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說作家經常喜歡用靖王?

筷樂1生


在許多歷史架空的小說中,靖王是經常出現的一個角色,但其實“靖王”這個封號在真實的歷史上非常少見,幾乎沒有。

(《琅琊榜》中的靖王蕭景琰)

(《慶餘年》中的靖王世子)

在漢字中“靖”算是一個比較美好的字,有安靜、平定、恭敬的意思。舉幾個例子,例如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宋欽宗的年號叫“靖康”,取義安定康寧的意思。而供奉日本戰犯的罪惡之地靖國神社,其原名東京招魂社,到1879年改為靖國神社,而“靖國”也是取安定國家的意思。

還有明成祖朱棣在起兵造反時,打出的口號為“靖難”,這場戰爭也被叫做“靖難之役”,其中“靖難”的意思是平定叛亂(因為朱棣表示皇帝內部有亂臣賊子,自己要替皇帝清君側)。

另外“靖”還經常出現在諡號中。

在諡號中,“靖”的含義有:柔德安眾、恭己鮮言、寬樂令終、柔德教眾、柔直考終、虛己鮮言、緝熙宥密、式典安民、仁敬鮮言、慎以處位、政刑不擾、綱紀肅布、厚德安貞、律身恭簡、以德安眾。不過大體而言,諡號中的“靖”主要是指恭敬,是諡號中常用的字。

例如劉備的宗族中山王劉勝,其死後的諡號就是“靖”,後世稱中山靖王,劉備也常常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還有三國時期魏國重臣陳群死後的諡號也是“靖”。明朝時期,明仁宗的次子鄭王朱瞻埈的諡號也是“靖”。

除了單獨作為諡號以外,“靖”字還可以與其他字組合當諡號,例如陶淵明的諡號就是“靖節”。

(劉備逢人便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其祖先是中山王劉勝,“靖”是劉勝去世後的諡號,他的封號是中山王)

總的來說,“靖”在大多數情況下的意思就是安靜、平定和恭敬,算是一個不錯的字,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人的名字中有“靖”字,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名人的名字中帶“靖”,例如初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大將李靖。


雖然“靖”這個字含義不錯,但是歷史上幾乎沒有“靖王”這個封號,只有南宋時期有個靖王叫趙勳,這好像是唯一的一個靖王,除此以外就再無其他靖王了。

除了清朝以外,古代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封號一般都是使用古國名或郡縣地名,其中親王藩王是使用古國名,郡王則是郡縣地名。

以明朝為例,明代親王基本上都是古國名,例如秦王、晉王、燕王、楚王、周王、韓王等等,俗稱“一字王”。而各個親王之下的郡王則是以本封國內的郡縣為名,例如大明楚王下面就有巴陵郡王、永安郡王、江夏郡王、壽昌郡王等等,俗稱“二字王”。

從古代王爵的封號中可以看出,古代親王郡王的封號基本都是古國名和郡縣名,而“靖”這個字從來沒有當過國號,親王一般不用這個字。至於郡王,郡王通常都以郡縣為名,漢族王朝的郡王封號都是兩個字,沒有一個字的郡王。

不過到了明朝末年,隨著宗室封王者越來越多,古國名不夠用了,於是只能用一些美好的字來作為封號,例如萬曆皇帝第三子朱常洵的封號就是福王。

而到了清朝,清朝直接廢除了漢家王朝的封藩制度,連名義上的藩國也沒有了,全部改用溢美之字當封號。例如清初的禮親王代善、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此外還有雍親王胤禛(雍正皇帝)、寶親王弘曆(乾隆皇帝)、嘉親王永琰(嘉慶皇帝)、智親王旻寧(道光皇帝)。

但是在清朝的眾多封號中,就是沒有靖親王,不僅沒有靖親王,靖郡王也沒有。至於今天小說中為啥總是愛出現靖王?我估計是因為靖王的封號比較好聽,類似於蘭陵王,非常雅緻,而且靖王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對應的人物,可以給作者留下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才靖王疊出。


千佛山車神


在小說中給角色定為“靖王”或許是個“美麗的錯誤”。

首先,“靖”這個字的本意是安定、平定,又可以引申為謙恭、恭敬的意思。所以“靖王”給人感覺代表國家安定,邊境戰事平息,或者這個王爺與世無爭、謙恭守禮,無論是真實歷史、還是架空歷史,給人感覺都毫無違和感,所以在小說中常見“靖王”的身影,比如《琅琊榜》中的靖王蕭景琰,《慶餘年》中的靖王世子李弘成。

可是,真實的歷史中很少見到“活著的”靖王。

比如歷史上最著名的“中山靖王”劉勝,因為子嗣眾多,生了120多個兒子而聞名。劉備起家也自稱是他的後代。可是假如當面稱呼他為“靖王”,估計他臉色不會好看,

因為他於前元三年受封“中山王”,死後諡號為“靖”,因此後世書中稱他為“中山靖王”。

那麼,古代封王一般都以什麼為封號呢?

從先秦到明代,一般對王爺的封號都以地名為主,等級高一點就封齊楚燕韓趙等戰國時出名的國家,差一點也是吳越等小一點的國家。這樣以一個字為封號的王是“單字王”。比此等級再低一些的,以郡縣為封號,如中山王、北海王等,是“雙字王”。王爺死後有諡號,在史書中就稱其

“封號-諡號-王”

到清代有點小變化,清代淡化了王爺封號的地名性質,而以讚美品行的字來作為封號,如恭親王、怡親王等。但以目前查到的資料,尚未見到以“靖”封王的。雖然順治的第七個兒子被記為“純靖親王隆禧”,而他生前也只是純親王,靖字依然是諡號。

當然,既然是小說就允許虛構,更何況有些還在架空的歷史背景中,就沒有必要按古代的封號制度來苛求。單從字面來看,“靖”的意思“安定”還是很適合封王的。

#頭條公開課繁星計劃#

(我是弦小閒,我很努力,請多多支持,點贊關注我吧~)


曉閒讀書


靖,本意為安定,作使動用,表示平定、使安定。又指恭敬、和善、細小、安靜。

歷史上的靖王

但是“靖”在古代的封號當中並不常用,在兩部電視劇中都出現靖王可能就只是一個巧合吧。在中國的古代歷史當中知名的靖王大概就只有下面兩位: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

為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劉勝受封中山王,,諡號靖,史稱中山靖王。他也是劉備經常宣稱的中山靖王之後的那位中山靖王。不過這位中山靖王有120個兒子,劉備可能是他龐大後世子孫中的一個吧。

南宋靖王趙勳

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趙昚的六弟,也是最小的弟弟,封為靖王時年僅17,渴望收復中原失地,建功立業。為岳飛樹立了一個功德碑,和辛棄疾為忘年交,推薦他入朝為官。



中國古代的封號

中國古代帶封號常分為兩種:

1.一字王封號

漢代至明代的秦王封號一般來源於春秋的國名,以“秦、晉、齊、楚”四個春秋時期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的封號最為尊貴,例如唐太宗就曾經被封為秦王。接下來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為次一等;

在唐代也會把等地的名字作為封號,比如肅王,得名於肅州:相王,得名於相州。

在宋朝的時候還會以端王、賢王、瑞王、康王等吉祥詞作為封號。

2.二字王封號

二個字一般為君王的封號,一般來源於自己的風笛,比如前面說到的中山王,還有常山王,長沙王等。


天天速讀


靖王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小說給人取名而已,有一些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慶餘年沒看,但是琅琊榜裡的靖王蕭景琰是劇中一個很孤獨的角色,在我們為梅長蘇提心吊膽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忽視蕭景琰,其實他也正在被一個人深深的虐著,那就是他少年時最愛的夥伴林殊。

到底是什麼樣的痛苦,才能讓一個飽經沙場的靖王三番五次的流淚,還不是實在撐不住內心湧動的悲傷嗎?最後重情義的靖王在得知真相後對他也沒有怪過一分,而是把痛苦和罪責都攔在自己身上,怪自己怎麼會認不出,趴在母親膝蓋上痛哭。


逸卿醬


才兩個就說人家喜歡用,那歷史上歷朝歷代那麼多晉王,魏王,秦王,楚王,你不問問人家為什麼喜歡用?[摳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