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灰不能打成牆,閨女不能養她娘”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為生活而提神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老話突出的主題是閨女不能養她娘,灰不能打成牆只是一個比喻,是為了襯托閨女不能養她娘這句話的引言。

一、先了解一下"灰不能打成牆“的意思。在過去的農村,農民建房用不起磚瓦,壘牆時,用磚壘40一50公分的根基後,用土泥做牆體,特別是用粘土或崗土做牆體,特別的結實,人們用鐵鍬可以把牆面修整的光光平平。

這裡說的灰,指的是過去農村做飯燒火產生的草木灰,屬於不可溶物質,干時易隨風而去,溼時易隨水而走。灰是不可以和成泥的,因為灰根本就不能和泥土融合在一起,所以,說灰不能打成牆是一點也不錯。

二、再瞭解“閨女不能養她娘"的意思。我國受封建思想統治幾千年,重男輕女,兒子是傳宗接代之人,養兒防老。閨女是外姓人,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閨女就是孃家的一門客,到了父母百年之後,姑娘是不需要盡贍養義務的。所以,在養老這方面,就像灰打不成牆一樣。

三、從現實情看,這句老話已經過時。現在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兒啃老的現象倒是普遍。相反,閨女不但平時對父母關心,父母生病照顧的還無微不至,要比兒子還靠譜。所以,農村這句老話應該變成"灰不能打成牆,閨女定能養她娘"了。


心累力乏


舊時農村建房,有錢人自然是青磚大瓦房,但做為村裡的普通人來說,搞個房子窮其了一身,也只能蓋個用土坯牆砌起的房子,也只是牆的基礎或牆的四角用些石頭。而建土坯牆時先要脫土坯,脫土坯現在農村也已很少見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方農村還經常見,脫土壞是需有一套程序的,也有一套脫土坯的工具,現在這樣的工具也見不到了。工具是一個上下透空的四方的木框子,也可說是土坯的模具吧,一個用很沉的石頭刻成的凸形的石錘,手把是用木頭製成的。脫土壞需幾個男人來完成,有篩土的,有同鐵鍬供土的,有製作土坯的,脫土坯時也需放些石灰粉。脫好的土坯曬乾就可砌牆使用了。

而脫土坯用的土也是有講究的,粘性太強的土不行,而沙性強或過於鬆散的土也不行。

過去農村用柴做飯,家家都會有木柴或莊稼桔杆燃燒後所留下的草木灰,這些草木灰,在脫土坯時還真有用途,但只是撒於地上一些,目地是因為在製作土坯的過程需用力砸擊土坯,防止土坯與地面連成一體,草木灰起隔離層的作用。這也可以看出草木灰不具有粘合性。因而用草木灰作為主料製作土坯就不成了,做不成土坯,就砌不成牆,因而人們說“灰不能砌成牆”。但為什麼又說“灰不能打成牆呢”,因為有的地方不脫土坯,直接用土打成牆,這種做法也需相應的摸具和工具,只是打成的牆,不如先製做土坯再砌牆更靈動,成型的牆更經久耐用。

灰不能打成牆。用這句話比喻和襯托出了下面一句話“閨女不能養她娘”。這是舊時社會的真實寫照,過去農村人常說“嫁出去的閨女灑出去的水”,閨女出嫁了,就是婆家的人了,在孃家即無財產繼承權,也無贍養父母的責任,覺得養女兒一場卻不能養她娘。過去的農村的確是這樣的,閨女出嫁後回孃家“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個胖娃娃”,是來走親戚的,而平時是不供老去的父母吃穿的,因為就是這樣的風俗習慣。

時代不同了,過去的逐漸在改變,現在城裡的女兒與兒子一樣贍養父母,農村也逐漸在改變。

(圖片來自於網絡)





春日之虎


這句話呀,前一句是比喻是打比方,後一句是實意,是指閨女嫁出去了不會養老爹老媽。這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最真實的反映。

現在咱們壘牆蓋房都是用的實心磚,有土燒製而成。過去可不是這樣,都是用土坯壘牆蓋房。先把有粘性的土加水和成泥,放到特製的模具里弄平整,然後再放到平整的地方,取出模具晾乾。為了防止土坯和地面粘連,就在地面上撒一層草木灰。這樣做出來的土坯比較平整光滑,有稜有角的,壘起的牆也整齊。

為什麼說灰不能打牆呢?這是有道理的。這裡的灰這個草木灰是不能直接壘牆的,它加水和不成泥,成不了型,晾乾了更沒有勁,一碰就碎。

那為什麼說閨女不養娘呢?過去婦女的社會地位非常的地,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認為女孩子長大了遲早要嫁人,嫁了人就成人家的人了,孝順公婆一家人去了,不會管自己的親生父母。

過去是一個父系社會,依靠男孩養老,養兒防老嘛。無論是財產還是什麼技藝,都是傳男不傳女。女孩子沒有繼承權,也就不承擔養老的義務了。女孩子出嫁時有些嫁妝,也是向婆家要的彩禮錢。

人們認為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好容易把姑娘養大了,能為家裡做些什麼了,結果嫁人了,為人家效力去啦,更有甚者,認為養女孩子是賠錢貨。

另外女子在經濟上不獨立,不能當家做主,受制於婆婆公公及丈夫的管轄,沒有能力孝順自己的父母。



所以人們就把閨女和不能壘牆的草木灰相提並論,認為都沒有用,指不上閨女,因而也就有了“灰不能打成牆,閨女不養娘”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當時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其歷史的侷限性。社會發展到現在,大不相同,男女平等,女兒照樣孝敬父母,照樣為父母養老送終。



棗廬散人


灰不能打成牆,閨女不能養她娘。這話在過去或許是有理的,而時代發展到今日,許多都變化發展了,與過去不同了,所以在今天,這話有點過時,不太有理了,灰也能打成牆了,閨女也能養她娘了。

灰多指燒過草木的灰燼,沒一點粘性。舊時做牆的磚,砌牆用的料,都是要極具粘性物來做的,灰是極鬆散無一點粘性的,所以說灰不能打牆,意即是灰對於建房砌牆來說,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以此設喻引伸比擬養女沒用,沒法贍養父母,這比喻引伸是不合理的,在過去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時代或許還說得通,而今時代變了,男女平等了,女的也工作了,法律也規定兒女都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了,女兒足能養娘了。事實又有很多女兒在養娘了。

過去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男娶女嫁,女是嫁出的,如潑出去的水難收無用,所以會有把女比作燒過的草木灰無用,成不了牆。而今,男女平等,也可女娶男嫁了,女兒一樣有用,可養娘了,不是無用無粘性的灰渣了。現在有女兒比男的有本事,更比男的孝順,贍養父母更比男的強了,所以這話今已不適用,過的了。




樹德漢碩


有點道理,不是完全有道理!

這題分兩點解答!

其一,農村老話,灰不能打成牆,這句話很有道理,大家想想,草木灰包括任何灰能打牆嗎?灰不比土,土有硬性,而灰沒沾性,就打不了牆!

至於,閨女不能養她娘,都是就風俗傳統影響的,都是重男輕女的偏見說法,說女養不了娘!其實男女是平等的,閨女照樣能養她娘!

此題,農村老話,灰不能打成牆是有道理的!

閨女不能養她娘是沒道理的!閨女照樣能養她娘!


王興菊979


這句老話的重點在後一句,也就是“閨女不能養她娘”,意思也很直白,就是作為女兒,對她的父母沒有贍養的義務。



灰不能打成牆

灰,指雜草和農作物秸稈燃燒後產生的灰燼。打牆,指的是以前的農村,在修房子或者做圍牆時,將直徑10釐米左右的圓木棍一根根壘成相距1—1.5米、高1米左右的兩排,兩邊用比較粗的木棍擋住,然後將提前澆溼的、溼潤的土倒進去夯實,就成了牆。

打牆對土的要求比較高,既要溼潤、有一定的粘性,但粘性又不能太強。而草木灰,由於十分乾燥,就算澆溼之後,也沒有粘性,不具備打牆對土的要求。所以說,灰不能打成牆。



閨女不能養她娘

古代,女性的地位比較低,尤其是嫁為人妻之後,要在自己的姓前加上丈夫的姓,比如的女子保留自己的姓氏,例如,女子本姓王,丈夫姓李,加入後就叫“李王氏”;還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等等。

同時,養兒防老的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而女兒,通常認為嫁出去以後,就成了別人家的人,與孃家關係就遠了很多,贍養父母的義務完全由哥哥弟弟承擔,女兒不再具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所以,會說閨女不能養她娘。



現在看來,這句老話是完全沒有任何道理的,是古代女性地位低的一種表現,是封建思想,已沒有任何的流傳價值。同時,我們對於老話俗語,不能全盤接受,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您對於這句老話是怎樣理解的呢?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農策分析】帶您瞭解更多三農資訊、幫您解讀更多涉農政策。

農策分析


子隨父姓,女兒出嫁都是人類違反了老祖宗留下的規矩。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是子隨母姓,兒子出嫁!

請為我的回答誇獎,誰辱罵我誰就去死!


赤子天


現在的兒子也沒有幾個養娘的。


我心能懂


“灰不能打成牆,閨女不能養活娘。“

這是封建社會的歇後語,意思是柴禾燒成灰是打不成牆的。(過去用木板和圓木棍夾土打牆)生個閨女嫁出去是別人家的人,不能養自己的娘。

跟現在大不樣,封建的東西基本去掉了。女婿比自己的親兒子還要孝順。我們再也不能這樣說了!

時代有了好轉,孩子們都是有福,我們也跟著高興!感謝這個美好的社會,我們要健康地活著,讓壽命延長,多看一眼今後的社會發展輝煌。


夕陽映彩霞86444


現在石灰水泥能成牆,女兒照樣養爹孃。傳統思想應放棄,迎接時代新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