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出了哪些“昏招”,把自己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拉下到目前的境地?

Crazy歷史


英國現在是世界上五大經濟體之一,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世界屈指可數的核大國,還有52個英聯邦成員國,在國際事務中擁有很大的話語權,是個混得風生水起的國家。

可是跟當年的海上霸主相比,英國顯然已經淪為二流國家,成為美國的跟班,國際舞臺上的配角。那麼英國是如何從昔日的超級大國一步步衰落,跌下神壇的呢?


天時已去

作為歐洲歐洲工業革命的先行者,蒸汽機時代的領跑者,靠著自己的堅船利炮,英國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海外殖民擴張。

經過近一個多世紀的東征西殺,英國把自己的版圖擴大到3400萬平方公里。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世界上的陸地面積一共有14000多平公里,英國佔到了四分之一。世界各地到處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成了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

英國正是依靠海外龐大的殖民地,掠奪到了無窮無盡的資源,也找到了傾銷自己工業產品的市場,並逐漸樹立了英鎊的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成為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

到了20世紀,侵略擴張突然就成為過街老鼠、走進死衚衕,全世界殖民地人民開始覺醒。英國的殖民地人民也不例外,紛紛採取各種方式進行獨立自由的鬥爭。


為了維護在海外的利益,英國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嚴重消耗了自己的國力。這個時候,殖民地已經成為英國的負資產。1852年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說:“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

興因殖民地,衰也是因為殖民地。物是人非,英國還是那個英國,世界已經不是那個世界,不衰落就奇怪了。

不佔地利。

英國是島國,國土面積只有24萬平方公里,是美國的40分之一。如果說貧窮能限制一個人的想象力,而國土則限制了英國的發展空間。

國土面積決定了人口,而人口少又讓英國沒有足夠的人力去經營海外殖民地,去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而英國不幸生在歐洲,周圍強敵環伺,每一次動盪英國都會波及,每一次戰爭英國都會受到削弱、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讓英國這個曾經的巨人受到沉重打擊,奄奄一息。


一戰結束時,儘管英國是一戰戰勝國,但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

如果說一戰的爆發削弱了英國的世界霸權,那麼二戰則使英國的世界霸權徹底崩潰:除了戰爭直接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外,英國經濟在戰時管理制度下產生了超過200萬失業人口,英國不得不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苟延殘喘。

英國在二戰後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英鎊的地位也被美元所取代,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沒有人和

如果說英國是因為自己硬實力而成為世界霸主的話,美國則是兩手都抓才成為世界領袖。

美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但美國獨立之後,無論參加過多少戰爭(墨西哥除外),在世界各地從不謀求佔領一寸土地。

他們打仗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除此之外,美國人非常自戀,以救世主自居,站在道德制高點,充當世界警察,維護國家秩序。

美國兩次參加世界大戰,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本來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本來可以袖手旁觀、賣給雙方軍火、坐收漁利;可他們卻義無反顧,竭盡全力站在了正義一方。

真的是美國人大公無私嗎?不,美國人在搞投資,他們就是看準了,自己的犧牲不但能拯救世界,還能奠定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由此帶來的回報是無窮無盡的。


通過二戰,美國不僅成為世界政治中心,掌握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還成為正義的化身,成為世界最大的軍火傾銷商。

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在人權、民主的包裝下大行其道,迷惑住了全世界一般以上的國家,也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精英到美國去。全世界優秀人才對美國趨之若鶩,讓美國在科技軍事上永遠領先世界,美國自然就永遠是經濟強國。

而英國人鼠目寸光,無論做什麼事都只看眼前一點,只為自己著想。

在二戰中,面對納粹的擴張,英國首相沒有擔當、沒有膽略,竟然採取了綏靖主義,將禍水引向東歐。

同樣是面對法西斯,美國人奮不顧身,英國人當縮頭烏龜。格局大小,一目瞭然;格調高低,涇渭分明。

如果真要找英國衰落的昏招,這恐怕是其中一個吧。


話說回來,英國雖然衰落,成為美國的跟班,但人家還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英國幾十年來,對世界貧困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源源不斷的援助,金額高達八千億美元。英國對某個發展中大國的援助項目多達一百個,每年援助金額高達8000萬英鎊。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小約翰


英國出了很多昏招,但根本原因是英國人的格局不夠。

作為世界霸主,他整天想著怎麼去做歐洲的攪屎棍,卻忽略了一個霸主應該去充當世界的攪屎棍。

大英帝國崛起於16世紀末,在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之後,他就像開了掛一樣,在全球各地不斷擴張。哪怕是僅僅利用東印度公司,也能夠成功殖民巨大的南亞次大陸。

到19世紀,大英帝國達到極盛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的大英帝國)

在此期間他幾乎擊敗了世界上所有稱得上名號的大帝國,比如大清帝國、沙俄帝國、法蘭西帝國等等。

此時的大英帝國就是無敵的象徵,比今天的世界霸主美利堅合眾國要威風的多。

但是,進入20世紀大英帝國衰落了。

到今天,他曾經縱橫大洋排名世界第一的海軍,已經遠遠落後於美國,甚至俄國總噸位都比他高,追憶往西給人以日落西山的滄桑感。

大英帝國淪落的如此境地,和他作為小島國沒有足夠開闊的戰略格局相關,哪怕進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大英帝國還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歐洲,殊不知大洋的另一頭已經崛起了一個巨獸美利堅。

所以,個人認為,大英帝國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在19世紀的時候沒有遏制美利堅合眾國。

19世紀是大英帝國最輝煌的時候,也是他盛極而衰的時候,這個盛極而衰並不是指大英帝國的國家實力出現了衰落,實際上第1次工業革命、第2次工業革命,大英帝國都是重要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

只不過他的隱形對手美利堅合眾國在19世紀利用大英帝國麻痺大意的機會,成功實現崛起最終把他從霸主的位置上推了下去。

其實,大英帝國面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崛起,有很多次應該能察覺出來這個國家對自己的威脅,只不過他的格局不夠沒有在意罷了。

美利堅合眾國第一次挑戰大英帝國就是著名的美加戰爭。

這次戰爭被稱為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但是戰爭的挑起者卻是美國。

美國當時已經獨立了一代人的時間,他們不滿足於現有的土地,而是試圖向北兼併加拿大。

於是,和英國爆發了戰爭。

沒成想加拿大人民對大英帝國忠心耿耿,他們配合英軍對入侵的美軍進行了堅決抵抗,甚至反攻到了華盛頓燒了白宮。

這場戰爭進行了2年多,美國陣亡3000多人,相當於戰前的整個美軍的一半,還有1.5萬人因為其他原因死亡,英國的損失也差不多是這樣。

達到最後,雙方精疲力盡,簽訂了和平協議,並且持續到今天也沒有發生衝突。

(美加戰爭一幕,面對美國的強勢崛起,英國竟然願意和談,換做歐洲國家早就不遺餘力的打壓了)

其實,美國的這次擴張英國人應該有所警覺,採取手段遏制住美國人的野心,可是並沒有。

利用大英帝國的麻痺大意,美國向南兼併了墨西哥北方的大片領土,並且成功實現了西進。

到了19世紀後期,美國終於成為一個國土面積幾乎和歐洲相當,土地資源也不遜色的強大國。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迅速工業化,開始了第2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工廠)

到1896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就已經超過了英國。

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的第2年,就把英國從南美洲趕了出去。

此時的英國仍然沒有警惕美國的野心,而是老老實實從拉美地區撤走了。

大英帝國橫行世界200多年,不佔便宜就算吃虧的性格遇到美國就像遇到天敵一樣。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大英帝國卻似乎很願意接受這一切。

19世紀末,歐洲各主要強國開始了軍備競賽,而美國和日本作為後起之秀也沒有在這場軍備競賽中缺席。

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的潛力更是遠超其他各國,即便如此,大英帝國仍然沒有對美國的崛起有所警覺,而是把遏制目標對準了德國。

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偏居北美大陸的美國向交戰國出售武器物資等狠狠賺了一筆,從英國的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

即便如此,英國仍然沒有對美國有所警覺。

直到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利用戰爭成功在大西洋、太平洋、東亞、歐洲等地建立了無數軍事基地,成為事實上的霸主國家。

(二戰中強大的美國)

英國面對強大的美國也只好接受這個事實了。

本來英國還想在二戰結束後維護自己的殖民利益,沒想到美國霸主一點都不給面子,為了從英國手中奪取儘可能多的全球利益,他支持了英國治下的殖民地獨立。

就這樣,英國一點兒一點兒成了孤家寡人。

在此期間,美國為了讓英國放棄殖民利益,不惜對這個國家進行嚴厲的教育。

例如,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英國想要扼守蘇伊士運河的水道,保持這一點點殖民權益,美國不僅不允許,還使用強制手段擾亂英國經濟,逼英國放棄蘇伊士運河的運營權和管理權。

失去了大量殖民地的支撐,大英帝國退縮到了小小的英倫三島。從那時候起,他就再也沒有能力和美國爭一爭短長了,只能作為他的小弟亦步亦趨。

所以,如果在19世紀初的時候,英國能夠及時發現美國的野心和他所帶來的威脅,利用自己強大的綜合國力阻止美國向外擴張,並且將北美大陸碎片化,使之成為像南美大陸一樣的眾多國家。

這樣就沒有一個北美國家有能力和大英帝國對抗,而這些國家也必然會倒向大英帝國,成為他的小弟。

大英帝國利用整個北美的資源,照樣能夠在第1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德意志帝國。


大英帝國格局不足,也讓他在二戰期間犯下了重大失誤,那就是堅持綏靖政策對德國妥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英帝國一直希望德國能夠向東方進攻蘇聯,不惜背叛了自己的盟友波蘭。

實際上,如果沒有英國的綏靖政策,當德國出動主力部隊攻打波蘭的時候,英法幾百萬大軍從背後襲擊德國,趁對方主力部隊不在的時候可以輕鬆攻到柏林,完全有能力推翻希特勒的納粹政府,扶植一個完全聽命於英法兩國的新德國政府。

然後利用德國、法國、波蘭、北美各國等眾多盟友的國力和遍佈全球的殖民地與蘇聯競爭。

如果這樣,英國的霸權還能再持續個幾十年。

此後,英國就算是衰落了,可以肯定比現在風光。


歷史風暴


討論英國為何會衰落,不能抱著落井下石的心態來看待。而應該客觀視之,從其身上吸取歷史教訓。

因為,相比於昔日最鼎盛時期,目前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影響力確實大不如前。但如果縱向對比,也就是與曾經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早於英國先稱霸的殖民帝國相比,英國的情況也不算很糟糕

。畢竟英國目前仍然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經濟體,仍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倫敦仍然是世界經濟、金融和文化交流中心。

並且,英國的軍事也還有一定存在感。

比如,1982年的馬島戰爭和黎巴嫩戰爭,1991的海灣戰爭,1992年的波斯尼亞,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0年的塞拉利昂,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以及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英國佬無時無刻不在刷存在感。

現在的英國,算是幾千年歷史中,很體面的沒落帝國了,它不僅沒有亡國滅種,而且還通過和美國精神內核的傳承,以及英聯邦國家的鏈接,繼續以強國身份在國際上持續它朽而不死的影響力。


因此,鑑於英國並非是崩潰式,死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的沒落,所以它沒落的實質,其實就是它被美國超越了。而又鑑於英國是被美國超越了才喪失了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所以我們應該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英國為什麼會被美國超越

那麼,為什麼呢?

我覺得,原因有三點。

第一,英國人的固有觀念根深蒂固,沒跟上國際形勢的變化。

英國自從成為超級大國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防止歐洲統一,分化歐洲。這一點,英國人贏了。然而,英國人把目光鎖定在歐洲的時候卻忽略了它的西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歐洲”,這就是美國。

美國的崛起,就好比一群羊在打架,然後突然來了頭老虎大,把羊群一勺燴了。

當然,英國人在歷史上並非完全沒有注意到美國的崛起,但固有的歐陸觀念太深,使得英國人沒有足夠重視美國。而沒有重視的結果,就是美國對英國下死手。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當時欺負英國最狠的國家,不是死敵德國人,不是老冤家法國人,更不是被英國妖魔化的蘇聯人,而是美國佬。

英國被美國擺了一道後,美國又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繼續拆臺,導致英國最終喪失了大部分殖民地,淪為了二流強國。

美國當時狠下心對付英國,其實就是美國人明白,絕對不能給英國喘息之機!否則便是後會無窮。


第二,英國的有效人口太少,國家體量不如美國。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在技術上一直有優勢。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很好地支撐了本國的發展。但問題是,英國的有效人口總數太少了。

何為有效人口?說白了,就是真正被英國人視為“人”,而不是“牲口”的工業勞動力。

昔日鼎盛時期,大英帝國統治下的人口總數並不少,大約有四億人。但是,英國人卻不把這些殖民地的二等、三等公民當人看,始終沒有同化殖民地人口。

後來隨著殖民地人口的識字率不斷提高,開啟自己的現代化過程,殖民地人口的民族意識覺醒,而英國的本土人口又不足以壓制龐大的殖民地,一旦發生戰爭國力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殖民地獨立。於是英國的殖民體系最終也崩塌了。

相比於英國,美國在這一點做的很好。雖然美國也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但在美國,甭管你是白人、黑人、亞裔、拉丁裔,到了美國就一定是勞動力。最終這些人,都變成了美國崛起的助推器。

換而言之,如果英國人口和美國一樣多,顯然它也不會被美國那麼容易就拉下了神壇。

體量方面與人口是一樣的性質。

眾所周知,如今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土面積只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而美國是它的四十倍。從對比上就可看出,英國的發展潛力是遠不如美國的。

當年英國之所以擊敗荷蘭,一個原因就是英格蘭面積和人口都是荷蘭數倍。而英國被美國碾壓,也是這個道理。

有限的國家體量導致了有限的國內市場。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可以憑藉生產力優勢暫時領先,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生產力優勢不再,英國的國內市場容量相對小劣勢就體現出來了。

有人可能會說,日不落帝國面積3350萬平方公里,怎麼會體量有限呢?

關於殖民地,不用多解釋。英國的殖民政策雖然相對來說,是合理的,但英國人只是把殖民地視為單一的原料供應地,產品的生產地和商品的市場存在,只是作為大不列顛全球貿易網絡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領土。因而這就意味著,

各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是存在缺陷的。再加之,殖民地又孤懸於海外,對於本土的忠誠不夠。所以這就使得英國的霸權地位一旦不在,其殖民地必然會脫離出英國。

相比於英國,美國在這一點做的也很好。打下來的地盤,除了不想要的,都是美國的新增領土。尤其是林肯堅持打南北戰爭,使得美國對領土的控制力和開發度,遠比英國高的多。

在美國,根本不可能出現蘇格蘭公投之類的事情發生。任意一州,只要加入聯邦,那就別想脫離聯邦。


第三,英國的貿易保護和工業萎縮

英國工業當年冠絕全球時,英國政府的政策是鼓吹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咱們當年的大清就是這麼被英國拉入世界貿易體系的。

但是,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的工業水平落後了,開始被超越了。於是英國人就耍了滑頭,將發展重點放到了盤剝殖民地,靠殖民地輸血,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工業水平。這種惡性發展的結果,最終導致英國掉入了所謂的“資源陷阱”。

雖然說,英國靠著殖民地,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都還能保持超級大國的身份。但是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當美國拆散英國的殖民地後,英國也就被打回了原型。而當貿易保護也因為加入歐盟後,被強制取消了,英國的工業也就遭了殃。

阿斯頓馬丁、捷豹、賓利、勞斯萊斯以及路虎等等,這些可都是英國品牌,而現如今的資本方,都不是英國人了。


勞動創造價值,創新驅動進步,靠掠奪和食利只會導致國家和民族的墮化,但這條恆古不變的真理敵不過人性中耽於舒適區的劣根性。西班牙帝國興於美洲的黃金、白銀,也衰於美洲貴金屬;英國興於殖民地,也衰於殖民地。正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歷史的諷刺劇,總是在不斷的輪迴上演。


Mer86


還沒有中國廣西一個省大的英國,在1754年至1763年的7年對外戰爭中,卻打出了“日不落帝國”的神話,並前獨享百年全球霸權。

為此,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自豪地說:“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那麼,如此強大的英國是如何掉落“日不落帝國”神壇的?對此,雖然人們的說法各有不同,但和英國出的以下兩大“昏招”應該是分不開的。

昏招一:犯下了與希特勒入侵俄國時的同樣錯誤,戰線過長,後勤供應不濟,不適應當地氣候,不熟悉山地作戰,低估當地人民的抵抗意志等。

人們常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話一點沒有錯。

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為建立從北非到印度的勢力範圍帶,於是在1839年至1919年的80年間,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阿富汗,企圖與沙俄爭奪對中亞的控制權,並三次入侵貧窮的山地國家阿富汗。

雖然,英國侵略軍的兵力裝備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由於勞師遠征,交通補給線過長,造成後勤供應跟不上。同時,又屢屢遭到當地人民的襲擊,又無法就地籌措作戰物資,從而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因此,在缺吃少穿彈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戰力絕對會大打折扣,顯然勝機渺茫。此外,又錯誤預判了英殖民軍對阿富汗地形氣候的適應能力,以及低估了阿富汗人民的抵抗意志,更是對深山密林中的阿富汗普什圖的游擊隊束手無策,處處被動挨打,士氣低迷,逃兵倒戈時有發生。

因此,造成英國對阿富汗的三次入侵戰爭全部宣告失敗。

英殖民者三次入侵阿富汗戰爭分別發生在:1839年4月,英殖民軍出動2.1萬人的部隊(包括英國人和印度人),入侵阿富汗,1842年10月12日落了個慘敗撤軍的下場;1878年11月,3.5萬人的英殖民軍,分三路入侵阿富汗,1881年4月英殖民軍再次因失敗撤離阿富汗;1919年,英侵略軍3.4萬人,又一次分三路入侵阿富汗,結果又再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1921年11月22日,英殖民者無奈之下,只好與阿富汗簽訂和約,承認阿富汗的獨立地位。從而,也給世界各國人民樹立了一面反抗英國殖民者的旗幟。

昏招二:錯誤預判了被殖者的反抗精神,在與布爾人的戰爭中,投入45萬總兵力,卻被8萬多兵力的布爾人抵抗長達3年之久,戰死近3萬人,是當地軍隊人數的5倍以上,損耗更是高達2.5英鎊。

在英殖民者入侵阿富汗期間,英殖民地南非的德蘭士瓦共和國發現了一座人稱“威特沃特斯蘭德金礦”,而該礦脈的黃金儲藏量佔世界黃金儲藏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可見其價值的無可估量。

但是,當時該金礦又被當地的布爾人所掌控。

於是,為了爭奪金礦的控制權,1897年英殖民者認為出動67000人的兵力,足夠鎮壓布爾人統治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

結果,到了1905年5月英殖民者先後投入45萬多人的總兵力,才將全國總人口44萬的布爾人統治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鎮壓。

此戰,雖然以英殖民者的勝利而告終,但英殖民者的戰死人數卻是高得驚人,約為22000人,而布爾人僅有4000人。同時,耗費更是高達2.5億英鎊。

不過,此戰後英殖民者“紙老虎”的面目也被世界各地被殖民者所認識,從而引發了英殖民地的反抗此起彼伏,最終造成英國漸漸無力承擔海外龐大的駐軍經費開支,並在一定程度推動了國內的通貨膨脹。

因此,可所說英國對阿富汗和德蘭士瓦戰場的錯誤預判,是英國“日不落帝國”逐漸跌落神壇的兩大“昏招”。


祥子談歷史


英國昏招太多了,有些是形勢判斷錯誤,有些是為了面子死撐。


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被許多人認為是大英帝國衰退的起始。為了徹底消滅布爾游擊隊的活動基礎,英國軍隊下令先後將13.6萬名布爾人婦女,兒童和老人以及8萬多黑人僕役統統從被焚燬的農場上抓走,用敞蓬貨車或牛車運到一起,關進集中營。


在布隆方丹集中營裡的帳篷。


南非的集中營首創於1900年9月,起初是收容那些家園被焚燬的布爾軍人家屬的難民營,基欽納在1901年將其改造為關押所有布爾平民的集中營。南非境內的集中營有50多座,分佈在開普、德蘭士瓦、奧蘭治和納塔爾的鐵路線兩側,以及約翰內斯堡、布隆方丹、德班等大城市近郊。集中營內實行嚴格而苛刻的配給制度。每人每天0.75磅澱粉(約340公克,可能是玉米粉、麵粉、白米或馬鈴薯),一盎司咖啡(約28.35公克),兩盎司砂糖,半盎司食鹽,每週一磅肉(若是游擊隊親屬,就算是婦女、兒童亦不給肉[7])。嬰兒和六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可以領到四分之一夸脫的牛奶。黑人集中營的情況更糟,但是他們可以得到黑人親友的接濟,也可以在宣誓效忠英國後被釋放。集中營的四周環繞鐵絲網,凡有試圖翻越逃跑者一律射殺。集中營內人口密度極高,營養不良,帳篷、毯子、衣服和藥物奇缺,瘟疫流行,死亡率極高,奧蘭治地區白人集中營的死亡率在1901年10月曾高達40.1%。

在英國集中營裡,被埃米莉·霍布豪斯訪問的布爾人。

集中營的高死亡率嚴重動搖了布爾人的士氣,同時也使英國人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一落千丈。英國婦女埃米莉·霍布豪斯為集中營的狀況所震驚,向國內提交了一份長達15頁的報告,描述了集中營內的慘狀。霍布豪斯小姐被英國政府宣佈為“祖國的敵人”,立即逮捕並驅逐出境。但是她回歐洲後堅持鬥爭,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在野的自由黨以青年的威爾士民族主義者大衛·勞合-喬治為首,猛烈抨擊保守黨和陸軍的野蠻政策。瑞士、德國、荷蘭、法國、美國派出了視察人員,歐美各國向集中營內的平民捐贈了大量物資。在國際和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英國國會不得不派出調查團前往南非。在對基欽納和集中營官員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後,集中營的配給和醫療條件方得以改善,死亡率迅速跌落到2%。

在集中營中的布爾人婦女,兒童


整個布爾戰爭期間,死在集中營內的布爾平民共有27927人,其中包括1676名老人,4177名婦女和22074名兒童。這件事情使得英國人文明、開化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並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英國人的國際聲譽。


一支布爾人突擊隊


更糟糕的是此戰對英國國力的損害。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英國先後動員了45萬軍隊(英國官方統計數字為448435人),其中25.6萬為英國正規軍,10.9萬為英國志願軍,5.3萬為南非英國殖民地軍隊,3.1萬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英國通過海路運到南非的軍隊前後共計38萬,此外還運送了35萬匹馬、10萬匹騾子,134萬噸軍事裝備和其他物資,先後動用了1027艘艦船。參加戰爭的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部隊共有1072名軍官和20870名士兵陣亡。到1902年5月為止,英軍已經在南非靡耗兩億兩千萬英鎊軍費,戰死兩萬一千多人。



從各方面說,英國人在布爾失去的,遠比他們得到的要多。這也是英國的第一個大錯誤。


二戰綏靖

綏靖政策在歐洲的推行,以英法對德綏靖為主要內容,英國為主導。


1935年3月,德國退出裁軍會議,由原先的秘密擴軍轉變成公開且大規模地擴軍備戰。英國與德國締結《英德海軍協定》。

1935年1月,法國與意大利簽定羅馬協定,慫恿意大利於10月挑起侵略埃塞俄比亞戰爭。英法操縱國聯雖然不得不宣佈對意大利經濟制裁,但沒有實施兩項重要措施,即禁運石油和封鎖蘇伊士運河。1936年5月,意大利吞併埃塞俄比亞。



1935年8月通過的美國中立法,在1939年11月作了修改之後是綏靖政策的變種。

1936年3月,德軍進入萊茵非武裝區,英法按兵不動。8月德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英法則推行不干涉政策,客觀上是縱容干涉者,結果,共產主義領導的西班牙共和國被顛覆,德國借西班牙戰場完成了軍事實驗。



此時,考慮到蘇、法、捷三國彼此簽訂了互助條約,加上英法之間也有互助義務,斯大林曾建議,建立一個英、法、蘇、捷反對納粹德國的聯合陣線,並制定一項對付德國的聯合軍事計劃。可是,英法因為斯大林是共產主義者的緣故,不僅對此不熱心,而且於1938年10月,把慕尼黑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讓德國獲得了蘇臺德地區,史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陰謀是綏靖政策最極端的表現。


此後,英法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而希特勒則得寸進尺,1939年3月,德國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揚言進攻波蘭,但即使在這個時候,英法依然採用綏靖政策,沒有及時干預。最後,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但英法依然在前八個月宣而不戰,使得波蘭快速淪陷,而且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得以重整軍隊。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英國人被迫以一己之力(加點美國援助)對戰納粹一年之久,直到希特勒腦抽開啟巴巴羅薩計劃。


二戰導致英國元氣大傷,舉國上下充滿著厭戰情緒。結果工黨藉機上臺,大肆搞裁軍政策。英國經濟政策也從傳統的“不干涉主義”轉變為“社民主義”。這個轉型非常致命,讓英國人直接退出了列強行列,變成一個高福利的懶人國,直到撒切爾上臺才得以扭轉。


三桂歷史


實際上大英帝國衰落的伏筆早就埋下了,恰恰就是在大英帝國巔峰期——維多利亞時代。

英國的衰落根本,在於沒有意識到工業化的重要性。

一些人可能疑問,這不對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點不就是英國嗎?

的確沒錯,第一次工業革命讓英國從農業國步入工業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取代了落後的封建制度,但是當英國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世界性帝國後,曾經的中堅力量,資本家和工廠主沒有了新的動力去驅使他們繼續新的改革,既然在現有的條件下可以維持自己最優等的地位,何必要再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呢?

實際上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當許多後起之秀例如德國投身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之時,英國的國家政策依然是保守和平穩的投入到紡織業和煤炭鋼鐵等舊工業,因而日積月累的情況下,英國在這種守舊氣息中落伍於時代也是情理之中了。

另外,英國衰落的另一大原因是殖民地的存在讓英國財政和整體面臨的外交環境陷入了死局。

這裡舉個例子,布爾戰爭和印度問題。

布爾戰爭是英國和南非的白人移民布爾人所爆發的殖民戰爭,一共進行了兩次,分別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初。這兩次戰爭從表面看起來都是英國獲得了勝利,但是相對的是英國的殖民體系發生了崩壞。

在布爾戰爭前,英國人所有維持殖民地存在的挑起的戰役,其特點都是英國人以最小的戰爭損耗和最短的時間擊潰抵抗者,最大程度縮減戰爭軍費,但是布爾戰爭尤其是第二次打成了持久戰,英國人在對南非的殖民地的維持上,從金錢和兵力上均付出了巨大的損失,而獲得的利益卻非常微薄,甚至可以說只是勉強維持了自己大國的體面。

而20世紀初,隨著英國經濟自由化和工業體系的完善,原本對殖民地市場和原材料的需求佔據國家財政百分比重越來越小,相反以印度為首的大殖民地對英國意味著精力和政治成本的全方位投入和損耗,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被原本的殖民地拖累的日薄西山,英國殖民體系曾經讓英國成為頭號帝國強國,但是此刻卻是一把雙刃劍,暴露出自身的負面影響了。


最後,英國對兩次世界大戰投入巨大

一戰和二戰均發生在歐洲腹地,而英國又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中心力量,為了保證自己“歐洲均勢政策”的貫徹落實,英國人幾乎把大部分的國家儲備資源投入到兩次大戰,而自身除了一個有名無實的戰勝國頭銜外,實際所得幾近虛無。

可以說英國百年的國家力量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被消耗殆盡,這點也加快了英國衰落的速度。畢竟如果不是世界大戰,英國很可能再吃幾十年老本也未可知呢?

綜上所述,這三點應該是英國衰落的幾個最關鍵原因。


春朝青牛


對英國還是要客觀看待,雖然不是日不落帝國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不要以為這個國家差到了二流的地步。

其實就算它們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上跌下來,200多年裡竟然還在全球前五名之內。

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能在200多年前很牛,200多年後還是很牛的?

少之又少。

更何況這個國家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國際安全具有重大話語權,怎麼能小看呢?

200多年來,英國經歷了一戰、二戰、冷戰、科技革命、互聯網革命等各種重要事件,都沒能讓他們走進歷史的故紙堆,而以上事件中,他們同時代的強國很多都死走逃亡。

這些都說明英國還是一個強勢國家。

所以,不能說英國從日不落帝國神壇跌落,是昏招造成的,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發展的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一直往上走,這就像人一樣,生老病死,都有規律。

國際關係和人際關係本質一樣,一個國家的弱小到強大再到衰落也是一樣的。古往今來都一樣。

比如1000年前的蒙古帝國縱橫歐亞,如今怎麼樣?

再比如二戰結束後的兩大強國,幾十年的冷戰後又怎麼樣?

封建社會的王朝如此,現代社會的國家也如是。英國自然也擺脫不了拋物線式發展的趨勢。

日不落帝國是英國拋物線發展的頂峰和巔峰時期,從那之後,拋物線就開始緩慢下降了。

這個下降的曲線還算是平緩,沒有特別大的起伏。

就如同木叔說的,如今英國還能維持全球強國的地位,已經200多年了,這反而能說明,他們的政策基本適當,談不到什麼“昏招”。

為什麼說英國還是全球強國?任何具有國際視野的人都不能否認這點。

舉個例子——

你身邊的高材生留學,除了選擇美國還選擇哪裡?英國是肯定的。

教育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和學識,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能選擇英國的大學,就說明這個國家依然有話語權。

另外除了美俄之外,英國是全球第三大核武庫國家;也是全球軍費開支第3大國,還是全球科技創新排行榜前十名的國家,GDP總量在全球排名第五。

這些都不是英國所謂昏招造成的。

如果真有昏招,英國還能在日不落帝國逐漸垮臺後的200多年裡,依然維持這樣的地位和水平,那反而說明這個國家韌勁更大,昏招不昏。

未來英國的問題可能會大一些,比如面臨蘇格蘭、北愛爾蘭的分裂,這些可能才是200多年來對英國的真正考驗。

之前所謂的日不落帝國的那些殖民地,畢竟都是搶奪來的領土,本來也不是英國的。獨立也好,分離也好,沒什麼可惜的。

但英倫三島如果出問題,那就是大問題了,所以對英國的考驗,可能才剛開始。


木春山談天下


英國的衰落並不是因為英國出了一些昏招,從而把自己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拉下來。英國的衰落從根本上並不是英國人的能力和格局不夠,而是社會發展使然。作為曾經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在歐洲一直尋求各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使其為本國利益所服務。大英帝國是從16世紀末開始崛起的,當時打敗了西班牙的海上無敵艦隊,一直是世界霸權的引領者。在世界各地不斷擴張,到19世紀大英帝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在這一期間英國似乎擊敗了世界上所有的強敵如大清沙俄和法蘭西。當時英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和支配地位實際上比現在的美國還要強。



然而進入20世紀大英帝國去迅速衰落了,曾經所堅持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變為了與美國平起平坐,並最終跟隨美國,日不落帝國風光不再。個人原因而言大英帝國淪落如此境地,實際上與其是島國小國有著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關係。英國把鬥爭和發展的主要對象放在歐洲大陸而將其他大陸僅僅作為自己的殖民地。雖然這種殖民政策比葡萄牙和西班牙有很大進步,但是如果英國能夠繼續向前一步的話,將殖民地納入英國整個體系當中那麼英國的發展會更加迅速,但是由於其島國心態作祟,所以始終把殖民地作為殖民地,但這並不是英國衰落的根本和最大的推動力。英國殖民地政策最大的失誤,實際上就是逼得美國獨立。



在當時經歷了前兩次的工業革命大英帝國都是實際的主導者和積極的參與者。在它影響下的美利堅合眾國在19世紀也一直只是一個跟隨者的角色。而且在美利堅合眾國獨立的過程當中英國也確實遭到了歐洲列強的圍攻,這種局面英國實際上很難控制。國家利益和國家戰略的問題,使得即便英國在此之前並沒有因為歐洲軍事和平衡而打擊過各個國家。歐洲的各個國家也會連起手來趁此機會奪得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和主導權。所以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就是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轉折點,是世界局勢使然而非英國國家戰略失誤。而美國雖然在立國之後一直奉行中立甚至是孤立的國家政策,但實際上美國在北美洲一直不斷的擴張。並且在北美地區逐步挑戰英國人的主導權。由此爆發了兼併加拿大的戰爭。



當時的加拿大可以說對英國忠心耿耿,也可以說想要反對美國對自己的侵佔,所以對美作戰十分英勇甚至配合英軍攻下華盛頓。最終雙方簽訂和平協定一直到如今都沒有再次爆發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而美國這一次擴張也引起了英國人的警惕,並採取各種手段抑制美國。但很多時候美國在美洲地區只要進攻英國的殖民地就可以,但是英國有自己的世界霸權索求,而且又有歐洲國家和其他殖民地的羈絆所以分身乏術,美國北侵不成改為南近,佔領了墨西哥北方大片領土,成為真正橫跨兩洋的國家。到了19世紀後半期美國的國土基本上與歐洲相等,並且土地資源十分優越。在南北戰爭結束之後,掃清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障礙,使得美國的工業化迅速推進,並在世紀之末工業產值超過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多的國家。



美國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還是由於美國周邊沒有強國不會受到國際爭霸的影響。而反觀英國以及其所靠近的歐洲大陸。個個強國相互爭奪自己的商貿行運殖民地和戰略優勢。所以當時不僅僅是英國包括西班牙法國等等國家的對外殖民成本相比於美國而言更大。與此同時還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備競賽,但是現在的美國還沒有絕對的優勢,保證自己成為世界第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成功的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並且狠賺了一筆。發戰爭財不僅僅是美國國家,更是美國社會。而且戰爭財其實美國社會甚至是普通民眾掙得錢並不比美國資本家少,所以戰後出現了國內購買力旺盛,經濟迅速繁榮發展的局面。如果僅是幾個資本家通過售賣軍火物資,而獲得大筆戰爭財的話,那麼對於美國社會而言不得不花一段時間來進行消化和資源分配。如果是那樣,那麼美國的戰後經濟發展應當比事實慢一段時間。



當然大量的財富湧入也使得美國人對自身的經濟狀況出現了偏差理解。被表面上的繁榮所矇蔽,所以才爆發了1929年的世界蕭條。然而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當中的反應也是迅速的,通過羅斯福新政國家很快走出危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個國家和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希望能有美國的駐軍維護地區治安,美國也順理成章的在全球部署軍事基地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而此時的英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自身都損失慘重。而且殖民地也紛紛鬧獨立,完全沒有當初日不落帝國的底氣與美國再次爭奪世界霸權。而且內部工黨的崛起也使得英國在二戰之後的幾年國家的性質出現了一些變化,也推動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完全崩潰。



曾有人說大英帝國如果不在二戰之前實施綏靖政策的話,那麼英國積極介入歐洲局勢,可以使英國的霸權持續幾十年。但是這麼想實際上是違背歷史規律的,英國之所以實行綏靖政策並非英國政治家,而是英國社會在經歷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當中民主化逐漸深入,使得民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當時的英國領導人即便實施不綏靖的政策,英國國會也不允許也不可能通過他的決議案。所以真正實行綏靖政策的並非英國政治家而是當時的英國社會。


世界史圖鑑


英國走下神臺,就差一招:遷都!

日不落帝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科學家舉不勝舉。之所以跌落,是沒有一個戰略家。

歐洲島國的思想始終跳不出騎士與海盜打家劫舍的思維,把“海權論”排第一,卻沒有把“陸地論”排第二!

世界強國,或有資格成為強國,離不開土地,少不了戰略家。

俄羅斯五百年能變為龐然大物,就是遷都,或禦敵進攻,或開疆拓土。

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不倒,無論是撤逃,還是進取,都是依據自己的利益而遷都!

而英國人過於迷信“海權論”,自始至終都蝸居英倫三島,不肯挪窩。

1584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走上雄霸之路。

1588年,英在美洲建立第一塊殖民地,乘風破浪,開掛於全球航道。

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更是如虎添翼。

1654年,打敗荷蘭正真稱霸全球,無人能敵。

1813年,美國獨立戰爭,失敗的英國人沒有被打醒,依然沒有看見陸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學會遷都。

那時,如果英國有遷都戰略,有許多地方可以遷都,例如如今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或澳大利亞、南非等地。如果在英美戰爭之前,他們遷都到前沿陣地的某一處,也許就沒有美國,至少沒有如今強大的美國。

美國獨立後的一百年內,英國都有通過用遷都策略,永保大國地位的希望。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列強再起紛爭,英國也就徹底失去了延續輝煌歷史榮光的最後機會。


碧水青山0


國家和人一樣,他也有生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從發源到崛起,從巔峰到覆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逃脫這個永恆的定律。


大英帝國的崛起

公元1688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成為了第一個正式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近代化國家。隨著制度的蛻變,英國的軍事、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隨之走向繁榮。從17世紀末期到19世紀早期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這150多年的時間內,英國逐漸從一個嶄新的資本主義國家過渡為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強大帝國——“大英帝國”、也稱“日不落帝國”。


鼎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佈了包括南極在內的七大洲和四大洋,聲稱“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所以在這200多年時間內,英國可以說基本上掌握著整個世界的話語權,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然而再繁榮的國家也逃脫不了沒落的宿命,20世紀中期,隨著世界民族運動的崛起,英國開始跌下神壇,往日榮耀皆成歷史,輝煌過往一去不返。

大英帝國的沒落

20世紀早期,兩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作為核心成員之一的英國也在戰爭中所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這也讓英國的沒落之路來的更早一些。而且世界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德國、法國、日本、美國等相繼崛起,不斷衝擊著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尤其是本土遠離世界大戰戰場的美國,更是賺得盆滿缽豐,一下子代替了英國的統治地位,成為了新一任的世界霸主。

另外一方面,英國面積遼闊,但主要是集中在亞非拉等地區的廣大殖民地。隨著20世紀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崛起和發展,英國的殖民地逐步縮減,到二戰結束後僅剩歐洲本土和少量海外殖民地,這也是影響大英帝國覆滅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國家的脈絡和人一樣,總會有巔峰和沒落,沒有誰能夠永遠站立在最高點。國家的興亡有他本身的自然規律,而不是一兩個“明招”、“昏招”就能改變。天地有輪迴,萬物有生死,想我中華強漢盛唐又何嘗不是如此?天地規律非人力所能改變,榮辱興衰又豈能一成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