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宋安之


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而這個沒有止境又表現出是有階段性的。再者出生在帝王家,參與奪嫡往往身不由己。

比如一個乞丐的慾望就是一日三餐不愁,困了有床睡就滿足了;可一旦過上普通人的生活,時間長了,就想做個芝麻小官,就滿足了。可做久了芝麻小官就想往上爬……這樣一層層,直到頂端才算完,這個過程是沒有止境的。

如果用今天普通人的思維來看“九子奪嫡”就有點不理解。就是不奪嫡,做個親王是板上釘釘的事,而且沒有任何風險,為什麼冒著丟命的風險去爭奪那個皇位?!說白了,這只是今人的一廂情願。如果你是某個老總的孩子,你會痛快的去做個苦逼的工薪階層,而不是去盡力爭奪繼承父輩財產?

諸皇子紛紛奪嫡才符合人性,紛紛打退堂鼓才不正常。皇子們的出生已經決定他們天生就會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一些人奮鬥的終點卻只是他們的起點,一些進入仕途可以封侯拜相就已經很滿足了。而皇子們的起點已經是最頂端的王爵了,再往上只能是皇位了。

皇子們從小生活在宮禁之中,對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有著耳濡目染的切身體會,皇帝的一句話就可以改變許多人。那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對皇子們有著無限的魅力。

權力對每個人的吸引力超過任何東西,有人說權力是男性的春藥,女色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沒有幾個人可以抵得住權力的誘惑。所以皇位的爭奪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誰不願意掌握大量的資源,誰不願意控制別人的命運?!

清朝選立儲君歷來沒有嫡長子繼承製的慣例,皇太極和順治都不是長子。正是因為這個傳統,即使在康熙早早地把嫡子胤礽立為儲君的情況下,仍擋不住其他諸子對皇位不死心的“熱情”。

康熙本人對皇子相互傾軋也要負一定的責任;是他對太子胤礽的教育失當,再加上諸皇子都盯著太子犯錯,最終導致胤礽人格分裂,做出很多出格的事。因為胤礽在做太子前期,表現得很出色,很具有人君風度,頗得康熙重視和寵愛;那時諸皇子多數還沒成年,政治鬥爭不大。胤礽幾次廢立間接地告訴皇子們誰都有被立為儲君的機會,這要諸子皇位爭奪變得更加慘烈。

就是做個安樂王爺自己這麼做,別人可能不這麼想;

如果自己真的想做個安樂王爺,自己的其他兄弟坐上了皇位,如果他覺得你不安全威脅自己,那自己這個王爺可以做多久?!所以皇子們為了自己後路一定會爭奪皇位或者與人結盟,把盟友推上皇位。皇子們參與皇位爭奪是必然的事。內心想做個安樂王爺,條件也不允許。

站對了隊可以富貴終身,站錯了隊悽慘離世。老四胤禛的盟友胤祥富貴終身;而其他的諸皇子都沒有好下場;或許他們在參與奪嫡鬥爭的那刻,就已經看到總有一批人以失敗告終,悲慘離世。這或許就是命,普通人非常希望生在帝王家;而那些失敗的皇子想的是,來世莫生帝王家。參與奪嫡有時候會不知不覺的被捲進去,想逃也逃不掉,這是不以個人意志轉移的。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漢唐宋明清的皇子們奪嫡是他們一生的“必修課”,不只是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只有在皇子比較少的時候,比如明孝宗就朱厚照這麼一個兒子,那皇位肯定就是他的。

嫡長子繼承製的合理成分就在於當皇子較多,可以把政治鬥爭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至於要勝利者把自己的兄弟殺得七零八落才可以登上皇位。


過去即歷史


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麼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今天,我們就單說九子奪嫡,康熙帝的這些皇子們究竟是怎麼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王爺不做,非要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

一、

我們首先講講清朝的王爺們,到底逍遙不逍遙?

清朝不同於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爺們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脅。參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風華》,漢王為什麼死也不肯離開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

當然,電視劇是戲說,真正的皇權社會,由不得你不願意,只要到了歲數,必須離開京城去就藩。沒有聖旨,就算親孃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著,不得擅自進京,錢是不少,但是政治權力,幾乎為零。

至於這些王爺們有無可能繼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禎帝。前一任皇帝無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繼承人還在就藩地鬥蛐蛐呢,“咣噹”一下,皇冠砸頭上了。

就算這樣的好事輪不到自己頭上,當個閒散王爺還是可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福王朱常洵,當年離京到河南洛陽就藩,萬曆皇上一次性就賞賜良田四萬傾,連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還有鹽稅、茶稅、亂七八糟的稅收,均歸朱常洵。

不過也把他養成了碩鼠,甚至於民間傳聞洛陽富於皇宮,據說洛陽被李自成攻陷後,福王朱常洵連同幾頭鹿放在一起煮熟,眾人分吃“福祿宴”。

當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時,正趕上大明朝內憂外患之計,沒能落得個好下場。但明朝的王爺們對於清朝的王爺們來說,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也算是逍遙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爺們就要苦逼得多,或許是他們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規矩:

"不賜土,不臨民,不加郡國!"

當然,也不能離京, 雖然有些王爺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但是經濟收入主要靠朝廷發放,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祿越高;二是職務,職務越高,俸祿越高;三是朝廷賞賜的莊園、礦山、鋪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額外收入,比如節日賞賜、屬下孝敬、職場潛規則等。

貌似收入不錯,實際上開銷更大,我們熟悉的《雍正王朝》劇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為府上的開銷過大,而不得不借國庫銀子。

也就是說,清朝這些王爺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如果不能勤儉持家,維持生計都成問題。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爺們,爵位並不是百分百繼承的,而是遞降的。這個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簡單地講,比如皇上封了一個親王,親王的兒子,只有一個可以繼承為郡王,後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往下傳不了幾代,先是妾的兒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後側室的兒子也沒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說的繼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狀態下,因為王爺們的兒子們還需要考試的。考試內容包括翻譯、騎射、布射,只有考到全優才能獲得應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親王,自己也撈不到爵位。

三、

第三點,康熙帝的兒子都封王了嗎?

在《雍正王朝》中熱河八大山莊被圍事件發生後,康熙帝一口氣封了四個親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實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視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週歲就被立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誠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對老八胤禩不待見,也完全在於他是系辛者庫女所生,所以康熙朝連個郡王都沒獲封。而看起來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為郭郡王了,這也是老八胤禩拉攏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眾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親王,為和碩親王,沒有參與奪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多羅淳郡王,也沒有參與奪嫡。

其他參與奪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碩誠親王、老四雍親王、老十敦郡王,其餘都沒有封王。

而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為魘鎮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廢。

而康熙帝一共有幾十個兒子,沒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後來的奪嫡熱門人選老八胤禩,也不過被封為貝勒。他的廉親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後,為了穩定人心,才封的。

這麼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祿必然就低,生母那邊,也就是姥姥姥爺那邊勢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遙自在也難。

更重要的在於,下一任皇上怎麼看待他們,如果自己親爹這裡混不上個王,提前押寶一個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過要冒很大的風險。顯然這一點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錯了寶,最後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個慘。

四、

實際上,九子奪嫡不過是說書先生的噱頭罷了,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真的爭得死去活來。

因為關鍵不在於“奪”這個字,而在於“嫡”這個字,而這個“嫡”,關鍵要看從誰的肚子裡鑽出來。這玩意不是你長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奪了,而是在你還是小蝌蚪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並不是皇子們出了問題,而是皇上出了問題,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奪,頂多四個。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兩次被廢,並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在於康熙帝希望他做什麼。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為嘉靖帝只有這麼一個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廢了多少遍了。

而真實的歷史,也不過如此!

人歲數大了以後,莫說是皇上了,就是我們自己,也會覺得子女們都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這點遺產。歷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來的,也只有英國的威爾士親王查爾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權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權力,不同於嘉靖帝,康熙帝是決不允許在自己的朝廷出現另一個小朝廷的。顯然那些過早押寶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擁護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盤上跑馬圈地,這一任皇帝就會擔心自己的安危,畢竟能擋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過一個行為聯想出太子要刺殺自己嗎?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

五、

眼看著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會怎麼想?

當然得為未來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會駕崩,駕崩之後的皇帝會怎麼對自己?

既然無法預測到,但總有歷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幹了些什麼:

努爾哈赤作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爭奪來的,不是老爹傳下來的。到了皇太極即位,那就不一樣了,努爾哈赤封的四大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給皇太極的代善,其餘三個沒有一個好下場。

不僅對兄弟如此,對自己的小媽,也就是多爾袞的親孃,努爾哈赤大福晉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這個仇多爾袞算是記下了,一直在韜光隱晦,等皇太極一死,不僅睡了他兒媳婦,豪格的老婆,據說連孝莊皇太后都差點搭進去。

順治帝是眼巴巴地看著這一切啊,傳說他出家當了和尚,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當然,豪格也罷,多爾袞也罷,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尤其後者,死後也不安靜,被挫骨揚灰了。

康熙帝即位總要好多了吧,畢竟他兄弟少,而且都還在吃奶的年紀就跟皇位錯開了,沒有滅他們的必要。但是順治帝留下的顧命四大臣就不妙了,這四人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個故事想必大家也聽爛了。

索尼算是幸運的,不過父債子還,他兒孫就沒這福氣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廢的同時,四大輔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廢,其餘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們要奪嫡,而是康熙帝這個老爹逼著他們去奪。

嫡子被廢了,剩下的皇子誰怕誰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實力嗎?

不爭的話,萬一哪一天看我不順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趕上他娘跟我娘爭過寵,得,沒跑了。趁著還能一搏,索性就賭一把吧,就這樣,剩下的幾個皇子迅速結黨,向皇位進軍。

康熙帝還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後必然會衝兄弟下手,這已經成了他們家的傳統了。於是留下了聖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囑咐拋到九霄雲外了。

但還算仁慈,最起碼,你們的老婆還是你們的老婆,你們的老孃,還是你們的老孃,不過是圈禁到鬱鬱而終,總比真刀真槍上強得多。

倒是他兒子,弘曆這小子當上皇帝之後,對兄弟已經沒興趣了,對死去的老子倒是興趣十足。把他爹費盡心思弄出來的辯白書《大義覺迷錄》,硬是給禁了。還把老爹指定的全國宣講人曾靜,給凌遲了。

由此可知,別說是王爺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後,都有可能被兒子坑,哪裡有逍遙自在一說?


楊角風發作


所謂九子奪位,並非九個都爭當皇帝,其實想混吃混喝的挺多,老九老十就是混吃混喝,但你知道,混吃混喝也免不了站個隊,

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老三刀兵不行,老四老八老十四,最有實力,其他人都是站隊吃喝混飯,

老十鬧事是碗裡沒肉兜裡沒錢花,誰給他錢花能讓他混吃混喝他就跟誰混,

老八有錢,老四鐵面,混飯當然認八哥,

哈哈哈。

問題是一打仗,國家缺錢,不好混了。


星輝650


這話說的,但凡能混吃等死,誰願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奪嫡)?王爺的爵位它不香嗎?所以這個問題在無形中已經侮辱了這些奪嫡王爺們的智商。

作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閃光點不僅僅在於平三藩、擊敗沙俄噶爾丹等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其高素質的子孫也一度令康熙志得意滿。

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尤其是帝王家。雖然康熙的兒子們普遍優秀,但能夠繼承江山的只能有一個,這就產生了狼多肉少的問題。

在長達2000多年的專制王朝時代,帝王為保證江山永固,以及權力的平穩交接,創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一有效的皇位傳續制度。

但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王朝,以漁獵起家,本身就和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漢家王朝不同。為了部落的繁榮強大,漁獵民族權力更迭從來都是“選賢”而不是“選親”,也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這樣的方式無疑有利於部落的壯大,但當清朝奪取了天下,部落一躍成為一個帝國,那麼這種傳承方式必然就無法落伍了。

但清朝並未作出與時俱進的改變,事實上縱觀清朝12帝,唯一遵守嫡長子繼承製繼位的皇帝只有一個,那就是道光皇帝。除此之外,統治者選擇繼承人,從來都是所謂的“能者居之”。

這種局面在康熙一朝尤為突出。

“九子奪嫡”局面的出現,除了其皇子素質普遍突出,清朝開國不久元勳家族勢力強大等因素,根本原因在於康熙一朝的太子太不成器。而太子的不成器,根源在於康熙的溺愛。

也就是說,“九子奪嫡”局面的出現,康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康熙和赫舍裡,即輔政四大臣索尼的孫女的愛情結晶,太子胤礽從降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大清帝國的皇太子。因為赫舍裡在生產時難產而死,康熙在胤礽身上付出了太多的感情。

但正因為這樣的溺愛,加上從小長在深宮的環境,造就了胤礽囂張跋扈、暴戾恣睢的行事作風。

面對這樣的局面,康熙不僅沒有怪罪胤礽,反而嚴厲懲罰教育胤礽的帝師,這種言傳身教讓胤礽越發囂張跋扈。

一直以來,作為少數民族皇帝,康熙一直在為如何穩固統治殫精竭慮,除了征戰四方,降服蒙古,康熙為坐穩江山,對漢人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打壓,這種打壓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剝奪所謂的“道統”,使漢人官僚失去了利用道統對抗皇權的資本,於是清朝沒有了諍臣,以奴才為榮。

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多次舉行所謂的儒學辯論,以皇權否定儒家思想,迫使儒生思想臣服,進而達到壓制漢文化的目的。而懲罰胤礽的帝師就有這樣的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時刻保持滿人的高高在上。

然而康熙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胤礽心裡沒有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沒有了長幼有序的基本倫理綱常,自己也將成為受害者。

果不其然,由於康熙在位時間空前絕後,所以胤礽不止一次地表現出等待的不耐煩,這種不滿情緒的宣洩最終令大失所望的康熙選擇了廢太子。

而此舉就是“九子奪嫡”的直接導火索。

和明朝“王爺不許進京”不同,充分吸取明朝教訓的清朝要求“王爺不許出京”,這雖然使清朝王爺無法像明朝王爺那樣逍遙快活,但卻因為靠近皇權,有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這是九子奪嫡的重要基礎。

看到諸皇子的蠢蠢欲動,康熙更加傷心了,加上廢太子確實衝動,自己對胤礽還是偏愛有加,於是僅僅一年後,康熙再度將胤礽立為太子,“九子奪嫡”風波平息。

但胤礽實在太不成器,其囂張跋扈比之前更甚,這讓康熙徹底傷透了心。面對這個爛泥扶不上牆的太子,康熙終於在3年後下定了二廢太子的決心,從此太子的政治生涯宣告終結,“九子奪嫡”也正式進入高潮。

可以說,正是因為太子之位的空缺,才有了愈演愈烈的“九子奪嫡”,因為每個皇子都有希望。而因為諸皇子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可謂機關算盡,無所不用其極,所以這導致所有人都害怕其對手繼位後對自己的報復和打壓,所以這在客觀上又加劇了九子奪嫡的慘烈程度。

而作為大清最高統治者的康熙,看著自己的兒子們你死我活,想必是惆悵和鬱悶的,但教育失敗的康熙沒有辦法,只能在激烈的鬥爭中靜靜等待死亡的到來。

而在康熙晚年,雍親王胤禛兒子弘曆的出現,令康熙一度非常欣慰,這也成為胤禛最終能成功問鼎皇位的重要原因。

應該說,對權力的渴望以及懼怕被對手清算的畏懼,是導致“九子奪嫡”的主要原因。而當四皇子胤禛終於成功登記後,吸取“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

制度,即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後提前寫好繼承人,從此“九子奪嫡”奇觀不再,清朝雖然沒有真正移植嫡長子繼承製,但皇位交接更為平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康熙的兒子難當,不是一般地難當,太難了,下面看看怎麼個難法。

先看看封建王朝,別說王爺,就是想做個無憂無慮的草民,也難。為什麼?封建王朝靠的就是人剝削人,一般從皇太后開始,真是人上人,皇上他媽,除了江山女人,啥不得她先來,有時江山也先她看看,掌兩下舵。接著是皇上,他相中的女人,全天下人得讓賢,王爺算什麼。之後是縱橫交錯層層下來直到草民這,誰能無憂無慮?人人無所不用其極,男人,有幾個不想成為一代天驕的。不過,相對比較而言,清廷的王爺,整好了,也成,但真正個無憂無慮太難了,如乾隆爺的五弟弘晝,一整就得來個活出喪,用以表示,無心帝王事,等等來自黑,但這個不易呀,得老咒自己死。

接下來看看康熙老爸的兒子們

參與皇位爭奪的主要有九位,但他兒子不是9個,康熙皇帝兒女眾多,有記錄可查地皇子全算上35位,公主20位,總數55,清朝帝王兒女總數之大哥大。

55位中得先減去21,為什麼?三歲前離世的,兒子12,女兒9。這21位無福之人先後早逝,封號都沒混上。可真夠康熙皇上喝一壺地了。但是還得減,最後長到18歲以上的兒女只有27位,雍正皇帝面上是老四,是兒子中第四個成年人,實際上連哥帶姐,雍正皇帝是老十七。常說的康熙王朝九子奪嫡,是指康熙帝35個兒子中,能拿事的成年的九位皇子,他們是:

第一位

老八(都按兒女總數排序)當時稱為皇長子胤褆,實際上在哥姐中排行第八。母親惠妃納喇氏,最終被康熙帝終身圈禁。

第二位

老十二胤礽,出生就厲害了,他媽是赫舍裡,是皇后,只可惜母子二人,生胤礽時皇后難產去世,胤礽直接被康熙封為皇太子,大清第一位太子誕生,此時他哥胤褆2歲,他倆中間還有2女一男,所以胤礽太子是老十二。後來卻兩度被廢,終被廢黜終身圈禁。

太子兩度被廢,最終廢黜圈禁,這是康熙王朝九子奪嫡的主要原因。

第三位

再看看老十六胤祉,當時叫三爺,三皇子。母親是榮妃馬佳氏。後被他弟雍正圈禁當年至死。

第四位

老十七胤禛,即康熙帝最終的接班人,當時叫四爺,皇四子。母親是孝恭仁皇后,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

第五位

老二十三胤襈,就是八爺,比雍正小不到3歲。母親是良妃衛氏。胤襈被雍正除了宗籍,死於圈禁中。

第六位

老二十六胤禟,九爺,比雍正小不到5歲,母親宜妃,被雍正除了宗籍,死於押解途中。

第七位

老二十八胤䄉,十爺,母親是溫僖貴妃鈕鈷祿氏,代遇好些,囚禁,沒除籍,後被乾隆釋放,59病逝。

第八位

老三十五胤祥,十三爺,母親是皇貴妃章佳氏,他很特別,被雍正封為親王,世襲罔替,又叫鐵帽子王,啥意思?世代相傳不絕,非世襲罔替的王隔代遞減爵位。他跟雍正四哥好,為人丈義,可惜,扶四哥上位後只活了8年。九子中唯一算善終的一位。

最後一位,第九位

老三十七胤禎,為避雍正名諱後改為胤禵。就是十四爺,和雍正帝同父同母,親哥倆,但不和。比雍正小不到10歲。乾隆第20年才去世。

當時還有七個皇子可參與進來呢,但都拿不起來了,就不提了。

上述九位,年齡相差不大,1到10歲之間,雍正上位時間是1722年11月13日,年齡是44歲。當時九王,最小的都34歲了,太子兩度被廢,什麼概念,都是生龍活虎寶貝一樣生存下來的皇子,都可能是皇位繼承人,不爭是最好地爭,誰不懂?加上皇親國戚和大臣們的參與,想退出都沒路。還想當無憂無慮的王爺,你說說是不是難於上青天!


地水火風432


有很多電視劇中也都有爭奪皇位的戲碼,雖然其中的一些理由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編撰的,但是有一些理由也確實能用在康熙的“九子奪嫡上”。

1、被逼無奈奪皇位

先舉個例子,康熙的三兒子三阿哥胤祉,其實他奪皇位的心思並不重,也是自己主動退出皇位爭奪戰的,可是在雍正上位他受到的待遇並不好。雍正繼位以後胤祉就被派去守皇陵“盡孝”,而後又被一貶再貶,最後是削掉爵位囚禁到死。

有時做王爺挺好的,就怕是連王爺也不能好好做。而且在清朝王爺的待遇不是想明朝一樣做藩王,有自己的地盤,清朝的王爺都是留在京城行動是被受到一定的制約的,清朝王爺爵位的等級還和自己母親的身份的高低有很大關係,母親身份低的可能連個爵位都沒有。所有爭奪皇位有時都是被逼的。

2、權力的誘惑

身在帝王家,從小都在權力的薰陶下長大,對於權力的認知絕對是更高的,在清朝是沒有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也就是有隻要有能力且得到皇帝的賞識都是有機會被當作皇位繼承人來培養的,也正是這樣加上皇權的誘惑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抵擋得了的,大阿哥、八阿哥就是這樣走上奪權之路的。

3、其實沒有“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的說法是後世捏造的說法,其實當時只有太子、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在爭奪皇位,其它的幾位皇子都是在扮演著“吶喊助威”的角色,他們沒有心當皇帝,但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也必須站好隊。


不羈de汪


很高興能回答樓主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奪嫡”小編略有這些見解。還望能和大家一起溝通交流。

“九子奪嫡”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它的出現直接改變了王朝的立儲方式!同時它也讓晚年的千古一帝—康熙徹底感受到心力交瘁!

歷代帝王家的都因“儲君”問題而造成血流成河,甚至民不聊生。康熙大帝也未曾避免這個千古難題。

說起"奪嫡"之前我們不能不提一個人就是一週歲就成為太子的胤礽。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是清朝以及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其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胤礽一直都是康熙非常欣賞的一位皇子。因其母難產去世,康熙親自承擔撫養皇后遺孤重任。

為其親賜宮殿"毓慶宮",特意修繕讀書的地方"文華殿 ",後又讓其在暢春園讀書,康熙北戰噶爾丹時多次讓他奉旨監國處理軍國政事。雖只有太子之名但早行帝王之事。但其後的日子做了許多讓康熙不滿之事所以經歷了兩廢兩立之後便從此囚禁於紫禁城鹹安宮。

因為太子的廢黜和太子位的長時間空缺。那權利的頂峰可以掌控全國的大權。所以便讓其他皇子們早已蠢蠢欲動的心開始了行動起來。隨後便出現了:

大爺黨

直郡王胤禔、納蘭明珠、餘國柱、佛倫”

太子黨

太子胤礽、索額圖、格爾芬、阿爾吉善、蘇爾特等”

三爺黨

誠親王胤祉、陳夢雷、李紱 ”

“四爺黨

雍親王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等”

八爺黨/十四爺黨

多羅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敦郡王胤誐,十四阿哥撫遠大將軍胤禵,裕親王福全等”

“九子奪嫡”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是最後以四爺黨雍正勝出,這才有了史上最勤治的一位皇帝。


小房談史


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麼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今天,我們就單說九子奪嫡,康熙帝的這些皇子們究竟是怎麼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王爺不做,非要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

一、

我們首先講講清朝的王爺們,到底逍遙不逍遙?

清朝不同於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爺們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脅。參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風華》,漢王為什麼死也不肯離開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

當然,電視劇是戲說,真正的皇權社會,由不得你不願意,只要到了歲數,必須離開京城去就藩。沒有聖旨,就算親孃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著,不得擅自進京,錢是不少,但是政治權力,幾乎為零。

至於這些王爺們有無可能繼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禎帝。前一任皇帝無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繼承人還在就藩地鬥蛐蛐呢,“咣噹”一下,皇冠砸頭上了。

就算這樣的好事輪不到自己頭上,當個閒散王爺還是可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福王朱常洵,當年離京到河南洛陽就藩,萬曆皇上一次性就賞賜良田四萬傾,連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還有鹽稅、茶稅、亂七八糟的稅收,均歸朱常洵。

不過也把他養成了碩鼠,甚至於民間傳聞洛陽富於皇宮,據說洛陽被李自成攻陷後,福王朱常洵連同幾頭鹿放在一起煮熟,眾人分吃“福祿宴”。

當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時,正趕上大明朝內憂外患之計,沒能落得個好下場。但明朝的王爺們對於清朝的王爺們來說,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也算是逍遙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爺們就要苦逼得多,或許是他們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規矩:

"不賜土,不臨民,不加郡國!"

當然,也不能離京, 雖然有些王爺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但是經濟收入主要靠朝廷發放,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祿越高;二是職務,職務越高,俸祿越高;三是朝廷賞賜的莊園、礦山、鋪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額外收入,比如節日賞賜、屬下孝敬、職場潛規則等。

貌似收入不錯,實際上開銷更大,我們熟悉的《雍正王朝》劇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為府上的開銷過大,而不得不借國庫銀子。


我似潘安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在《康熙大帝》中,九子奪嫡的大戲上演得如火如荼,確實到了圖窮匕見的地步。也令康熙非常的憤怒和無奈。之所以九個皇子對皇位逐鹿,是因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太誘人當然令人心動。無論是誰登上皇位,其他的皇子不聽命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也難。



一,貴為皇上,自然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令皇子們垂涎欲滴。

我們就拿胤禛來說。

在康熙遺詔沒有宣讀之前,胤禛就是一個是四王爺,而八阿哥胤禩就是一個八王爺,倆個人之間發生的爭端再激烈,都是平起平坐,最終由康熙決斷誰對誰錯,怎麼處理!

但是,胤禛在康熙的遺詔宣讀後,就登基是新任皇上了。這個時候跟八阿哥的身份就是君臣之別了,如果八阿哥再冒犯,就是欺君之罪了。

這就是皇位跟皇子最本質的區別了,說是天地之別也恰如其份。

而且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整個朝庭整個天下百姓都是他說了算,給誰升官,給誰降職,重用誰,貶了誰……都是皇上掌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那麼,這麼誘惑人的皇位,對於皇子們來說都想擁有它。



二,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也不容易啊!

其實,就算對皇位不感興趣,不去逐鹿皇位,想安安心心無憂無慮做一個王爺也並不那麼容易!

我們看看十三阿哥胤祥。

大家都知道,十三阿哥跟四阿哥自小關係就很好。特別是胤禛的登基如願跟十三阿哥的鼎立支持分不開。

那麼,胤禛登基後,十三阿哥不但沒有仗著功勞鬆懈,而是更加的兢兢業業忠心耿耿辦事!

為什麼呢?胤祥這樣做除了回饋雍正對他的信任和重用外,還有就是在勤政的雍正面前,是不可能做上類似安樂公那種王爺的。

八阿哥在奪嫡失敗後,面對君臣有別的雍正,他在正當場合下也只能老老實實聽命,否則一記抗旨的罪名夠他擔的了。



由此可見:君臣之別,巍巍皇權,至高無上宛如天河橫隔,自然是誘惑多多。想無憂無慮做個王爺也不容易!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就是這樣的道理!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很佩服提出問題之人的心胸格局,但是我很懷疑你的後半句真實性。請問一下,如果你的父母有一份大大的產業,你是其九個兒子之一,而父母年紀大了,需要在你們九人之中選一位出來做擁有所有權,管理權,以及未來這份家業的再一次繼承權的當家人,你會無動於衷嗎?不錯。作為皇子,如果不調皮搗蛋,基本上都能混個王爺做做,再不濟也能弄個貝勒國公幹幹,放鷹遛鳥,撫琴書畫,人上之人,何不輕鬆快樂!但是,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普通百姓有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屬於奢望了,但是作為皇子,他們就不會僅僅滿足於基本的生存之道了。權力是個好東西,這一點連猴子都為了猴王位置打的頭破血流,何況人類?且看歷史上那些玄武門之變,靖難之變,九子奪嫡,哪一個不是為了權力的爭奪?到啥山唱啥歌,權力,金錢,女人,永遠都是男人躲不開的黑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