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24節氣養生法:立春開始的15天飲食養生4大調養原則

今天是2020年24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日立春

今日立春,24節氣養生法:立春開始的15天飲食養生4大調養原則

節令特點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有開始之意,表示從這一天起春天開始。立春時節萬物開始復甦,揭開了春天的序幕。立春的物候特徵包括:白晝轉長,日照、降水逐漸增多,氣溫也趨於上升。農諺有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養生要領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此間萬物生髮、推陳出新,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此時的保健養生應注意養護春季的“生髮之氣”。若不注意“生髮之氣”的調養,不僅會影響肌體的健康,而且可能遺患以後。

立春時節乍暖還涼,多風乾燥。在這個時候,要合理地調整飲食,有目的地選擇食物,根據時令變化和自身需求,進行合理的調配和養護,以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立春時節,在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因此應當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可選用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則應該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

立春時節養生

一要防病保健。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在我國古代稱為“溫熱毒邪”。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

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

三要加強鍛鍊,提高肌體的防禦能力。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節令衣著

初春時節陰寒未盡,陽氣漸生,氣候趨於暖和。因此,在早春時節,許多人迫不及待地脫去厚衣服,早早地換上春裝,穿上單鞋,也有人還會在保持雙腳的溫暖和乾燥上掉以輕心。很多人此間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感到下肢酸脹不適,走路痠痛、沉重、乏力、關節僵直等。殊不知正是由於過早地換上春裝,早春的寒氣與溼氣悄悄地乘虛而入,由下而上,由表入裡,侵入骨骼、關節,尤其是裸露的腳趾與踝、膝等關節。

《千金要方》主張春天穿衣服適宜“下厚上薄”。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著方面的養生原則。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春捂,指的是不要突然減衣的意思。正如現代人所認為的,要隨著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北方氣候多變,冷空氣較強,往往會驟然降溫。春寒雖不像寒冬臘月那麼冷,但由於人們穿著的變化,加之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易感邪而致病。由此養生家認為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宜頓減,以助人體抵禦外邪侵襲。因此在穿著上,立春時節要遵循“春捂”的原則,注意防寒保暖,適量增減衣服,嬰幼兒、老人、孕產婦尤其如此。

起居須知

隨著春天的到來,人的肌體內隨萬物萌發,蘊動著一種勃勃的生機。立春時節,冬藏結束,春生到來。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也和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人們夜臥早起,舒展形體,克服倦懶思眠的狀態,多參加室外活動,使自己的身體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立春時節,睡前用熱水洗腳,並用雙手按摩雙足尤其是湧泉穴,能使全身暖和、舒適,睡得更安穩。睡眠時頭部應朝向東方。早晨起來,先使頭腦清醒,再睜開眼睛。然後閉眼將雙手搓熱,熨眼幾十遍。接著將眼睛左右各旋轉九遍後,將雙眼緊閉一會兒,然後猛然睜開雙眼。這樣可以祛除眼中風火。

由於居室緊閉一冬,會有不少灰塵積聚,在立春時節應該對居室進行除塵通風,以減少和抑制細菌、病毒繁殖,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節令養生食譜

立春是春天的開始,自此萬物開始有了生機。立春時節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是由寒向暖過渡的時候。所以,春季氣候變化較劇烈,溫差幅度很大。由於從冬入春,人的抗病能力和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和少年兒童。因此,除了日常注意防範外,更應該從飲食上進行調理,多攝入適合此季節食用的食物,以飲食助養生。這個時節養生的飲食方案如下。

枸杞粥

製作原料: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

製作方法:先將粳米熬成粥,起鍋前將洗淨的枸杞子放入鍋內,再煮幾分鐘即可。

今日立春,24節氣養生法:立春開始的15天飲食養生4大調養原則

適宜人群:適用於肝腎不足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遺精、目視物昏花、頭暈、陰血不足者。

禁忌:枸杞粥質潤,脾虛洩瀉者忌用。

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本草綱目》說其“滋腎,潤肺,明目”,主要成分有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甜菜鹼、玉米黍黃素以及微量鈣、磷、鐵等。枸杞子為平補之品,既補陽,又滋陰,能益腎養精,平肝明目,凡肝腎不足之人,常食效果好。

葛根粥

製作原料:葛根15~15克,粳米100~200克。

製作方法:將葛根洗淨去皮,切成塊狀,與粳米同煮成粥。

今日立春,24節氣養生法:立春開始的15天飲食養生4大調養原則

適宜人群:適用於外感風熱表證,及隨之出現的頭痛、發熱、無汗、項強等,還適用於麻疹初起,透發不暢,及胃熱引起之口渴、消瘦者。

禁忌:表虛多汗者忌用,斑疹已透出者不宜用。

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神農本草經》說其“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陽氣,解諸毒”。其主要成分含有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及澱粉等。葛根單味藥製成中成藥“葛根片”對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突發性耳聾有一定效果。葛根生用能解肌退熱、透疹,又可生津、清胃熱,煨用可昇陽止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葛根素中含有的黃酮成分可增加腦血管、冠狀血管的血流量,並且對腸管有解痙作用。

泥鰍燉豆腐

製作原料:泥鰍500克,豆腐250克,鹽、姜、蒜、蔥、黃酒、味精等調味品適量。

製作方法:將泥鰍剖洗乾淨,入鍋內加水、姜等同煮,同時置另一鍋,倒入少許食油,待油燒熱後,放入切碎的蒜末,炒出蒜香味後,放入切成小塊的豆腐,稍煎一下,即放入泥鰍湯內,改用文火燉一小時,至泥鰍爛熟,最後調入少量澱粉,再煮開,加入味精、蔥等調味品即可。

今日立春,24節氣養生法:立春開始的15天飲食養生4大調養原則

適宜人群:適用於脾胃氣虛之納呆、神疲乏力,溼熱所致之溼熱黃疸、小便不利者,以及產後陰虧少乳者,還可解酒毒和硫黃毒。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可暖中焦。《本草綱目》說其“暖中益氣”;入腎經可補益腎氣、利小便;另外,泥鰍還可解酒。其成分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鈣、磷、鐵、煙酸、灰分等。豆腐為良好的清潤益氣之品,其味甘,性涼,歸脾、胃經。豆腐可清熱解毒,可解酒毒,還可解硫黃毒。豆腐還有滋陰潤燥、益氣和胃的功效,還可養血增乳,故適用於婦女產後乳汁少的補養和滋潤。泥鰍燉豆腐取二者清熱利溼、補中益氣、解毒之效,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燉品。

滋補原則

立春時節的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春季是人體氣血升發的季節,猶如種子發芽。飲食應以滋補陰氣,疏通氣機兼以升發陽氣的食物為主。宜食用味甘、性溫的食品,以助陽氣升發之力;忌食酸、澀食品,以降低陽氣升發的阻力。口味宜清淡可口,忌食油膩、生冷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濃茶、濃咖啡、白酒、辣椒等,這是春季飲食滋補的總原則。

節令養生:初春食療應對“燥毒”

從冬季一直到來年春初,許多人都在寒冷中備受乾燥氣候的折磨。這其中,更有不少人是因乾燥而受到疾病的困擾,這就是對乾燥環境較敏感的乾燥綜合徵患者。

今日立春,24節氣養生法:立春開始的15天飲食養生4大調養原則

中醫將乾燥綜合徵稱之為“燥毒”。乾燥綜合徵患者最突出的症狀就是“欲哭無淚”,而且臨床顯示,乾燥綜合徵“重女輕男”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雖然女性患乾燥綜合徵的原因還不是十分確定,但從女性發病集中在40~50歲的年齡段不難看出,此病與更年期內分泌失調這一誘因有關。因此,作為更年期前的婦女,更應提高對該病的重視。

通常情況下,乾燥綜合徵表現為以“眼乾(結膜受損)、口渴(黏膜受損)”為主。原發性乾燥綜合徵可能與病毒感染以及遺傳因素有關,而繼發性乾燥綜合徵則常與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以及多發性肌炎等風溼病有關。此病實際上是內在器官和免疫力失調所致的全身變化疾病:由於外分泌腺被淋巴細胞所破壞,腺體的分泌功能逐步喪失。淚液分泌減少使患者感到眼內乾燥,並有燒灼感,嚴重者出現眼結膜感染和潰瘍,並可導致白內障和青光眼。唾液分泌的減少使患者經常口乾,舌質乾裂,咀嚼吞嚥困難。日常飲食中,患者應遵循“多汁、鮮、嫩,忌食辛辣”的原則。在選食中,應多偏重益氣養陰的山藥、土豆、白薯(以紅瓤為佳),補腎的核桃和骨頭湯,健脾的紅棗,富含維生素C的山楂、西紅柿及富含B族維生素的胡蘿蔔等。口腔乾燥突出者可經常以麥冬、沙參等中藥泡茶飲用。另外還應該特別注意口腔衛生:餐後及時刷牙,儘量少吃甜食。一旦出現口腔感染和齲齒應及時治療。

節令中藥養生:

初春時節,氣候乾燥,冬天寒氣未散盡,陽氣已經開始生髮,於是“上火”成了多發病。不少人口角發炎、眼睛乾澀發紅,甚至大便乾結,小便發黃,牙齦、咽喉腫痛等,這時人們都會選擇服用祛火藥。

今日立春,24節氣養生法:立春開始的15天飲食養生4大調養原則

造成人們常說的“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多由於飲食起居不當引起,一般分為外感之火和內生之火兩種。外感之火主要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相關,如春天干燥,屬於溫熱的氣候,這種條件下人體就容易上火。

而內火的產生則主要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結構、消化代謝功能、體質及情志變化等密切相關,此外,還與人體免疫功能、某些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有一定的關係,“上火”屬於中醫所說的熱證範疇。但不論內火還是外火,都是因人體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的。

“上火”後不可隨便服祛火藥,首先應分析原因。通常,人體“上火”時都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用藥不當,盲目“敗火”可能適得其反。此外,由於“上火”證虛實不同,部位不同,臟腑不同,服用中藥“降火”最好由中醫師來辨證用藥。特別是女性,更不能亂用“降火”的寒涼性藥,如果藥不對症,不僅不能“敗火”,反而對身體有害。

中藥“降火”具有獨特的功效。根據患者不同的症狀、年齡和性別,按“滋陰清熱、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用藥原則,辨證用藥。有咽喉乾燥疼痛者可用菊花、金銀花、生甘草、胖大海泡水喝;牙齦腫痛可以服用牛黃上清丸,但同時有腹瀉、腹痛者不宜服用;口乾舌燥、鼻出血兼有痰多咳嗽症狀的可用羚羊清肺丸等;口舌、鼻內生瘡,口角發炎者則可選用黃連上清片、三黃片等,或外用西瓜霜;小便黃赤可服淡竹葉水;治療上火引起的便秘可用決明子煮水加入適量蜂蜜後飲用。

另外,小兒易發肺火,出現肺熱鬱閉、痰熱咳嗽的患兒可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草湯;而陰虛肺熱、雙顴潮紅、咽乾消瘦者可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青壯年人易發肝火,可口服杞菊地黃丸等;中年人易發胃火,可用龍膽瀉肝湯等;老年人易發虛火,可用知柏地黃丸。婦女易發心火,可用棗仁安神丸。如果是由於情緒變化引起肝火上升,還應注意調節自己的心態,儘量避免大喜、大悲和焦慮煩躁等情緒。

降火除了用藥,在飲食上也應注意,“上火”期間應嚴格做到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物,不喝烈酒,做到多魚少肉,特別是應少吃牛羊肉以及火鍋等。還可適當多吃一些帶寒涼性質的水果蔬菜,如西瓜、梨子、葡萄、苦瓜及其他帶有綠葉的蔬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