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長城——柳條邊

中國幾乎歷朝歷代都會修築長城以抵抗異族入侵。康熙曾反思過“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得而邦本固,而邊境自安,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康熙認識到:“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康熙下令子孫後代皇帝永遠不得修築長城。

有人說,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沒有修築長城的王朝,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清朝也修築長城,只不過性質不一樣,清朝修築長城不是為了對抗關外遊牧民族,而是為了禁止關內漢人向關外移民,清朝修築的這條長城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柳條邊”。事實上除了柳條邊,清末為了剿捻也曾修建長城,當時是在各沿岸地區修,後來由點及線,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清長城“確實把捻軍限制住了。”“東捻軍和西捻軍最後都失敗於該死的河牆戰法上。”其實原因很簡單,捻軍向來是靠機動作戰,可是這個長城卻讓其馬隊無所施其效力,“什麼流動戰,什麼步騎聯合,什麼埋伏包抄戰,凡此等等,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這些事情恐怕已經駕崩百餘年的清聖祖是萬萬沒想到吧。

清朝的長城——柳條邊

清朝內地防捻長城

清朝是滿洲族人建立的王朝。滿清統治者在入主中原後一直擔心,儘管滿清統治者一直在宣揚“大清國祚億萬年”,但事實上他們知道從來沒有一個王朝能真正獲得永久統治,他們的清朝也不例外。所以滿清統治者在入住中原那一刻開始就一直擔心,將來總有一天他們會像元朝統治者那樣被驅逐出中原。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一點,滿清才封禁關外,嚴禁漢人移民關外,並且設立柳條邊,嚴禁漢人進入關外。只有阻止了漢人進入關外,將來滿清王朝氣數將盡的時候,滿清統治者可以退守東北,在東北繼續稱王。這樣可以為他們留了一條“進可攻,退可守”的道路。

清朝的長城——柳條邊

柳條邊示意圖

滿清統治者修築柳條邊,對關外實行禁令,嚴禁漢人進入關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那個時候的人普遍迷信,滿清統治者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關外是大清帝國的龍興之地,理應保持聖潔,漢人進入關外,不僅會汙染清帝國的龍興之地,而且還會攪亂大清帝國的龍脈,清帝國會因此而衰落。所以滿清設立柳條邊嚴禁漢人進入關外。

其實柳條邊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樣,這道邊牆,不只是用來隔離漢人的,也是用來隔離蒙古人的。柳條邊的存在讓漢人不能進入東北拓荒耕地,蒙古人也不能跨過柳條邊向東進入東北地區放牧。所以柳條邊損害的是漢族和蒙古族兩個民族的利益。

正是因為處於以上兩點的考慮,滿清 修建了柳條邊,對關外實行禁令,嚴禁漢族蒙古族進入東北地區。柳條邊是滿清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修築的,但是在清朝衰落的時候,柳條邊起了非常消極的作用。由於滿清長期對關外實行封禁,使得關外的東北和外東北地區到處田地荒蕪人煙稀少,這就為後來沙俄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

清朝的長城——柳條邊

柳條邊彰武段

清朝的長城——柳條邊

柳條邊其實很簡陋,大多是以植物為籬笆。

公元1840年,英國打敗了清朝,緊接著列強紛紛入侵清朝。此時的沙俄看中了正在衰落中的清朝,所以就決定跟隨其它列強一同入侵清國。於是俄羅斯撕毀了整整170年的《尼布楚條約》開始入侵清朝,這才有了1858年《璦琿條約》和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兩個條約將外東北割讓給了俄羅斯。

與其它列強相比,沙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沙俄的領土直接和清國接壤,這樣就為它的入侵提供了很多方便。而且由於清朝設立柳條邊,長期以來嚴禁關內漢人移民關外,導致了東北和外東北地區田地荒蕪、人煙稀少,這些都給沙俄的入侵提供了方便。也正是因為東北和外東北地區田地荒蕪、人煙稀少,所以沙俄乘虛而入,幾乎沒有發動戰爭,沒有浪費一槍一炮就佔領了外東北。外東北被沙俄侵佔,咸豐皇帝自愧而死。隨後經歷了短暫的同治時期,到了光緒年間清政府才意識到人口對土地控制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了解決清朝後期經濟困難的問題,於是廢除了存在了整整兩百年的柳條邊,並且鼓勵關內漢人去關外開墾。

外東北被沙俄侵佔後,清政府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直到光緒年間,關外禁令才被解除。禁令解除後,大批關內漢人進入關外開墾,關外人口一下子多了起來。這股移民潮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的壯舉,這就是偉大的“闖關東”。“闖關東”後東北人口逐漸多了起來,也使得漢族人取代滿族人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大民族。到了1911年清朝滅亡前夕,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已經達到兩千萬,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將東北兼併,東北正式和內地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