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唱的京劇是正宗京劇還是相聲劇?甚至只是長篇小品?

歲月無痕78486


德雲社一直都有把曲藝融入到相聲的傳統。相聲的進步,帶動了曲藝的整體發展。不要糾結於正宗不正宗。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尊重。也看得出班主郭德綱,對傳統藝術的尊重及弘揚的精神。


紫羅蘭11111111


不是京劇,德雲社只有旗下的麒麟劇社是唱京劇,有京劇科班演員坐班,比如魯肅、王夢婷等,另外陶陽雖然沒有師承,但他的京劇功底也是專業級,再加上高級票友級的郭德綱。至於其他人在相聲裡面表演的唱段,屬於學唱,是相聲表演,不是京劇。

而德雲社以前表演過的《大西廂》、《唐伯虎點秋香》等舞臺劇,其實不好定義,你可以說是相聲劇,也可以說是笑劇。


從表演形式來說,演員穿上京劇服裝,勾上臉,模仿戲腔表演一段故事,可以算是相聲演員演的幽默舞臺劇,也可以叫相聲劇。

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以喜劇為主要元素的表演,服裝勾臉跟道具等都是為了呈現幽默,那麼應該屬於笑劇分類,或者就是舞臺喜劇。

相聲劇應該是以相聲為主題,或者相聲幾大表演方式說學逗唱為核心元素的舞臺劇,劇情內容應該跟相聲密切相關,而不是主要演員是說相聲的就叫相聲劇,這就跟京劇演員演電影,你也不能說那就是京劇。

比較典型的相聲劇,應該是賴聲川的經典話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德雲社的《中國相聲史》

姜昆的《明春曲》

這一類相聲為核心主題的舞臺劇,故事主線跟角色矛盾圍繞相聲展開,屬於無爭議的相聲劇。其他的嘻哈打鬧扮醜逗樂的,劃歸位相聲演員表演的笑劇更好。


鹹魚茶館


這還真無法定義!

當初可能是柳活的需要,而唱。但發現很受歡迎,特別是德雲社的年輕演員一唱,就引起了年輕觀眾的共鳴。接下來一發不可收,就乾脆唱吧。再加上郭德綱的海派京劇也的確唱的好。張雲雷,陶陽,等雲集一堂,就唱熱鬧了!

我想他們不是全方位的京劇專業演員!也不是一般的說學逗唱。更不是長篇小品。而是新形式下的新創意。

由於演唱的水平也的確不錯,贏得了大家的歡迎。普及,宣傳了京劇。做的非常好,我們堅決支持。他們的做法令專業劇院漢顏。實實在在的做起來,宣傳,普及京劇的效果遠大於空喊來的實在。

但京劇是唱唸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的全方位藝術,是個大系統。顯然德雲社是無法全方位展現的。但他們做的非常好是事實!


乾杯安德烈


什麼是京劇?

京劇的定義又是什麼?

為什麼說郭德綱的京劇不是京劇?

有什麼理由?

京劇開始是幹什麼的?

不就是幾個班子進京,給達官貴人找樂子的玩藝兒嗎?後來被大眾接受,才有了現在的京劇。

京劇也是人編的,而不是開天闢地就有的,不是亙古不變的。

京劇就是表演給老百姓看的。

老百姓願看,人家願演,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沒毛病嗎?

看現在的京劇名段(除樣板戲外)有幾齣不是建國前 甚至上百年前的老段子?近二三十年又有幾齣經典劇目?再看戲曲頻道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出。

雖然說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但你幾十年不變誰接受的了?

為什麼現在都喜歡歌曲?每年有多少新歌?如果一個歌手只靠模仿別人會大紅大紫嗎?

讓我說京劇就像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全真教,創教之初王重陽威震天下,王重陽死後還有全真七子能稱下門面,全真七子之後呢?雖然弟子眾多,但有幾個能拿出手來的。


南宮詩農


沒去過現場看演出,僅僅是網上看過一部分片段,是什麼無所謂,我看的很快樂,甚至試著學了幾句,可惜沒成功



京劇是四大徽班進京後的產物,綜合了許多劇種形成的,不知道到了哪一年才是今天這個樣子,沒法說哪一年哪一派才是正宗的,從前的京劇也是為了賣座,要知道賣座的藝術一定是要迎合觀眾的,郭德綱的京劇就是如此,能賣座,有人聽,有人學,至於正宗與否,我想他本人是不太計較的


我記得《霸王別姬》裡,葛優和張豐毅有一段戲是說霸王在臺上應該是有五步還是七步,這就是所謂正宗不正宗的爭論,臺小少走兩步,臺大多走兩步,演員狀態好調門高點,多唱幾句,狀態不好,少唱點也是可以的,只要好看老百姓是無所謂的,非得是一字一句一個音不差那就是教條,八百個人唱過《四郎探母》誰是正宗的?好聽好看才是王道

相聲沒落了,沒人計較誰說的正宗與否,京劇沒落了,都快供起來了,也沒人計較正宗不正宗的,按這個邏輯講,什麼程派張派梅派的,都離經叛道,和師父教的不一樣,但賣座,觀眾捧,梅蘭芳一個人可以養活二百人的劇團,那些學梅蘭芳一個音不差的多了,有幾個能賣票的

所以關於郭德綱的京劇演出不必掰扯,先吃飽飯才是王道,講什麼正宗不正宗的就是扯淡,還沒聽說過有不賣座的京劇名角呢?

郭德綱的京劇頂多算唱的不好,但不能說他不是京劇,不好聽還能賣座不應該是那些正宗的京劇名家該反思的嗎?就別操心郭德綱演得是什麼了。


袖手看君


德雲社唱的是海派京劇,雖然沒有北京的京劇看起來那麼規規矩矩,但有新意,靈活運用機關佈景和其他藝術形式,大膽創新,注重劇場效果,這就是海派京劇的特點,,現在海派京劇已經很少見了,感謝德雲社又搶救了一種表演形式。盤絲洞這出戏以前上海京劇院也這樣演過,裡面連魔術,大變活人都有,豬八戒被當場分屍,眼看著把下半身鋸下來,可熱鬧了,那時候怎麼沒有人說上海京劇瞎胡鬧,不是京劇呢?德雲社演了就說什麼的都有了。


桃李天下145288047


德雲社既有京劇也有相聲劇,這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不能混為一談。不過,德雲社的京劇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很大創新,自成一體,與小品完全不沾邊。

德雲社特色的京劇

郭德綱6歲學藝,輾轉梨園多年,對京劇頗有研究。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的水平還是相當高的。

郭德綱原來挺想唱京劇,只不過機緣巧合說了相聲,後來自己創業這麼多年,就以相聲為主。

到今天,郭德綱功成名就,德雲社良性發展,他才有了時間和精力來實現兒時的夢想,於是便開了麒麟劇社,邀請一幫專業京劇演員來唱京劇。

比如王夢婷。王夢婷是北京京劇院梅蘭芳劇團的京劇演員,從小學習京劇,業內小有名氣,但真正讓觀眾知道她,正是因為郭德綱的麒麟劇社。

在麒麟劇社經常能看到王夢婷、陶陽、郭德綱一起唱京劇,其中還加入了搞笑的成分,這是在傳統京劇上的創新。

陶陽拜師郭德綱之前就已經學習了很多年的京劇,俗稱“京劇小神童”。拜師郭德綱以後,又提升了很多,相當於專業水平。

相聲的說學逗唱裡面有一項“學”,郭德綱等人的京劇都是學唱。他們開辦麒麟劇社,正是把傳統京劇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說自成一派。

德雲社有專門的相聲劇

相聲劇與京劇完全不同。相聲劇是一種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相聲和情景劇的基礎上產生,以戲劇的形式把相聲的精華展示出來。

相聲劇就是一種相聲表演,有故事情節、人物性格以及舞臺背景,以說學逗唱的表現形式,反映社會民眾的真實生活,並且給觀眾帶來笑聲。

德雲社作為專業的相聲演藝團體,自從成立以來,演繹了不少經典的相聲劇,《唐伯虎三笑點秋香》、《楊乃武與小白菜》、《大話西廂》、《探清水河》等等。

最典型的就是張雲雷參演的《探清水河》,他在其中飾演痴情的小六哥哥,到動情處,潸然淚下,令人感動。


德雲社的相聲劇比小品好看多了,也比傳統的京劇精彩。

比如2019年東方衛視的春晚上,郭德綱、于謙、岳雲鵬、郭麒麟、張鶴倫等人演的相聲劇《祖宗十九代》就不錯,爆笑連連,耳目一新。

只要觀眾喜歡就好

不管德雲社的京劇唱的正宗不正宗,觀眾喜歡就好了。

傳統的京劇傳承了多少年了,依然不溫不火,儘管有王佩瑜等人的大力推廣,可效果微乎其微。


還有那麼多的京劇院,每年政府補貼數目不小,這些京劇演員水平是很專業的,依然沒有辦法振興京劇,沒想到京劇卻被德雲社一個外行給救活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德雲社說相聲已經累積了很高的人氣;另一方面就是他們的京劇煥然一新,將傳統與現代很好的結合,更加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

由此看來,傳統京劇想要很好的流傳下去,還非得走德雲社這樣的路子才可以。市場是檢驗曲藝好壞的唯一標準,觀眾喜歡的就是符合主流的。

所以,京劇也要創新才可以,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死板了。


R娛記


相聲演員博百家之長,尤其在曲藝範疇,說學逗唱,相聲名家一定是各方面造詣頗深,尤其是這幾年德雲社人才濟濟,京劇演出和專業流派有差距,但很多人是衝著德雲社這個招牌去的,並且郭德綱每次京劇演出都是精心編排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德雲社京劇演出是對國粹的繼承和發揚


吳士俊11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bbe000ae1bf44a79f34\

湘中老意


可以叫鬧劇。說是戲曲又不專業,說不專業卻有許多年輕人認為戲曲就是這樣的。戲曲講究唱唸做打,德雲社的唱還湊合,其他就差的太遠了,郭德綱唱功不錯,雖說唱京劇梆子味,唱梆子大鼓味,但能聽,也有味道。唸白也湊合,做就完了,臺步像螃蟹,打就更不用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