矜,不懂謙卑,常常自取其咎。

“功成身退”並非隱逸山林,不問世事,而是收斂鋒芒,不要心有所恃,囂張跋扈,應持守中和,深藏若虛。像天道那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這是老子要表達的意思。


水木清楊


怎樣理解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悅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遣其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告訴人們,凡事要有個度,時可而止,手裡己拿的滿滿的了,還能拿嗎。月盈則虧,物極必反“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多少高官顯貴所以落得個家被人亡,就是因為知進不知退,不知時刻而止。“度”而把握不住,才是真正的貪心不足蛇吞象。結果只能是,大象不僅吞吃不了,反而搭上了自己性命,這才真正的可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老兵4200


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從為人處世上說,可以作兩個方面的解讀,一方面就是關於“度”的把握,做事不要做得太滿,太滿就溢出來了,得不償失;另一方面則是要有“放手”的氣度,時刻保持謙遜、抑制自己慾望,在功成的時候坦然放手,以此成就自己。

要想全面體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則需要從其上下文入手,整體進行理解。

1、老子智慧:“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在《老子》一書中,記錄著這樣一段文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這句話比較簡練,但是道理卻十分不簡單。老子這是在告訴我們,握持滿手,不如早點放棄,過人的鋒芒往往不能長久保持。即便金玉堆滿了整個屋子,也沒有辦法能夠藏住它們;富貴又驕傲,會給自己留下禍患。功成名就身退。這才是天道運行的軌跡。

也就是說,想要理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其重點就在於理解“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句話。越是握住手裡的東西,手裡的東西盈滿以後就越是握不住,這樣,不論是手裡的東西,還是自己想要握住的心力,都是一種損害身心的徒勞,與其這樣,還不如放開手。而所謂的這種“放開手”的狀態,便是老子所說的“功成身退”之態,功成需身退,這本就是“道”的規律,執著於財富以及往昔成就給自己帶來的驕傲而死捏住不放,往往會給自己埋下巨大的禍患。

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中的處世道理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中的兩個處世道理,第一個,就是要懂得度的把握,第二個,則是要懂得保持謙遜。

既然手因為越是捏緊,就越是容易盈滿,而老子所說的放棄,則是針對盈滿的狀態來說的。也就是說,如果可以保持一個非盈滿的狀態,這樣便能讓自己留有餘地,一來不至於放手,二來呢也不至於“盈滿而溢”,得不償失。所以,

我們不妨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做得太過、太死,在綜合考慮下靈活地為自己留有餘地。

而所謂的謙遜,則是說,在盈滿的狀態下,我們要有懂得放手的“氣度”,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功成身就則退。於道家之道而言,道的“功”本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萬物,所以“道”總是能夠功成身退,也正是基於道的功成身退,萬物才能在最適合狀態下繁衍生息,於是“道”的功績反而因為“道”的功成身退而不會褪色。從“自然之道”推衍到“人之道”,那麼“盈滿”之時,就是功成身退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懂得放手。

3、總結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總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若當成老子的處世智慧,則可以作兩方面的解讀,一方面,這話話告訴我們做事要把握一個度,萬事留有餘地,不要做事做得太滿;一方面也是在告誡我們懂得在功成的時候身退,講求一種放手的智慧。


顏小二述哲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意思是:一個人手裡拿的太多了,不如適時停止。老子在這裡告誡後人,對財富,名氣,權力不要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只有適可而止才能夠長時間擁有,否則會雞飛蛋打,空歡喜一場。後面還有幾句為"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