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祠堂的意義何在?

湘土農家boy


祠堂的主要意義,在於懷念先祖先輩懿德,以血緣親情凝聚後世人心,繼承祖訓祖業,達到人丁興旺、上敬下孝、兄友弟恭、家業興旺的目的。

祠堂,是源於人性的信仰。敬天敬地敬祖宗,無須學習、灌輸,都是自覺自願的行為。這種精神歸屬或寄託,有助於氏族的團結、並可以共謀生存發展大計。

農村人最原始的教育,多來自於祠堂。

可惜,現在祠堂所存無多。親情零落,血緣淡漠,人們們都去膜拜財神爺、孔方兄了。

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失敗。

拆掉了祠堂,也拆散了人心。

扯遠了。各自安好吧。


當代詩詞精品


感情邀請,我是海南黑鳳梨,我來回答!


對於農村建祠堂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我認為祠堂於我來說是相當於一個根的所在,雖然現在早已經不在村裡像以前那樣以一個姓氏聚居,但是有一個祠堂的存在,在一些節日相聚的時候心裡會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裡,祠堂裡還有族譜,從族譜上可以知道自己的祖上是從哪一年來到這片土地上生存的。而且以祠堂的形式可以將氏族裡的人聚集起來,很多的資源更加方便整合,很多時候也相對比較團結一些。下面我們一起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一、祠堂這樣的形式在南方地區比較盛行,特別是在廣東福建海南一帶更是十分的普遍,在海南我所生活的城市,村裡有一個姓氏的祠堂,一個鎮上有一起籌建的廟,在海南里還有一個姓氏的總祠堂。基本上都是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從內地來到海南定居的始祖,然後第一代始祖的後代們分別定居在海南的各個地方,並以姓氏聚居為一個村落,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族譜,記錄自己的祖上是哪一年來到這個村落定居。在哪一個村落祠堂有活動,比如建祠堂或者幾十年上百年開一次族譜登記族譜的時候,其他地方的同姓氏的兄弟都會來到觀禮助興。


二、在海南,一些姓氏的祠堂會以祠堂的形式建立一些基金會,在同族的小孩有考上大學等事情的時候,可以從基金會里撥資金獎勵,還有就是族裡有一些大事的時候可以動用這些資金,這樣在可以幫助族裡其他人的同時,可以讓族裡一些年輕人可以對於族裡的事情更加用心,為族裡的未來做一些鋪墊。

三、而建立祠堂的意義,我認為除了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以外,還可以的就是可以以祠堂的形式聚集祠堂裡的其他人,這樣很多的資源就更加方便整合,可以以一個抱團的形式去做事,這樣的方式讓很多在社會勢單力薄的人受益匪淺,我想這也是南方地區人們一直以來那麼推崇祠堂這樣形式的一個原因。以祠堂的形式聚集族人,團結合作,一起創造更好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幾點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是海南黑鳳梨,您的關注、點贊與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關注後可以給你分享更多有趣的內容!


海南黑鳳梨


祠堂,我國古已有之,就拿廣東陳家祠來說吧。

一部嶺南祠堂文化極簡史,道出多少廣東人的百年驕傲

陳家祠 BY 青松

- 文化祠堂 -

我們要是都不保留自己的文化

要等誰來替我們保留?

——林玉裳(世界首個獲聯合國大獎的潮汕祠堂修繕者)

“太公喊你分豬肉啦~”,每當這個聲音一響起,多半是整個村子到祠堂聚會的時間又到了。

通常春秋二祭(或冬祭)後,在廣府一帶的祠堂前,會由族長或村內德高望重之人將豬肉分給各家各戶,表示福廕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

分豬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離圍村的男丁,也會盡可能回村參與。

太公分豬肉 BY 網絡

宗族裡的大多數人已經說不清,這件約定俗成的「分豬肉」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就好像問起他們為什麼對宗族祠堂裡的事情如此重視時,他們都會有類似的回答:「沒有為什麼,這是我們的根」。

彷彿祠堂文化已深入進每一個嶺南宗族人的骨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

嶺南祠堂發展史

祠堂是在祭祀這一功能上誕生的名詞。自周代開始,在《禮記·祭法》中就已經對宗廟制有著複雜而又嚴格的規定。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在它誕生之初便是身份階層的象徵,只有帝王與官僚們才有資格進行宗族上的祭祀。

雖然在宋初,為了新政權的鞏固與穩定,朱熹、張載等人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設想。然而,對於嶺南地區來說,祠堂真正意義上的被大規模建立,是在明代以後。

朱熹《家禮》書影 BY 網絡

明洪武年間,中原政權逐漸放寬了民間建立祠堂的身份和建制。於是,隨著經濟發展,許多“學而優則仕”的嶺南人開始對政治地位有所涉獵。

到明中晚期,隨著嘉靖年間“大禮議”的推恩令為契機,以繁榮的商貿經濟為充裕基礎,以宗族制度建設不斷推動為內在動因,從而引發了嶺南祠堂建造的第一次高峰期:

瀝滘村衛氏大宗祠BY 百西村頭

佛山下柏大宗祠 BY 廣東黃漢光

東莞麻涌莫氏祠堂 BY 美麗麻涌

然而,這樣的熱潮並沒有持續多久。明清政權交替之際,政權更迭、民不聊生,清初的“遷海令”更是讓背山向海而生的嶺南經濟受到重創,祠堂興建陷入低谷。

只是,歷史總相似。在康熙中葉時局穩定之後,對於重整宗族的需求又開始被提到檯面上。清政府開始採取一系列的懷柔政策來安撫百姓,整合地方社會,因此,宗祠或大宗祠的興建成為清早期數量不多的祠堂中的主要形式:

蓬江良溪羅氏宗祠 BY 夜的精靈

順德北滘楊氏大宗祠 BY 輝ge的春天

到清中期,清政府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在全國範圍內阻礙了社會發展進程,但廣東卻因此而獲利,經濟迅速繁榮,積累了大量的宗族財產,迎來修建祠堂的第二個高峰期:

花都炭步鎮塱頭村祠堂 BY 女影

番禺大嶺村陳氏大宗祠BY 古建中國

社會越是動盪,就越制約著嶺南祠堂的興建。在民國年代、抗戰時期,新的祠堂鮮有被建,而過去建造的祠堂往往成了特定的抗戰和救濟場所,肩負著國家獨立的每一個小部分。

到了如今,祠堂已經逐漸褪去以祭祀先祖為主要活動的外衣,它變成了宗族活動中心,民俗節日、婚喪嫁娶、村內議事等,但凡對於宗族來說別有意義的活動,都會在祠堂裡舉行:

佛山平地黃氏大宗祠冬祭 BY 北京時間

而由於“明孝道、敦教化”依然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堅守,因此宗族祠堂也會被演化為文教娛樂中心,特別是祠堂中被當做重要的農家書屋和族譜修繕場所:

陳氏書院(陳家祠) BY 網絡

//////////

嶺南三大民系下的祠堂建制

雖然全國許多祠堂的主要功能大多一致,但是在全國各個地區不同的風土人情浸染下誕生出來的祠堂建制卻略有不同。對於嶺南地區的祠堂來說,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嶺南地區有三大民系文化:廣府、客家以及潮汕。他們都是隨著北方移民而來,最後與古越族人相融而居。

北人南遷給嶺南地區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生產技術,還有早在漢時就被“獨尊”的儒學思想。而嶺南祠堂建制背後所蘊涵的“明孝道,敦教化”,正是儒家文化的產物。

在對於祠堂的主要功能和寓意上,嶺南地區的三大民系不謀而合。它們都以祭祀先祖為祠堂的主要功能,並在建築工藝的審美上,雕刻有寓意美好、幸福與吉祥的元素。

寶安江氏大宗祠蠔殼屋 BY 深圳新聞網

也在祠堂選址上,共同傾向於“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左右對稱”這些絕佳風水的要求:

位於雲浮市云城區腰古鎮的水東村是典型嶺南祠堂的建制。水東村全村村民都以“程”為姓,始祖是開闢了“洛學”和“程朱理學”的北宋理學家“二程夫子”之一的程顥。

村中有多座祠堂,其中保存較完好的程氏大宗祠,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水東村乃至雲浮市最大的祖祠,佔地1200平方米。整個宗祠為二進結構,高梁大柱,恢弘氣勢,石柱樑撐均有精雕細琢的花鳥神獸。

云城區水東村 BY 網絡

然而,在歷史的演變中,三大民系的祠堂們又“爭先恐後”地展示出不一樣的風格。

對於客家人來說,作為以客而居的身份,它們曾一度屈居於山林之間,只能建起圍龍屋與土樓來抵禦外人的侵擾。因此,客家人的祠堂往往處在整個住宅的中心,與住宅相融在一起。

並且曾一度面臨生產資料的不足,客家祠堂的裝飾大多樸實無華,莊嚴肅穆。堂中匾額多以追溯先祖祖籍地而命名:

祠堂坐西北向東南,青磚砌二面坡懸山式,覆灰瓦,3進2井1後院,前廳4柱,寓意“四季平安”;中廳頂築八卦形藻井;後廳豎22根柱,分顯“天干”,寓意天地人和。

韶關東湖坪村 BY 都市發現

韶關東湖坪曾氏祠堂 BY 開心菜菜

對比起客家祠堂,廣府祠堂和潮汕祠堂雖也處在村落的中心,卻獨立民宅之外,大多數是位於民宅靠近水塘的第一排。

然而,廣府祠堂的外觀要來得更為活潑輕鬆,用色濃重,裝飾豐富多彩,部分雕飾深受佛山陶瓷工藝的影響:

現今位於廣州中山七路的陳家祠,便是其中典型。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

陳家祠 BY 青松

陳家祠 BY 青松

而潮汕祠堂的分佈之廣,則遠非廣府祠堂可比。潮汕地區地少近海,受到海洋文化的薰陶更重,遠達四方,敢於闖蕩的潮汕人也在不同的地區建立起自己的特有的宗族祠堂:

在馬來西亞檳城建起的韓江家廟,便妥帖的回答了“潮汕祠堂分佈之廣”這一命題:

馬來西亞檳城韓江家廟夜景 BY 行走潮汕

馬來西亞檳城韓江家廟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BY 行走潮汕

//////////

祠堂是什麼?

若真要對著現代嶺南人問起「祠堂是什麼」,大多數人的反應依然是一個本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祠堂早已融入了其他的象徵意義。

對於本族人而言,現在的嶺南祠堂更像是一個紐帶,它會把本族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帶著他們一起去追憶家族的興衰,傳承往日的文化沉澱,更讓他們共同的展望未來。

雲浮水東村 BY 尋找古村落

對於整個嶺南地區而言,它卻變成了一種名片。你可以在嶺南祠堂面前大聲地呼喊出「這就是嶺南!」,你也可以把它當作「人必歸族,族必有村,村必有祠」的嶺南美麗鄉村的村落符號。

而對於整個國家而言,在國潮席捲而來的當下,在傳承“祠堂文化”, 建設“文化祠堂”的浪潮中,嶺南祠堂是一種文化傳承與自信。

近年來,嶺南祠堂的保護利用得到重視。一些保存較好的祠堂建築被納入文物、歷史建築或歷史街區、古村落保護範圍內,有一定的資金支持。在祠堂利用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如將傳統祠堂改建為名人紀念館,或者作為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老年人活動中心,以及作為多種功能的複合體等。

《廣東文化遺產·祠堂卷》

在祠堂建設方面也有新進展。如廣東省文明辦規劃到2020年全省建成1500個文化祠堂;廣東省文化廳出版了《廣東文化遺產·祠堂卷》等。

然而,現今仍存在一些短板。如規劃相對滯後,對祠堂建築的原真性保護較弱,對祠堂的活化利用方式仍較單一,對嶺南祠堂歷史文化研究有待深化等。

目前,秉持著“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一理念,優晟文化將作為文化祠堂專業委員會的合作伙伴,在規劃先行的基礎上,發揮祠堂的文化功能,提升祠堂的教育與旅遊功能,著力在文化祠堂的建設風格,展示內容,活動樣式,模式機制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力爭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對祠堂進行活化利用,推動祠堂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參考:《珠江三角洲廣府民系祠堂建築研究》等

新縣誌,

優晟文化與羊晚集團生活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內容平臺

用全新視角帶你領略中國各個縣的風土人情,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


新縣誌


表親三代宗親萬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