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詩人李季蘭6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其父為何說她將來必為失德婦?

文史磚家


今時今日,依然如此。

從近代以來,凡是文壇能排的上號的女才子,其私生活細究起來,以普通百姓的眼光來看,沒有能稱得上乾淨的。如三毛,如張愛玲,如陸小曼。


便是餘秀華,人都這個樣子了,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前半生籍籍無名,靠著丈夫勉強活下來了,有些文才,結果莫名奇妙一炮而紅,如今也離婚再奔前程。理由?需要理由嘛?女才子怎麼能和一個鄉巴佬過一輩子?


很多人不理解背後的邏輯。

其實邏輯很簡單。

但凡才子佳人,哪個不是心高氣傲,眼高於頂。但是男人和女人終究是不同的,男人是理性重於感性,而女人則是感性遠大於理性。這種區別放大到尋找配偶上來說,男人可以基於理性的需要而勉強自己,但是一旦女人有了選擇的權利,女人卻只會基於感性的需要而選擇。

簡單的來說,男性在掌握主導權可以進行選擇的時候,是有理性的因素的,家族,名譽,前程,都會讓其斟酌再三;而女性在掌握了主導權可以進行選擇的時候,女性不需要揹負家族的責任,也沒有多少名譽可言,在古代更沒有前程這回事,所以更極端趨向於感性。而這種基於感性的選擇,則必然是朝秦暮楚,水性楊花。

村婦沒有選擇權,也就沒有水性楊花的條件。就算水性楊花勾搭村口的屠夫,也不會成為新聞,也沒人講。

女才子多少算是有些水平,也就有了一定的選擇的權利,勾搭的多半也是男才子男富豪男高官,自然也就成為新聞了,也就廣為流傳了。


便是今天,沒火起來你儂我儂恩恩愛愛,火起來後雞飛蛋打狼奔豕突的女明星,女才子,比比皆是。


無他,不過是我說的那個理由罷了。


天下事,看破了,無聊的緊,無聊的緊啊。


張子曰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的本名李冶(差點與唐高宗李治同名,可見不同凡響),長相漂亮,才思敏捷。父親把小季蘭視作掌上明珠,使得小季蘭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也很早就表現出在文學上的過人天賦。可吟詩作對,能出口成章。父親對此也極為滿意。

一天,李父抱著6歲的小季蘭去後院玩耍,看著院裡含苞待放的薔薇,小季蘭動了女兒晶瑩剔透的心事。作了《薔薇詩》一首,其中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這可了不得,這句子彰顯了好深的意境,原來“架卻”與“嫁卻”諧音:意思是花架子還沒🈶搭好呢,這薔薇花兒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向天地綻放了。

李父咀嚼這兩句詩後,形容大變,心想你還是乳臭未乾的女娃,竟如此通透!朦朧期還沒到呢,就迫不及待的想婚配,真是人小鬼大啊!自此他對女兒的未來充滿了擔憂。但她怕女兒因聰慧促使其早熟,將來會不守婦道。“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於是將她送入剡中玉真觀出家,目的是讓她清心寡慾,改名為季蘭。在觀裡,她每日做詩、彈琴倒也清淨自在。轉眼到了十六歲,卻頓感觀中生活寡淡無味,開始嚮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許多文人雅士來觀中游覽,見到清秀的季蘭就常與她逗笑、嬉戲。季蘭心有靈犀,也以秋波暗送,故人稱"風情女子"。後來,她與當時的名士雅士朱放、皎然、崔煥等人交往甚密甚好,經常談詩論詞,互相間引為知己。此中🈶香豔,但描述不能太細膩!

李季蘭的詩名越傳越廣,她還引發了詩友集會。並且很快,李季蘭詩友集會規模越來越大,也越辦越頻繁,直接擴散到廣陵(今江蘇揚州)。這時,李季蘭的名氣可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地步?劉長卿用"女中詩豪"讚譽她,高仲武說她"形氣既雄,詩意亦蕩。"。似乎李父的預言也要一語成讖了。很多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風流情事也隨即傳播開來。

天寶年間,風流倜儻的唐玄宗聞知她的名氣,特地召她赴京入宮。這是榮耀之事。但此時季蘭已年過不惑了,容顏衰退,不免喜中有悲。於是作詩:"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真是回味無窮,但玄宗是喜新厭舊的主,不知”沙鷗出浦”能否應景!但從此以後,她確確實實定居在帝國的首都~繁華的長安城了。玄宗不是省油的燈,🈶寡人之疾,你懂得。

然而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發生了涇原兵變,大將朱泚自立為帝,佔據了長安。李季蘭自此與風雲人物朱泚交往情好日蜜!書信往來頻繁。待朱泚兵變被平定後,季蘭因受牽連而被捕。為此遭到了唐德宗的責怪、批評與蔑視,終於決定撲殺處決了她。縱其一生,真應了從小看大,三歲至老的古訓!可惜了聰明伶俐與卓越才華。


希望星晨58298869


1300年前的四川某地,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位慈祥的父親正和女兒在庭院中嬉戲玩耍,眼前冰雪聰明的女兒很是招他的疼愛。父親忽然間文思泉湧,想試試女兒的文學天賦,隨手指向一株薔薇,和藹地問道:“女兒啊,你會作詩嗎?”

“當然會啊!”女兒稚嫩地回答道。

“那就以薔薇為題賦詩一首吧。”父親試探道。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女兒沉吟片刻,兩句詩脫口而出。

父親臉色微變,一來驚異於女兒小小年紀,竟然天賦異稟,出口成章。二來詫異於女兒詩中的“架卻”二字,恰好是“嫁卻”的諧音。

敏感而迷信的父親認為,女兒的兩句詩,表面寫薔薇因很長時間沒被架好,其枝葉已經紛亂地四處攀爬了,實則描寫未嫁之女心緒不寧的感受。

於是,父親長嘆一聲:“此女雖聰慧異常,但成年後恐怕是個失行之人。”

這個小女,便是日後頗負盛名的唐朝女冠詩人李季蘭。

(李季蘭畫像)

這則故事被元人辛文房記錄在了《唐才子傳·李季蘭傳》裡:“季蘭五六歲時,其父抱於庭,令詠薔薇云云。父恚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那麼,李季蘭日後真成了一個“失行婦人”了嗎?

李季蘭名冶,浙江湖州人,大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幼年時期的李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這表明李季蘭不但是一個典型的多才多藝美少女,深受才子名士的賞識,還是一個出身名門,知書達理的賢淑女子,頗有大家閨秀的風範。“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

只是李季蘭從小就是一個假小子,性情調皮,喜歡瘋跳打鬧,很少有安靜莊重的時候。長大後的李季蘭天資聰穎,面容姣好,其詩詞功力也日漸成熟。

這樣一位佳人,自然成了眾多子弟競相追逐的目標。不甘深閨寂寞生活的李季蘭,也樂得和他們遊蕩調笑,聚合歡宴,逞口舌,鬥機智,逍遙度日。

父母知道愛女稟性難移,害怕她一旦惹出是非,敗壞李家門風,就草率地選了一富家子弟,將李季蘭嫁了過去。

新婚伊始,夫婦倆倒還相敬如賓,其樂融融。

但其丈夫本非良家子弟,仗著家境殷實,整日裡遊手好閒,拈花惹草,遊走於花街柳巷,沉湎於茶坊酒肆,漸漸地把李季蘭拋諸腦後。個性浪漫的李季蘭自然耐不住寂寞,頻繁與昔日好友幽會敘舊,導致婆家一紙休書,結束了這段短暫的姻緣。

(古人畫的李季蘭)

回到孃家的李季蘭,隨後進入道觀,成了一名女冠。沒想到,這樣反倒掙脫了家人的束縛,讓她如魚得水,逍遙快活。一襲道袍根本掩蓋不住李季蘭的清麗脫俗和一身才氣。精辭賦,通音律,絕美色,這樣的李季蘭,縱使遁入道觀,也讓風流才子們蜂擁而至,流連忘返。

這樣的生活,也正是李季蘭所需要的。她遊走於才俊文士之間,吟詩作賦,撫琴彈唱,把個道觀生活過得歌舞宛轉,流光溢彩。

一次詩友聚會,李季蘭不知從何得知,專程前來赴會的詩人劉長卿患有“陰重之疾(疝氣)”,遂用陶淵明的詩開涮道:“山氣日夕佳?”

劉長卿自然不甘示弱,回敬一句“眾鳥欣有託”。

眾人擊案叫絕,笑得前仰後合。

李季蘭不但和詩友們口無遮攔,還對自己傾慕的男子主動表白。有一位名叫皎然的僧人,滿腹經綸,瀟灑俊美。李季蘭春心萌動,對他產生了一片相思痴情。於是,李季蘭送上了一首表白心跡的詩:“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偏巧皎然定力深厚,不為所動,回詩一首婉言謝絕:“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不知狂放的李季蘭看到此詩後,作何感想。

(唐玄宗畫像)

就這樣,自由灑脫的李季蘭,隨遇而安,任性而為,在道觀裡寄情詩詞歌賦,逍遙快活。

終於,李季蘭的名聲,傳到了深宮之中唐玄宗的耳朵裡,同樣風流而好奇的唐玄宗,迫不及待地召見了她。此時的李季蘭早已不再年輕,但“不以遲暮,亦一俊媼”。唐玄宗龍心大悅,賞賜頗豐。

但李季蘭似乎對深宮大院裡閒適而安逸的生活不太習慣,請辭出宮回觀,唐玄宗準請,並再次厚賞了她。

晚年的李季蘭不幸遭遇安史之亂,玄宗退位,歷經肅宗、代宗兩朝之後,德宗即位。建中四年,涇原士兵譁變,德宗被迫倉皇出逃,曾任涇原節度使的朱泚正閒居長安,被擁為皇帝,改國號秦,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

為了粉飾太平並標榜自己,朱泚四處徵召京城內的名士作賦獻詩,為自己歌功頌德。因李季蘭名重一時,自然在召之列。也許是迫於朱泚的淫威,李季蘭隨後寫了幾首詩歌呈獻朱泚,沒想到,這幾首詩竟成了她的催命符。

德宗終於緩過勁來,重新奪回了長安,聽說李季蘭曾給朱泚獻詩,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召她至殿前責問。李季蘭一再表白,但狂怒的德宗呵斥她道:“你怎麼不學嚴巨川,寫‘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呢?”

於是下旨“撲殺”。

可憐李季蘭已是垂暮之年,竟慘遭亂棍打死。一代風流才女,就此香消玉殞。


張生全精彩歷史


問題:唐朝女詩人李季蘭6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其父為何說她將來必為失德婦?


前言

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在男權社會中,評價女子往往以德不以才。與男性相比, 歷史上有名的才女鳳毛麟角。

題主說的詩人叫做李冶,字季蘭,她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一起,被人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

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記載,他的父親曾經因為兩句詩而判斷她不是一個尋常女子。在《唐才子傳》,關於她的筆墨甚至比一般的詩人還要多,她也算是當年的一位i奇女子 。

一、童言無忌

《唐才子傳》中記載:

季蘭,名冶,以字行,峽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李季蘭6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喜歡詩詞的朋友都知道,言為心聲。詩人詠物的時候,有意或者無意都會帶有自己的感情,甚至把詠物當作婉轉抒發自己志向情感的一種方式。

例如唐朝末年的起義軍首領黃巢幼年就曾經作詩:

....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巢之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

李季蘭的父親認為自己的這個女兒將來”恐為失行婦人“,黃巢的父親擔心自己的兒子將來會造反。從這兩個故事來看,一個六歲、一個五歲,二人有相似之處。

二、交遊名士

李季蘭十幾歲被父母送到玉真觀作女道士, 清朝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婦學》中分析說:

“女冠坊妓,多文因酬接之繁”。

唐朝女道士被章學誠比作坊間的藝伎 ,說她們因為應酬多,所以詩文作品自然也流傳的廣一些。記得宋朝蔣興祖的女兒留下了一首詞,可以看出這個女兒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如果不是遭受大難,很可能一首詞也不會傳出來。

李季蘭交往了有不少名人,如:茶聖陸羽、詩僧皎然、劉長卿、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相互之間常有酬唱。 詩僧皎然有一首詩寫到: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辛文房評價他們“謔浪至此”。南宋胡仔《苕溪漁隱詞話》中關於這個故事有一句有趣的評價:

《復齋漫錄》雲:“唐僧皎然《答李季蘭詩》: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乃悟參寥《答妓詩》‘禪心己作沾泥絮,肯逐東風上下狂’之意。

讀過皎然《答李季蘭詩》,就明白蘇軾好友參寥子《答妓詩》的出處。從詩中看,兩位似乎都是堅守清規戒律的好和尚。

後以交遊文士,微洩風聲,皆出乎輕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嘗有詩云:"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其謔浪至此。《唐才子傳》

三、情色對答

《唐才子傳》中記錄了李季蘭和劉長卿的一段情色對話:

又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誚曰:"山氣日夕佳。"劉應聲曰:"眾鳥欣有託。"舉坐大笑,論者兩美之。

劉長卿有疝氣之病,他們在烏程(今湖州)開元寺雅集之時,李季蘭和他開起了玩笑。

李季蘭問:

山氣(疝氣)日夕佳?

您的疝氣好點了沒有呀?這裡借用了陶淵明的詩句。

劉長卿飽讀詩書, 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用陶詩回答:

“眾鳥欣有託。”

於是鬨堂大笑。

《唐詩紀事》卷七八記載:"劉長卿謂季蘭為女中詩豪。"可見這兩個人關係不淺。

不過,一個女道士跑到寺廟中本不妥,和眾多男性詩人聚會又不妥,還相互說起了不雅之詞更是不妥,可見李季蘭父親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四、晚年悲慘結局

《唐才子傳》說李季蘭曾經被唐玄宗召入宮中:

天寶間,玄宗聞其詩才,詔赴闕,留宮中月餘,優賜甚厚,遣歸故山。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媼。有集,今傳於世。

但是,李冶被召入宮,但是時間應該是在唐德宗年間。她為此曾經寫有七律 《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謾相逢。

她赴京入宮時已進了入暮年,於是離開花都廣陵去了長安。

五、後人的評價

關於李季蘭的詩才,古人評價甚高,唐朝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說: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雌,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中興間氣集》

班姬指西漢班婕妤(約公元前48年-2年後),她是班彪的姑母,也是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韓英指南北朝時期的韓蘭英 ,宋孝武帝時獻《中興賦》,齊武帝時為博士,當時的人稱呼為"韓公"。

《中興間氣集》選錄了肅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曆末(779)20多年間作家作品,包括26個詩人的130多首作品。

李季蘭能夠和韓翃、錢起、郎士元等人比肩而立,可見其詩名之盛。說起李季蘭的詩,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這首六言絕句《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結束語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唐德宗逃出長安。朱泚被擁立為帝后,誅滅了留在長安的宗室。第2年唐軍收復長安後,李季蘭因為曾上詩朱泚(cǐ),因此被唐德宗下令撲殺。

早知如此,何不老老實實的呆在自己的道觀裡呢?

結束時,用李冶《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韻作七律一首,《讀李季蘭詩有感》:

垂老欣聞長樂鍾,未防離亂恨千重,女冠應識華亭鶴,北闕誰憐姑射容。
詩侶遊魂雲外散,黃泉碧落夢間逢。浮名莫羨虛前席,何似流觴歸舊峰。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6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其父為何說她將來必為失德婦?

這是記載於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的故事,李季蘭,即李冶,是中唐著名的女詩人。她擅長五言,大多為酬贈譴懷作詩。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一起,被人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

《唐才子傳》這本書對才子的甄選不看仕途、身份,純粹以詩才作為標準,所以有很多生動鮮活、各行各業的詩人入選。因為受到唐代傳奇的影響,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中頗多訛誤,或採自野史,或道聽途說,很多細節是經不起推敲的。

也正因為如此,李冶、魚玄機這些女道士作為詩人才能在這其中佔有篇幅。我們看題主提到的這一段,原文是怎麼記載的:

季蘭,名冶,以字行,峽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後以交遊文士,微洩風聲,皆出乎輕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看回答,大都是搜索引擎得來的李父認為覺得詩中的“架卻”和“嫁卻”是諧音,六歲小女孩就“心緒亂縱橫”,必然是輕浮之人,所以得出“恐為失行婦人”的結論。

這就是題主問題的答案。

不過這純粹是臆測和瞎扯。

中唐儒學逐漸復興,女子寫詩言情已經慢慢地被男性抵制。就曾有官員把自己夫人的作品一把火燒了。不過大都是對自家親戚管的嚴,至於別家女子,寫詩調情,那是趨之若鶩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唐女詩人閨閣之中的作品少有外流,而女道士、歌姬的作品卻廣為流傳的緣故。

李冶的老爹,在這裡就像這麼個老古董。古人在童蒙之時就開始學習對對子、寫詩非常正常,駱賓王七歲寫《詠鵝》就是天才,李冶六歲口占《薔薇》就預示了未來失德?這種男女的不同對待如果說在宋明之後還說得過去,在觀念相對開放,儒學還未大昌的中唐,就算是個老古董,也不見得會如此說自己聰明伶俐的女兒吧?

《唐才子傳》成於元代,中間隔了個理學對女性殘酷管控的宋朝,將李冶後來的生活作風和小時候的聰慧伶俐掛上鉤來,百分之九十是宋朝文人乾的好事。

他爹可能就是誇了誇自家女兒的聰明,怎麼會詛咒她的未來?這種把“架卻”理解為“嫁卻”,強行給人帶帽子正是無德無行文人最愛乾的事情,風流女子最終歸宿的前塵註定是下里巴人們最喜歡放在口裡咀嚼的謠言碎語。

這兩相加起來,李冶老爹這個道德古董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有點腦子好不好。

天寶間,玄宗聞其詩才,詔赴闕,留宮中月餘,優賜甚厚,遣歸故山。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媼。有集,今傳於世。

在社會風氣開放的唐朝,李冶後來的詩名盛隆。就《唐才子傳》的記載,她不但承了聖恩,還風韻猶存、家底豐厚,過得挺不錯的。李冶的未來,和這首《薔薇》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她的詩情,倒是點亮了中唐女詩人的一片天空。

問答不宜跑題太遠,我們留到文章裡面再來談李冶不讓男兒,被劉禹錫稱作“女中詩豪”的才情和作品。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李季蘭,就是李冶,她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一起,被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她最著名的詩應該是這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至親至疏夫妻”可以說是愛情中的至理名言。夫妻之間,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這是閱盡千帆、曾經滄海後才能得到的人生感悟。

題目中父親對李季蘭的評價,來自這首《詠薔薇》,是她六歲時所作。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去鬢散,更念木枯榮。

詩的意思是說:薔薇花枝條太過柔軟,需要及時搭架供其攀附,否則就會倒伏於地,亂蓬蓬的,就像人的心緒。看著這一堆薔薇亂蓬蓬的散落在地,就像人沒有整理的鬢髮薇,使人不由感嘆花草樹木繁盛與枯萎。

根據《唐才子傳》記載:李季蘭父親聽到這首詩後,因為詩中“架卻”和“嫁卻”同音,認為女兒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紛亂,長大後“必失行婦也”。事實上《唐才子傳》並非正史,其中很多故事都是根據傳聞、謠言附會而成。比如說宋之問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名句,使奴僕殺死外甥劉希夷一事,便使真正的唐史專家、學者嗤之以鼻,認為不足為信。

今天我們假設《唐才子傳》中的這段故事是真的。那麼李父為什麼要給女兒一個這樣糟糕的評價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個神經病

父母愛子女,古今一同。一個父親怎麼可以在公眾場合,給女兒下一個這麼糟糕的評價?這還是親生父親嗎?除了他是個神經病,實在沒有更好的解釋了。

而這個神經病造父親成了什麼後果呢?為了防止女兒成為失行婦人這種結果出現,李季蘭在十一歲時,被父母送到玉真觀出家,成了一個女道士。但因為她在詩歌方面的才華,以及活潑浪漫的性格,她結交或者說吸引了了很多名士才子,其中有多人成了她的入幕之賓。如她與知名作家陸羽、著名詩人劉長卿關係密切,還與朱放、閻伯鈞、蕭叔子等多人情投意合,果然成了父親所說的“失行婦”。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很多穿越電影的情節,人們為了阻止一件事情發生,回到過去,用盡各種方法,最後才發現恰恰是因為自己穿越,才導致了這件的事情的發生。

神經病!


磊落故人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李冶,性別女,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字季蘭。但是她“以字行於世”。也就是世人都稱呼她的字,而不是她的名。



例如,項羽名籍,字羽;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

年幼時,聰慧,學東西很快。在唐詩橫行的年代,加上唐朝自由開放。女子自然愛詩。賀貽孫評論道:“唐詩興盛之際,婦女也好,奴僕也罷,沒有人不知道詩的,都喜歡拿著一首詩,有節奏的誦讀它。”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季蘭愛詩,更是能作詩。

六歲時,李季蘭的父親抱著她在家中庭院散步。老李看到院中盛開的薔薇花,忽然來了詩興。正打算作詩,又想到自家聰明的女兒,便想試探一二。親切道:“能作詩嗎?”



李季蘭不怯弱,脆生生地念道: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老李聽了,又喜又憂。女兒文采不凡,非同凡響。詠薔薇,詠得好啊。可是,架卻諧音“嫁卻”,詩句卻暗自在敘述一個閨中待嫁女子煩亂的心緒。

天吶,她才是一個六歲的女娃娃啊,長大了,還了得?頓時,老李嘆息,斷定道:“女兒十分聰穎,長大了恐怕是個失行婦人,必定不能夠恪守婦道。”

什麼是婦道?三從四德也!



有感於此,老李之後就將女兒送去道觀,出家做女道士。但是,唐朝的道觀哪裡是個清淨之地?老子李耳,李唐的先祖,道教地位超然。待遇不凡,“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

所謂女冠,是指女道士。唐朝思想開放,所以,名門閨媛皆是爭相女冠,后妃公主也不例外。話是修行,實為自由,女冠是自由的象徵,可自由交際。

李季蘭容貌俊美,性格灑脫,大大咧咧。而且才氣逼人,擅長彈琴,又會作詩,個性浪漫。很快,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趨之若鷲,一起飲酒吟詩……



文人嘛,性格不羈,李季蘭灑脫,不拘泥,又漂亮。自然,很多人都很願意同她來往,李季蘭隨即也成了“交際花”的存在,名聲大噪。

劉長卿稱之為“女中詩豪”!

李季蘭和友人來往也並不莊重,常是玩笑戲謔,無所顧忌。某次,烏程開元寺詩友聚會,明知劉長卿患有陰重之疾(今天的疝氣),李季蘭還當著眾人的面,打趣道:“山氣日夕佳?”劉長卿同樣以陶淵明的詩句來回應:“眾鳥欣有託。”在坐的人無不哈哈大笑。



《唐才子傳》的作者辛文房評判道:

其謔浪至此

語氣來說,辛文房頗有微詞。怎不嘛!疝氣,陰重之疾,隱疾。李季蘭問劉長卿:“你身上的疝氣好了些嗎?”劉長卿也不避諱啊,嬉笑著答覆李季蘭:“幸好啊,重鳥有布兜起得呢。”

儘管這樣,眾人都將李季蘭視作談詩論文的同道中人,知音知己的存在。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人眼裡,這樣的李季蘭確實是“失行婦人”。


史小二記


《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其意是東、西是兩個相對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極,任何地點都具有這兩個方向。若無南北就必然有東西區別,故東西說近就近,若東西方向相反,則說遠也遠。



至深至淺清溪,清溪是淺,但水流緩慢,可以映雲鳥、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測淺深,也可以說是深。這一句更像是在隱喻世態人情。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遙不可及,高不可觸,這句並無其他,主要是為了襯托最後一句。

夫妻關係本該是最為親近的嗎,但不相愛的夫妻必是不同心,因此為"至疏",在此特針砭世情,頗為冷峻。

這首經典的詩來自於女詩人李季蘭,她原名為李冶,字季蘭,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她是唐朝著名女詩人、女道士,和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

父親的臆想

李冶幼時聰穎可愛,姿色美麗,且擅長詩詞音律,六歲時作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被父親聽到,嚇一大跳。

“架卻”諧音“嫁卻”,心想:她這麼小就知道待嫁女子


心緒亂,長大了恐怕有失婦德。權衡再三,最終把她送進了道觀,同時改名為李季蘭。

其實,只是一六歲孩童隨意的吟誦,卻被愚父胡亂猜測,亂貼標籤,真真是誤了女兒一生。入了道觀的李季蘭,過的倒也愜意,反而能靜下心來作詩學習,研習撫琴,個人才學日益漸長,成了一名真正的女詩人。

時光匆匆,季蘭很快就已長成嬌嬌女模樣,嬌而不媚,美而不俗,她漸漸開始嚮往外面的紅塵世界。因她文采斐然、故詩名越傳越廣,且與當時的名士朱放、皎然、崔煥、肖叔子、陸羽、閻士和等人也交往甚好,經常談詩論詞,互相視為知己。


李季蘭作風頗為豪放,恣意風流,倒顯得她非常的與眾不同。

性情豪放 思想大膽

劉長卿讚譽她是“女中詩豪”,對她的詩句甚是欣賞,不拘一格,思想大膽,是一位很有自我風格的女詩人。詩評家高仲武誇她“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已下,罕有其倫”。

詩人自古多情,季蘭一生相繼有過三名男性闖入她的情感世界,而她熱情似火,卻是像極了西藏著名詩人倉央嘉措,結局卻十分悲慘。

第一位是名隱士,名喚朱放。此人丰神俊朗,似翩翩美少年,兩個人吟詩作對,愛的如痴如醉。

或者說,是李季蘭投入的感情更多,甚至在朱放奉召前往江西做官時,親自題詩一首送別。



《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

想思無曉夕,想望經年月。

鬱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

別後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品茗清談、遊山玩水的美好時光已成過去,加上朱放因官務繁忙,兩人書信漸漸稀少,這更增添了季蘭的惆悵和孤寂,每日唯有漫長的寂寥和空虛為伴。這個時候,第二位男人走進了季蘭的生活,他就是茶神陸羽。此人曾寫過《茶經》三卷,是一位飽讀經書,博學多才的帥公子。


羽因仰慕季蘭才情,特意去拜訪。沒想到,兩人相談甚歡,談詩論文、煮雪烹茶,竟惺惺相惜成了心心相依的情侶。最令季蘭感動的是,一次她身染重病,遷到燕子湖畔調養,陸羽聞訊急忙趕往她的病榻邊殷勤相伴,日日為她煎藥煮飯,悉心照顧。

此舉深深打動了她,病癒後特作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羽至"的詩。

其詩云: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但季蘭非尋常女子,她又傾慕詩僧皎然,而這位皎然還是她和陸共同的好友。皎然俗家姓謝,是大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善寫文章,詩畫尤為出色。

儘管已經有了陸羽,但季蘭還是被皎然吸引,常常借詩向他示愛,奈何皎然心如止水,毫不心動。為了拒絕季蘭,特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雖說被拒,但季蘭卻對皎然愈加尊敬,兩人仍然是好朋友。陸羽雖心繫季蘭,卻不能結為夫妻,男耕女織,這便使得季蘭仍然出於漫長的孤寂中。

天生爛漫 多情

她天性浪漫多情,遁入道觀是被逼無奈,但那顆心始終是不安份。她便憑藉文酒之會,結交各路名人雅士,這竟使得她的聲名愈發在外,一時還被傳為美談。雖有陸羽情意相系,但礙於身份特殊,他們不能男婚女嫁,終日廝守,李季蘭仍然免不了時常寂寞。

三十歲過後的她,性格更加開放,交友也越來越多,時常與詩友舉行文酒之會,即席賦詩,談笑風生,毫無禁忌,好不快活。蘭身處亂世,一反叛首領朱泚就讓她寫詩歌頌新朝。季蘭無奈,只好為之,不曾想,這詩詞流傳很廣。

安史之亂後,這詩傳入唐德宗耳中,大怒,季蘭被捕,不容她辯,就將她撲殺(裝入袋中,從高處扔下摔死),就這樣慘烈的結束了一代才女的生命。

可惜可嘆可悲!

驟得大名非好事,名利場中混,名利場中歿。讀書修德,多行善事興許會免禍,誰又知道呢?

有時候想,若季蘭父親沒送她去道觀,而是養在家中好好教養,興許家風的耳濡目染下,沒準就成為一代名家,流傳千古。

事實上,稚齒小兒何錯?皆乃其父無教之過。


歷史早知道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6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其父為何說她將來必為失德婦?唐朝的風流女詩人李季蘭自幼聰慧,6歲作的一首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父親聽到嚇一大跳,斷言她以後必會失德,這首詩妙在何處,她的父親如何斷言李秀蘭的未來?問題都出在這個“架卻”上。

“架卻”音同嫁娶,小小6歲就懂得待嫁女子的心意,這也太早熟了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如果這是一個15.16歲的姑娘作出的詩,只有讚歎,可偏偏是一個小女孩的詩詞,這樣就大有問題了。雖然唐朝女風開化,但總體還是男尊女卑,一個男人尋花問柳處處留情那是風流才子,一個女人天天眼裡只有情愛那就不太妙了!

6歲就迫不及待的想體驗嫁娶,可想這個女孩有多早熟,早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識都很強,也不太會受到社會和父母的約束,所以李秀蘭的父親把她送進道館修持,期望能磨一磨她浪漫的性格!

“詩意亦蕩”,詩如其人

入了道觀的李季蘭,過的倒也愜意,反而能靜下心來作詩學習,研習撫琴,個人才學日益漸長,成了一名真正的女詩人。

時光匆匆,季蘭很快就已長成嬌嬌女模樣,嬌而不媚,美而不俗,她漸漸開始嚮往外面的紅塵世界。

因她文采斐然、故詩名越傳越廣,且與當時的名士朱放、皎然、崔煥、肖叔子、陸羽、閻士和等人也交往甚好,經常談詩論詞,互相視為知己。

李季蘭作風頗為豪放,恣意風流,倒顯得她非常的與眾不同。

劉長卿讚譽她是“女中詩豪”,對她的詩句甚是欣賞,不拘一格,思想大膽,是一位很有自我風格的女詩人。

詩評家高仲武誇她“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已下,罕有其倫”。如此具有豪氣又放蕩不羈的女詩人,自然不會被世俗禮教索束縛,在她看來,自然是誰能合她的胃口和誰好

一生和三個男人糾纏不休,茶神陸羽惦念終生

陸羽因仰慕季蘭才情,特意去拜訪。沒想到,兩人相談甚歡,談詩論文、煮雪烹茶,竟惺惺相惜成了心心相依的情侶。

最令季蘭感動的是,一次她身染重病,遷到燕子湖畔調養,陸羽聞訊急忙趕往她的病榻邊殷勤相伴,日日為她煎藥煮飯,悉心照顧。但之後不久,李季蘭又欽慕上陸羽和她共同的好友詩僧皎然(謝靈運10世孫),詩僧皎然不願陷入好友之間的情愛糾纏,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委婉的拒絕了她,也許是愛而不得,也許是報復心理,李季蘭此後更無顧忌,與諸多名流才子飲酒作樂談論詩詞歌賦好不快活,最後,季蘭身處亂世,一反叛首領朱泚就讓她寫詩歌頌新朝。

季蘭無奈,只好為之安史之亂後,這詩傳入唐德宗耳中,大怒,季蘭被捕,不容她辯,就將她撲殺(裝入袋中,從高處扔下摔死),就這樣慘烈的結束了一代才女的生命。


歷史密探零零壹


大唐出名的女詩人不多,卻有四大女詩人李冶、薛濤、魚玄機、劉採春。
李冶,字季蘭,開元元年(713年)出生在水鄉江南。幼年的李季蘭生得如花似玉,異常聰明。
《唐才子傳》裡也對李季蘭幼時記載,“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據說她六歲的時候,家中宴客,花園裡薔薇開放,父親命她做一首《薔薇》詩。本想顯擺一下女兒才華,可她父親讀後卻變了臉色,原來詩的最後兩句是: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這本是一句妙語天成的詩句:這薔薇開得太火熱,架子還沒搭好,枝葉、花卻已開始出格飛行了。寫得頗為傳神。而且由於“架卻”諧音“嫁卻”,薔薇花又如待嫁閨中的妙齡女子,又讓人馬上聯想到待嫁懷春女子心頭亂如麻的情狀,實在是一首好詩。


如果是其他人,人們一定會眾口稱讚,可是出自一個女孩兒之手。在那種講究“婦德”的年代,她父親感到非常尷尬。
薔薇花,香味很濃,花香誘人,現代的花語代表著對愛情的憧憬,不料這個女孩子未來的人生就像這薔薇花,曇花一現。

她父親認為女兒小小年紀就有閨中待嫁女子的情愫,長大後只怕會是個不檢點的婦人。於是將她送入剡中玉真觀出家。

女兒小時候,對女兒的過人才情,她父親不加以保護和引導,反而想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在女兒詠《薔薇》,出妙語佳句時,卻自己成人世界的“隱晦”思想胡亂解釋一個女孩的絕妙佳句,惡毒“斷言”,並不負責任地送入道觀,可以說他父親親手葬送了女兒一生的幸福。

然而道觀的清淨生活終究關不住少女那顆嚮往世俗生活的心,李季蘭十六歲時,已落成一個多才多情的美貌少女。

當許多文人雅士來觀中游覽,見有一個清秀的小道姑,就與她逗笑。

懷春少女李季蘭也每每以秋波暗送,並附詩。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詞。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復相思。”

李季蘭生性浪漫,喜歡熱鬧,卻終身未嫁,命運多舛。在在建中四年(783年)發生涇原兵變,大將朱自立為帝,佔據長安。李季蘭與朱交往甚密,書信頻繁,等朱之亂被平定後,李季蘭被捕,以通匪之罪將她斬殺。

她不幸的人生,她的《八至》詩,算是她不幸一生的答案: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最後,我想說的是父親作為女兒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男性,對女兒的性格及一生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決定她日後在男性世界中是否自尊自愛、從容自在。
司馬光《家範》裡說的,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

以上為個人觀點
歡迎點評,點贊關注@鬼小姐怪說 更多精彩內容等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