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道什麼菜能證明你已經老了?

娛樂小練兒


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冬天經常吃的疙瘩秧,很多小夥伴應該沒吃過吧!小時候蔬菜單一,到了冬天更是見不到新鮮蔬菜,母親為了讓餐桌略顯豐盛些,就把夏天種的疙瘩醃製成鹹菜,把疙瘩秧洗淨涼幹,保存起來以供冬天食用,其做法也很簡單!

1、把涼乾的秧苗提前洗淨泡發

2、鍋中加水、八角、花椒、鹽,放入泡發的秧苗,煮上一個小時

3、煮好後在鍋內悶上一晚,以便入味

想吃時拿一盤切段只放老油拌勻即可,80後的我已好多年沒吃過了,很懷念呀?


宋宋69814813


先說一個不是菜的菜。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小時候窮,吃窩頭,冬天吃大白菜,到了春天,青黃不接,鹹菜也很稀缺。東跑西顛餓得快,拿個窩頭,兜裡揣塊鹽就出門了。當時還都是粗鹽,冰糖一樣,拿出來舔一舔,窩頭也好吃了。

還有一個菜,主要原材料是大蒜,兩頭蒜搗成泥,加入半碗醋,拿熟油一澆,刺啦一聲就得了。拌麵條,太奢侈了。

一般是就烙餅吃,大餅在柴鍋裡,滋滋響,翻個身,打個旋兒。兩面金黃,中間鼓泡,啪嗒一聲扔到條盤上。

四雙小手一齊上,撕開一張呲呲冒蒸汽的大餅,兩隻手倒一倒,不然能燙起泡。撕一塊兒餅,在蒜泥碗裡一攪,滴著醋汁塞到嘴裡嚼。那個香,別提多過癮了。母親從鍋邊直起腰,慢點吃,別燙著。我們一起點頭,哼哼著,說,嗯。

還有一道菜,印象很深。那些年,春天沒菜吃,不像現在,大棚裡什麼季節都能長出菜。

我大舅很早就開始在溫室裡種蘑菇,據說上面收了都出口。蘑菇傘被收走,鹽漬了裝到大桶裡。根剪掉,這個人家不要。大舅隔幾天就給我們送來一大盆。吃法很簡單,直接炒有點硬,一個蘑菇根撕成四條,拿水泡,然後放辣椒炒。真是不能太美妙,饅頭又不夠吃了。


何茶趣


如何用一道菜證明你還很年輕?

我想到了,有一種菜,我兒子兒媳很喜歡吃,每次有他們的朋友來我家做客,他們一定會賣這道菜,或者自己煮這道菜。我年輕時吃過,現在從來不吃了,是一道什麼吃呢?



那就是炒田螺,這道菜吃的時候,右手拿牙籤,左手拿來一個田螺,用牙籤挑去田螺閉,左手把田螺拿到嘴唇邊,用力吸吮,把田螺肉吸進嘴裡,吃起來很有味。把殼丟在桌上,一盤田螺吃下來,一桌子的田螺殼,耗去很大的吮吸的內勁。我現在一個都不願吃了,不單我其它像我這種年齡或者更老的都不願吃,可他們吃得去挺有勁,挺有味。



田螺的煮法也很麻煩,買來,要洗刷乾淨,要在盆裡或桶裡養幾天,反覆換水。炒之前要把每個田螺的螺頂用老虎鉗子夾掉,再反覆洗乾淨,焯水燙熟被用。要準備這些調料:八角、桂皮、花椒、石姜、香葉、蔥薑蒜、幹辣椒、生紅辣椒、料酒、生抽等。



起鍋,倒入食用油,等食用油燒熱後,倒入切好備用的蒜片、幹辣椒段、花椒、石姜、八角、桂皮翻炒出香味,再倒入田螺,開大火爆炒田螺,然後再倒入醬油、白砂糖、料酒、豆瓣醬、生抽各適量,翻炒均勻,接著再加入一碗水,蓋鍋蓋煮田螺15分鐘即可。時間到了以後打開蓋子,看到鍋裡的湯汁變少了很多,再倒入切好備用的蔥花、和切碎的紅尖椒再接著翻炒均勻即可裝盤。

注意,田螺別炒太久,久了田螺肉會變老,就不會有那麼嫩了。田螺裡面含有高蛋白、脂肪、鈣、鐵、磷、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還有利水消腫的效果。

田螺除了很難吮吸外,田螺長在水裡,寒溼性很重,不適合老年人食用。所以只有年輕人喜歡吃,老年人大都不愛吃。


三酉久


那個難得豬油撈飯的年代,食物,應該說是所有的物資都不豐富,而且要憑票購買。種類有糧票,魚票,肉票,煤票等等,用以對應購買相應的物品。

記得小學時,在學校搭個早餐,是除了錢以外,還要外搭糧票的,還要大約幾斤幾兩的,就像貨幣一樣分元角分。

就這樣的條件下,吃肉的機會是不多的。小時候,弟弟好久才能吃上一點臘腸,特別喜愛,特別盼望吃。大人們還取笑他長大後必需要娶個賣豬肉的,才能滿足這個願望了。

要是有了錢,有了糧票,就可以吃上豬肉了吧?噢,恐怕還不可以,你必須要很早去肉檔面前排隊,幸運的話,也許會買得到。不是因為有需求的人多,只是因為供應的太少。

就這樣,排到了。瘦豬肉卻不是受歡迎的,肥肉,尤其是豬板油才是最受歡迎的貨。大家都喜歡有油份,肥嘟嘟的東西。

家裡就有一笑話,說某天太婆買了冬瓜切成粒放在廚房,二叔他見了,歡天喜地地跑出來,宣告天下說:“今天有肥豬肉吃!”

而實際上每次幾乎也都是猴兒精的二叔才能把豬板油買到家。

豬肥肉,豬板油買回來了。太婆就會把它們熬成豬油。大約一個小時後,等肥肉呀或豬板油縮成小小的一塊,變得表面金黃的豬油渣,豬油就算熬好了。當然,再熬也可以,但那時豬油渣就會變焦發黑,豬油就不會是好看的白色了。

冬天熬出的豬油冷卻後,就會凝固變成又香又白的一塊。這時,只要準備白飯一碗,醬油適量,舀一小勺白白的豬油放在飯面,拌勻。

放一勺這樣的飯在嘴裡,又香又滑,不用配其他的菜,就這樣,就可以吃完一碗飯。剩下的豬油渣,都可以當一個菜。

在那樣的年代,的確是窮人家最愛的菜。

現在的豬油,恐怕已經用得很少了。如今,世人談脂肪、膽固醇色變,視豬油為洪水猛獸,連之前做中式點心,需用豬油的老婆餅,月餅什麼的,都創新改良用別的油代替了,更何況豬油撈飯了!



木子羅食記




我父母單位是每個月8號發工資,平時我家以吃蔬菜為主,難得見大的葷腥。到了週日休息,父親才會用配給的肉票去菜場排隊買回一點肉來,而且專挑肥肉多的買,因為肥肉可以熬油,香脆的油渣可以炒菜,也可以燒美味的豆腐湯。而少得可憐的一點精肉絲,我媽媽還要省著分幾天放在青菜中吃。到吃的時候父母都把那幾根珍貴的肉絲挾到弟弟和我的碗裡,他們說不喜歡吃肉,長大點後我才知道他們是省給孩子們吃。可即便如此,往往每個月到了3、4號我們家就青黃不接,不大有錢買蔬菜了,家裡只有蘿蔔乾和自家做的豆瓣醬了。



那時候,我媽就會從我家屋前一小塊空地裡摘幾根碧綠的米蔥,洗好切碎後放在碗裡,然後挖一小塊雪白的豬油,倒上醬油,撒一點白胡椒粉,用開水衝好,一大碗下飯的醬油湯就做好了。我們把香噴噴的醬油湯泡在米飯裡,三下五除二就一碗飯下了肚,吃的還很開心,絲毫沒覺得日子過得苦,因為周圍我的同學朋友們幾乎家家如此。



我媽為了不讓我們感覺家裡窮,產生自卑感,還專門為這碗醬油湯編了一個美好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有錢人出差到廣州去,跑到一個著名的菜館,看著菜單點了一道名菜叫青龍白玉湯,這菜價格也不便宜,可菜上桌後有錢人大吃一驚,因為他以為這道菜中的青龍是廣東人最喜歡的蛇湯,可服務員解釋說,飄浮在醬油湯上的兩根青蔥就是青龍,而白玉就是豬油。這碗價格不菲的醬油湯故事從此深入我和弟弟心裡,因為感覺有錢人花大錢下館子也就吃的和我們一樣,而我們不用掏錢就吃上了美味的醬油湯,可比那有錢人聰明多了,所以我們喝醬油湯喝的心裡還美滋滋的!

這道蔥花醬油湯,是那個物質極其匱乏年代,很多人家沒錢買菜時不得已為之的標配,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並深深的留在我們腦海中,以至我們現在回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還是記憶猶新!現在我們年紀大了,有時候葷菜吃膩了,還會做上一碗蔥花醬油湯換換口味,只是把葷油換成了麻油,那感覺真的很溫馨!


李自不言


我小的時候每逢暑假,同時也是我爸媽的暑假——因為他們會直接把我送到家在農村的姥姥家很長一段時間,而享受他們的二人世界去了。

於是我吃的東西基本可以延伸到我姥姥那個年代,區別是條件好點,能有好面饃吃。所以印象深刻的基本都是和麵相關的食物。

有一種食物我們經常吃,就是姥姥用平底鍋炕的洛饃。

洛饃不能太乾又不能太溼,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炒些菜或者夾蔥或者醬都可以。

這裡要說的是當我們沒有炒菜或者沒有蔥和醬,姥姥就有一種另外的做法:

那就是把洛饃撒上鹽和芝麻,炕至乾硬,這樣吃起來就很酥脆並且還有芝麻的香味。由於當時表兄弟多,家裡條件也不好,我們都是搶著吃。

時間過去二十多年,那酥脆鹹香的味道,現在還難以忘懷。


黃小米頻道


七零後的我雖然算不上老人,但我已經在改革的大潮中步入中年,有時也會懷念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記憶中的我當時雖然能勉強填飽肚子,但我們吃的主食也就是地瓜面(紅暑麵粉)煎餅和玉豆麵(玉米麵粉)餅子。平時幾乎不炒菜,就吃自已醃的夢卜頭子(醃蘿蔔)辣菜頭子(與蘿蔔相似的一種球莖菜)。有時遇到紅白喜事,或家裡蓋房子,最常吃的飯菜就是,油條熬韭菜雞蛋湯吃麥子面煎餅。油條是給幫忙的鄰居,好友,準備的早餐,剩下後再中午做湯菜用(我們那時家裡平時不會買油條吃的,因為經濟條件下允許),雞蛋是自家養的幾隻雞下蛋攢的(我那時過生日時,我娘也就給我煮兩個雞蛋做為生日禮物,真的不捨的吃!),麥子面煎餅也是專門烙的,我們平時吃是地瓜面的。

今天就跟大家介紹這道我兒時記憶中的美食,讓我再找回兒時的味道!






(所做飯菜量為二十人的量,數據由我母親所授)

主料:

雞蛋十五枚,韭菜一千克,油條一千克

配料:

肥肉三百克,鹽一百克,醬油一百克,清水三十斤,水發粉條二斤,蔥花一百克,薑絲三十克

製作:

一,將雞蛋打入小盆內攪勻備用。將韭菜摘洗乾淨切寸段備用。將油條撕成小塊備用。將肥肉切丁備用。

二,大鍋涮淨燒乾,放豬肥肉把油煎出,放蔥姜熗鍋,加入清水燒開,放粉條,醬油,鹽,加入油條,一手把盛雞蛋液的盆從高處緩緩倒入鍋內,一手拿勺子把鍋內的湯轉動。放入韭菜開鍋盛出。

三,每人一大碗油條雞蛋韭菜湯,再配上噴香的麥子煎餅那叫一個好吃!


大日照吃貨孫向上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侯吃的包子,我外公家那時養蠶,養母豬為副業,每次賣了蠶繭或是賣了小豬仔就會給我買一身衣服,趕場時就會給我買包子吃,那包子多少錢記不得了,只知道擺一盤包子,上面澆上紅辣椒油,那包子個頭很大,像現在的大饅頭那麼大;而當年小小的我,卻能吃六七個,那味道簡直了……

後來我外公生病去世,我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包子了。

好像有點跑題了,這不是經常吃的,只是我最難忘的,緬懷我那天堂的外公。


向林54


答:記得小時侯,隊裡搞憶苦思甜,一年中吃一兩次糠煮菜。

糠煮菜的原料就是米糠、白菜與水放在一起用火煮熟,食之。這種食品本是餵豬用的,卻用來搞憶苦思甜。

那時隊裡煮幾大鍋,男女老少聚到一起,歡聲笑語,吃多少自己舀,我與幾個發小一起也舀了,吃了起來,湯還甜,菜也香,那米糠卻咽不下去,卡在喉嚨裡,乾咳,小夥伴們你笑我,我笑你,說這個嘴巴上沾了糠,像豬,那個XⅩ吃飽了在吐,我實在吃不下去,又把大半碗仍然倒在鍋裡,餓著肚子,與小夥伴們你追我趕,捉迷藏又玩了起來,……

歲月如梭,想起仍歷歷在目。





黃羅漢


至今一到春天我就想念家鄉的榆錢,也不知道想念的是這碗菜,還是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