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聯古今。齊魯故地山東乃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這裡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濃郁的民情風俗。勤勞、質樸、善良、熱情、豪放、好客的山東人,創新性地將齊魯傳統年節習俗、好客民風與時代風尚兼收幷蓄,打造“好客山東賀年會”這一豐盛的節日饗宴,吸引了海內外遊客到山東過大年,體驗齊魯大地特有的年味兒。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人們在泰山之巔岱頂觀新年朝陽騰空而出。攝影/侯賀良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每年,悠揚的新年鐘聲從曲阜孔廟大成殿、泰山岱頂、濟南靈巖寺、汶上寶相寺等地傳來,一聲聲祝福,綿長地迴盪。至聖先師孔子靈光睿智潤澤下的山東是中國著名的祈福之地:春節期間,看濟南靈巖寺、聊城海會寺、濟寧汶上寶相寺等各寺法會,祈求來年事事如意,更上一層樓;去曲阜孔廟、鄒城孟廟、各地文廟祭拜,祈願新年學業有成、蒸蒸日上;到煙臺南山、臨沂蒙山、濰坊青州雲門山,祝願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山東盛大的祈福活動,為家人祝福、為好友求福、為自己守望希福。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曲阜孔廟大成殿。以孔子為代表的孔氏家族歷經2000多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傳承最為久遠的世家,其過年方式自古就有著嚴格的禮儀制度。攝影/薛堯


孔府過年品風俗


身著宋代服裝的迎賓人員,在山東曲阜闕里賓舍門前分列兩排,左手抱右手,兩個拇指相對,向遠道而來的客人行義禮。客人邁過一尺高的門檻,魚貫穿過儀門,踩著芝麻秸進入內宅……去年除夕,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家庭過年模式—孔府過年禮儀,在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復活”,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部分恢復孔府過年禮儀。與孔廟、孔林合稱“三孔”的孔府是孔氏族人曾經居住的地方,被尊稱為“天下第一家”,以孔子為代表的孔氏家族歷經2000多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傳承最為久遠的貴族世家,其過年方式自古就有著嚴格的禮儀制度。


由於孔府是世界文化遺產,一般活動都在孔府旁的闕里賓舍舉行,這裡曾是孔府“喜房”的遺址。除迎賓、過門檻、踩祟外,曲阜還恢復了包括內宅請安、蘭堂試講、過年服飾、寫春聯、貼門神、剪紙窗花、掛天燈、放鞭炮、大祭天地、祭祖等共26項孔府傳統過年儀式。這些儀式分別要在孔府的儀門、客房、貴賓室、休息廳以及大堂孔子像前、鐘樓、門廳等場所舉行。


作為中國傳統家庭的典型代表,孔府過年禮儀無疑是中國春節文化的一個縮影,恢復這些禮儀展示了孔府的年俗;以孔府節慶為主題的體驗式文化之旅讓遊客有機會感受儒學文明和中國禮儀,通過在“孔府過大年”,感受典型的中國年味,從而讓略有些被淡化的春節年俗走進平常百姓中間,喚起大家對春節更為樸素悠遠的憧憬。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孔府除夕請祖儀式。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家庭過年模式——孔府過年禮儀在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復活”,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部分恢復孔府過年禮儀。


齊魯新春文化遊


春節出遊,是國人過節的新風尚。特別是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很多子女在孝敬老人方面逐漸改變原來的習慣,由以往的送衣送食改為送旅遊。送父母外出旅遊的人逐年增多,“孝心旅遊”迅速升溫。


在泰山之巔,看新年朝陽騰空而出;在中國海岸線的最東端——成山頭,看陽光照耀臨海碣石,迎接新年的第一縷曙光;在“文化聖地”的山東中西部,拜聖人、登聖山,祈福迎祥過大年;在“黃金海岸”的海島漁村,暢享地道的海上新年;在濟南芙蓉街、青島劈柴院、淄博周村古商城、棗莊臺兒莊古城、濰坊青州古街、泰安老縣衙古街等地,也都為旅客再現舊時新年景象,重拾悠遠樸素的市井舊年味兒。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濟南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趵突泉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濟南三大名勝。攝影/李超


山東歷史悠久,民風淳厚,民間習俗與民間藝術世代傳承,千姿百態。春節中不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鉅野縣的魯西南鼓吹樂,榮成市的海洋漁號(榮成漁民號子),定陶縣的柳子戲(馬堤吹腔),章丘市的五音戲,濱州市的呂劇,汶上縣的山東梆子,夏津縣的山東大鼓,棲霞市的膠東大鼓,濟南市的濟南面塑,威海市的威海剪紙,榮成市的石島漁家大鼓,濱州市的黃河號子,萊蕪市萊城區的張氏吹打樂,煙臺市福山區的福山擂鼓,濟南市的千佛山廟會,萊西市的萊西秧歌,煙臺市的膠東花餑餑習俗……可謂數不勝數。


山會、廟會人流如織,花燈、焰火瑰麗璀璨……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兩名外國留學生在素有“天下第一村”的淄博周村體驗中國傳統民俗“騎毛驢”,快樂過春節。攝影/張紅霞


走山東,吃魯菜


作為我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東特色的孔府宴、山珍宴、海鮮宴等飲食文化頗有特點,魯菜(山東菜)的形成和發展與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民風習俗有關。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山東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丘大蔥、金鄉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魯菜居中國八大菜系之首,也是黃河流域烹飪文化的代表。


魯菜可分為濟南風味菜、膠東風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區風味菜,並以濟南菜為典型,有煎炒烹炸、燒燴蒸扒、煮氽燻拌、溜熗醬醃等50多種烹飪方法。濟南菜以清香、脆嫩、味厚而純正著稱,特別精於制湯,清濁分明,堪稱一絕。膠東風味亦稱福山風味,包括煙臺、青島等膠東沿海地方風味菜。該菜精於海味,善做海鮮,珍饌佳品,餚多海味,且少用佐料提味。此外,膠東菜在花色冷拼的拼制和花色熱菜的烹製中,獨具特色。孔府菜做工精細,烹調技法全面,尤以燒、炒、煨、炸、扒見長,而且製作過程複雜,以煨、炒、扒等技法烹製的菜餚,往往要經過三四道程序方能完成。“美食不如美器”,孔府歷來十分講究盛器,銀、銅等名質餐具俱備。孔府菜的命名也極為講究,寓意深遠。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每年春節,膠東人都要做表達膠東人文化內涵、心理情感的花餑餑。攝影/牛國棟


山東有最精美的魯菜館、最長的街宴、最具標準化的魯菜美食節、最大的“棗山”、最大的烙煎餅鏊子、最具規模的團圓宴、最大的餐桌、最長的香腸、最具情趣的“雪裡紅”糖球、人數最多且最具特色的火鍋宴、單體最大且數量最多的膠東花餑餑、品種最多且個頭最大的觀賞南瓜、最富年味的膠東花餑餑、最具個性化的禮品葡萄酒、最大花糕……來山東,足可實現“過年走山東、吃遍齊魯菜”的百味體驗。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舞獅表演寄託民眾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攝影/石禮海


煙臺祭海儀式


除了盛大的祈福活動,靠海的山東大地在農曆正月十三(當地人俗稱的“海生日”)鑼鼓齊鳴,鞭炮震天,秧歌勁舞,漁民歡騰。這就是山東煙臺人的“祭海”儀式。綿延於海岸線的百餘個村莊共同延續著一個傳承了500多年的漁家特有民俗:向大海虔誠祭拜,祈求風調雨順,人舟平安,魚蝦滿倉,豐收而歸。鏗鏘的鑼鼓,粗獷奔放、風趣幽默的大秧歌“粉墨登場”,傳達著漁民最美好的願望,也為新春送上最真誠的祝福。


幾百年來,“祭海”早已不再是一種迷信的祭祀,而成為一種承載著濃郁漁家文化的特有民俗;祭海的形式、內容也由傳統的祭神,而變為歡送漁民出海、預祝漁業豐收、敬畏海洋、感謝賜予、祈福平安的盛大節日。有人把它稱為漁家的“狂歡節”。


“祭海”年年都有,當地人說,老一輩人一直流傳。在當地文化部門申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份材料上,記載著這樣一段“淵源”——“海生日”祭祀風俗起源於明朝,到了清朝雍正十三年裁衛設縣後,煙臺的漁業生產比較發達,海上運輸也比較方便。那時,漁民出海捕魚時常遭遇船毀人亡的海難事件。一種海里有龍王的傳說便開始流傳,並認為每年正月十三日是海龍王的生日。因此,漁民們為了祈求海龍王保佑人船平安,滿載而歸,每年正月十三這一天,家家拿著餑餑、豬頭、鞭炮、紙香等祭品,到海邊或龍王廟前祭祀,以求一帆風順,年年有餘。此風俗延續至今。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鑼鼓齊鳴、鞭炮震天、秧歌勁舞、漁民歡騰,這就是山東人的祭海狂歡。攝影/高遠


春節符號中國結


臨沂市郯城縣紅花鄉為“中國結藝之鄉”,這裡生產的“中國結”佔全國“中國結”市場銷量的60%左右。在“春晚”舞臺、商場超市、賓館酒店等大型公共空間都能看到中國結裝飾,在城市、農村的百姓家庭中,中國結也是大家所喜愛的節日裝飾和春節禮品。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近年來關注“中國結”在春節中的應用:中國的編結技藝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繩結即已擺脫實用的“羈絆”,把單獨的結型和玉環、玉磺等組合成組佩來使用,視作祥瑞飾物,集裝飾、寓意、比興於一身;或者用於器皿的絡紋裝飾,以相對獨立的審美姿態進入裝飾領域。明清時期,繩結技藝發展到更高水平,在轎子、窗簾、彩燈、帳鉤、摺扇、腰帶、髮帶、花籃、項墜、香袋、荷包、菸袋等諸多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繩結裝飾。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濟南趵突泉迎春花燈會人來人往。山東元宵燈會還有泰安岱廟燈會、煙臺山燈謎迎春會、淄博奎盛園民間藝術花燈節、東營黃河口元宵燈會等。攝影/侯賀良


一直以來,編結吉祥物也流傳在祭祀、典禮和節慶空間中。今天,人們結合精神需求把“中國情結”加以放大並在春節得到很好的應用。特別是將中國結符號化、典型化,集中用於春節節慶,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典型化的“中國結”主要為大紅色,間以中黃,以盤長結及菱形、圓形等對稱構型為主,整體上蘊含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吉祥平安的寓意,而且在融入現代春節過程中,創新增添了“五穀豐登”、“吉祥有餘”的題材;在春節期間廣為運用,不僅作為實物裝飾懸掛,而且應用在春聯、年畫、“福”字圖案中,切合喜慶情結,成為重要的春節符號。


臨沂市郯城縣紅花鄉的農民在繼承傳統編結技藝的基礎上,自發開展結藝生產,尤其面向春節等節慶市場不斷創新,目前已由農耕社會用作傳統服飾和器物配飾的盤扣、絛子等編結物件佩飾,轉變為體現春節文化的節日掛飾以及包括家居飾品等幾個門類在內的1000多個花色品種。面向春節市場的中國結產品有中國結掛曆、喜慶結、福字中國結、魚結(如“吉慶有餘”、“年年有餘”)、板結等,用於家居裝飾、晚會現場及酒店商場等公共空間的裝飾,服裝等喜慶佩飾以及作為春節禮品等,滿足民眾追求喜慶祥和、吉祥富貴、年年有餘的節日企盼。


佈滿春節裝飾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是狂歡的盛會。蓬萊閣廟會、廟島顯應宮廟會、濱州丈八佛廟會等廟會人山人海,喜氣洋洋。濟南趵突泉迎春花燈會、泰安岱廟燈會、煙臺山燈謎迎春會等燈會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繚亂。到山東過大年,感受純正的年味兒,回味濃濃的齊魯情。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 流光溢彩的濟南趵突泉迎春花燈會。攝影/侯賀良


>>> End <<<


齊魯大地的年味兒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2年01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製鏈接並搜索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