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房東為租客們降租80萬:為何會出現“我是她,我免租”的邏輯?


女房東為租客們降租80萬:為何會出現“我是她,我免租”的邏輯?


有媒體報道,面對疫情,深圳一位女房東為九棟樓共1200多戶租客減免半個月租金,共計約80萬元。“採訪視頻”經社交媒體傳播,受到廣泛熱議。其中,除卻可預見的“好評”,還出現一些“陰陽怪氣”的微詞,基本的趨向是“我是她,我免租”。


坦白講,疫情之下,“善舉”是不應該被過多質疑的。但是,普遍看來,人們在看待災難面前的各類“善舉”,從來都並不客氣。尤其,對於“善舉”的評價,往往不是看行為本身的溫度,而是更在意“善舉者”的身份以及“善舉”的物化價值。


就以“我是她,我免租”的邏輯而言,雖然並沒有絕對否定女房東的“善舉”。但是,人們在看到她坐擁九棟樓的時候,就覺得免半個月房租有點“吝嗇”。不得不承認,“羨慕嫉妒恨”常有,“慈悲為懷心”太少。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不應該綁架愛心。“捐不捐”,“善不善”,全看自己。


但是,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很多人樂意“慷別人的慨,解別人的囊”,而自己卻躲在暗處指手畫腳,當起想象中的“聖母婊”。這種人,在大災大難中從來不會缺位。他(她)們盯著捐款榜,滿嘴酸檸檬。很多時候,要的不是“愛心”,而是無聊的”談資“。


我們可以確信,他(她)們“不捐”或“不善”,並不是因為“沒有錢”或“沒機會”,而是因為,他(她)們從來沒有愛的底色。所以,就算他(她)們坐擁九棟樓,也可能不會大發慈悲。因為,從他(她)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已經可以定性他(她)們的底色。


當然,林子大,鳥肯定參差不齊。但是,面對一場災難,我們起碼要在人性中,固守更多暖流,祛除更多寒冷。只有如此,所謂的“共克時艱”才能落地生根。但是,對於“我是她,我免租”的邏輯根源,卻值得去深思和玩味兒。


從根本上講,“捐贈”和“善舉”屬於利他(她)的行為,也就是幫助他(她)人。只是,為什麼會出現幫助的行為,可能很多人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只是聽過一些簡單的“交換理論”。比如,“明星做慈善,是為更好地鞏固社會美譽度”,“企業做慈善是為更好的背書商業可信度”。總之,利他(她)貌似勾兌著赤裸的利己主義。


這些認知,看起來很有邏輯,但是卻把愛的基質徹底擊碎。是的,利他(她)本身有利己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個富人從不捐款,從不善舉,本身是不違法的(雖然道德上會被譴責)。但是,卻會讓很多正在遭受苦難的人,感受到無盡的絕望。


所以,很多時候,所謂的“捐贈”和“善舉”是救贖,不是救濟。這本身是有區別的,救濟屬於單純的物質接濟,而救贖屬於精神的關懷和打撈。因為,作為個體確實會被無妄之災擊碎。所以,救贖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起碼讓正在經歷苦難的人,覺得自己並不孤獨。


說到底,“共情和共生”,是群體長久生存的基本法則。從某種層面上而言,一個人從生到死,會從屬於各種“共生團體”。比如,家庭,社團,企業,機構等。在這些團體單位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總的來說,就是要儘可能地保持團體的正向發展。


所以,每個人都要獻出自己的能量,尤其在關鍵危難之間,還要全力以赴。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強大的力量,可以平順地走完這一生。就以“武漢人”來講,算是這次疫情中的主要“受難者”。但是,誰也說不準,“汶川人”,“武漢人”之後,我們一直能保持平順。


卡爾·梅寧格說:“愛能拯救人,不論是施與愛的人,還是得到愛的人”。因為,愛心本身是動態的,它不會因為行為的結束而結束,甚至,會隨著時間的積澱,成為施與者和接受者的關係見證。而這比捐贈物資和善舉本身,更有力量。


所以,可以確切地講,“道德綁架”的邏輯驅動裡,其實根本沒有愛,而是赤裸裸的物慾主義。一般來講,真正搞慈善的人,並不會將評價標準主要指向“善舉的物質數額”上。畢竟,每個人,每個企業,各自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尤其在大災大難面前,誰都不會顯得太過強大。


甚至,從慈善者的角度看,他(她)們的財富也是努力掙來的。就如,媒體報道中提及的女房東,1993年來到深圳,通過艱辛創業,早期購得一些住房,並開辦自己的企業。她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租客感受到關懷。畢竟,不見得不免半個月房租,租客就過不下去。


甚至,從其坐擁的房產來看,就算免掉一個月的房租,想必女房東也能擔負得起。但是,之所以免半個月,肯定也有自己的考慮。說到底,“善舉”是建立在可持續的基礎上,理性的基礎上,自我完好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一個機構,為搞慈善,讓自己活不下去,這種慈善不值得提倡。因為,底色裡只是遭遇互換而已,沒有慈悲增量。


當然,面對“捐贈和善舉”,請儘可能地去保護,而面對如何處理“捐贈物資”和“善舉之行”,才是我們需要監督和考量的,這從根本上講,是兩回事兒。對任何複雜事物的極端認知,都足以實證我們自身的無知以及生活的乏味。即便,出發點和後果是無害的。


所以,對於奧維德所講的“人們不會看重善行的,除非善行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論斷,我一直持懷疑態度。因為,當所有的行為都被打上“置換反應”的標籤時,我們的世界,只能算是“鐵板一塊”。沒有趣味,沒有愛心,沒有感動,只有絕望。


周濂說:有時候,“忽悠”的確是可以成為“護佑”的。但是,疫情之下,就請稍微嚴肅一點,正式一點。作為提出“我是她,我免租”的人們,可能正因為你們有這種糟糕的認知,才會導致永遠無法致富,也永遠無法體會財富之外的慈悲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