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來不給他去世了二十多年的親人掃墓的人,是沒親情嗎?

生活沒煩惱


一個從來不去他去世了二十年的親人掃墓的人,是最有親情的人。其他概念不說,我只單一而論。因為,這個人難以接受親人故去的事實。他一直期盼著,在夢中、在醉中、在回憶中……

他有種忌諱,不願接近親人的墓地。一直在理想與回顧翹望裡。

附詩一首,聊以自慰。與諸君共勉。

南北山頭多墓田,淸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一一[宋]高翥《淸明》

盤龍山下舊桑林,寂夜淸輝灑空靈。

綠葉吸髓依地肺,黃泥沾骨見魂心。

新人到處藍磷閃,舊鬼飄時恨血靑。

野矌蕭然無盡際,年年風雨有原因。

一一桑 林(閬水漁民白溪釣)



白溪釣客


絕對不是的,因為我媽媽就從來不給我外公外婆掃墓,媽媽表面看起來很堅強,其實心裡面很脆弱!

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當年外公外婆年老的時候,媽媽就對外公外婆說,我以後不上墳,不掃墓的,這些事情都交給你的女婿和你的外孫吧!你有事給我託夢!

因為我外婆40歲才有了我媽媽,獨女!外公倒是很喜歡掃墓的,外公也說過,等他百年怕是沒人給他掃墓咯!

外公外婆去世後,我媽真的一次沒去過掃墓,都是爸爸帶著我們兄弟姐妹4個去掃墓的!

如今爸爸媽媽都已70,沒力氣爬山了,我們家在海拔500多的山上,外公外婆葬在山上,一直以來都是我大哥去掃墓的,現如今大哥也癌症去世了,我也有幾年沒有去給外公外婆掃墓了!我只知道山在那,但忘了外公外婆的墳哪裡了!,,,

可能大家都覺得我和媽媽一樣那麼絕情,無家庭觀,不是的,我們自己心裡明白,有的時候確實是身不由己,而且時過境遷了!逝者已矣!我們還在世的,就過好自己的日子!

曾經多少個夜晚,夢見大哥給我託夢,我也是泣不成聲!但大哥沒了,就是沒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生離死別!

活著,我們就過活著的樣子,不負時光,不負自己!足矣!


小愉愉cc


親情是藏在心裡的,不是每年給親人掃一次墓就變成有情人了。

我最看不慣那些生前不孝,死後哭倒的某些人,親人活著時,也沒見他們怎麼樣,反而死後各種各樣的作,讓人覺得太虛太假,他們不是發自內心地去祭奠親人,而是搞個形式,好讓周圍的人知道他有多孝順,多重情似的。

我有一朋友,有一年清明時節,他們去墓地看公公婆婆,她的大姑姐非讓大家跪地磕頭,一起哭泣,然後用手機拍下來,發到網上,朋友說,本來公婆很好,去那個地方,觸景生情,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可大姑姐越是這樣,反而只感覺氣憤,真是什麼人都有。

每年清明節,去親人墳上掃墓,寄託一下哀思理所應當,但是,那些由於各種原因沒給親人上墳的人,也並非都是冷酷無情,誰的親人誰不愛,誰的父母誰不疼!

請大家不要道德綁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親情。


清風秋月


近日聽聞了一個"趣聞":

某人長年在外打工,家鄉也已經沒有了親人,因此極少回鄉。

這不,清明將至,這人早已在電腦中拷好了先人的遺像,點上枝煙,倒一杯酒,放到電腦前為先人"祭掃"。

趣聞中透著的,是飄泊人生的無奈,還有沒有了根的茫然。很多人雖然還有著鄉土情結,還想要少小離家老大回,但從心底其實都知道,那個夢裡的家鄉是回不去了的。

我們這一代八零末九零初的中專生,大都是當年苦讀寒窗,拼了命掙了個城市戶口,卻沒想到工作沒幾年就成了失業人員。鄉下承包地沒了,城裡單位沒了,大多還十數年後才在城裡買個蝸居。好些人檔案不知道在哪了,戶口掛在了派出所。小市民我更悲催,在單位上交了三年,留職停薪又交了五年的養老保險,勞保局裡一毛錢也沒有,找誰講理去???

一但父母過世,鄉下沒田沒地啥也沒,回去掛個清明還得麻煩遠房親戚管個飯。年深月久,誰又還願意千里迢迢地跑回去憑悼?

自己沒有了根,就老想著下一代長成參天大樹,自己做他們的根。若不然,我們拼了命做房奴,拼了命伺候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又是為什麼呢!

如果只圖個衣食溫飽,安然終老,早想法子趁著家裡老人還在,把房子修成永備工事,庭院什麼的都弄好了,安心繼承了就行,好歹這房子還是可以繼承的不是?這樣不也算是勉強還能老大回了嗎?


小市民的茶餘飯後


給親人掃墓,一是為了祭奠和緬懷老人,二是為了看看他們的墳墓是否需要修復,三是給他們上些紙錢,讓他們在那邊的生活過的更好。紀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是孝敬老人,尊敬祖先的表現。

如果親自己的親人死了20多年了,他都不去上墳的話,不管什麼原因,這都不是一個後人所應有的態度,是一種不孝的表現。

我的父母去世已經有20來年了,我們是堅持每年要上兩次墳的。因為外公外婆對我們很好,他們也只有我母親一個女兒。去為外公外婆掃墓,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科目。他們生養了我的母親,我們代表母親去感恩他們,也是我們做晚輩的應盡的孝道。

作為一個後人,如果20多年都不給自己的親人掃墓,這不但是不孝,而且還有點大逆不道。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不,不是這樣的。

不是絕情,反而是太重情。

雖然已經多年,可依然接受不了已離去的事實,依然無法面對失去的痛。

所以,只好自欺欺人,當親人還在,就生活在那裡,只是不常見面而已。

可是,那一切,那音容,那笑貌永遠都在,在心裡,在夢裡,在偶爾的恍惚間。

雖已過去多年,但還是從不跟人談起,也不願人提起,不談不提心就不會揪著痛,不談不提就會忘記已失去,就不會常常淚流滿面卻無法表達心中傷痛!

因為這樣,不去掃墓,一次都沒有去過。

只要不看見,不面對,就永遠都在,永遠話著!

我不孝嗎?

不,我是無法面對,無法接受!

也許沒人相信!

可我不需要人相信!

不寫了,心裡堵得慌!



凡塵狐仙


有些人活著不孝死了孝,其實就是為了讓別人看,也是心虛的表現,怕去世的親人找他算賬來,父母在世理應盡孝,這是中國的傳統,父母的偉大在於是他們給予了我們的生命,用一生的愛呵護著自己孩子。現代社會沒有了過去早請安,晚問安。但做為兒女的少讓父母操心,能為父母提供一個和諧相處的家庭氛圍是做兒女最好的盡孝方式。在他們能吃能動的時候,儘量滿足他們的需要,要知道父母存在的珍貴,當你失去他們的時候才知道珍惜悔之晚矣。


快樂人生203045443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情商低、親情感淡漠、做事極端這些是硬傷,不去上墳不敢還是不想兩論,不敢的:一是不敢面對自己,更是愧對先人,良心未泯;不想的:我更願意相信,先人生前他用自己的方式盡孝道了。

許是境界不同,於無人處誦經。

你二十多年只注意這點,對他有偏見一面之詞,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全部。


二丫旅行


就我瞭解到的我周圍的親戚,這樣的人老人活著的時候盡孝也少一些。


天上的蓮花555


親情是長在心底的,我的鄰居大姐一人伺候癱瘓老孃七年,送走老孃後,再沒去墓地,她講:不是送走了,是種在心裡了,不用到別處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