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獨柴難燒,獨崽難教”有道理嗎?大家怎麼看?

吳玉香


有,按易經的說法,獨陰不生,獨陽不長,易經的道理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國人所有的道理,易經都講明白了,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有日出就有日落,有生就有死,有飢就有飽,有熱有冷……陰陽是不分的,同時存在。中國人講話,都是兩句,人前陽一句,人後陰一句。比如害人之心不可有為陽,防人之心不可無為陰。


精一之功


小編認為農村這句“獨柴難燒,獨崽難教”俗語肯定有一定道理。

首先舉個例子:網上有這麼一個案例,小迪是獨生子,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自小受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父母的疼愛。上初中後,經不住誘惑,沉迷於黃色網站和光盤,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竟發展到夥同他人攔路搶劫,不到16歲就判了刑。出事後,他媽媽經受不住打擊,精神失常;爸爸因心緒不寧而出車禍;姥姥因痛心犯腦溢血而亡。奶奶說:“他不僅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和家人呀!”

我想這樣的案例估計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周圍,現在的孩子有吃有穿,有的獨生子犯罪的動因並不是沒有東西吃,而是不擇手段想達到或滿足於自己的某些不好的慾望,在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非常危險的一條道路,當是當下許多有此問題家庭的一個現實寫照。“獨柴難燒,獨崽難教”的道理就在於此。

這句話裡“獨”是核心,對於燒柴,獨自一根難以做成一鍋飯,對於教子,難於對家中一個孩子的培養。“教”是方法,柴是死的,一根就是一根,沒有了沒有辦法,但人不一樣,教育好了,孩子前途無量,教得無好,會成為父母一生的遺憾,不然的話也不會有“孟母三遷”的典故。那個“只生一個好”的時代,孩子就是家裡的寶,多少孩子被高高捧起,但最後連同父母一起摔到了無底洞,最終的道理還在於“教”,獨子難教是因為只有一個,而“教”最怕的就是溺愛,什麼事都以孩子為主,以孩子的要求為要求,以孩子的喜歡為喜歡!

小編認為,要想改變“獨柴難燒,獨崽難教”的情況,合理的教育是關鍵:

一、不要突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些父母把孩子慣成了有特權的地位,什麼事都以孩子的出發點為主,什麼事都以滿足孩子為好,在外面與別的孩子比著吃比著穿,認為孩子好才是真的好,時間長了,孩子的味口越來越大,如果一時滿足不了,就會產生矛盾,甚至導致犯罪的發生。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他只是家庭的普通一員,需要同全家共同努力向前。

二、也不要動輒壓制孩子。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有的家庭對孩子要求特別高,程序式培養,結構性教育,就象《囧媽》裡講的,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要求孩子的,吃什麼,學什麼,看什麼,一切從父母的要求出發,結果孩子的天性沒有了,找不到自己的愛好,長大了要不就是沒有明顯的特長,要不就是逆反心理特別嚴重。在這裡有些朋友可能要說了,一些有成就的獨生子如果不是父母的嚴格管理,框架式培養是不會有如此成就的,道理肯定有,但你有沒有看到,這些孩子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還有另外寬的一面,不能只看其一,如果只是一味按照父母思維的嚴格要求,孩子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

三、讓孩子大膽交朋友,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獨生子女身心已經很“獨”了,如果還讓他獨善其身,少與別的孩子來往,那更會加重他的孤獨感,獨生子女的家庭一定要讓孩子走出去,交好朋友,多見識從交往,讓他在交往中找到兄弟姐妹,讓他在交流感受人間冷暖,讓他在共處中找到天真與快樂。

農村俗語“獨柴難燒,獨崽難教”反映的是一個很大眾化的社會現象,也是許多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但許多正反例子也告訴我們,教育與培養才是關鍵。


綠水泛輕舟


作為一個在山區長大後來到城市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我對”獨柴難燒,獨子難教“有自己的理解。

所謂獨柴難燒,是指一根柴棍放在灶裡或火爐裡,沒有別的柴火助燃,它能很難燃燒起來的。在山區長大的人都知道,要一些小柴棍,小樹葉等比較易然的東西,架起來,才能點著大些的柴棍,獨自一根很難燒著。

獨子難教,比較好理解。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在家庭教育上沒有經驗可以積累,成功和失敗都是一錘子買賣。更重要的是,因為是獨子或獨女,往往容易嬌慣,祖父母不說,夫妻之間也比較難統一意見。再說孩子沒有兄弟姐妹,一人在家裡獨大,沒有競爭,沒有榜樣,也不好激勵,給父母帶來許多難處。

我自己就是一個獨孑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肓,總體來說不是很成功。經驗少教訓多,正是因此,退休後我總結自己的獨孑教育心得,寫了一夲書名為《好孩子就在你家裡》的書,這書其實是一種事後反省,”甘苦寸心知“,我願和讀者一起來探討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


天嶽樵子


謝謝!當然有道理!不是小道理,還是大道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獨柴難燒”

與此相伴的還有獨木難支、獨樹難成林等等,這是前輩們從具體的實踐勞動中得出的徹身體會,並總結出瞭如柴多火旺.眾人拾柴火焰高、星火可燎原等等舉不勝舉的寶貴經驗。

再說獨子難教

有句古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一在以前,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由於受到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制約幾乎完全被圈禁在一個小區域裡而不能動彈,“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是皇家的特權!前輩們對外面的信息毫無瞭解,既使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也只能呆在屋裡每日“之乎者也”念來念去!身為普通百姓的父母們本身知識有限,幾乎是連自已的名字都寫不好,如此,如何能教育出一個那怕是比自已的命都更重要的有出息的獨子來?讓獨子去多進行社會交往?更是做夢都想不來!所以,遠方的朋友來了,起碼能給孩子帶來外面世界的信息,可以讓孩子們增加見聞、知識等等,這怎麼不讓盼子成龍的父母們心裡樂翻了天?

其實,我想啊,應該是前輩們希望用這兩句話來警告後輩們做人處事要助人為樂,與人方便,自已方便;要與人團結、融合在一起,人多力量大;要去闖世界,與外面世畀多接軌,珍惜機會,努力學習,為偉大的生存目標而去努力奮鬥!

.





吳行萍


獨柴難燒,獨崽難教。

獨柴難燒:它的表象是說你用一根木頭去燒火做飯,這頓飯你是做不熟的。因為一根獨木你根本就點不著火。

它的含義是比喻一個人要想做一件大事,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眾人,團結和利用大多數人的智慧與力量方能把事情做好做圓滿。

獨崽難教,存在兩種含義:一是獨子不好教育,嬌生慣養貫了的孩子,是不容易聽從老師的教誨的。尚若老師嚴厲的約束與管理,那麼他的父母肯定會疼子而護短,反而說是老師的不是。二是教書先生,是教人智慧與知識的。一個有滿肚子知識,滿肚子才華,滿肚子文化的老師,他不可能把滿腹文章與知識單單隻教給你一個人。因為獨苗是很難成材的。老師會用他的知識盡力的培養更多的孩子,讓眾多的孩子都能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識,有志向的對社會有用的人。都能成材成器,成為國家的棟梁。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若單單教你一個獨崽,其不汙了老師的滿腹所學了?


福自福地來wjf


農村俗語,“獨柴難燒,獨崽難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也不是絕對的,主要還是取決於做父母的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以及所處的社會和人際環境,總體上來說,家中不止一個孩子的,確實好教育點。

之所以覺得“獨柴難燒,獨崽難教”,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獨生子女容易出現溺愛的情況

  • 做父母的往往因為自己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一般都會寵愛這個孩子,不捨得打罵和管教,不願意對孩子過於嚴厲,尤其有些做父母的,以前生活在農村,或者即便在城市,但是小的時候生活過得並不是太容易,所以一旦有了孩子之後,總是想給孩子提供一個優越的環境,不想孩子受太多苦。
  • 平常孩子有個什麼需求,做父母的儘量滿足,孩子上學不願意走路,做父母的就背在背上,孩子小學快畢業了,有些父母還是自己給孩子拎書包,很多事情本來孩子已經能夠獨立完成的,但是做父母的總是想代替孩子去做,這樣溺愛教育下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 獨生子女正是因為有求必應,很少受委屈,所以一旦在學校和別人發生矛盾,往往不懂得謙卑和忍讓,而這些孩子出身社會之後有一少部分人,不具備太強的獨立生存能力,由於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突然獨自面對生活,很容易懼怕陌生的環境,不願意接受有挑戰性的工作。
  • 獨生子女家庭也容易出現啃老族,做孩子的總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應該的,而做父母的也不願意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怕孩子受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三四十歲了還不能長大,身體上斷了奶,心理上還沒斷奶,哪怕結婚生子,都還受到父母的接濟,還向父母伸手要錢。

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性格容易孤僻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記得當初我沒有孩子出生之後,由於我們家住的離其他人家有一點遠,所以經常帶孩子的就是我們一家人,那個時候孩子還很小,當碰到其他陌生人想要抱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哭,看起來這是一件小事,其實也折射出很多問題。

  • 比如說有些比較大一點的孩子,自己沒什麼兄弟姐妹,鄰居也沒有同齡人,每天上學沒有什麼小夥伴一起玩耍,回到家裡不出門,整天宅在家裡,一到過年走親訪友的時候,害怕去拜訪親戚,這樣的親戚也不打招呼,恐懼陌生人,有社交恐懼症,性格內向孤僻。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髮育都不利。
  • 而且在這樣環境下的人,性格也容易變得膽小怕事兒,比如說我認識一個老頭,已經六七十歲了,性格仍然十分膽小,看到親戚朋友或者是比較陌生的人,然後自己就往一邊走,不願意接觸,不願意打招呼,也不知道彼此之間應該說什麼話,這樣的性格不光在社交方面不利,也容易讓別人看不起,對以後的工作還有談戀愛結婚等都不利。

在教育方式上不容易把握寬嚴尺度

就像問題裡面說的,“獨柴難燒”,當點燃一根木材的時候,火焰會非常小,甚至出現熄滅的情況,但是如果燒火的時候有幾根木材,當把他們分開的時候,看起來火焰不旺,但是把它們合併在一起燃燒的時候,火苗感覺有加成的作用,火勢會變得非常旺盛,火苗也會比幾根木材分別燃燒的火苗長。

  • 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難免把握不好尺度,大多數家庭可能會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溺愛的情況,溺愛的家庭孩子可能會比較任性,而另外一些家庭則把孩子管教得特別嚴厲,管教嚴厲的家庭,同樣對孩子不利,有些孩子會變得性格內向,膽小,另外一些孩子會有逆反心理,父母越不希望孩子做什麼,孩子越要做什麼,老是和父母對著幹。
  • 相反的如果是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就不一樣,孩子每天有一個小夥伴,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接受,而且兄弟姐妹之間就好像一個參照物,哥哥姐姐學習努力,弟弟妹妹也就努力,哥哥姐姐聽話,弟弟妹妹也就聽話。而且從家庭氛圍方面來說,獨生子女家庭也太過冷清,多一個孩子,家庭也顯得熱鬧一點,溫馨一點。

但是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不是絕對的,能教育好孩子的可能,生幾個孩子都能教育好,不一定非得要生兩個以上,也並不是說,多一個孩子或者幾個孩子就一定是好事,因為家長畢竟是凡人,一碗水都有端不平的時候,何況是對待孩子方面,有些時候在教育孩子方面稍微有一點有失偏頗的地方,兄弟姐妹之間反而容易搞得不和睦,而且也會讓其中的孩子覺得做父母的不公平,反而對父母心生怨恨。所以到底生幾個孩子,或者是不是獨生子女就一定教育不好,主要還是看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對待孩子的態度。


山下有朵雞肉菌


這句俗語的說法有些過於偏激!給人一種“以偏概全”的感覺。


首先說說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獨柴難燒

凡是用木材燒過火的人都會發現:如果僅僅燒一根獨木材,不但火勢很弱,而且,在剛點燃時容易熄火。因此,有人就總結出“獨柴難燒”這句話來。

不過,如果一根獨木材足夠大,而且是在火燒旺之後,一根獨木材的弊端就會漸漸消失。不但火勢很旺,而且很難弄滅。因此說,環境決定了獨柴的燃燒狀況。


二、獨崽難教

如果家庭中就一個孩子,父母就會過於寵愛。從而導致孩子從小就形成任性、自私的習慣。一旦當孩子大了之後,父母再想幫助孩子改掉自己的缺點可就難了。因為一個人的性格是從小形成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泰山易改,本性難移。

接下來說說這句俗語究竟有沒有道理。

應該說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道理其實在上文中已經揭示了出來。不過,也不能說道理非常充分,因為這樣說有些過於絕對了。

關於“獨柴燒火”的事兒,老胡就幹過。在很早以前,老胡在耐火材料廠上班,就經常採用木材燒火煮過聚苯乙烯材料。在剛開始燒火時使用一根木材,就容易滅火,而且火勢很小,爐膛內的溫度很低。當火勢非常旺時,加入一根木材、尤其是比較大的木材,也就足可以了。如果這一根獨木材還比較瓷實,那麼,會燃燒很久,而且還不容易滅掉。當要“撤火”時,還需要澆水,才能將獨木材弄滅。因此,“獨柴燒火”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是可以的。如果說“獨柴難燒”就有些太絕對了。


至於說“獨崽難教”的問題,也同樣有些絕對。因為,孩子的教育靠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也由父母決定。如果做父母的從小就不對孩子過於溺愛,並從小就給他正確的教育。那麼,獨生子女還怎麼會難教呢?老胡也曾經是獨生子女(後來,我父母又抱養了一個女兒),也不存在自私、貪婪、沒有上進心的壞毛病啊!因為父母從小就沒對我過於溺愛,從小就教育我熱愛勞動,從小就教育我懂得關心和幫助別人……

當然,有的獨生子女真的存在“難教”的問題。但,大抵責任都不在孩子身上,還是做父母的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為好。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而言之,這句農村俗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會給人“以偏概全”的感覺!起碼應該說道理不是很充分。當然,這僅僅是老胡的看法,僅供你參考而已。


老胡說三農


上世紀70年代由於人口猛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一直到2015年國家放開二胎,獨生子女成為特有名詞,計劃生育造就了獨生子女。

與多生子女來說,獨生意味著眾星捧月,整個家庭資源用於孩子的培養。獨柴難燒,獨崽難教,眾多家庭把一個孩子看得很重,出現嬌生慣養、難教的現象。如何教育好孩子,讓獨子不做獨子。

一、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父母盡責任撫養,孩子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對孩子不搞特殊化,飯食一樣,同做家務。孩子在家相處螎洽,在外也容易和別人相處。

二、做孩子的榜樣,言傳身教。以前子女多的家庭,父母帶大的,有了小的大的帶。哥哥姐姐帶有很多優勢,都是孩子,只是年齡相差,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大人不能及的,孩子有他們的心聲,便於交流。長子為父,長女為母,又不失父母威嚴,可代替父母管教小的。一家孩子互助互愛,語言相通,極易溝通,行為也極易模仿。沒有父母威嚴所帶來的壓力恐懼,孩子之間較為自由。記得以前爺爺奶奶一輩的人,帶幾個孫子也沒有現在這麼費勁。父母那時帶我們沒有怎麼管,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勞神累身。

今天的孩子沒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只有自己一人,在家裡只有父母和孩子。這就要父母以身做則,少指令,多示範,少嘮叨,多傾聽,少吵鬧,多陪伴,使孩子有個和諧的環境。

三、幫孩子找夥伴,讓孩子不孤獨。都經歷過童年時光,孩子渴望和孩子相處,一起嬉鬧玩甩。當成父母了,由於工作忙,打工幹活掙錢,忘了自己兒時的歲月,忽視了孩子的成長。利用節假日,帶孩子找個好夥伴,同班、同小區,同單位、同齡的都可以介紹他們認識。父母要到孩子朋友家,要讓孩子把朋友帶進來,和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瞭解孩子朋友對孩子的評價,多和學校老師溝通,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

以前條件差時想生二胎,現在條件好了放開二胎,大部分又不想多生。生活壓力大,顧慮多生了帶不起,一方面現在年輕人本身是出生獨子家庭,也沒吃過多大苦,都是父母爺爺奶奶捧在手心長大的,那願意多生多帶。之所以"獨柴難燒,獨崽難教",從小在眾星捧月環境裡成長,什麼事也不要他(她)做,長期不斷零食,正歺挑食,依賴性嚴重,這些都是父母,特別爺爺奶奶慣壞的。有些是年輕父母把自己小時的成長模式複製給孩子,不斷零錢,大手大腳,若一天斷他(她)的財源,就會對父母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對,這時你氣死的心都有。你說獨崽難教,不是父母爺爺奶奶造成的是誰。本來有些小孩的性格偏極,加上父母的寵養,越大越難教的局面。父母對孩子從小沒有正確管教,到了孩子叛逆期,力不從心,心有餘而力不足時,悔之晚也。

以上圖片和動圖均網絡下載


馬遠國


獨柴難燒,獨子難教。我覺得說得對的。獨柴難燒,我們都有體會。眾拾柴火焰高,這也老百姓常說的。是對的。我著重講,獨子難教。獨生子,很難教。因為是獨生子,父母把他當寶貴,太溺愛,就出了問題。含N在嘴裡怕化了,捧一化手裡怕飛了,捂在心口算正好。說明疼愛之深。這一疼愛,就變成溺愛了。孩子以自已為中心習慣了,爸爸都成了撲人,自已成了小皇帝。於是就很自私了,吃的不願給別人,玩具別的孩子也不能用,父母成了撲人,於是,培養成了非常自私和不孝的孩子。孩子的事,要讓孩子自已做,包括洗臉洗腳洗屁股。衣要自巳穿,短褲要自巳洗,培養生活能力。還要學會煮麵條,會煮飯。孩子的向‘題,讓孩子自已解決。孩子間吵架,大人不要忿道,讓孩子自已解決。該道歉的道歉,該陪禮禮的陪禮,該陪賞的陪賞。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不能無禮貌,從開始說話就要教謝謝。孩子不可自私。孩子從小就要學會感恩。不可傷害他人利益。孩子小,越好教育。大了,就難教育了。要從會走路就教起。


鍾靈毓秀饒


我是愛茶者九號,一位來自於湖北恩施山村的農民,想要了解更多三農知識和農村趣事,請用您發財的小手給我個關注。

現在農村生活和以前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老一輩傳下來的俗語有些到現在仍然適合我們當代農村人,有些卻已經不適合如今的農村生活。題主所提的這句“獨柴難燒,獨崽難教”很明顯就是後者,畢竟現在農村教育基礎服務是越來越發達,新生代農民對孩子的教育也是越來越重視。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只有一根柴是很難以燃燒起來的,只有一個孩子是很難教好的,前半句看起來還是有些道理,後半句卻是經不起推敲。以前計劃生育的施行,使得農村不少家庭都只生育一個孩子,這些孩子難道都教育不成人才嗎?他們長大後難道都沒有成功的事業嗎?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不少計劃生育下的新生兒如今已成為社會發展之棟樑和支柱。那麼以前的農村為什麼會有這句俗語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俗語產生的原因

以前的農村廣大農民朋友重男輕女的思想是很嚴重的,不少農村家庭為了一個男孩可以冒著風險生二胎、三胎,但因為相關措施的宣傳,那個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會受到同村之人的恥笑。於此他們需要為自己找一個多生孩子的理由,這時就有農民藉機提出了這句俗語。這句俗語使得農村裡那些多生孩子的農民,給其他人一個理由,那就是因為一個孩子不好教育,我才生得第二個,乃至第三個,並非是為了男孩子。

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還是希望能夠生出一個男孩兒傳宗接代和養老,當時農村“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絕大多數的農民都認為女兒到時候總歸是別人家裡的,只有一個男孩兒才能讓自己有臉面去見先輩們。所以說其實這句俗語根本上是舊時代農村人為了多生和有男孩傳宗接代而提出的。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前半句確實為我們農民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經驗,一根柴是真的難以點燃。我相信有過在農村點火經驗的人都知道,要想火燃燒旺盛,最好將柴擺成井字形。

為何現在沒有意義

現在雖然開放了二胎,但不少農村父母還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只敢要一個孩子,而且和以前相比,現在不少的農村家庭更是希望能有一個女孩子。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農村教育的發展和廣大農民朋友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以前不好養育孩子的現在不復存在。如今農村有兩個現象可以證明這一點:一是不少的農村家庭選擇到城市裡買房,二是農村孩子考上大學的比例越來越高。

再者農村農民養老思想觀念正在逐步改變,不像以前一樣得依靠自己的孩子。如今不少的農民都可以依靠自己來養老,社會上對部分養老不便的農村農民也有著扶持。當然不管怎麼說,農村農民為了自己孩子而奮不顧身地奮鬥和努力是什麼時候都不會改變,他們的心裡還是想著自己的孩子。

再者現在農村生活相對於以前更為困難,不少的農村家庭養育一個孩子就得全家人不斷努力,如果養育幾個孩子肯定沒有一個孩子給予的關注多。所以現在可能養育一個孩子更加得美好,也能有個更好的前途。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以前農村俗語不少還有著其現實的意義,但更多的是因為農村的發展和變化而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同時在瞭解到一個民俗之後,還得細細地考慮其產生的背景,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農村俗語運用到今天這個農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