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本篇字數約8600字,全部讀完最多10分鐘)

1992年,著名藝術家熊秉明先生將自己歷時三十九年、親手製作的兩座父親的銅像帶回國內,一座捐贈給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另一座捐贈給了雲南大學。在一篇短文中,他寫道:

有曾經認識先父的,或曾與他共事,或是他的學生,我希望他們能從這塑像追憶起他當年的神態和他為人為學的風格。至於年輕的一代,對他們來說,這銅像的人物已屬於相當遙遠的歷史。我希望他們知道這是近代中國科學史上奠基的一代。我希望今天的學子們走過這銅像之前,不覺得有斷溝,有距離,而能夠感到前行者對來者殷切期待的目光。

熊秉明先生的父親到底是誰呢?

原來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先驅”的熊慶來先生,生於1893年,20歲留法,1920年歸國,曾任教於雲南甲種工業學校、東南大學、西北大學、清華大學,最後在1937年~1949年間接任雲南大學校長,是雲南建校史上任職時間第二長的校長。熊秉明為熊慶來的次子,當他來到這座歷經風雨滄桑的雲大校園,其父已經逝世去二十三年之久,而自從1957年以來的三十五年間,父子間也再未謀過面。

這幾個時間節點如此重要,以至於竟有了些家國命運的史詩味道。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一、彌勒到法國的距離

世人皆知彌勒佛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但在我國的雲南省有一個縣也叫彌勒。據專家考證,此彌勒非彼彌勒佛,而是彝族文字中“紅壤之鄉”的意思。

彌勒縣中有一村,名息宰村,村中有一戶姓熊的人家,祖上出自江西,隨清軍戍邊而安居落戶。1893年9月11日,這戶人家生下一個男丁,取名慶來,字迪之。熊家自祖父起家境漸漸殷實,到父親熊國棟這一輩,已經可以當個甩手掌櫃專門做學問,而日子竟還有進項,可以說相當不錯了。父親為慶來找了私塾先生教授四書五經,如此直到十二三歲,小慶來一直在學堂裡念著子曰詩云。

息宰村偏遠閉塞,離縣城要走兩天,離最近的由法國人修建的火車站開遠站要走一天——這大抵已經註定,法國雖是遠在歐陸的異國,但對熊家人而言,也不過就在近前,而這個認識終將對熊家產生深遠到難以估量的影響。

開遠站屬於氣勢磅礴的滇越鐵路途經車站,這條鐵路從昆明出發,終點在越南海防港,全長859公里。它事實上是法國人為了全面掠奪、控制雲南而生,大清在1885年的鎮南關大捷中雖勝猶敗,法國佔領越南;1895年兩國議定鐵路入滇;1901年,滇越鐵路越段開建,1903年完工;緊接著1904年中段開工,1910年全線貫通。

熊慶來13歲時隨奉命出任趙州(今大理鳳儀一帶)學官的父親外出就學,先學於莊從禮、趙鳳韶兩位先生。兩位先生都是新派人士,皆擅洋學,他們帶給了熊慶來法語及數學的基礎知識,還間雜一些博物學等自然學科的入門知識。因為欣賞此子天賦,因而兩位先生建議熊父將他送往昆明讀書。1907年,在父親的反對之下,熊慶來依然堅持己見並考上了省城的雲南高等學堂。這所學堂其實就是外語學校,教授英語、法語、國文和數學等科。

1909年,16歲的熊慶來從高等學堂的預科升入本科,隨後回到彌勒,奉父命成親。這年的冬天,他辭別祖父母、父母和剛成親不久的妻子,獨自一人再次回到了昆明。

同年,開遠站建成通車。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此時,離千年帝制的結束還有三年。整個中國風雨飄搖,對外戰戰皆敗、喪權辱國,對內殘酷剝削,人民抗議活動風起雲湧,民族危亡,無過於此時。雲南這邊也並不寧靜,英、法自殖民南亞成功,就沒有一天不想著北上侵吞中國。如1902年的保礦愛國事件以及英軍入侵片馬事件等。熊慶來當此亂世,也與那個時代所有的熱血青年一般,想的是救亡圖存、支持革命。也正是在這股時代大潮中,他堅定了讀書救國的理念,併為之踐行了終身。

自清末開始,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心情愈加急迫,並先後形成了留學美、日的高潮。1913年,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年,雲南當局籌劃派遣學子赴歐美留學,在雲南教育司主持的留學考試中,經過層層選擇,最終選定13人能加公費留學,熊慶來名列第三,贏得了去比利時學習礦業的資格。

要出雲南,滇越鐵路乃是必經之路。

彌勒到法國有多遠?

並不遠。

對於今天強大起來的祖國來說,從彌勒到昆明100多公里,動車半個小時,票價最便宜的34元。再到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坐航班直飛巴黎,全程20多個小時。全趟下來,會算計的話,2000多塊錢就能搞定。

然而彌勒到法國又很遠。

先走兩天山路到縣城彌勒,再坐小火車到開遠站。接著坐大火車到終點站的越南海防港,再改乘法國輪船到馬賽,接著再轉幾道車去比利時,其中周折極多,在路上共需花費半年多的時間。

臨去之前,熊慶來賦詩一首:

祖母愛孫愛不溺,出言明達警姻戚。乘風破浪是前程,起舞正期效祖逖。

是年,他20歲。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滇越鐵路

二、八年:收穫和遺憾

大詩人陶淵明說自己“愛重九之名”,重九就是重陽節,在這天“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持醪就是飲酒,可見至少在魏晉時期,已經有了在這天飲酒、賞菊的習俗。大抵也正是從此時起,慶重陽必定登高、必定賞菊。

熊慶來的妻子姓姜,因為生於農曆九月九日,所以起名叫做姜菊緣。姜女士是彌勒當地一位教師的女兒,1909年兩人結婚之時,她也正好16歲。

熊慶來這次回家,是因為接到了父親的來信,說是祖母病重盼孫兒回家。回去之後才知道家裡給定了親,單等他回來成婚了。但在此之前兩人從未謀面,自然也談不上了解,更不用說有什麼感情,相信熊慶來當時是想過逃婚的,他畢竟在省會城市見過世面,倘若不是考慮到祖母和父母一番殷切心情,說不定就離家出走了。

然而菊緣是典型的舊式人家的女兒,沒上過一天學,她不像熊慶來那樣見過世面,但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主,即使不同意這樁婚事實際也無法可想。可是在進洞房前的一個舉動,她已知命運待她不薄。

按照習俗,進洞房前新娘要向新郎叩頭,當地謂之“挑水頭”,意思是這個頭叩完後,往後家裡挑水這些粗糙活計就仰仗丈夫了。叩頭之後,新郎還要跨過新娘的頭頂,意思是以後老婆該當任由老公欺負。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當菊緣向熊慶來叩頭之後,接受過新式教育的熊慶來摒棄了封建禮教的傳統,反而向她深深地作了個揖。這讓新娘十分感動,也贏得了到場賓朋的眾口稱讚。

而在洞房裡,熊慶來撩起新娘紅蓋頭那一剎那,也首先看到了姜菊緣那雙明亮的、會說話的眼睛。兩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就此一眼萬年。很多年之後,熊慶來回憶起當日初識容顏,仍記得那雙燦若晨星的眼睛;而在姜菊緣的心中,也仍記得那個向自己作揖的小先生。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隨著熊慶來回到昆明繼續求學,才嫁入熊家半個月的新媳婦就開始荊衩布裙操持家務。四年後熊慶來赴歐留學,夫妻倆短暫相聚得幾日又即分別,為免牽掛,姜菊緣對丈夫說:

“你放心地去唸書吧,家裡的事不用掛,我會好好地侍候太婆、孝敬公婆的。我們孩子出世後,我一定會好好地把他帶大,你先給孩子取個好名字吧。”

於是熊慶來說如果生男,則取名秉信;如果是生女,則取名秉慧。

兩人這一分別,又比上次分別多了一倍時間,八年!

對熊慶來而言,這八年是憂憤交織。

經過了欲生欲死的半年旅程,船上七個中國學生分赴法國和比利時。與熊慶來同行的是楊維浚,到達比利時後,兩人先被送到預科班補習數學和其他學科。正學得有聲有色之時,適逢一戰爆發,兩人只好轉赴法國,進入聖路易中學算學專修班,打算以後報考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然而隨著戰火蔓延,這所學校不得不關閉,他們的礦業報國之路就此被卡死。

楊維浚很快做出了抉擇,另學化學。熊慶來卻陷入痛苦的迷茫中,他先就讀了電工學校,發現不感興趣後又回到聖路易中學繼續算學,併到另一所大學的理科旁聽。陷入苦惱中的青年迫切需要一個人生導師為他確立航向,正在此時,法國一位很有名的老師告訴他:

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數學的發展帶動著所有科學的發展。數學領先於所有科學,要發展科學,數學一定要先行。

如果說之前數十年接觸的算學使熊慶來觸摸到了通往數學世界的道路,那麼這番話的作用不啻為他直接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自此熊慶來方才立志以數學為自己的終身事業,就此不易。而人一旦確立了自己的終身目標,從此餘生都圍繞這個目標散發光和熱,是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的,這種能量我們通常目之為“開掛”,然而在看似一帆風順的背後,卻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苦痛。

1916年夏天,熊慶來取得了格洛諾布大學的高等算學的證書,隨即轉入巴黎大學學習。孰知年底,他便染上了嚴重的肺結核,原來他在照顧患有肺結核的同鄉好友李汝哲時,不幸自己也染上了這種可怕的病症。李汝哲是同期雲南赴歐考試的第一名,名次猶在熊慶來之上,可是因這一場大病,只堅持了幾月,就於1917年1月客死在法國。眼看著繼續這樣下去,熊慶來也難免步李同學的覆轍,主治醫生建議熊慶來去瑞士療養。萬幸,熊慶來在瑞士遇到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年輕醫生,醫生為之進行了全面的體檢後發現,熊慶來不光患有肺結核,還有嚴重的肋膜炎。他們馬上進行了手術,從熊慶來的腹腔裡抽出了好幾管血,這樣他才慢慢痊癒起來。

但上好了發條的人生是不能也不敢慢下來的,一旦病癒,熊慶來立即就近進入了法國的蒙柏裡大學再次學習。此後一年半時間裡,他陸續獲得高等微積分、理論力學、理論天文三個學位,並獲得理科碩士學位。1919年,他又轉入馬賽大學,經過一年如飢似渴的學習,獲得高等普通物理學證書。

八年旅歐生涯,熊慶來共計就讀於四所大學,獲得五個學位證書。榮譽的背後是艱辛,家國天下、個人得失,無一步不從砥礪中來。因國內局勢動盪,有時候雲南省政府給留學生的每月匯款不能準時匯至或者無由中斷,熊慶來常有斷糧之虞,他不得不節衣縮食,有時候靠自己勤工儉學。同窗早逝不曾打垮他,滿身傷病更不曾擊倒他。至於燈紅酒綠的場所,更是絕不敢想,他曾在一封家信中寫道:

酒店、戲院、舞廳男不喜入。光陰易逝,努力攻讀為要。

緣何至於此等苦行僧的境地?熊慶來自己也做出瞭解釋,只因:

廑念祖國危亡,雲南尤殆,要勵志向學,勿浪擲分寸光陰,務以造就有用之學回來報效祖國。

這個想法在今天看來,是如此樸素;

卻又如此珍貴。

1921年秋天,熊慶來學成歸國,時年28歲。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彌勒縣熊慶來故居


三、桃李滿天下,成就數學先驅之實

1921年,熊家祖母仙逝,熊慶來未能送終。

祖父迎娶祖母時,因家貧沒人抬轎子,是他自己和一位朋友用一把舊竹椅把新娘子抬了回來。他抬回來的這位女子是個女中豪傑,她自進門伊始便誓言要讓熊家振興。她勤儉持家,省吃儉用也要供幾個孩子讀書。此舉堪稱遠見卓識,熊父後來成為儒學訓導,以畢生治學為興趣;熊慶來深厚的古詩文功底,以及在數學史上取得的傑出成就,都發韌於祖母此舉。

說也奇怪,自從娶了祖母后,祖父的生意也漸漸有了起色,後來更是不愁吃穿、家興業旺。而自熊父這一代起開始讀書,以熊慶來為代表的第三代走出國門看世界,成為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以熊秉明先生為代表的第四代更是旅居國外,見證了地球村中的天涯若比鄰。人說,一個賢內助可以福佑三代人,信哉斯言!

祖母去世後,熊慶來一直將一張祖母抱著曾孫熊秉信的照片放在身邊,直至去世。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位老人家對孫子熊慶來的影響之巨,老太太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幹勁、為了家庭的責任感,以及吃苦耐勞、遠見卓識等方方面面,對熊慶來都影響巨大。

可以說,她是除了法國那位數學老師之外,熊慶來人生鉅艦中又一位重要舵手。

熊慶來和祖母是典型的隔輩親,但祖母對他也並不驕縱,小時候赤日炎炎,祖母會帶他去田間地頭勞作,告訴他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道理;14歲時因去昆明讀書而與父親爭執,父親一怒斷了他的生活費,是祖母用自己的私房錢偷偷支持他。及至留洋,家人皆有猶疑,亦是祖母一錘定音說“莫要為我耽誤孩子的大好前途”,熊慶來詩中說“祖母愛孫愛不溺”,正指此事;及至國外上學,每有家信,熊慶來必祝“祖母以次安好”……

祖母的精神伴隨了熊慶來一生。熊氏歸國之後,便即執教於雲南甲種工業學校,一學期後接到國立東南大學的聘書,在這裡他創辦了東南大學算學系並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因為沒有教材,直接用國外的教材又是不適合的,熊慶來親自編寫了《平面幾何》、《球面三角》、《方程式論》、《解析函數》、《偏微分方程》……以及物理學的《力學》、《動學》等十餘種教材,後來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中國大學教育最早的教材之一。

學生方面,則有嚴濟慈(物理學家)、胡坤升(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周雪鷗(近代數學先驅)、趙忠堯(物理學家)、唐培經(數學家)等等。學生嚴濟慈家境貧寒,後無法負擔赴歐學費,是熊慶來及其他教授一起對他進行了資助,熊家其時已經有兩個孩子,一家四口過得也甚是窘迫,窮困之時甚至要去當了惟一的一件皮袍,即使在這種條件下,熊慶來也不曾斷了對嚴濟慈的資助,真可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後來嚴濟慈又以同樣的精神資助了楊承宗(放射化學奠基人)等人,將希望的薪火傳承了下去,這就是最好的報答了。

1925年秋,熊慶來受聘西北大學數理化繫系主任,適逢戰亂,於1926年夏重回東南大學,同年到清華大學籌建算學系。1928年,他成為算學系繫系主任,又編寫了包括《高等算學分析》在內的五六種教材,同樣被商務印書館出版,被視為當時國內最高水平的理科教材之一。在清華,熊慶來發掘了數學天才華羅庚,因為華羅庚是我構思的《數學家三書》系列的第二篇,因此具體過程留待下篇細說。

1936年以後,熊慶來主張並聘請了世界級著名學者羅伯特·維納、哈達瑪來清華任教。維納是美國應用數學家,控制論的創始人,在清華大學與李鬱榮合作研發出了電子濾波器。哈達瑪則是法國數學大師,是當時世界上數學與物理學的權威。嚴濟慈、華羅庚在《紀念傑出的數學家和教育家熊慶來先生》一文中說,兩位訪問學者的到來“對於微分方程、調和分析等現代數學理論在我國的傳播或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截止1937年7月回到桑梓之地就任雲南大學校長前,熊慶來先生從事教育事業十六年,在數學史上留下了“最光榮的一章”,東南、清華兩校的數學系從篳路藍縷的草創到成為行業翹楚,最終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著名的學術中心,先生無不參預其事,功居第一。

他之所以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先驅”,正是這些原因。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三代同堂


四、熊氏無窮極與雲大校長,孰者為高?

1932年7月,熊慶來前往瑞士蘇黎士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與會的中國數學家,中國數學之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之地位,已不問可知。遙想數十年前,他獨自舔舐著自己的一身傷病在瑞士療養,甚至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像那些不幸的同窗一樣客死他鄉。十五年彈指一揮間,誰又能想到當初的不名少年,已成為代表一國之數學家呢?

人生四十而不惑。1932年的熊慶來正好四十歲,他此時已然功成名就,也已經為多災多難的祖國奉獻了十幾載青春年華,培養了數不清的天驕學子,以他的學界地位,餘生本可以完全躺在功勞薄上吃老本。然而,許是冥冥中祖母的鞭策,許是血薦軒轅的終身誓言的激勵,許是未綻放最絢爛的學術光彩終不肯白活人生一場的不甘,使他在不惑之年,又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函數論領域分為有窮級函數與無窮級函數兩大方面,法國數學家波萊爾在對有窮級函數的研究上獲得了完美的定理,但在無窮級函數方面,卻一直缺乏與波萊爾相媲美的成果。熊慶來這次訪歐,打算在法國停留兩年進行這方面的深入研究。

這兩年假期有一年是清華的帶薪例假,超期的一年則是自己主動申請。在出發之前,他對家人做了妥善的安排,大兒子熊秉信此時已經就讀於清華大學地學系,妻子姜菊緣帶著另外三個小一點的孩子回南京鄧府巷居住(那裡有早年熊慶來家買的一套房子,這樣可以減少在北京的開支),熊慶來則帶著老二熊秉明遠赴法國。

熊慶來埋首在法國普旺加烈學院的圖書館裡皓首窮經兩年,不斷思考、驗證和演算,最終綻放出了最驚豔的光芒。1934年,熊氏的論文《關於整函數與無窮級的亞純函數》不但在法國數學界、並且在國際數學界都贏得了極高的評價,他在這篇論文中定義的無窮級函數,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級”,又稱“熊氏無窮數”,又稱“熊氏定理”。

這種榮耀沒有辦法批發,即使到現在,國際上也鮮少有以科學家個人的名字命名的重要研究成果。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這個定理對後來世界數學中的中函數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果說還有人對之前的熊慶來有所質疑,那麼這個成果一出,已足以使所有人閉嘴。

熊慶來的學習精神生動詮釋了什麼是“生命不息,進取不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934年6月,巴黎大學授予熊慶來博士學位。

按道理說,熊慶來此時榮耀等身,只要他願意,歐美國家都會向他伸出橄欖枝,讓他入籍工作。熊慶來為祖國奉獻了十幾年,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早在三年之前的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開始全面侵華,祖國山河破碎。學者所求,不過是亂世中一張安靜的書桌,平心而論,熊氏要與祖國進行切割,此時正是最好的機會。

可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1934年秋天,熊慶來又回到了清華大學工作。直到1937年初夏,他接到了後來被稱為“雲南王”的龍雲發來的電報,邀他回家鄉昆明出任雲南大學校長。

於是,闊別桑梓十五載後後,熊慶來又回到了雲南。從此,他達達的馬蹄不再是美麗的錯誤,他不是過客,他已是歸人。

先生在雲大校長任上一共12年(1937年~1949年),是為第四任校長,也是在任時間第二長的校長(第一為胡泮生,1964~1977年在職)。12年之間他夙興夜寐,實現了自己上任伊始喊出的目標:將這所僻處西南的二流院校建成媲美清華大學的“小清華”。

他慎選師資、嚴格考試、整飭校紀、充實學校設備、培養研究風氣,還擴大了校址,增設了雲大附中。由他作詞、趙元任作曲的雲大校歌至今傳唱:

太華巍巍,拔海千尋;滇池淼淼,萬山為襟。

卓哉吾校,其與同高深。

北極低懸赤道近,

節候宜物復宜人。

四時讀書好,

探研境界更無垠。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即使在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裡,他也沒有放棄。1939年後,日寇經常轟炸昆明,熊慶來經常冒著炮火獨自前往學校處理校務。後來不得已的情況下,雲南大學往雲南各地搬遷,熊慶來又對大家一一安撫,去動員那些不願意搬遷的教授或學生。戰時物價奇高,教員微薄的薪水常常入不敷出,熊慶來自己家的日子也過得緊緊巴巴;有的教授無奈,甚至只能另謀生路……就這樣,終於也堅持到了1945年抗戰勝利,又著手回遷各院校回昆明,並增設航空工程系、物理學系等。西南聯大回遷之時,熊慶來為了提高雲大的辦學質量,不惜親自去“挖牆角”,努力爭取聯大的教師、研究生、優秀的本科生,戰時各遷滇機構中的外省籍學者、專家、留學生等到雲大工作,其中蘭蝴、李念秀、葉日葵、彭望雍、魏登臨、朱彥丞、金瓊英等皆為其中佼佼者。

在12年裡,一所戰時東奔西跑的西南二流院校,一躍躋身於全國著名高校之列,被《大英百科全書》評為30所著名中國大學之一,被《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評為15所中國著名大學之一。

作為熊慶來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兩項成就,“熊氏無窮極”奠定了他的學界地位,使他不是靠博士頭銜、而是靠實打實的學術成就屹立於世界數學家之林;雲大校長的任職則讓他踐行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些理念歸根結底是樸素的,卻與祖母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及他本人青年所立志的“教育救國”理念是一以貫之的。

無疑地,他的兩個身份都非常成功,但到底兩個成就孰高孰低呢?

於公於私,大概都應以後者為是。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五、菊緣

妻子姜菊緣,有點像又一個祖母。

這世間可能確實有命定的夫妻,從兩人的年紀就能看出他們的緣份——他們生於同年同月。其次就是姜菊緣的性格,世人評其,多以“深明大義”譽之。兩人16歲成親後沒過幾天,熊慶來就去了昆明讀書,由姜氏女變為熊家婦,她沒說什麼,用不爭不鬧支持了丈夫的學業。20歲熊慶來留洋,兩人一下子又分別8年,據說丈夫剛離家不久,父親就又納了一個小妾,菊緣頗受欺辱,卻默默忍受了下來。後來熊慶來為了研究出國兩年,又是姜菊緣一個人帶著兩子一女在南京辛苦經營了兩年,日子最窘迫之時甚至需要自己在院子裡種菜,而將空著的房間出租換些錢來補貼家用。

在如今看來,姜菊緣身為教授夫人、校長太太,應該是享盡清福才是,然而事實卻是,在兩人幾十年的相守中,多的是天各一方的孤寂、山河破碎的大時代中的奔走……今人看來該當幸福無比,實則在真正的大時代中,誰又不是慘淡經營呢?

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們、那一輩人對苦難生活的淡定和從容。

很多年後,熊秉明先生回憶起父親的性格,以“平實、誠篤”概括;回憶起父親的愛好,只雲父親喜歡簡單樸素的生活,也愛收藏、愛寫字、愛聽戲、受誦讀古詩,諸種愛好之中,著重提到了父親喜歡菊花:

住清華園西院時,每到秋初,便向學校的花房訂十數盆各色的菊放在石階的兩旁,一兩個月,院裡充滿“秋菊有佳色”的氛圍。

菊花,菊緣。

姜菊緣生於九月九日重陽節,而熊慶來比妻子小了三天。每年生日,兩人一向都合併在九月十日這天慶祝。慶祝的方式也簡單,頭天晚上菊緣親自和麵擀麵,用雞蛋和麵,擀得極薄、切得極勻。第二天再選一隻上等的雞燉出做湯,一家人就在快活的氣氛中享用這雞絲壽麵。雞肉、麵條、雞湯都透著淺淺的明亮的金色。

這一天就此印幾個孩子的心目中,使他們莫不以為“那是人間無上的美味,遠遠超越一切豪奢的蠻膩”

雖處亂世之中,但這一刻又是何等的安謐啊!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熊慶來夫婦與楊武之夫婦(楊振寧父母)


姜菊緣女士在95歲高齡之時仍然精神矍鑠,談起已故去十八年的熊慶來先生時,依然充滿了感情。從她的話語中,不時會下意識地講起一些數學名詞,比如函數、方程、微積分……她對這些詞語其實並不懂——她沒上過學,但卻又充滿了異樣的熟稔。

1989年,姜菊緣辭世,享年97歲。

他們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呢?

其長孫女的話可以作為回答:

祖父、祖母從來認為把金錢、財產留給後代毫無意義,要給後代的是勤奮學習的精神,為國為民而盡力的思想和品德。

~~End~~



熊慶來先生對家人要求嚴格,為避嫌疑,要求兒子熊秉明不要報考雲大。女兒熊秉慧某一天生病,害怕上學遲到,想坐父親的人力車去學校,熊慶來嚴肅地告訴他:“這是學校的車,你不能坐。”

先生的一生,用四個字形容,可謂是“從未負國”!

這就是數學家的風骨,也是數學的榮耀。而今天要給大家推的書,也是一套數學書。讓孩子培養對數學的熱愛,應該從小抓起。

作者也要吃飯,每篇深度圖文都得寫四五天才能完工,字數都在五千以上——本篇更是達到了8600多字,可以說從未糊弄過,然而大多數時候收益不夠買一屜小籠包。所以在文章的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套給孩子的《數學三書》,而我寫的《數學家三書》預計三篇,兩者高度契合。

這套書是著名教育家劉薰宇寫給中小學生的數學科普經典。第一本是《馬先生談算學》,以第三人稱“馬先生”的口吻書寫,主要圍繞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收集了100多道題目加以解釋。

他是雲南大學校長,也是國際一流數學家,可女兒上學想坐車都不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本書收錄都是作者從日常生活中隨處拾來的數學文章,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枯燥、繁難、令人頭痛的數學題材和算法,趣味豐富,令人愛不釋手。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比較系統地說明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他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之下,原本抽象、枯燥的高等數學內容,只要學過初等代數和幾何的人,都能毫不費力掌握。

你們買一套,我能再賺一屜小籠包;不買,請原諒,並請無視,當然也可以為本文點個贊。

當然,這套書確實不錯,眾多大神推介,可謂有口皆碑,目前是頭條平臺最暢銷的數學普及讀物,沒有之一。

原價99元,目前優惠下來現價69元,還是非常划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