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之後農村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植?

新大風歌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們的糧食市場出現了較大的不確定性,今後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植呢?】



“三農”是指農村、農民和農業,今後農村還是那個農村,農業也還會是那個農業,但農民就不一定是那個農民了!

今後的農民不能夠再是停留在當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代的農民了!隨著六十年代農民的老齡化,七十年代以後的農民越來越不像農民,他們大多進城務農了,即使留在農村,也基本不從事農業,寧願在家裡遊蕩遊蕩也不事稼穡!



今後的農村土地,必須要精準地物色到專業種植的團隊,傳統的農民必須成長為新型農民,而新型農民今後更可以涵蓋城市人口,大學生群體!新型的農業不再是僅僅憑藉經驗產出幾樣農產品就可以了!農業也會轉變為工商業類似概念,需要有經營、營銷等概念!

就像遇到當前不少農業生產者,如蜂蜜、水果等生產者,普遍面臨困境,不是產品的問題,而是銷售出現了問題!農產品也是商品,如果銷售經常出現了問題,那麼就證明農業領域的產業化並不徹底!



這與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群體力量單薄有關!營銷管理是一門比生產環節更復雜、更需要重視的方面!也就是說,今後的農業應該向工商業看齊,從單純沉醉於產品獲得轉向整個良性產業鏈!

由此看來,今後土地由誰來種就比較明朗了,會由知識水平更高層次的人群來從事,如工商業主,大學生,創業成功者返鄉等等,傳統農民雖然還會呆在土地上,但會要以上場景出現後,他們再成員僱傭人員才能迴歸的!


原生態鄉村


村裡的人都不想種地了,我表哥就把村裡不想種地的人的地都包了下來,幾十垧地,採用機械化進行種植,每年能收入三十多萬。你在西二旗打工能掙到三十多萬嗎?你掙不到,更何況他們村那些人也沒讀過大學,在工地當個焊工啥的,一年也就是十來萬,還累個不像樣。

但即使是一年十來萬,也比之前他們都擠在農村種地賺的多多了。以前,一家只有十幾畝地,一年收入多說也就是三兩萬。就這,在全國都算高的了。有些地方一家就幾畝地甚至幾分地,那咋活啊。

所以無論是我表哥,還是我表哥他們村裡人,最根本的都是要感謝城鎮新崗位的產生,讓城鎮容納了更多的人,把田地勻出來給我表哥,大家都有了更高的收入。機械化根本不是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新崗位,你去城裡幹嘛去?討飯去?留在農村,仍然一家十幾畝地,那你上什麼機械也沒有用,你上的機械設備越多,田地單產越低,每家每戶的收入越少,還不如精耕細作。

只有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民的人數變少了,每戶農民的田畝數增加了,那麼機械化自動自然地就會實現。五六十年前的科技,又不是宇宙飛船,國家還大力支持,為什麼推廣不來?顯然不是技術或者制度層面的問題。


o梅蘭竹菊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以後"到底是多長時間,不好確定,只能根據目前情況,對"以後”提一些看法:

一、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中確定:到2022年,全國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此可以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約佔我國糧食總產量80%。

從國務院這個文件可以看出,從2020年開始,國家要下大力量改變現在農田的狀況,利用三年時間,建設高標準農田10億畝。

怎樣去建設高標準農田,採取哪些具體辦法,我們老百姓還沒有知道。但農田連片,實現集約化,則是必須去做的。從目前情況看,鼓勵土地流轉,促成土地連片,實現機械化的操作,規模種植,科學管理,則是必須要去做的。如果這樣的話,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股份制生產經營公司,大型家庭農場等集約化組織,由這些組織去組織農民耕種土地,則是必然結果。

二、小農經濟逐步減少。

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的弊端,大家都非常清楚。因此,打破小農經濟,大力減少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則是今後農業改革的重點。有網上估計,現在全國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約佔60%以上。但根據我國農業國情,小農經濟生產模式,不可能全部根除。大約30%左右,還將長期存在。

三、農業改革的步伐加快,我國糧食更加安全穩定。

國務院文件指出:到2022年,全國將建設高標準農田10畝,以此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約佔我國糧食總產量的80%。

這就是說,我國有18億畝耕地,用10億畝耕地保證糧食總量的80%,其他8億畝只承擔糧食總量的20%,綽綽有餘。我國的糧食更加穩定,更加安全。


琿春徐飛768


可以約定合作或企業式的經營,但前提條件是自願流轉。

土地承包經營體制沒有變

  •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是國家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體制。《農村土地承包法》修訂後,加之土地承包經營的確權,許多人認為是第三輪承包的開始,網絡上也有錯誤的解讀。引發了2020年之後農村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植的問題。

目前仍是第二輪承包期間

  • 第二輪土地承包的期限是1997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第二輪承包難以推動的問題,個別地區可能略有遲延,但不影響土地承包的整個期限。
  • 國家對耕地、林地和草地等實行統一登記,登記機構應當向承包方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應當將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全部家庭成員列入。本次確權仍是對第二輪承包的確認,並不是第三輪承包的開始。

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要點

進城的農民仍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 國家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承包期內,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願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也可以鼓勵其流轉土地經營權。
  • 自願有償原則流轉正是說明進城的農民仍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該原則是為了防止進城的農民沒有精力耕種土地,造成承包經營地的經營能力不足的措施,立法目的並不是進城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喪失。其理由是,進城的農民也有可能進城經營失敗的風險,如果剝奪了農村村民資格無疑是顯失公平。

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流轉主體

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轉讓

  • 經發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將全部或者部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農戶,由該農戶同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係,原承包方與發包方在該土地上的承包關係即行終止。

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 承包方可以自主決定依法採取出租(轉包)、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轉土地經營權,並向發包方備案。

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流轉的關係

  • 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只能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進行,因涉及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利益,因此,需經發包方同意。流轉既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進行,也可以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外進行,因為不涉及承包經營權的本權,向發包方備案即可。

流轉的收益歸屬

  • 實踐中,發包方,或者其他利益者假借土地整理之名,將整理的土地流轉給其他人經營,當農民不願意流轉時,還要稱該農民為“刁民”。事實上,這些人是為了流轉的收益故意為之,即發包方,或者其他利益者與受讓方簽訂合同,被流轉的農民並不知道流轉的實際收益。
  • 法律規定,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價款,應當由當事人雙方協商確定。流轉的收益歸承包方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堅決查處讓農民與受讓方“背靠背”的現象,並追繳流轉的差額。

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

  • 一般來說,農民儘管擁有土地經營權的本權,但由於農民仍處於分散的經營個體,與受讓方不具有事實上的平等性。因此,法律規定對受讓方的資格審查制度。
  •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範制度。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本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收取適量管理費用。
  • 需要注意的是,本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收取適量管理費用與上述的流轉費用的差額並不是同一概念。收取適量管理費是受讓方的另行支付,與流轉費用沒有任何關係。

南京徐劍




西門觀點: 百分之五六十的耕地由種糧企業和家庭農場耕作,百分之四十仍由小農戶家庭耕作。

一、首先要明確,2020年到2057年三十年內,農村土地仍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基本國策。

農村土地改革,起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原來的以村集體為單位的集體經營方式改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2年到1997年,為期15年。第二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97年到2027年,為期30年,在此期間,為了保障農村土地使用權真正為農民所有,對所有農戶的土地進行確權,並實行三權分離。即所有權屬於集體,使用權和經營權歸農戶和耕作者,從法律上保障了農民利益。

為了確保農村土地改革繼續實行,為了確保農民權益,國家在前兩輪改革的基礎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延長30年,到2057年。

國家之所以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直不變,其目的就是讓九億農民真正擁有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確保農民利益不受侵害。



二、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離的目的和意義

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最大好處就是調動了千千萬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一點,毋庸置疑。道理很簡單,農業社大集體的大鍋飯,同齡男女幹多幹少,幹好幹壞,報酬都一樣,所以,一個生產隊,只有生產隊長一個人操心,挫傷了大多數人的勞動積極性。

而分田到戶後,全家一條心,無論幹活的數量還是質量都比生產隊要好。所以,分田到戶後沒幾年,就解決了前三十年一直未能解決的溫飽問題。這也是國家一直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解決溫飽問題只是農村土地改革的第一步,距離小康社會和小康生活還有很大距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還不是農業強國,其原因不是中國農民不努力,而是地少人多,九億農民只有不到18億畝耕地,人均僅有二畝。

農業本來就不是高利潤行業,成本高,利潤低,一個國家糧價如果糧價失控,居高不下,那隻能說明糧食不夠吃,就會發生內亂。

所以,如果和過去一樣,把九億農民死死困在二畝地上討生活,積極性再高,幹勁再大也只能維持溫飽,甚至會發生饑荒。

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只能減少農業人口,減少種地農民,土地集中連片,大力發展機械化耕作,實現農業現代化,將農業大國變為農業強國。

改革開放後,實行的第一個政策就是打破過去的城鄉二院結構,允許農民進城務工做生意,辦企業。這一措施不僅解決了農村大量富裕勞動力的出路問題,解決了農民沒有錢的問題,也同時解決了發展城市建設勞動力的缺乏。



三、如何解決土地集中連片耕作,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

有人說,過去的農業社大集體耕作,對實現機械化有好處。這個不假。但它卻解決不了地少人多的核心問題,而且不能從法律上確保農民真正擁有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

所以,農業絕對要實現機械化現代化,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個基本國策絕不能變。這就要在土地三權上做文章。這就是國家後來出臺的土地流轉制度。

也就是說,允許不種地的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轉給第三方經營,使用權還在農民手裡,流轉出去的只是經營權。

因為人多地少,加之種地成本高,利潤低,難以養家餬口,所以大多數土地少的家庭會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這樣,就解決了土地集中連片問題。

當然,在土地流轉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些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

四、2020年後,誰來種地

綜上所述,2020年後,種地的一是種糧企業,二是家庭農場,三是小農戶家庭,這些人中,大多數人會成為新型的職業農民。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今年就是2020年了,也就是說明年之後農村的土地有誰來種?對於題主來說至少在50年以內,農村絕大部分的土地不用擔心有誰來耕種,依舊是由農民來耕種,這一點毋庸置疑,也不用題主杞人憂天。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再怎麼著富裕,但最終依舊是靠土地來作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至少土地能生產出糧食保障農民不挨餓受凍,不用去擔心吃不飽穿不暖的現象。



我國的土地已經分給農民耕種,而且是一個無償的給農民耕種,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尤其在2018年10月份,我國已經明確的指出二輪延保土地到期以後,在無條件的延保30年不變,並且對於農民的土地已經進行確權,任何單位和個人徵用或者是佔用農民的土地必須給予有償的待遇,也就是說給農民的土地一些補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土地至少在2057年以前,是現在農民所擁有的土地。而且從現在來看,農村的土地的價值在不斷的增加,所以現在擁有土地才是農民的所有的使用財產。



我國實行的土地承包責任制,而且已經確權,並且保障了農民種地的權益,主要是鼓勵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確保了農民對土地的投入的持續性,當然最終是確保了我國的糧食安全。也有人說現在種地不賺錢,糧食價格低迷,但是我國十幾億畝的土地每年都是碩果累累。一旦到了秋天可以到地裡看一看,真正荒蕪的土地是非常少的,土地上接觸的都是糧食都是水果,蔬菜是人們正常生活必需品。所以不用擔心我國的土地會沒有人種的現象。



有人說我國的土地將會實行集中制,通過土地流轉集中給種植大戶或者是涉農企業去種植,其實這種趨勢是我國鼓勵的,至少這種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現代化種植的模式能夠減少種植的成本,種植的收益要高一些。畢竟我國的小農經濟確實的使得種植成本增加了,而且種植的收益是非常的少,比如現在每畝地種糧食的收入也僅僅在500~1000元之間,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有可能會虧本的現象。但是我國耕地的地形地貌是不一樣的,有大部分是丘陵、山地,所以實行機械化規模化的種植模式有可能不適應。傳統的小農耕種的模式在我國是適應的,也不可能會被取代,這就是我國特有的農業的種植模式。如果僅靠幾個種植大戶或者涉農企業,尤其現在的農產品的價格低迷,是不能夠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生產問題。畢竟對於種植大戶或者涉農企業是為了追求效益,一旦沒有了效益,他們也不會去種植的,寧可讓土地荒蕪。



總之,對於2020年以後農村絕大部分的土地依舊是靠農民來種植,農民種植土地並不是僅僅為了種地而得到更高的收益,而是種地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宿命,當然種地也是為了生產糧食供自己享用。“家有餘糧,心中不慌!”這就是農民為什麼種地的最基本的理解,所以農民不會讓地荒無的,即便是再忙也會把地種上糧食,生產糧食來保障我國人們最基本的消費需求。


宗元三農堂


近幾年在農村有些地方傳統農業思想和耕作模式還沒有完全轉變,所以出現了種地難、種地不賺錢的情況。這就直接影響到70後不願意種地,80後不會種地,而90後壓根沒種地的事。這也就造成了農村土地利用率及種植生產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如果都不種地了,農村就會出現大面積土地撂荒同時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那麼我們就要深入查找不願種地的原因才能解決今後誰來種地的問題。種地難、種地不賺錢是現在很多人們不願種地的主要原因。
造成這個原因的主要問題是很多農村地塊零碎沒有規模,科技利用率低;在家務農的是老弱群體,生產率低;農村農業技術人員少,缺乏土地科學管理等。

這就需要農村出現一些懂政策、懂現代農業技術、會管理、會經營的個人或企業團體,通過它們帶動不願種地的人們合作種植生產。這也就是近年在農村開始推行的“土地託管綜合服務”,因為這些人個或企業團體有技術力量、有資金、同時利用企業團體優勢打造自己的農機耕作隊及完善的種植生產經營管理體系,這樣就會大大降低種植生產成本,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農民用自己的土地加入合作這些“土地託管綜合服務”公司企業,不改變土地所有制的性質、不改變土地承包關係及土地用途,由託管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物資供應的全程服務。通過土地託管,不願種地的農民可以實現外出打工和種地兩不誤,這樣一是保證了土地種植生產收入;二是不在因為土地種植問題影響打工創收。

總的來說,不願種地的朋友通過“土地託管綜合服務”,可以有效的解決種地難、種地不賺錢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三農開拓者


土地種植

農村的土地就像是楊修的雞肋:種之無錢、棄之可惜,如今的農村種地的還是幾十年種地的那些人,只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他們已經由年輕人變成了老年人。而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卻面臨著八零後不願意種地、九零後不會種地、零零後不知道種地的窘境,不得不讓人問出二零二零之後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這樣原本不該出現的問題。

但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有答案的,那些糧食主產區可能因為相關措施的原因,年輕人不得不選擇種地以維持基本的糧食平衡。但在偏遠的山區和丘陵地區,種地的依舊會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他們做著本該年輕人做的活,以期望能夠保持家裡承包地原有的樣子。作為一名恩施人,

前些天村子裡的老年人們組隊下地去種植春前土豆,希望來年能早日搶佔土豆市場。那麼以後的土地到底會由誰種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農村的老年人是主力軍

不管是以後的農村還是如今的農村,種植土地的主力軍都會是年紀五十歲以上的老農民或者專業的種植戶。就拿我所生活的這個小山村來說,當你走在田埂邊上時,你會發現很多六十多歲的老農民在地裡用手或者鋤頭勞動著。因為年紀較大,他們種地的效率很低,有時候做四五天的活都趕不上年輕勞動力做一天的量。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種地和以前相比已經不掙錢了。在我爺爺他們年輕的時候,種地雖然計算的是公分或者其它,但至少能夠讓一家人勉強度日。更為重要的是那個時候大家都是種地,貧富差距也不是很明顯,沒有誰會嘲笑一個種地的年輕人。現在這個年代,如果一個三十歲的年輕農民在村子裡種地,那麼絕對會被同村的人所恥笑沒有上進心。

在這樣的環境下那些年輕的農民都外出打工,希望在城市裡能夠掙到更多的錢以養家餬口和滿足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此時的老農民在土地上勞動,同村的人也只會說他是想活動活動筋骨。

年輕人的“種地”

目前很多人都在擔心以後的地到底會由誰來種,以及在以後是否會有人來種地,其實這樣的擔心是毫無道理的。首先如今的年輕人並非不種地,只是他們種地的形式和以前不一樣,很多都是高科技和全自動化型的種地。比如時下比較流行的無土栽培和營養液栽培技術等,這些都是由年輕一代所研究出來的。

再者和以前種地的年輕人相比,如今的年輕人更多的是追求單位產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和效益,比如說種植一些藥材等。所以說如果想要年輕的農民有種地的熱情,就應該切實想方設法地把糧食的價格提升到和其它物價相同的水準。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咱們年輕人回到農村種地,畢竟對於現在的農村農民來說,“四二一”的家庭模式給予了我們不少的生活壓力,我們也得為家人們所考慮。

讓年輕人回到農村種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相信這一天遲早會來臨,一旦到那一天的時候“農民”不再是一個稱呼,更多的是一種職業。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就我在農村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來看,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探討意義的,畢竟農村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農業是其它產業發展的基礎,而年輕人更是祖國的未來。


愛茶者九號


說實話,我是70後農民,反正我是不會種,那怕捱餓也不種,因為種1斤糧食換不了一瓶水,


一切隨緣245313856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這是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的農村種地的主力部隊是老年人和一些中年留守婦女,很多中青年勞動力都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那麼問題來了,以後農村的土地誰來耕種,十幾億的人口吃的糧食從什麼地方來?

造成目前農村土地無人耕種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從打工與收入的對比上看,在農村種地屬於受累不賺錢的工作,不僅收入水平低下,還不如在城市裡打工體面,兩者的收入差別也很大,農民在家辛苦一年種地的效益,還趕不上在外面打工幾個月的收入。並且很多時候農民種地還會遇到減產或歉收等種地賠錢的風險。

2、從生活環境上看,造成目前農村種地後繼無人的現象,主要是源於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生活環境差別太大,從目前來兩者對比來看,城市在教育、醫療、環境等方面的資源都遠遠高於農村,所以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城市裡享受到更好的各種資源,紛紛進入城市打工生活。

3、從人們的思想認識上看,農村生活範圍比較狹窄,家家戶戶都以孩子在外打工為榮耀,如果誰家的年輕孩子待在村裡,反而會被別人笑話。這樣的思想認識讓很多即使想回農村創業的年輕人也失去了動力。

2020年之後農村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植?

雖然目前農村的土地耕種存在斷代的現象,但是糧食生產供應是一個關係到民生的問題,不會任由土地荒蕪造成無人耕種的現象。未來的土地耕種會由以下群體或公司構成。

1、專業化的“新農人”群體

最近幾年一些農村出現了“新農人”群體,這些人員共同的特點都是經過了一些專業的農業技術培訓,在種植和銷售領域掌握了豐富的經驗,可以依託於網絡平臺來拉動農產品的銷售,從而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獲得不錯的種植收益。

2、專業化農業化公司運作:隨著農村的空心化逐步加劇,各級地方管理部門會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合併進程,將大範圍的耕地進行集中流轉,流轉後的成片土地有利於專業化的公司進行規範化運作,加大農業機械化種植規模,提升種植效益。

目前農村正處於城鎮化轉型的初步階段,所以暫時出現了一些農村勞動力不足或土地撂荒的現象,但這些問題不會拖得太久,畢竟是關係到十幾億人吃喝的大問題,今後高效的機械化運作提升規模效益才是未來農村發展的方向。

2020年之後農村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植?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