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戰國時曾被六國聯軍攻打,有“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悲壯,為什麼感覺在秦亡之時卻沒有了?

慶曆肆年春


秦國,在戰國時被山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國”,各國根本不敢小覷,甚至割地賠款、獻城乞和。然而秦國的開國崛起之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血路,幾位國君死於征討西戎,才得了安身立命的領土,商鞅變法、張儀“連橫”之策、范雎“遠交近攻”之謀、無數秦人戰死沙場,終於成就秦始皇橫掃天下。無論是崤之戰秦穆公東進計劃受阻、麻隧之戰使秦國數世不振、邯鄲之戰秦國十數年不敢東出,但秦人從未因為戰敗放棄圖謀霸業,而是一直勵精圖治,終於實現統一。就是這樣以團結自居的秦人,為何在後來國家危難的時候沒有挺身而出?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山東諸國聯軍進犯函谷關,國難當頭,秦國上下君民同心,共御外敵。但始皇帝統一六國後,沒有及時調整法律、休養生息,而是大興水土、加重徭役,百姓對和平安定的期望沒有得到實現,加上六國貴族沒有得到驅逐,他們散佈暴政謠言,秦已經失去民心。“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滿暴政,君民相離,自然也就沒有“共赴國難”的信念了。

在對六國的兼併戰爭中,秦人為了建功立業,捨生忘死。然而就算是秦軍再強,能以一當十,但是秦國面對的是六個國家,在戰爭中死去的老秦人太多了,當秦始皇統一天下,這時候的老秦人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全國推行的秦法過於嚴苛,除秦人外其他六國人無法適應,而秦二世上位後連秦人自己也不堪暴政,始皇在時,“餘威震於殊俗”,但是二世胡亥即位後竟然任由宦官趙高胡作非為,秦人對自己的國君也失去了信心,自然不想再為秦朝賣命。

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六國遺族並起的時候,其實在一開始,秦朝士兵在軍功爵制的鼓勵下,戰鬥力還是相當驚人的。陳勝吳廣起義軍以及六國諸侯軍隊,都打不贏秦朝軍隊。然而秦朝的精銳皆在邊關,這些秦朝軍隊都是驪山囚徒,雖然強橫,但還是不如那支“虎狼之軍”。後來鉅鹿一戰,章邯在沒有徵求士兵同意的情況下,因為害怕自己被趙高加害,投降了項羽,至此秦朝已經無力阻擋叛軍了。

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僅聽信趙高李斯之言,逼死自己的哥哥扶蘇和蒙恬蒙毅兄弟,令秦人寒心,而劉邦攻入咸陽後,約法三章,極大地動搖了秦人的心理。

劉邦把秦朝那些繁複嚴苛的刑罰,減少到只剩下“三章”,深受老百姓擁護。而且劉邦能夠約束部下,秋毫無犯,讓咸陽中的百姓秦“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就算是“赳赳老秦人”,相比於昏庸的秦二世,還是更願意擁護“仁德”的劉邦。

“秦不過二世,共赴國難也成了空話”,秦國是秦國,秦王朝是秦王朝,秦國雖強,上下齊心,但秦王朝是融合了其他國家而形成的,論凝聚力的話遠遠沒有原本的秦國高,在秦國變成秦王朝的過程中,那些真心忠於秦國的人就有許許多多早已為了統一大業而喪生。“赳赳老秦,為國赴難”,或許在叛亂之際,關中再無老秦人了。


鄧海春


司馬遷評價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

就是說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殘暴,但是沒有得到秦朝滅亡的結果.聽了很不舒服吧?咱們來比較一下這兩位帝王.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促進了中國的統一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這都是你知道的.還有什麼呢?

秦人酷愛修路.以咸陽為中心,道路延伸向四面八方.戰車從咸陽能夠三天三夜奔到長城腳下,司馬遷走到這條古道前,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因為在他面前出現的是一條夯實的大陸,司馬遷用“執行hang”兩字評價這條路,它穿山越嶺,筆直筆直,彷彿訴說著秦人一往無前的氣概!直道今天,這條路上依然很少雜草叢生,因為地基實在太夯實了!

隴西(漢中)、齊地(山東)是秦朝三大糧倉之二,為將這兩地的糧食以最快速度運到首都,秦人開天闢地的在長江和黃河的支流最近處修建了“靈渠”,把長江和黃河連接了起來!

此外,秦人修建的長城並不是單純的防禦工事,它是軍事物資的集散地、兵員的集結地,其實是進攻的前進基地!

秦人在工作中實行責任制,軍器上要寫明工匠姓名、場長(注意不是廠長)姓名、以及宰相姓名——工人對場長負責,場長對宰相負責.這樣如果軍器出現質量問題,責任人都要受到懲罰.

秦人第一次發明了標準化大生產,全國幾百萬將士所用的武器都是按照一個標準建造的,這樣就方便了拆下完好的部件更換和保養.國家對糧食的播種、灑水、收割有明確的法律和量化,稍有錯誤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秦朝是社會化大生產、軍事體制和軍事裝備軍事戰術、建築水平極大發展的時代,確是個體極端悲哀的時代。


鳳竹年少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基礎是:打完仗有實打實的硬貨收入。

當初為了統一天下,軍功爵是超級激勵制度,只要交首功,你就能免稅、分地、封爵位,這個時候秦國人誰不愛打仗呢?

戰國三大著名兵種,齊國技擊、魏國武卒和秦國銳士。為什麼技擊不如武卒,武卒不如銳士?說到底還是激勵制度的區別,拿多少錢,幹多少活。技擊按時領工資,沒有額外收入,雖然工資高一點,但不值得冒著生命危險給國家打工。武卒待遇比技擊高,一旦入選,魏國給士兵分地,蓋房子,所以武卒一開始勇不可當。但是再一對比秦國的銳士,收入又不值一提了。秦國士兵只要殺敵,就能分地、蓋房、家人免稅,關鍵自己還能脫離民籍,進入軍功爵位系統,當貴族這個待遇簡直直戳人的軟肋,在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中,試問誰不想高人一等?

天下統一後,秦國人跟六國人一樣,都受秦國律法管理,沒有仗打了軍功爵制度,誰還會效死命呢?領一千工資就幹一千的活兒,沒有人會為了虛無緲縹的信念打仗。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天下初定,人心思安,秦始皇過於急功近利過度使用民力

修馳道,修長城,修陵寢,蓋阿房宮,求長生要斥巨資支持徐福東渡等等都在短短几十年間發生

即使這其中很多是於國於民有利的,有好處的,但是他忽略了予民休息,戰亂後休養生息的道理

加之秦國嚴刑峻法,最終使得嚴重的徭役逼的人民苦不堪言,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再就是秦始皇死後趙高扶植的秦二世殘暴不仁,更是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中央集權體制的致命弱點正在於此,一旦中央朝廷垮掉,便再無還手之力。假如秦二世是個明君的話,百姓在他的統治之下安居樂業,倒是會為朝廷一戰,但是可惜的是秦二世是個昏君,秦國二世而亡直接原因就是他。國家本來就不穩定,他還禍國殃民,百姓被他搞得家破人亡,誰還會賣命。

皇帝最大,他擁有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他是神的化身上帝的兒子。皇帝以下,三公九卿去分別在不同的領域推行皇帝的意志。皇帝的意志如何體現呢?依靠成文法典、法令體現。

你說秦國是依法治國,這話當然沒錯。但這個依法,不是依據法律,而是依據“統治人民的方法”。後代所說的依法治國,是指依據法律,特別是依據憲法推行政治。秦國的那個依法治國,是“依據統治人民的學術方法推行政治”。成文法律只是“統治人民的方法”中的媒體載體,法典是表達皇帝意志的的媒介。與其說秦法是獎勵生產 獎勵軍功,倒不如說是酷法逼迫生產 逼迫軍功。生產出的財富是秦王的,軍功打下的土地是秦王的,新打下的土地生產的財富還是秦王的。

國家的確是強大了,你土地比魯國大,人口比魯國多,稅賦是魯國的5倍,你不強大就怪了。

人民呢?

秦國關中遭災,公孫衍勸秦王打開皇家園林 讓災民進去挖瓜吃,秦王赫然說“老百姓就不能吃飽了,吃飽了就不聽話”。

有人說商鞅變法打擊貴族,那可不是,秦始皇可是名言“尊獎兼併之人”——誰有本事兼併別人的土地 把別人的良民變成奴隸 秦始皇就越喜歡誰——因為你能多給他納稅。






雜家史


當年六國聯軍也不完全是鐵板一塊。

齊就作壁上觀,楚也不願出太多力,其餘軍隊到了函谷關也發現易守難攻,秦國出力並不多就一鬨而散。

當時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人人在戰場上都拼命,後期秦統一六國,是各國貴族制度的瞬間瓦解,封邦建國制度裂變成立統一帝國制度,這種極其尖銳的社會矛盾,使得秦國的發展註定不會穩定。

後期秦國沒有休養生息,反而大興土木,導致民心盡失,人民打仗帶來的利益不如推翻秦國的利益,這就是後期秦國崩潰的原因。各國貴族死灰復燃,民心喪失。


蘇格拉薩


那個時候秦國落後上下一心,秦國發展好以後貴族也開始奢華起來,一切的問題來源於內部


華源說


二世以“沙丘政變”得位。此一時,彼一時也。賈友誼說得好:“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Ysl51942334


約法三章,秦人利益得之保證。復秦何用?這更是劉邦勝之根本。比如章邯,前期無敵,但後無能了。只是秦人不支持也。項羽也如此,雖戰必勝,但一敗卻亡。劉邦雖敗多勝少卻坐擁天下。後周,隋至唐皆有復周,復隋者?但唐卻有後唐,南唐等何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