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稀缺的東西越值得擁有


飢餓營銷 | 越是稀缺的東西越值得擁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碰到這樣一些現象,買新車要交定金排隊等候,買房要先登記交誠意金,甚至買iPad還要等候,還常常看到什麼"限量版"、"秒殺"等現象。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為什麼還存在大排長龍、供不應求現象呢?大家的解釋是"剛性需求"所致。其實用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飢餓營銷”。

概念:飢餓營銷

案例

我小時候看過一個動畫片,叫《聰明的一休》,講日本的皇帝,吃遍人間美味,越來越厭倦,每天都很鬱悶,四處尋找新的美味。有一天,小和尚一休說,天下最美味的食物,叫做“餓”,人間絕品,但就是難找。皇帝很想試試。一休開始陪皇帝跋山涉水,月黑風高,來到荒郊野嶺,把一個饅頭遞給他,說這就是“餓”,吃吧。皇帝狼吞虎嚥,並將其封為天下第一美食。

所以,人們吃掉的不是食物,吃掉的,是“餓”這種感覺。

在商業世界也一樣。讓消費者“餓”,就成了一種重要的營銷戰術。這種戰術,常被稱為“飢餓營銷”。

飢餓營銷就是,通過故意調低產量,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維持高利潤和提升品牌附加值的營銷手段。

它的本質,是“邊際效用”理論在營銷領域的應用。看上去飢餓營銷的目的,是通過嚴格控制產量,讓供給端始終遠小於需求端,產生供不應求的假象,把消費者“餓”暈,然後抬高價格,獲得暴利。但實際上,因為飢餓本身也限制了銷量,所以利潤未必大。所以,飢餓營銷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利潤,而是為了品牌附加值。

運用:如何來運用飢餓營銷呢?

首先大家要記住,成功使用“飢餓營銷”有三個前提:

第一,這個產品要有不可替代性,你說我今天只賣7個饅頭,人家說,那我吃包子吧,這不行;

第二,消費者心態不足夠成熟,他們願意,甚至喜歡追逐新奇和稀缺;

第三,市場競爭還不激烈,如果滿世界都是賣饅頭的,你說你的饅頭今天只賣7個,消費者轉身就買別人的了。

運用1:王阿婆的500個茶葉蛋

有個賣茶葉蛋的王阿婆,每天只做500個茶葉蛋,下午4∶30開賣,基本6∶30就被排成長龍的顧客隊伍搶光。有人問她,為什麼不多做幾個?她說:那得花老大勁兒啊,我們現在一天忙幾個鐘頭,回家輕輕鬆鬆打打小麻將,老兩口帶著女兒女婿,過得不要太滋潤,何苦那麼作踐自己。她說的如此有道理,讓你感嘆這才是人生境界。今天學習了“飢餓營銷”,你也許就會明白,不管王阿婆是有意,還是無意,她正在使用“飢餓營銷”的策略。也許,這才是沒有讀過商學院的民間高手。

運用2:愛馬仕經典包款Birkin 和Kelly

讀過商學院的商業高手,打法就更高大上了。比如愛馬仕,他們把“飢餓營銷”做到了極致。愛馬仕有一個經典包款Birkin 和Kelly,定價7萬到30萬元,但長年處於缺貨狀態,很多人在排隊。長長的排隊名單,更刺激了人們的渴望,據說排隊三五年都很常見。你問他為什麼,他一定苦著臉告訴你,這包太難做了,很難量產。很難量產,是很多機構給“飢餓營銷”起的別名。

小結:使用飢餓營銷的前提和副作用

使用飢餓營銷有三個前提,產品具備不可替代性、消費者心智不成熟、市場競爭不激烈。

飢餓營銷也有不少的副作用,值得注意。

第一,客戶流失。過度飢餓營銷,就是將客戶“送”給競爭對手。

第二,顧客反感。過度飢餓營銷,會讓消費者餓到冷靜,覺得被愚弄,對品牌產生厭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