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但很多人相信他存在的?

逍遙騎士鄭義


我國有歷史記載的年份相當長,與正史對應的,便是許多野史小說。而這些不實的歷史材料因為其大多生動有趣、易於理解,且記載了許多民眾好奇之事而廣為流傳。在這些真真假假的記錄中,常常會夾雜許多作者自己的創造,比如很多的虛構人物。那麼,歷史上有哪些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但很多人卻相信他存在呢?

如果用漢語中的詞彙來形容一位美人,那麼“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可以說是最高讚譽了。這一成語包含了四個故事,講述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故事。其中,“閉月”的主人公便是鼎鼎大名的貂蟬,據說她的美貌,連月亮見了都會羞愧地躲進雲裡。

在人們的印象中,她不止傾國傾城,還知恩圖報,甘願獻身。在她的離間下,昔日親密的“父子”董卓、呂布產生了間隙,並最終反目成仇。而她也成功幫助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義父王允實現了目標,誅滅了國賊。

只可惜,董卓死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繼續把控朝政,她則跟隨呂布割據一方,四處漂泊。民國時期的小說家蔡東藩在其《後漢演義》中寫道:“粉紅英雄真可畏哉。”在民間傳說中,貂蟬儼然作為女子楷模被人們稱頌。

然而,這樣一位受到人們推崇喜愛的角色,其實並沒有在歷史上存在過。關於貂蟬的最早文字記載出現在元代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中,在這本書裡,作者將貂蟬安排成了呂布的原配妻子,本姓任,後來因戰亂失散,被司徒王允收留,而王允也正是知道呂布與貂蟬的關係後才想出連環計的。

在《三國志平話》中,王允先是安排董卓、貂蟬見面,又將貂蟬送至董卓府,這一段和之後的《三國演義》大致相同,而呂布得知原配妻子貂蟬被董卓侮辱,當即大怒,提劍殺了醉酒的董卓,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董太師大鬧鳳儀亭”。這是“貂蟬”在小說的故事中的登場。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民間戲曲也傳唱著貂蟬的故事,最著名的莫過於《關公月下斬貂蟬》。不過,雖然貂蟬和連環計都是虛構的,歷史上卻存在著她的原型。在《三國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或許貂蟬的形象就來自於這個婢女。

除了貂蟬,還有一位也是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鬼谷子。他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隱居山林,非常神秘。他太過低調,以至於他的弟子們都比他名聲大得多,在《史記》上,關於他也只有寥寥數語。

然而,著名的死對頭孫臏、龐涓是其門生,從他那裡學習兵法;另一對思想相背的冤家蘇秦、張儀也同出他門下;帶領秦國走向繁榮的商鞅、秦國名相呂不韋、趙國名將李牧等等,都是他的學生,甚至傳說秦始皇派出的方士徐福也是其徒弟。

鬼谷子的學生眾多,其年齡跨度極大,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在後世,他被道教、兵家、謀略家、縱橫家、占卜家、名家等多個流派推崇尊重,他是王禪老祖,是謀聖,是始祖。而這樣的一個偉人,身上卻存在很多疑點。

首先,史料記載不詳,在史書上他只留下隻言片語,可信度存疑;其次,如上文所說,他的學生年齡跨度包含了大半個戰國,一直持續到秦,按照推算他至少活了一百三十多年,他的壽命怎麼能夠如此的長呢?

唐代的司馬貞就曾質疑道:“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在筆者看來,鬼谷子是否真的存在並教出那麼多人才,並沒有真憑實據。很多人相信真的有神通廣大的鬼谷子存在,這也是見仁見智的。


鄧海春


還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的時候,對裡面相對軟弱的男一號秦叔寶,印象並不算好。

當冷麵寒槍俏羅成一出場,著實給了我驚豔的感覺。尤其是經過聶遠生動的演繹,我生生愛上了那個英氣逼人的少年將軍。



等看到羅成被害,亂箭穿身時,我不覺的竟已有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惋惜他的不幸,傷感他的結局。這樣一個英俊帥氣,武藝高強的英雄怎麼會死?為此還生氣的幾天沒看電視。


後來緩了過來,不快的心情平復了好多,但羅成生前的英雄氣概,兀自在我心中揮蕩不去。誠然,我中了羅成的“毒”,他也符合我理想中一個優秀古代武將的所有標準。

電視劇總是虛構的多,稍大時準備看一下有關羅成的史書傳記,以助我更多的瞭解這位偶像。

也是到這時,我才發現了一個令我目瞪口呆的事實。歷史上並沒有羅成,他只是文學作品中虛構出來的人物。羅成是基於猛將羅士信為藍本,被小說家們加工出來的一個藝術形象。



時間追星夢碎,不知所已。

像是失望,失望心心念的偶像一直都沒存在過。又像是釋然,釋然我心中的偶像並沒有慘死於亂箭之下。

慢慢自己愈發大了些,才明白羅成在歷史上有沒有存在過真的不重要。至少在我心裡,有著這麼一位完美的偶像。

便如一個有緣無份的故人,不再會有聯繫,不再會有交集,但她仍真真切切的在這個世界存在。可是對我而言她又像不存在,因為她不會再出現在我的生活裡。



她唯一存在的地方,只是我的心裡。

天涯何其遠?一別兩寬,再無相見之日。

羅成也好,生活中的某某也好,存不存都不重要。只要在我們心裡的某個角落藏著這個人就夠了。

內心是最遠的距離,看不到摸不到。內心也是最近的距離,聽的到唸的到。


Ad哥哥


在我們所瞭解的幾千年的歷史中,有多人其實並不存在,但是卻依舊有很多人相信他存在,下面先列舉5位代表性人物。

其一:花木蘭

記得還是上學的時候,學到的一句詩詞就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而花木蘭最早的出現就是南北朝流傳的一首《木蘭辭》中出現,文中講述的是父親年老體弱,無法當兵,但是朝廷有規定,無奈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直到衣錦還鄉,但是對於這個人,史學界一致認為,沒有此人。“史書無確載”就是說沒有資料真實記載這個人物的。

其二:穆桂英

同樣是巾幗不讓鬚眉,穆桂英掛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武功高強,有勇有謀,帶領楊家將打敗了遼國,拯救了大宋江上,然而歷史上確實沒有此人。

穆桂英是歷史演義人物,她是明代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府演義》中的人物,後來楊家將相關小說被改編成戲劇和電視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

其三:武松

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知曉,他的名聲可是相當當的,“三碗不過崗”在景陽岡上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而“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流芳百世,家喻戶曉。但是在歷史上真的有這麼個猛人嗎?答案當然是沒有,這個人完全是小說杜撰虛構出來的,其實不僅僅是武松,《水滸傳》中的除了宋江,史進外,大多數的角色都是虛構不存在的。

其四:貂蟬

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楊貴妃,西施,貂蟬。

其他三位美女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但是貂蟬確實杜撰出來的美女,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她的存在是董卓與呂布的重要紐扣,這是小說抒寫的必要性,再加上在歷史文獻中確實沒有可供考究的證據,所以貂蟬在歷史中是不存在的。

其五:陳真

我們對陳真的瞭解,大多是通過電影《精武門》的描述,我們知道他是霍元甲的徒弟,武功高強又愛國,最後還把日本人打的落花流水,雖經過很多版本的演繹,但是人物刻畫的中心思想是不變的,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陳真在歷史中是不存在的,但是霍元甲卻真是存在。


其實在古代的小說中,必然會刻畫出一些人物來符合整個故事情節,這也是為了劇情的需要,或許這些人物的原形真實存在,我們只是不知道而已,我相信歷史終究會給我們答案。


東哥聊歷史


張三丰張真人、沈萬三沈首富、李巖李公子都不存在,但古人和今人都願意相信他們的存在。

1、張三丰張真人

《明史·方伎》記載:“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子其道號也。”張三丰在明朝就很火。

明成祖朱棣就在苦苦尋覓張真人,總想找到他學習一兩下,不然怎麼會花那麼多錢給武當山,甚至修了金頂。

(張三丰)

在後來張三丰傳說自然多了,今天的武俠、神怪都會提到張三丰,更是深入人心。大家都覺得這人存在過。

2、沈萬三沈首富

大明1566裡面有個沈一石,是首富,說不在就不在了。相傳在朱元璋時代,有一個首富,有個聚寶盆,給朱元璋修城牆,給皇帝犒賞軍隊,為大明建立立了很大貢獻.

(沈萬三)

然而朱元璋把他殺了。今天顧誠先生已經考證明朝沒有沈萬三,但大家都相信他存在。

3、李巖李公子

相傳李巖是秀才,跟著闖王起兵,是制將軍。後來由於牛金星陷害被殺。故事有鼻子有眼。但顧誠先生經過嚴格考證,李巖不存在。但現在很多人都相信,許多著作還在說有。

(李巖質疑)

歷史上有好多人不存在,但大家喜歡相信他存在,女神貂蟬、女神西施、甚至女神楊玉環都傳說去了日本、潘金蓮也不存在。

(四大美女)

參考文獻:

顧誠:《明朝沒有沈萬三》、《李巖質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

明末農民戰爭史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接下來我們介紹兩位很多人以為實際上存在但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人物,這兩個人物一個是西方歷史中人們口口相傳的傅滿洲博士,一個是存在於韓國神話中但是卻被當成真實存在的檀君。

在西方的說法中,傅滿洲博士是一箇中國人,大量活躍在西方的小說以及電影中,是上個世紀西方人專門用來抹黑華人形象的一個特殊角色。

而檀君則是韓國傳說中開創了龐大王朝的神話君主,是韓國人藉以增強文化自信的一個產物。


傅滿洲博士角色的出現

傅滿洲博士最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小說角色,是由一個英國小說家在歐洲有著強烈排華情緒下通過自己手中筆書寫出來的人物。

小說中,傅滿洲博士是一個長得非常陰險、有著一臉壞相的瘦高華人。

他陰險的面龐上,吊著兩根如同羅漢眉毛一般的鬍子,鼻子挺拔如同鷹鉤,再加上一雙綠油油的眼睛,簡直符合了所有西方人對華人的討厭形象。

小說家所寫第一本關於傅滿洲博士的小說名叫《傅滿洲博士之謎》,是在我們民國開始之後的第二年出版的。

在他的小說裡,傅滿洲博士是一個陰險毒辣而又聰明無比的華人,他憑藉著自己遠超當地“單純”白人的聰明,專門在歐洲這個白人世界從事著各種破壞工作,儼然就是一個恐怖分子。

在那個時代,因為華人勞工普遍吃苦耐勞、善於幹活的原因,所以在華人大量湧入歐洲後,他們的工作飯碗被搶走了不少。

再加上歷史中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歐洲,給歐洲帶來了無盡痛苦的歷史回憶。

當時他們可不管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是從哪裡來的。

在他們看來,這些遊牧民族都是從我們土地上入侵到歐洲的,所以自然就把這個鍋給扣到了我們身上。

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了英國小說家書寫的傅滿洲博士在歐洲開始擁有了市場。


這個小說家擁有著很敏銳的市場嗅覺,在發現傅滿洲博士在歐洲如此受歡迎後,他接下來馬上寫了一個關於傅滿洲博士各種邪惡故事的小說系列。

在他眾多關於傅滿洲博士的小說出版後,他的小說很快風靡了全歐洲。

最後這本小說的影響力蔓延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在1924年被美國的好萊塢搬上了大銀屏,開始通過電影的媒介廣為傳播起了這個角色。

相比於歐洲,美國人當時對華人的情緒同樣不是特別好,甚至當時他們還出臺過相關的排華法案來限制華人在美國的工作。

從這方面來說,傅滿洲博士在美國同樣是有著巨大市場的。

在小說轉換成電影之後,傅滿洲博士的形象徹底深入了許多西方人的內心中。

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下,因為對事實不夠了解,所以不少西方人就產生了以為傅滿洲博士在歷史中確有其人的錯誤想法,以為歷史上真的有這麼一個邪惡的人存在。


其實這種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拿我們武俠電影中的陳真來說吧,在歷史中,霍元甲這個人確實存在過,但是霍元甲的弟子陳真在歷史中卻是不存在的。

只不過在上個世紀許多香港電影的狂轟亂炸下,使得陳真這個形象深入了人們的內心,然後才使得一些人產生了以為陳真在歷史中確實存在的想法。

這種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由此我們也不難想象為什麼那麼多西方人會產生出以為傅滿洲博士在現實中確實存在的想法。

傅滿洲博士在20世紀的西方廣為流傳,除了二戰爆發、西方和我們走在同一戰線時有所消停之外,在20世紀的中早期以及後期,傅滿洲博士這個角色一直在他們的各種電影中出現。

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傅滿洲博士的電影才慢慢在歷史中減少了起來,一直到現如今,雖然西方的各種媒體上一直有著傅滿洲博士的形象出現,但是已然沒有了早前那般龐大的曝光率。

這就是西方很多人以為歷史中存在、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韓國人口中曾經統治了我們大半土地的檀君

接下來我們再瞭解一下存在於韓國神話中但是被韓國人當成了真實歷史人物的檀君。

在韓國人的教科書記載中,檀君是一個大概出生於40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大概在我們傳說中的唐堯時期出生,是韓國曆史中檀君朝鮮的開創者。

檀君所開創的王朝統治區域非常龐大,在4000年前到公元前幾百年前的時代裡,一直長期統治著我們的東北、北方、中部以及日本島的大部分地區。



在他們的說法中,這位檀君活了大概1000多歲,在退出權力巔峰之後,前往一座山中做起了山神。

在他們上個世紀開啟了尋找文化自信的熱潮後,這些事情就被他們明確記載在了自己的教科書中。

雖然可能活了1000多歲的記載並不會在教科書中寫明,但是關於檀君以及檀君朝鮮的事情卻是實實在在寫了下來。

在他們自己的說法,檀君的歷史是韓國曆史中一位和尚通過我們三國時期的魏國史書記載,摘錄到他們國家的,但是無論人們怎麼翻閱三國時期的史書,都一直找不到韓國人所說的這個記載。


所以通過這方面,我們可以明確知道歷史中是不存在檀君這個人物的,這只是一個野史、神話中的人物。

但卻因為韓國人尋找文化自信的原因,從而被他們在教科書中當成了事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令人感到搞笑的問題。

甚至我懷疑,韓國人現如今那麼熱衷於和我們搶文化、搶歷史,可能就建立在這種把傳說當成歷史的基礎中,才會變成如今這般的模樣。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實際上並不存在,但是很多人相信存在的人物,一個是西方人口耳相傳的傅滿洲博士,一個是韓國人明確記載在歷史教科書中的檀君,雖然他們一個存在於西方,一個存在於韓國,但或多或少都與我們有著一些關係。


孤客生


我來說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卻很多人相信存在的人物,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

花木蘭應該是中國最為出名的巾幗英雄了,一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連我8歲的侄女都會唱,實際上這些都要歸功於《木蘭辭》的傳播,特別是當其入選小學課本,併成為語文重要考點的時候,熟讀並會背誦已經成為了基本要求。而後越來越多以花木蘭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亦提高了其在大家心中的信任度。但實際在真實歷史中,沒有任何關於她一丁點的記載。

甚至當花木蘭成為IP後,N多城市為了爭取到“花木蘭家鄉”,打造“花木蘭景區”開始撕逼。其中動作最快的是湖北黃陂,拿出康熙年的《黃陂縣誌》,上說:“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於是便昭告天下黃坡是“花木蘭之鄉”,2005年又出資搞出新編楚劇《少年花木蘭》。但是湖北人還覺得不夠,於是2011年黃陂區財政直接拿出了1000多萬建造花木蘭景區。

黃陂人這麼瞎搞,河北順平人不爽了,他們拿出了更早的證據:明代文學家徐渭的南戲本子,《雌木蘭替父從軍》,在這出南戲裡,木蘭自稱姓花,就是順平人。

安徽亳州對此不屑一顧,翻出了《大明一統志》、《鳳陽府志》和《潁州府志》,這些方誌上都寫著:木蘭姓魏,亳州人。於是不僅弄出來“木蘭祠”,把“花木蘭故里”整到了亳州第五批非遺項目評選中。

當然了,最大的贏家還是河南商丘虞城。他們打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領導親自出面弄了個“中國木蘭之鄉”回來。為了彰顯自己對花木蘭的尊重,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05年後更搞出了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

算是這場爭奪戰最大的贏家。

問題還有關於有哪些很多人不相信他是真人的但他的的確確存在的?我覺得這裡面首推應該是楊家將裡面的從楊三郎到楊七郎

說道《楊家將》,很多人都知道實際上楊家諸子裡面真正能幹的只有楊延昭,也就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並且楊業還有個二兒子是早年就在戰場上戰死的。於是很多人就不相信楊業還有五個兒子,因為他們在歷史中沒啥記載。


但是實際上,楊業一共還是有七個兒子的,只是剩下五個,也就是從老三到老七,這輩子就是靠楊業的威名在宮裡混個差事,自然歷史只是輕輕提到一筆,並沒有其餘記載了。


三觀粉碎機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一定是史書中有記載的人物,或者考古中發現的人物,但在歷史上,有很多史書沒有記載的人物卻家喻戶曉,這些人物是虛構出來的,一般出現在評書、野史、小說、戲劇、影視劇中。

由於史書枯燥無味,而評書、野史、小說、戲劇、影視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在經過這些作品的流傳後,這些虛構的人物一度讓人非常熟悉,熟悉得就像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事實上這些人物還真是虛構的。



下面來說幾個歷史上並不存在,但實際上很多人相信存在的:

1、潘金蓮

潘金蓮是《水滸傳》及《金瓶梅》這兩本小說中出現的人物,一千年來,潘金蓮被刻畫成淫婦的化身,成為中國歷史上婦道楷模的反面人物,實際上潘金蓮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水滸傳》中的潘金蓮被刻畫成一個不守婦道,勾結外人謀害自已丈夫的狠毒婦人,不僅如此潘金蓮還曾經試圖勾引自已丈夫的弟弟武松,最終因為與西門慶合謀害死了武大郎,而被武松殺死。

潘金蓮的故事挑動了古人敏感的神經和男女之間諱忌的關係,潘金蓮的任何一個作為,足以在封建社會乃至現代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勾引小叔子,勾結姦夫,謀殺親夫,任何一條罪名足以石破天驚,遭世人唾棄。



但像潘金蓮這樣的人其實在道德社會中是很少的,潘金蓮在歷史上並不存在,是小說中虛構出來的人物。

2、李元芳

李元芳是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虛構出來的人物,電視劇中李元芳作為狄仁傑的衛隊長和助手,協助了狄仁傑處理了很多疑難雜案及冤假錯案,但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歷史上有狄仁傑,是武則天時代的宰相,但是沒有李元芳這個人。



在電視劇中,李元芳武功高強,膽識過人,頭腦冷靜,判斷力超強,又對狄仁傑忠心耿耿,狄仁傑有李元芳的協助偵破了一個又一個案子,讓狄仁傑對李元芳都產生依賴了。

並且由於電視劇的上演和走紅,還在網絡上催生出一句流行語:元芳,你怎麼看?



因為這句臺詞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都是狄仁傑先徵求李元芳的意見,然後再對案情作出分析,從而在網絡上流行,寓意先讓他人提出看法和意見,成為一句流行語:元芳,你怎麼看?

3、穆桂英

穆桂英和楊家將的故事深入人心,流傳甚廣,但是穆桂英是小說《楊家將傳》中虛構的人物,後來又經電視及影視作品大量傳播,因此一時之間家喻戶曉,實際上穆桂英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穆桂英在小說中是穆羽之女,自幼習武,有飛刀之術,因為與楊宗保交戰,生擒楊宗保並與之成親,之後以楊宗何之妻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

穆桂英後來隨佘太君及楊門寡婦率軍西征,穆桂英作為先鋒出戰,曾經大破天門陣,成為中國歷史上巾幗英雄的典範,但實際上並不存在。



4、潘鳳與邢道榮

潘鳳與邢道榮都是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殺遊戲及相關三國題材電視劇中虛構的人物,潘鳳在小說中是冀州牧韓馥的部下,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的中隨韓馥一起出徵,虎牢關前,當華雄耀武揚威,力挫18中諸侯時,韓馥向袁紹引見:我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結果呢?上將潘鳳一出手就被華雄給斬了,這是非常戲劇性的結果,本來以為上將潘鳳能斬華雄的,而在電視劇中,還增加了潘鳳的臺詞:我的大斧早已飢渴難耐!但結局一樣被斬,頗有喜劇效果。



潘鳳曾經還與呂布齊名,號稱關東潘鳳,關西呂布,實際上潘鳳是名不其實,也是完全虛構的一個人物。

邢道榮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人物,完全是一個喜劇效果的人物,邢道榮在三國演義中被零陵太守劉度的兒子劉賢說成是:力敵萬人的上將,不懼關羽張飛的猛將。



而在電視劇中,更加搞笑的是邢道榮增加了一些搞笑的臺詞,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臺詞就是:說出吾名,嚇汝一跳!吾乃零陵上將邢道榮。

看起來好嚇人,好歷害的樣子,只不過一個回合就被趙雲給了結了,實在是歷害,這邢道榮也是虛構得歷害的人物,歷史上是沒有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本人是名歷史愛好者,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歷史很有趣,真真假假,可能的不可能的,有些歷史人物很有名,幾乎是家喻戶曉,但是事實上他們可能並不存在。

我是彈指間的歷史,今天便總結一下歷史上不存在,但很多人都相信他存在的人物。

歡迎品嚐。

一、蘇小妹

一說道宋朝,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蘇軾,畢竟從小到大背過太多的蘇軾的詞,那時候真是苦不堪言。

蘇軾名氣雖大,但是和他的妹妹蘇小妹比起來,還是要矮上半截。


蘇小妹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南宋無名氏的《東坡錄問答》。

“東坡之妹,少遊之妻也。”便是其中的一句。

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裡,有“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清代文人李玉的《眉山秀》裡,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蘇小妹的才華橫溢、文思敏捷。

據考證,歷史上並沒有蘇小妹這個人,完全是古人杜撰,為了提高蘇軾形象的。

畢竟妹妹都有如此才華,哥哥肯定更不會差。

二、公孫策

我記得小時候最愛看的電視劇就是《少年包青天》,斷案如神的包拯,英勇無畏的展昭,還有智慧與儒雅並存的公孫策。

的確,一提起包拯很多人都會想起公孫策。


公孫策作為北宋開封府主薄師爺,幫助包拯破了很多大案,再加上精湛的醫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公孫策是不存在的。

他只是小說《三俠五義》中創作出來的人物。

三、李元芳

元芳,你怎麼看?

這句走紅網絡的臺詞,與李元芳息息相關。


在《神探狄仁傑》中,這位武藝高強、有勇有謀的千牛衛大將軍,在與狄仁傑的配合下,破了許多超級大案,深受人們的一次。

曾經一度,我以為歷史上真的有李元芳這個人。

實際上,李元芳是杜撰的,為編導錢雁江創作的人物,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


彈指間的歷史


蘇軾的妹妹蘇小妹這個人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因為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蘇小妹的故事在流傳,這就導致了大家都覺得,蘇小妹這個人是存在的。

流傳中的蘇小妹還嫁給了蘇軾的學生大才子秦觀。

我們說個蘇軾和蘇小妹之間的故事,因為他們都是有才的人,所以,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也很有趣。

蘇小妹的額頭很大,蘇軾為了嘲笑她,就做了一首打油詩。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也不甘落後,她靈機一動,張口就給了蘇軾一個有力的回擊。因為蘇軾的臉比較長,為了譏諷蘇軾的臉長,她賦詩一首。

去年一滴相思淚,今日方流到腮邊。

你看蘇小妹是不是很厲害。

話說蘇小妹出嫁的那一天,等新郎把客人送走之後,蘇小妹關住了房門不讓新郎秦觀進屋。但是,想進屋的話,就要答對她出三個問題。

秦觀那可是大才子,他覺得自己肯定能對答如流的。

可是,就在他答到第三個問題的時候,他傻眼了,這是一個對子,上聯:閉門推出窗前月,就是蘇小妹出的,讓他給出下聯。

這下可是難住了秦觀,他著急呀,畢竟這個題答不完,他就不能完成洞房花燭夜了。

正在他苦思覓想的時候,蘇軾來了。

蘇軾知道蘇小妹肯定會為難秦觀的,所以他來解救秦觀了。

當秦觀把題給蘇軾看了之後,蘇軾拿了一塊石頭,向水裡投去,以此來給秦觀帶來啟發。

秦觀當然明白蘇軾的意思了,他張口就來下聯:投石衝開水中天。

真是完美的對子,秦觀在蘇軾的幫助下,終於通過了蘇小妹的測試,在那一夜成功的擁著沒人入睡了。

很可惜的是,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真是的歷史上蘇小妹上不存在的。


史學達人


每逢端午節,我們都會邊吃粽子邊看龍舟比賽,以此來紀念中國古代的大文豪—屈原。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歷史學家開始懷疑端午節究竟跟屈原有關係沒,更有甚者開始懷疑屈原這個人物是否存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人懷疑屈原的理由。

“屈原否定論”初現於清末明初,由民國經學大師廖平所提出。可能大家不瞭解廖平,但是我們都知道他的嫡傳弟子—康有為和再傳弟子梁啟超。可見廖平的文學實力,而在他的《楚辭講義》中認為:《楚辭》《離騷》作者另有其人,屈原只不過是虛構出來的。由於廖平大師的影響力,加上疑古派的發展,很多文人對此堅信不疑,其中包括胡適等人。連聞一多都發表論文證明端午習俗早已在屈原之前出現,這與說屈原的死產生了端午節習俗是矛盾的。到了1980年左右,日本漢學家也對此表示懷疑屈原是否存在。而他們懷疑屈原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證明屈原存在的資料不足。

首先,在先秦戰國典籍中沒有屈原的影子,而關於屈原的詳細歷史記載最早在漢代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錄。而且在司馬遷之前的時代中並沒有對屈原的任何記載,戰國到漢代足足有幾百年,司馬遷是如何知道屈原的生平呢?而且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甚至錯誤百出,前後矛盾,這些足夠讓史學家們懷疑屈原的存在性了。並且屈原代表作《離騷》《楚辭》中發生了嚴重的押韻不一致現象,導致許多人認為《離騷》不會是屈原在某一時期內的作品,很有可能是多個時期內多名人物的作品。

而在認同“屈原否定論”的人中,大致分為以下兩派:一派認為屈原這個人壓根不存在,屈原是被統治者所杜撰出來的,為了加強人民的愛國情懷。在某年的端午節,統治者杜撰了一個屈原來加強人民的愛國情懷,百姓學者信以為真,並且自此流傳下去。而另一派認為屈原可能存在,只不過端午習俗與屈原毫無關係,僅僅也是因為統治者發現這樣可以強化“忠君”思想,才把楚國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樹為典型的。這兩派核心其實大體一樣,都認為屈原是統治者為了達成某些目的而有意引導出來的。

關於有無屈原的爭論在中國學界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最後經過中國多數有名的歷史學家考證得知:確定屈原是存在。但是現在“屈原否定論”仍然存在,並且通過網絡廣為流傳。

而我想說的是,無論屈原是否存在,儘管屈原只是一個“符號化”的象徵。但是屈原所代表的精神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也不能丟,就算屈原是虛構出來的,這也不是我們不過端午節的理由,更不是我們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理由。在信息雜亂繁多的現代社會,我們時刻也不能忘記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不能因為網上部分人的言論而去否定我們的文化,更不要跟風帶節奏,一定要保住自己民族的文化。

想要完全消滅一個民族,就要完全消滅這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而保護我們民族的文化,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也是應該做的事情。

歡迎大家參與討論,你們的關注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