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發現驢少了一隻耳朵,士兵表示不是自己乾的,為何將軍不找凶手卻下令築城?

秉燭讀春秋


我國的北方曾經出現過許多強大的鄰居兼敵人,最早的時候,西北方向有犬戎,這個部落在西周被消滅後,草原上又出現了其他的遊牧民族,比如秦朝前後的匈奴,比如始於漢代的突厥,再到後來強大起來的蒙古、女真,而在這些以後,又出現了另外的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柔然。

柔然存在於南北朝時期,存在了很長時間,一度也想進入中原,題目中說的事情,就是關於柔然人的一次陰謀。

將軍崛起

這件事的主人公叫司馬楚才,看這個姓氏也能知道,他是東晉後裔皇室後裔。東晉滅亡後,劉裕大肆誅殺皇族,於是很多人投奔了北魏,其中就有他的父親。

當時北魏政權十分尊重東晉皇室,像他的父親根本沒有受到猜忌,反而一直在朝中擔任高官,一度在北方的州郡做刺史。但是後來因為部下不服,被刺殺死去。

他當時僥倖逃脫,算起來還不到18歲。後來在長社一帶他結交豪傑,拉攏起來了不少隊伍,打算集結起來伺機攻打劉裕。但是因為他的勢力太弱,最終還是失敗了。失敗後他就投奔了北魏,在那裡和他的父親一樣受到了重用。

正好當時宋國發兵前來攻打北魏,於是皇帝就派他帶兵出征,並在不久之後就將其擊敗。後來北魏多次出擊,他都有參加,後來還再次帶兵將宋國打敗。因為他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後來還被封了王。

名將風采

司馬楚才很會打仗,經常能夠洞悉敵人的心思,把握戰場上的機會。比如題目中說到的這司馬楚才很會打仗,經常能夠洞悉敵人的心思,把握戰場上的機會。比如題目中說到的這件事,就是他諸多戰績中的一個。

有一次北魏打算攻打柔然人,當時北魏的皇帝認為這些人長期生活在草原,都是一些粗鄙之人,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仗,所以看不起這些人,還輕蔑地稱他們為“蠕蠕”人,這就是後來“柔然”的來源。

他既然看不起這些人,所以很隨意地就發動了戰爭。此戰他又派司馬出征,但敵人也知道他的名頭,於是他們的一個謀士就建議,不要和北魏交戰,直接偷襲他們的糧草,然後使之不戰自退。這計謀在歷史上已經被很多名將用爛了,古人交戰最重要東西之一就是糧草,一旦糧草被毀,幾十萬人立馬就要餓得潰散。

於是柔然人很快就去了一趟楚才的城中,打算打聽消息。不久他就收到了一個信息:城中的毛驢有一隻耳朵不見了!很有經驗的他立刻意識到,這是敵人來探消息了!原來柔然人有個習慣,如果行事成功,就喜歡割掉驢的耳朵,來做證明。

所以這顯然是探子為了證明自己來過,而割下了耳朵。他立刻通知全軍:立即備戰,敵人要來襲了!於是全軍開始修築城池,因為他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柔然人來了以後,一看人家已經修起來一座大城,只擅長平地衝殺草原人,只好又原路返回了。


小小嬴政


這個故事呢,是有,道理呢,大家也都懂。

也就是當時有個將軍叫做司馬楚之,當時帶著自己的軍隊往前線均勻裡面運輸糧草,結果這個時候旁邊有的士兵在那裡討論說運輸糧食炒了一個驢子突然少了一隻耳朵,當時這個將軍感到十分的奇怪,因此去詢問自己手底下士兵說這個驢子到底是誰割掉了他的一隻耳朵。

所有的士兵都回答這事兒絕對不是自己乾的,但是這個驢子,他的傷口確實是刀割的,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司馬楚之立刻命令自己手裡駕駛並拿柳條和土,水,三樣東西鑄造城牆,士兵都感覺很奇怪,首先第一點天寒地凍的,這個時候拿水去造東西,這有點兒不合常理,天冷了水也涼,大家也不希望自己凍著,其次為什麼突然建造這個城牆的,這是不是有點兒太過於小題大做了?

但是軍令如山倒將軍命令怎麼看也只能這麼幹,因此手底下士兵趕緊聚攏到一塊兒,把自己的糧草作為中心圍起來了一座城市兒,拿柳條作為框架,拿土和水作為填充物,這樣美鑄造一層變潑上水,(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由於天氣比較寒冷水立刻結冰,因此在這種極端條件之下立刻鑄造起來一段城牆,就在這個時候敵方的騎兵追了上來。

這一段大家聽的是不是特別覺得熟悉?沒錯,《三國演義》裡面曾經就以這一段作為曹操對付馬超的一種手段,當時由於渭水河邊的城池被馬超的軍隊給燒燬了,曹操想要把這個城池重新給建起來,結果半夜裡面馬超一直派軍隊過來襲擊,最終無奈之下,曹操就拿水潑在這個城池上面,結果收穫奇效。

潑水成冰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這幾年抖音裡面經常會有這種潑水成冰的,也就是在東北燒一鍋的沸騰的水,然後直接往空中拋撒,結果在空中全部擰成冰柱。

這麼神奇的一個故事,需要一個前提,也就是這個將軍為什麼認為當時有敵人的騎兵要過來襲擊呢?

這個奇兵是來自於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叫做柔然,這個民族究竟起源於哪裡或者如何發展,我這裡就不多做詳述我們去說一下這個柔然它有一個特殊的民俗,或者一個軍隊裡面的傳統,也就是他習慣拿驢耳朵作為軍隊的信物。

也就是說當時軍隊裡面如果想要證明你說的話,是真的拿一個驢的耳朵過來當做自己的信物,說起來這個驢也夠可憐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情況,所以才讓當時這支糧草部隊的長官,也就是這個司馬楚之,心裡面提高了警惕。

所以說細節決定成敗。


漩渦鳴人yy


這個故事講的是南北朝北魏時期的一件事情,差不多和花木蘭是同時期的故事,也是北魏和柔然之間戰爭的一個縮影。


故事的主人翁叫司馬楚之,是一個絕對的傳奇人物。由於兩晉南北朝的故事被關注得少,可能聽說的人不太多。

司馬楚之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八世孫。劉宋代晉之後,司馬宗室遭到了滅族屠戮。司馬楚之便逃到了曾經東晉的敵對國北魏,成為了北魏的一員大將。

司馬楚之隨征討伐柔蘭的時候,從一個極為微小的案件中發現了一個重大的軍情,當機立斷,立馬採取了行動,從而避免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危機。


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個冬天,司馬楚之和濟陰公盧中山等督促軍糧運輸以接濟大軍。和部屬在河邊的柳樹林檢視後勤路線時,突然押送糧草的士兵在嘀咕一個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押送糧草的毛驢莫名其妙少了一隻耳朵。但是其他並沒有發現有什麼缺損。

這件奇怪的事情,通常是不太可能被報到最高統帥層面的,而通常會被帶著疑問給埋沒掉了。

但是這個事情卻引起了司馬楚之的高度重視,他下令士兵們,立刻停止一切行動,立刻去砍柳樹和泥築城,這看起來有點玩笑的命令,一時間被引起了竊竊私語。

因為正常築城,要用到石頭、原木、石灰、稻草,講究一點還需要雞蛋、糯米。可是現在只有泥巴和柳枝,建起來的那隻能叫“佈景”,敵人一個衝鋒,就給沖塌了。而且士兵們更不理解的是為什麼要建城?

但是軍令如山,雖然士兵不理解,但還是要執行。果然在建城的同時,司馬楚之要求不斷地在泥土和柳枝上加水。


第二天的時候,一座柳條和泥巴糊起來的城池便矗立在了那裡。更關鍵的是,過了一夜,這座城池堅固如鐵,因為水都凍成了冰塊,堅固異常。

大家開始逐步服氣了,然而更服氣的事情也來了。柔蘭的騎兵大軍掩殺過來了,然而這座堅固的“冰城”卻攔住樓蘭的騎兵大軍。

司馬楚之帶著士兵走上城頭,泰然自若,組織防守。柔蘭騎兵沒有攻城的器具,強攻了幾次,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只得悻悻而去。


事後,士兵們對司馬楚之嘆服不已。司馬楚之解釋道。

首先,毛驢少了一隻耳朵,那是柔蘭的斥候(探子、間諜)發現了我們的運糧部隊,並且把這個消息傳遞迴了大本營,這個驢耳朵就是消息準確的信物。

其次,而運糧的部隊在北方的平原上,對於騎兵而言,那就是羊入虎口。所以靠運糧部隊對抗騎兵是不現實的,但是騎兵奈何不了堅固的城池。即便想困死我們也不現實,因為我們城池內有的是糧食。

再次,雖然缺乏建造堅固城池的原材料,但是冬天和河水幫了我們大忙,氣溫一下降,水就要結冰,這樣的冰城是要比石頭城牆還要堅固的。

司馬楚之先後在邊境駐守了有20餘年,經驗豐富,以清儉著聞。死後褒贈徵南大將軍、揚州刺史,諡號貞王,陪葬金陵。



炒米視角


為將者,如果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將會錯失很多的戰機,而且稍有猶豫,機會就會稍縱即逝。

如果單從少了一隻驢耳,就下令築城,讓我們現在看,是不是一臉發懵。因為二者毫無聯繫,風馬牛不相及。

就有人從發現驢少了一隻耳朵,做出了準確判斷,避免了一場被敵軍突襲的危機。不得不讓人歎服。

此人是誰?到底發生了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東晉被劉宋所滅。司馬宗室幾乎被劉宋滅族,但有一人逃脫,他就是司馬楚之。

司馬楚之,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他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八世孫。

東晉被滅後,他投靠了視東晉為正統的北魏,並因表現出色,屢立戰功而被重用,封為鎮北將軍。

車駕伐蠕蠕,詔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



在征討柔然時,他負責押運糧草。有一天他把部隊駐紮在路邊的柳林旁,沿途進行巡視。

忽聞幾個士兵在小聲議論,說軍中有隻驢子莫名少了耳朵。這換做別人根本引不起注意,別說驢子就是士兵少只耳朵,又有何大驚小怪?

可是司馬楚之卻從中嗅到了危險信號,他趕緊下令,讓士兵用柳枝和土築城,這讓士兵們莫名其妙,不知其何用意。但軍令難為,只得照做。

也有人在竊竊私語,用柳枝和土築的城不就是個樣子嗎?根本不堪一擊。

我們都知道若想讓城池固若金湯,築城的材料就要非常講究,以往都用糯米和雞蛋清澆築。

司馬楚之讓士兵邊築邊往上澆大量的水,當時是數九寒天,待到城池築好,水早已結成冰,所以城池非常堅固。

就在這時,柔然的騎兵來突襲了。他們對這座冰城毫無辦法,強攻幾次都不得,只得灰溜溜的撤退了。

士兵們覺得司馬楚之太神了,便問你如何判斷出他們的騎兵會來突襲?

司馬楚之說,我聽你們議論驢子少了一隻耳朵,這是柔然的探子探得了我們押運糧草的信息,為了證明他們探得的信息真實,所以割下驢子耳朵作為證據帶回去了。

柔然得到情報後,肯定會派騎兵來突襲。而我們在平原上不是騎兵的對手,肯定會吃虧,所以我才會下令築城。但我們沒有別的材料,只得就地取材,光柳枝肯定不牢固,我藉助天寒,讓你們大量澆水,水一結冰這城池就很牢固了。

我們有了堅固的城池,他們的騎兵也不易攻下,就算他們圍困,我們也不怕,因為我們在城池裡有充足的糧食。

這判斷絲絲入扣,簡直太讓人歎服了。

和平五年薨,時年七十五,褒贈徵南大將軍、揚州刺史,諡號貞王,陪葬金陵。


說史聽濤


一隻驢耳朵隱藏大軍機,這個將軍料事如神,成功退敵。

由於柔然族長期騷擾北魏邊境,北魏皇帝拓跋燾從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的25年間,共13次率軍進攻柔然,關於這件事就是在攻打柔然時發生的。

在一次攻打柔然時,北魏皇帝拓跋燾令大臣司馬楚負責後勤,運送糧草。司馬楚之就是這件事的重要角色,他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曹魏太常司馬馗八世孫,此人心思縝密,做事果斷。

司馬楚之在17歲時,他的父親司馬榮死了,他在運送父親屍體的途中,劉裕(劉邦弟弟的二十二世孫)正在誅殺宗室大臣,司馬楚之逃亡,後來投奔北魏,得到北魏皇帝的重用。



在北魏和柔然正在交戰時,北魏有個叫封沓的將軍當了叛徒,他給柔然出主意說,只要在北魏軍隊的糧草上做文章,斷了他們的糧草,北魏就會不戰而降。他的這個主意讓柔然愉快地採納了。

在一個月黑風高夜,柔然派探子混入司馬楚之的糧草大營。當時司馬楚之率領的糧草隊在一個隱秘的柳樹林附近駐紮。這名探子仔細觀察,熟悉了糧草存放的位置及出入口,還有士兵的作息時間等等。他為了向柔然領導證實自己的功勞,就把魏軍的一隻驢耳朵給割了下來,偷偷地踹在懷裡溜走了。留下那隻驢子在那裡悲鳴。


這隻驢子的叫聲引來了魏軍的警惕,有一名士兵發現這隻驢子少了只耳朵,他飛快地跑到司馬楚之面前彙報。司馬楚之稍思片刻,下了一道命令,讓士兵全部行動起來,快速築城,軍令如山違者重罰。

司馬楚之帶領士兵分工協作,一部分人負責運土,一部分負責砍柳樹枝條,一部分人負責運水。他們用水和泥,把柳枝放在和好泥土裡,層層疊加,柳枝起到鋼筋的作用,使城牆更加結實,而且建設的速度更快。等城牆建好後,司馬楚之令士兵用水往城牆上澆。當時是冬天,不一會城牆就結了厚厚的冰,就這樣一個冰牆築好了,就連城牆外的地面也被冰覆蓋,一不小心就會滑倒。


當時有好多士兵百思不解。還沒等大家討論出這道城牆的作用,柔然的大隊鐵騎就迅猛而來。但是當他們面對堅固、冰冷、滑溜溜的城牆時,抓耳撓腮想盡一切辦法也攻不進去,好多士兵還未走到城牆就滑倒摔得鼻青臉腫。最後柔然大軍只好望牆興嘆,不戰而退。

司馬楚之手下的部將士兵這下開了眼,他們紛紛讚歎司馬楚之的智慧和料事如神的才能。司馬楚之告知士兵們,是那隻驢耳朵讓自己判斷出軍營裡出現了柔然探子,從而得知柔然大軍要來搶奪糧草。拓跋燾得知這件事後重重地讚賞了他,對他更加重用。司馬楚之官至徵南將軍、荊州刺史、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封琅琊王。他一生清廉,被人讚揚。

司馬楚之為了北魏的安全,在邊疆守衛了20多年,和平五年薨,終年75歲,褒贈徵南大將軍、揚州刺史,諡號貞王,陪葬金陵。

關於驢耳朵這件事記載在《北史》裡:

車駕伐蠕蠕,詔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鎮北將軍封沓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等以絕糧運。蠕蠕乃遣奸覘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覘賊截之以為驗耳,賊將至矣。”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世祖聞而嘉之。

小姐姐講史


時間:魏晉南北朝時期

主人公:司馬楚之(390年~464年)

事件還原

這個故事發生在司馬楚之出征涼州之時,討伐對象為蠕蠕,也就是柔然。鎮北將軍大勝柔然之後,命令司馬楚之押送糧草。

一天,押送糧草的士兵回營地,司馬楚之檢查事實離奇發現,運輸糧草的一頭驢,少了一隻驢耳。當即大驚,遂問押運官。押運人員都不知道驢兒是何時所丟,並非本部士兵所為。

“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

此時的司馬楚之思考片刻,說道:

“必覘賊截之為驗耳,賊將至矣。”——《北史》

史書記載的意思大概是:司馬楚之詢問驢耳去哪了?眾將軍不知情。司馬楚之思考片刻後說,這必定是柔然斥候(探子、前鋒)割去的,拿到柔然處驗明事情真偽。司馬楚之斷言,不久後賊兵將至。

說道這裡,有很多看客可能有些不解,為什麼驗明事情真偽要割去驢耳朵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答。古代斥候偵探敵軍,回營覆命必須要有相應的物證,否則全軍一旦因為錯誤訊息而調動,後果不堪設想。很多影視劇上也有這樣的場景:斥候前去打探,回營覆命時偷敵軍衣物或者是敵軍頭盔、兵器等等,為自己的偵探結果佐證。

在這裡,柔然探子割去驢耳,一來證明此地有北魏大軍經過,二來證明此隊伍為運糧隊伍。(古代騎兵用馬,運糧多用驢、騾,耐力好)

“乃伐柳為城,灌水令凍,城立而賊至,不可攻逼,乃走散。”——《北史》

作出判斷的司馬楚之單機立斷,在行軍地點選擇地理位置偏好的地段,砍下柳枝,用泥沙混合,澆上水。經過一晚上冰凍,第二天堅不可摧,形成了一座簡易圍牆。

次日,柔然騎兵果然進犯,但是有了冰凍圍牆的庇護,糧草得以保全,柔然騎兵在司馬楚之居高臨下的攻擊中不能逼近,只能撤軍。

事件分析

驢耳被割與司馬楚之連夜建設冰牆有直接關聯。因為驢耳被割,傳遞出了柔然截糧的訊號,司馬楚之急中生智,建立冰牆。

這裡大家或許有疑問,柔然人進兵,怎麼會被小小的護糧隊伍擊退?其實大家要明白的是,柔然的截糧隊伍多為騎兵,因為截糧講究兵貴神速,規模一般不大。

其次,騎兵慣用長槍,建築冰牆一來可以抵擋騎兵躍入糧車附近,縱火燒糧,二來可以抵擋騎兵長槍。

這一軍事實踐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三國時期,曹操與西涼馬超對峙,馬超騎兵長槍優勢很大,曹操吃了很多虧。於是想出了澆築冰牆的方法,馬超未能佔到便宜,不敢主動出擊。司馬楚之此方法只不過是沿用了曹操的戰術,並且取得了成功。

結束語:筆者偶然間看到很多回答,不切實際。有的甚至說是司馬楚之已經退進城池,還有人說是已經建立好了城門等設施。其實這是不現實的,一晚上時間怎麼可能澆灌的出一座城池來。實際上司馬楚之只是建設出了四面冰牆,保護糧車。柔然騎兵意在速戰速決,如果遷延時久,北魏大軍必定圍剿,所以只能退去。這就是司馬楚之審時度勢的智慧。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觀點,歡迎評論。點贊關注,感激涕零。】








楚南青史君


簡單來說,是將軍發現了不對。

司馬楚之是東晉宗室名臣,在劉裕建宋代晉後,立刻開始了對東晉宗室的重點照顧,《資治通鑑》載:“誅翦宗室之有才望者”。

司馬楚之就是宗室當中有才望的,他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八世孫,劉裕自立後不久,他就帶人在汝穎一帶聚眾,準備光復晉朝江山,失敗後逃亡北魏。

北魏採取“存立司馬,誅除劉族”的策略,熱情接待了這些晉室遺族,司馬楚之被任命為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

司馬楚之在北魏南方邊境跟南朝宋掐了幾架,幾次三番想要大舉南征,但北魏沒把握,沒有批准他的申請,還把司馬楚之調到西線,徵涼州、平仇池,接著又是跟柔然作戰。

柔然是自鮮卑入主中原後崛起的遊牧政權,一直跟北魏相愛相殺,司馬楚之很正常地遇到了相殺階段。

在這場戰役中,司馬楚之不是前鋒,也不是中軍,而是後軍,負責押運糧草。

大冬天的,車隊正在緩慢行進,忽然有人來報告,押送糧草的毛驢少了一隻耳朵!

這種奇怪的事經常會被人忽略,一下想不通就不管了,但司馬楚之想通了,他展現出了一個優秀將領必備的素質——敏銳,從這次丟驢耳事件中嗅出了不同的味道。

《北史》記載:“蠕蠕(即柔然)乃遣奸覘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覘賊截之以為驗耳,賊將至矣。’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

司馬楚之認為這是敵軍探子拿走的證物,回去證明他發現了糧草車隊,敵軍很快就會知道糧草所在,舉兵來攻,應迅速準備防禦措施。

司馬楚之當即下令,所有士兵停下手中的行動,到周邊去砍伐柳樹、蒐集泥土和水。蒐集這些幹什麼?司馬楚之很快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建城。

一般情況下,建城需要用到石頭、木料、糯米等眾多材料,這樣才能穩固,但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有俗稱方案,那就是直接用水澆築冰城,中間加入柳枝當支架。

很快,一座由柳條、泥巴和水建成的城池出現了,司馬楚之帶入守住四面,糧草就放在城內。

城池建好不久,柔然騎兵殺到,但因為城池阻擋,騎兵優勢完全無法發揮,強攻又怕引來魏軍主力包圍,柔然騎兵只得退卻。

正是由於司馬楚之的敏銳,才使得魏軍免受糧草被劫的命運,北魏皇帝知道後,也對司馬楚之非常讚賞。


平沙趣說歷史


在一些特殊環境特殊情況下,一些細微的徵兆,都能預示將要發生的事情。只有那些善於觀察入微的智者,方能感知,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工作,以避免遭到意外傷害。

四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在其震發前在不少地方都出現了特別的預兆,如老鼠滿街跑,深夜狗咬著主人往屋外拽,魚在魚缸裡焦躁不安,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大自然在警告人類,大地震要來臨了,應該早作防備。但愚笨的人們竟茫然不知,結果深罹其難。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劉裕滅了東晉,建立了宋朝,幾乎殺盡了司馬家族,所幸有一司馬家族的人叫司馬楚之的竟逃脫了,他逃到了北方投靠了當時拓跋人建立的北魏。司馬楚之招集了不少黨羽,想要復仇,劉裕也很害怕,就派一叫沐謙的刺客前去刺殺他,沐謙潛到北方,設法接近司馬楚之,看到司馬楚之為人良善睿智,不願再刺殺他,就讓人告知司馬楚之自己的刺客身份,並在家裝病,想以此引誘司馬楚之來將自己殺死。但司馬楚之卻帶著湯藥來看望他,沐謙深受所動,最終跟從了司馬楚之。北魏與北方的柔然人作戰,讓司馬楚之負責壓運糧草。司馬楚之深感責任重大,一路上時刻保持警惕小心。一天,司馬楚之帶著壓糧隊在一片柳樹林安營紮寨,一個士兵跑來報告說,一頭驢不知什麼原因,竟少了一隻耳朵。司馬楚之細想了一下,馬上寫了一封指令信傳令營中壓糧將士:“柔然大軍馬上要來偷襲,所有將士要立刻砍下柳樹枝條,將其與土木成城牆,然後用水澆灌。”將士們一臉懵逼,但軍令難違,只好命令士兵搭城牆。因當時正是數九寒冬,滴水成冰,柳條圍成的牆一灌上水就凍住了,很快就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冰牆。城牆剛一建成,柔然軍就打過來了,當看到柳條冰牆又滑又結實,人馬很難爬上去,疑有神助,就只好灰溜溜地退軍了。直到這時,將士們才恍然大悟,紛紛敬服司馬楚之的神機妙算,但又不解僅因為少了一隻驢耳朵,怎麼就能判斷出敵人會來偷襲呢?看著疑惑不解的將士們,司馬楚之哈哈大笑,就為他們作了解釋。原來就因一隻驢耳朵被割,司馬楚之聯想到以往柔然人曾有以割驢耳作信物的情況,就斷定這一定是柔然奸細想要割下驢耳作為證物,向柔然將軍彙報刺探的軍情的。

如此細微之徵,竟瞞不過司馬楚之的眼睛,確實值得將士佩服。就是今天的我們看了,仍會感到莫名其妙,奸細為何會以驢耳作證?因少了一隻驢耳朵,又怎能與柔然偷不偷襲掛上鉤呢?後來司馬楚之以其聰明睿智,為北魏立下不少戰功,北魏皇帝為他加官進爵,還把公主嫁給他,於是幾乎要被南朝滅絕的司馬氏,又在北朝興起了。


sunjin72976689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作為將軍不但要有極高的武藝,還要很高的軍事才能,最主要的要有洞悉一切,預判危險的到來,提前做好佈防的準備。

歷史上有一將軍在運送糧草途中發現驢少了一隻耳朵,不找兇手反而下令築城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司馬楚之洞敵先機使將士毫髮無傷

東晉末年天下大亂,東晉被劉宋滅掉以後,東晉司馬楚之投靠當時視東晉為正統的北魏。司馬楚之在投靠北魏以後深受重用,加之司馬楚之履歷戰功被封為鎮北將軍。

司馬楚之在一次交戰前夕,運送糧草回城途中,把軍隊駐紮在柳樹林附近。

不一會一位兵士報告稱運送糧草的驢有一隻少了一直耳朵,司馬楚之詢問軍營中的各位將士,各將士表示並不知情。司馬楚之馬上下達一個命令,讓將士們砍掉柳枝鑄成一道柳牆並用河水澆之。此時天氣寒冷,以柳樹枝條做成的柳牆變成一道冰牆,異常堅固。

誰知柳牆剛剛建好,柔然軍隊殺到由於柳枝和水所澆築的城牆異常堅硬冰滑,柔然軍隊無法進行攻擊,只能灰溜溜的撤退了。這是三軍將士不無佩服司馬楚之的料敵於先的本領,紛紛請教如何知道柔然會前來攻擊。

司馬楚之如何做到料敵於先的

原來驢少了一隻耳朵是柔然探子乾的,早年司馬楚之跟柔然部落接觸過,柔然部落探子一般在刺探情報成功時,特別運糧情報他們都會割掉驢的耳朵來證明,司馬楚根據發現判斷出這次運料已經被柔然探子把情報探走。必定會排軍隊前來襲擊他們,所以司馬楚之才能料敵於先,以柳枝冰牆阻擋柔然進攻,護得整支運糧隊的安全。

做為一個將軍只有料敵於先,洞察一切提前做好佈防,才能克敵制勝。

司馬楚之智慧超群,鎮守北魏北疆二十餘載,其戰功卓著,被封為琅邪王。上天眷顧聰明之人,司馬楚之享年七十歲,在當時是比較高壽的了。



豫北老崔


因為將軍早年間曾經和北方的柔然部落接觸過,他知道柔然部落的密探在打探軍情時,習慣割一隻驢子的耳朵回去,做打探的證明,所以他判斷最近有柔然的探子混進軍中,戰事很可能馬上就會發生。

所以他命令手下以最快的速度,築起了一座堅城,以防止柔然部落的偷襲,果然不久後柔然的大軍就兵臨城下,但是好在司馬楚之已經有了防備,所以整支軍隊最後毫髮無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