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晚期除了北洋軍沒有別的可用的軍隊?

十萬個為啥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僅僅是北洋軍。

滿清後期,八旗兵早就成渣了,綠營也沒有戰鬥力。

掃平太平軍和捻軍的湘軍淮軍,迅速腐敗瓦解,在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

新軍武衛軍外強中乾,被八國聯軍打的屁滾尿流。

到了喪權辱國的庚子條約以後,滿清已經無力控制國家內外局面。

當時新軍已經崩潰,滿清只能編組新式軍隊,代表就是三十六鎮新軍。

到辛亥革命爆發,滿清被推翻,1911年,一共只成立了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萬8544人。

其中,最精銳的是北洋六鎮。

六鎮內除第一鎮由滿人鐵良任統制外,其餘五鎮均由袁世凱的親信將領任統制。

第一鎮主要是旗人子弟參軍,仍然他們在辛亥革命中也沒有什麼表現,沒有反對袁世凱逼迫滿清退位。

所謂大難臨頭各自飛,他們更關心自己的未來。

除了北洋六鎮以外,各地都有新軍。

比較出名的是湖北新軍,最初叫做自強軍,是張之洞編組的新軍,同武衛軍是一個時代。

庚子事變後,自強軍被收編為北洋第二鎮。

至於湖北新軍,主要是後來招募的,名字是兩個鎮,實際只有一個半鎮。

其餘就是:

山東:步兵一標、

熱河:步兵一標炮兵一標、

吉林:23鎮、

黑龍江:混成協、

奉天:20鎮、第二混成協、

河南:29混成協、

安徽:第31混成協、

江西:第27混成協、

湖南:第25混成協、

四川:第17鎮、

江蘇:第19鎮、第13/23混成協、

浙江:第21鎮、

福建:第十鎮、

廣東:第26鎮、

廣西:第25鎮、

雲南:第19鎮、

貴州:步兵一標、炮兵1隊、

山西:第43混成協、

陝西:陸軍混成協、

甘肅:步兵2標、炮兵2營、

新疆:第35混成協。

這些新軍戰鬥力都不強,武器裝備也落後,不能和北洋六鎮相比。

有意思的是,新軍編組期間各地政府由於找不到合適的西洋教官,找了很多留洋的軍校生湊數。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是革命黨,在新軍中大量宣傳。

當時只要是個人,就知道滿清已經腐敗到骨髓,紛紛群起擁戴革命黨。

由此,滿清作繭自縛,扶持了新軍推翻自己。


薩沙


清政府在後期仍然有多個武裝力量依然奉清室為宗主,而且這支力量也不容小覷。

當時清朝手裡還有一支有三萬多八旗子弟組成的新式陸軍,還有差不多三萬旗人加入了裝備略遜於新式陸軍的巡防營,這些八旗子弟是效忠清政府最主要的力量。其次清政府手裡還有二十萬人左右的巡防營,雖然武器裝備略遜於新軍,但是出於對新軍的厭惡,他們依然效忠清政府,至少面子上不會公開造反。典型的代表是張勳、張作霖。
張作霖曾經大規模清洗奉天的反清勢力,並且要求帶兵勤王。而且,根據溥儀的描述,張作霖在天津見已經被逐出紫禁城的溥儀,還行了三跪九叩大禮。其實也可以理解,溥儀再落魄也畢竟是張作霖的舊主,這點君臣之禮張作霖講究點也正常。


張勳所指揮的巡防營曾經在辛亥革命的時候死守江寧,最後因勢單力薄不得不退出江寧。而且在民國之後,張勳滿腦子都是想著復辟,堅持留辮子表示忠誠,而且鎮壓護法軍的時候也最為賣力。在復辟失敗後,張勳跑到租界做了寓公,但是依然不改對清室的忠誠。

據說,在清室決定禪位給袁世凱之後,由八旗子弟組成的禁衛軍曾經一度打算髮動兵變,並炮轟使館區製造國際糾紛。只不過被袁世凱及時鎮壓,沒有造成多大的動盪。
如果按照蛋白質的狗屁邏輯


,辛亥革命是反英起義

而且,當時雖然中央和各省都在編練新軍,但是由於地方財政沒有中央充裕,除了中央的北洋新軍裝備和戰鬥力都不錯之外,各省的新軍兵員素質普遍堪憂,可以用花架子來形容,甚至還不如裝備次一點的巡防營。以江蘇新軍第九鎮為例,主要兵員蘇南人向來體質較弱,而且還好吸食鴉片,也不服從新式操典,所以江蘇第九鎮戰鬥力最弱。其他各省的新軍也並沒有比江蘇第九鎮好哪去。

再者,所謂辛亥革命雖然動靜鬧的大,但並不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大規模叛亂,除了湖北之外其他各省不過是軍頭趁勢奪權罷了。如果湖北能快速平定,其他各省軍頭也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更何況,一旦湖北被平定,袁世凱還能否逼宮都是一個問題。

所以,當時清政府如果運用好了這兩支武裝力量,鎮壓辛亥革命並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問題在於清政府誤判了形勢,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次有預謀的全國性叛亂,不再是革命黨小打小鬧的起義。

但是清政府難能可貴的是沒有被一家一姓的利益所矇蔽,而是做出了偉大的妥協,將帝國的主權和法統完整的移交給了接替他的民國,其意義不亞於光榮革命。


最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眾所周知,大清王朝一直以來最為親近的的軍隊,正是其的八旗兵,八旗子弟共同組成了八旗兵,此外,大清還有綠營兵。

八旗子弟,在當初橫掃大明王朝的時候表現絕對是一流的,可以說,大清王朝正是一個靠著八旗子弟在馬背上打下來的王朝。



但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八旗子弟生活腐朽不堪,八旗軍早已經贏弱不堪,想要依賴八旗軍保家衛國,無異於痴人說夢。

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時候,八旗軍就已經幾乎沒有作用了,還是依賴著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建立的湘軍,淮軍才最終將太平天國運動這棵參天巨樹攔腰砍斷。

在洋務運動時,清政府也開始培養新的軍隊,這些軍士更接近現代化,或者說他們就是以現代化軍隊為模板建立的,是一支新的部隊,這也是後來大清王朝的依賴。



但新軍並未取得什麼成績,相反,新軍表現平平,甲午中日戰爭,直接讓洋務運動破產了,新軍戰力的底下顯露無疑,或許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大清王朝的統治者還能沾沾自喜,自認為手握著精兵良將。

甲午一役以後,晚清政府開始建立新式軍隊,新軍裡的代表自然就是北洋軍,北洋軍得到的是清廷最優厚的待遇,很多人都只知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但其實新軍並不只包括北洋軍,全國各地都有新軍的身影。

當然了,北洋軍絕對是新軍中的佼佼者。

雖然清政府一開始為新軍指派的領導者並不是袁世凱,但通過一定的關係,袁世凱還是很快的讓自己的眾多親信成為了北洋軍的高級將領,雖然後來袁世凱一度被趕下臺去,但北洋軍掌握在他手裡,清政府是不得不妥協的。

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全國各地的新軍在哪裡?他們當然是分散在全國各地了,雖然是分散開來的,但這些新軍大多對清廷不甚忠心。

為了培養新軍,清廷專門請了西洋人是來負責練兵,如果請不到洋人的,就會用留學生來代替,這樣一來,很多西方先進思想也便傳入了新軍之中,在辛亥革命開始以後,新軍中的大多數便直接倒戈,成為了革命黨的一員。

清政府原先儲備的禁軍,綠營兵,早已因昏庸腐朽而不堪重用,而被清政府寄託希望的新軍,又在辛亥革命後紛紛倒戈,雖然晚清政府手裡還有一定的勢力,但載灃卻是直接選擇了妥協。


其實按照晚清政府的實力來看,再撐個幾年是沒有問題的,但清政府的實際領導者載灃因為知道清政府大勢已去,不願再加以抵抗,這才以最小的代價,使清政府和平的退居幕後。


魏青衣


清朝的經制兵是八旗和綠營,鴉片戰爭的時候,這兩種兵已經腐朽沒落,對內不能鎮壓起義、對外不能禦侮。因此,當太平軍興起的時候,清朝產生了湘軍。湘軍是由地方的團練和鄉勇發展而來,它的兵為將領的私產,是近代軍閥的鼻祖。按照湘軍的營制,當過曾國藩幕僚的李鴻章建立了淮軍。湘、淮軍使用洋槍洋炮,戰鬥力遠高於八旗和綠營,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軍。


鎮壓太平天國之後,為了功成身退,曾國藩裁撤了大部分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成為了清朝的頭等主力。與此同時,清政府將綠營按照淮軍的營制改為練軍和防軍。

甲午中日戰爭時,湘淮軍損失慘重。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開始試辦新軍,代表分別為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和張之洞的自強軍。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在全國編練新軍,原計劃編練36鎮,到辛亥革命時,全國共編練成14鎮又14協新軍。其中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六鎮新軍實力最強。同時,將原來的練軍和防軍改為巡防隊或巡防營。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可以調動。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第一鎮是禁衛軍。它的士兵全部是八旗子弟,但是他的軍官都傾向於袁世凱。因此,北洋六鎮只聽命於袁世凱。沒有袁世凱,清政府根本調不動兵。


北洋六鎮新軍是袁世凱手中的籌碼,袁憑藉手中的兵力對南方起義軍構成威脅、對清政府是要權的資本。最終袁世凱也成功逼迫清帝退位,實行民主共和。


歷史軍魂


這個問題應該是相對滿清前、中期來說的吧,因為滿清前、中期確實有好幾支軍隊,而且也是棣屬於不同的軍事集團,比如滿清在東北起家的本本“八旗軍”,多爾袞入關利用的吳三桂等一批明末反叛軍隊,後來參與滿清平定“三藩之亂”的綠營兵,再到後來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軍,一支軍隊能用則用,不能用也可以棄之而另選新軍。在滿清前、中期利用這些不同的軍事集團逐鹿中原,開疆拓土。



以女真人為主體的滿清軍隊有個稱號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但是它還有另一個有趣特點就是滿清軍隊戰鬥力“退化”非常快,這個特點比之別的王朝軍隊特別突出顯眼。在一個戰爭時期,滿清總有一支軍隊特別能打,比如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綠營兵表現很好,但是在“太平天國”作亂時期,把綠營兵拉出來一打,被打成齏粉一樣,這樣軍隊自然是不能用了,但是很快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的湘、淮軍又頂上了。



說到這,有個問題就來了,雖然在滿清前、中期,它的主力部隊屢屢出現不堪一擊的現象,為什麼很快又能培育出新的主力部隊來作為中流砥柱?

因為在滿清前、中期,滿族人主導清朝政治、軍事、經濟。而且嚴防漢人染指,滿清可以一遍又一遍利用漢人組建軍隊,牢牢把控最高軍事權利。

但是在滿清政權晚期“太平天國”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打斷了中央政治和地方的聯繫,標誌事件就是滿清四大懸案“刺馬案”開始的。

北洋軍脫胎於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軍,實際上也是漢人把控,從此之後,滿清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全面萎縮,實際上已經是殭屍王朝。

這是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遺址

所以說為什麼在滿清晚期快倒閉的時候,除了不聽話的北洋軍,再也沒有別的軍隊可用了(前、中期可是一遍一遍讓漢人新軍刷出了新局面。)這是因為滿清晚期早已退出對中國的實際控制權,中央政權實際上只是一個象徵,這樣的情況下軍隊為什麼要聽你的?你又有什麼資本發號施令讓漢人再組建新的軍隊幫你賣命?實際上滿清這時再也沒有讓人可圖的了。


林希


在太平天國沒鬧騰的時候,清朝上下大約有100萬部隊,其中八旗30多萬,綠營大約60萬人,但是這些軍隊在後來面對太平軍的時候,那戰鬥力太過丟人,後來清朝就不得不啟用漢族官僚,開練團練,後期像湘軍和淮軍的人數都被擴大。

甲午戰爭時,清軍被日本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事實證明湘軍還是不管用,所以清朝就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這就是後來的北洋軍的起源,在庚子年間,袁世凱的練兵頗有起色,所以清政府就逐步削減綠營、八旗、團練的兵額,把重心放在了新軍上。

清朝時期,每省份都設置五路巡防營,大約有五萬人左右,但是這些舊試軍隊和新軍相比戰鬥力是沒法比的,他們也就只能抓抓小偷,要讓他們打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當個治安管理人員。

新軍名義上是清朝直接掌控的,但是由於財政困難,清朝規劃中的36鎮新軍中,除了北洋六鎮和北洋軍抽調組建的新軍駐紮在京師附近,其他的新軍都是各省自己訓練的,按照規劃36鎮兵力大約兵力四五十萬人,一年軍費大約5000萬兩。這個銀兩和當年的國內總收入一半了,所以朝廷根本就負擔不起讓下面自己練,但是下面的各省也不是都能負擔得起的。

所以到最後因為花費太高,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充其量就訓練了30萬人,這三十萬軍中,清朝直接掌控的10萬多人,地方督撫掌控的20萬左右,但是20萬地方新軍都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不是集結在一起的,只有在京師的北洋六鎮等新軍是駐紮在一起的。

再加上南方的新軍戰鬥力真的不敢恭維,看看後來的戰績,要是袁世凱不講和,革命軍肯定不會是對手,包括後來的二次革命,所以平叛清朝只有用北洋軍,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小夏日常生活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清朝統治者感受到了舊式軍隊的落後,於是開始在天津小站組建了一支新軍,名叫“定武軍”,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洋軍”。

和以往的改編不同,這支新建陸軍可以算得上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北洋軍的武器裝備全部採用洋槍、洋炮,在結構、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當時德國軍隊的編制。

北洋軍的士兵入伍條件嚴格,因此士兵的素質也比較高。北洋軍起初只有幾千人,後來隨著不斷擴編,在1905年時,已經發展到六個鎮(每個鎮12513人),合計共七萬多人。而到了1911年時,北洋軍已擁有14個鎮、18個混成協、4個標、1個禁衛軍。

北洋軍的建立,是因為清朝八旗軍和綠營軍戰鬥力太差,還不如後來李鴻章和曾國藩他們建的地方軍厲害,但後來甲午戰爭後,覺得地方軍也不行,之後就建立了北洋軍隊。

不過,讓清朝統治者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支被賦予厚望的北洋軍,最後卻成了壓倒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關河南望


這是因為清朝晚期改革了兵制,編練了新式軍隊,簡稱“新軍”,而新軍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袁世凱組建的北洋新軍。當然其他各省也組建有新軍,但規模無法與北洋軍相提並論。

大家都知道清朝晚期面對太平天國起義及外國侵略的亂世,清代原有的八旗軍及綠營兵因為腐化無能,訓練鬆懈導致基本喪失了戰鬥力,清政府下令各地組織團練勇營,以募兵制加強了軍官權力,最有代表的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這些軍隊以營為基本單位,基本都是各軍統帥的家鄉子弟兵,作戰勇猛,遠勝於之前的綠營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勇營制這一原來臨時編制的軍隊幾乎完全取代了綠營制,成為正式的軍事制度。

1895年,清政府正式組建了第一支完全效仿西方軍隊編制及訓練方法的新式陸軍,就是大家熟悉的“小站練兵”。最早是李鴻章派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小站以德國軍隊操典編練“定武軍”,後來袁世凱接替了他,並擴大規模,設立“新建陸軍督練處”,制定新的營規、操典,全部採購國外新式武器,完全採用當時德國的陸軍制度來編練新軍,並建立了“行營武備學堂”。袁世凱將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安排進新軍擔任軍官,其他還有曹琨、段芝貴、徐世昌等等,這些人構成了袁世凱編練新軍的主要軍官,日後也都成為了北洋軍閥的實權人物。

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他的新建陸軍“定武軍”與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董福祥的“甘軍”合稱為“北洋三軍”。到清朝最晚期,北洋軍基本為袁世凱掌握,這樣清政府所能調動指揮的軍隊基本就是以北洋軍為主。



孤竹公子


清朝賴以奪得天下的八旗兵在入關不久後就走向了腐化衰落,乾隆年間就已經不會騎馬射箭。平叛太平天國時,由於國家常備軍荒廢太久,只能寄指望曾國藩的編練的地方軍,也就是湘軍,後李鴻章又組成了淮軍,湘軍和淮軍共同絞殺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為打消清廷猜忌,自行解散了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在之後的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消耗殆盡,此時朝廷正在委任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這就是北洋軍的開始,北洋軍採用現代裝備,新式訓練法和戰法,對軍人和軍官的要求也很高,這樣的軍隊相對於舊軍隊和舊戰法,戰鬥力自然是獨一檔的存在,即便人數不多,但已經成為清朝晚期唯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後來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帶領的北洋軍也是輕輕鬆鬆拿下了漢口和漢陽,給了革命黨一個下馬威。


左山先生


由於承平日久,清軍的八旗和綠營均已腐朽不堪,在鴉戰和太平天國戰爭中一敗塗地,團練武裝——湘淮軍開始成為戰爭的主力。

於是二鴉之後,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湘淮軍崛起,開始大批裝備洋槍洋炮,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回亂、收復新疆和中法戰爭,立下汗馬功勞。

但誠如李鴻章在19世紀80年代感嘆當年的中興之臣均已老去乃至凋零,至甲午戰爭之時,湘淮軍也陷入了“興也勃、亡也忽”的輪迴,加之洋務運動的片面性與中國政治制度的落後僵化,最終導致甲午慘敗。

此後清廷令袁世凱編練新式陸軍,由於經營得法,脫穎而出,成為勁旅,在清末十年新政中,更是擴充編練成北洋新軍六鎮,全國各省新軍,無論在士兵數量、戰鬥素質、武器裝備等方面,均無能出其右者。在丙午秋操中,只有湖北新軍略能相抗。

北洋新軍駐紮京畿、直隸等重地,成為清廷的重要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