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機,能不能做到像快慢機那樣隨意切換?

尤雅玲


不算太稀奇,二戰時候德棍的傘兵步槍FG42的開閉膛待擊就是隨快慢機切換的。半自動模式下使用精度更高的閉膛待擊,全自動模式下使用散熱更好的開膛待擊。

咱們看FG42的槍機導杆下邊有兩個不在一條軸線上的凹槽,一前一後。然後咱們看動圖

注意紅色箭頭(靈魂畫師)處的阻鐵掛在了槍機導杆後端,此時是半自動模式下的閉膛待擊。可以看到整個槍機都是閉鎖之後待發的。

而全自動模式下如上圖。在撥動快慢機的時候,那個阻鐵偏移了位置,這樣一來這個阻鐵就會掛住前面的導杆凹槽。實現了開膛待擊

結構不算複雜,但腦洞不錯。


另外FN SCAR在競選美軍IAR項目的時候,採用了一種自適應的開閉膛轉換機構。這玩意在彈膛下方有個溫度感應件,平時是閉膛待擊,但當彈膛溫度超過閾值時(看起來是個熱脹冷縮原理),會聯動阻鐵將槍機擋在開膛待擊位置,以便於散熱。


瘋狗的輕武


看到這個問題還沒有朋友來回答!

我就拋磚引玉了!

第一、先解釋下概念!

1、開膛待擊:很簡單,就是在槍支擊發前,槍膛是呈開放狀態的,擊發組件停在後方處於待命狀態。這時的子彈還在彈匣內卡著,只有扣動扳機時後方擊發組件前進推彈入膛,撞針擊發子彈底火,實現發射。這種待擊方式主要出現在衝鋒槍和機槍上,對了還有霰彈槍!

很多早期影視片中手持美製M3衝鋒槍的士兵在射擊前總有一個打開槍膛上那個扣蓋的動作,可惜現在的導演不知道這個事了!

2、閉膛待擊:與開膛正好相反,射擊前,就完成推彈入膛,擊發組件前移,撞針頂住子彈底火待命擊發。閉膛是在發射階段的,發射後自動武器會自動完成退彈殼、拋殼、再次推彈,閉鎖這個程序。非自動武器的要手動完成這個程序!手槍、步槍、部分機槍都是這個方式。

3、快慢機:快慢機是調解射擊時單發、三發點射、連發狀態的以一種機械裝置,通過阻鐵控制控制擊發阻鐵!這種方式再早就是手槍有,毛瑟M1932手槍,就是典型!現在所有的列裝突擊步槍都有這個裝置!一般用“R”和“N”“0”來表示所處的狀態!(據說越戰是美軍士兵的快慢機都被排長要求最多是散發點射,怕浪費子彈)

第二、各自的優、缺點。

1、開膛待機:

優點:這種方式有利於槍管的冷卻,能減小後坐力(膛口釋放部分能量),防止彈藥自然,有利於卡殼時快速維修等。這種設計還有利於大量的生產製造!如美軍M3、英國司登衝鋒槍。

缺點:這種方式不利於精確射擊,容易進入雜物,第一射擊時間較長(相對)。

2、閉膛待機:優點就是精度高,彈藥燃氣利用充分提高射程,待擊時第一射擊時間較短(兩個人同時扣動扳機時,開膛的要慢,因為要推彈入膛再擊發,閉膛的本來撞針就頂住的底火,第一時間就反應)

缺點:不利於散熱、後坐力大、卡殼不易維修等!(現在這都不是事)

第三、待擊狀態不能實現像快慢機那樣的轉換!

根本的機械原理和射擊原理決定了這個答案!根本就是兩回事!

這就和你吃米飯還是吃飯頭和用筷子還是用勺一樣是兩回事!


杜陵閒人


從技術上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事實上歷史上有好幾種可以自由切換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擊的武器。他們在半自動模式下是閉膛待擊的,因為閉膛待擊對射擊精度比較有利;而在全自動模式下是開膛待擊的,因為開膛待擊有利於散熱,全自動射擊時槍管升溫快,需要更好的散熱。

第一個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FG42傘兵步槍,FG42傘兵步槍實際上是一種將步槍和機槍合二為一的武器,因此他即需要步槍的單發射擊精度,也需要機槍的火力持續性,所以才射擊成可以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擊之間切換的結構。

第二個例子是現代的,比利時FN公司的IAR步槍。這是SCAR自動步槍的一種改進型,用於參加美軍的IAR計劃,但是最終落選了,HK公司IAR樣槍獲勝。IAR也是一種結合了步槍和機槍的概念後誕生的一種武器,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希望步兵班人手一支IAR。因此FN公司也為自己的IAR樣槍設計了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擊切換的結構,不過最終獲勝的HK IAR只是簡單的閉膛待擊結構。

在IAR落選之後FN公司改進了自己的樣槍,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HAMR熱自適應模塊化步槍。這個就更厲害了,不用手動調節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擊模式。這支步槍在一般情況下默認是閉膛待擊的,但是當槍管溫度上升之後步槍會自動切換成開膛待擊,以便於散熱。當溫度降低後又會變成閉膛待擊。這是通過彈膛上的一個溫度傳感模塊實現的。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輕兵器愛好者,期待與大家一起探索精彩輕武器、軍事文化。 關注公眾號 輕兵器愛好者,更多輕武器乾貨、大圖、視頻等你來看!


輕兵器愛好者


槍支的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擊究竟為何物呢?首先待擊即是指準備射擊的狀態,如果槍機位於後方, 槍膛處於打開狀態的, 那就是開膛待擊。相反, 如果待擊狀態下, 槍機位於前方, 槍膛處於關閉狀態的, 那就是閉膛待擊。


事實上開膛射擊和閉膛射擊的轉換在FNIAR中就得到了應用。FNIAR是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自動步槍(IAR)競標的SCAR-L改進型。該槍在半自動模式下為閉膛待擊、在全自動模式下為開膛待擊,應該是直接將待擊模式和快慢機聯動。

這種設定在二戰德軍FG42傘兵自動步槍上就已經有了。落選後,進一步改進為FN HAMR,全稱“熱量自適應模塊化步槍”。該槍在半自動/全自動模式下都是閉膛待擊,當彈膛達到一定溫度時,則自動轉為開膛待擊;當彈膛溫度下降後,又自動轉為閉膛待擊。HAMR自動轉換待擊模式的關鍵部件。大約是彈膛升溫後,熱量傳導到彈膛下方的那個部件,然後利用熱脹冷縮和某個聯動機構來影響擊發機構。

那麼這兩種待擊方式有何優缺點呢?自動武器在射擊時, 槍機前後運動, 主要完成兩個步驟: 先前推彈上膛, 向後拋殼. 每循環一次, 就射擊一發。開膛待擊, 槍膛處於打開狀態, 空氣流通, 有利於散熱。在高射速或長時間連續射擊的自動武器應用得比較廣, 例如機槍, 衝鋒槍. 即使長時間射擊後, 槍管發熱, 但由於槍膛內沒有子彈, 所以無需擔心自燃走火的事故。

但開膛閉鎖, 槍機位於後方, 射擊時槍機首先要向前運動, 推彈入膛, 最後還會撞擊槍管尾部. 反應時間長, 而且震動大, 不利於精確射擊。閉膛待擊正好相反, 槍膛處於閉鎖狀態, 射擊時只有擊錘撞擊擊針的輕微震動, 射擊精度比開膛待擊高,主要的缺點就是不利於散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