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話說二十四節氣.立春

今天是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著春季的開始。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讓我們只能宅在家裡守望春天了。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立春到,安靜了一個冬天的候鳥們開始躁動起來了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立春到,春水開始盪漾了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立春到,柳樹的芽頭開始綻放!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確立是需要嚴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的。地球以一定傾角繞太陽公轉時,不同的時間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也不一樣,接受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就造成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都有相對應的天文位置。春分和秋分時太陽光直射赤道,夏至和冬至則是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和南迴歸線。因此,四季的產生僅僅因為是地球以一種特殊的傾斜姿勢圍繞著太陽旋轉。簡單地說,地球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和地球赤道面有一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目前地球的黃赤交角為約為23°26'。黃赤交角並非不變的,它一直有微小的變化,但由於變化較小,所以短時間可以忽略不計。想想也真的可怕,我們的一年四季,我們的杏花春雨,我們的夏樹成蔭,我們的雁字成行,我們的雪夜犬吠,都建立在地球傾斜著身子繞太陽旋轉這一點上,假如地球站直了,別傾斜,那麼這些就全都沒有了。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節氣的天文位置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全國各地春天的開始日

歐美國家的天文四季是按“分至”劃分的,即每年的3月21 日或22日春分,這一天太陽光直射赤道,晨昏線平分地球,白晝與黑夜相等。他們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開始。春分到6月21 日或22日夏至這段日子就是春季。而我國傳統的天文四季,是以“四立”劃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相應季節開始的日子。立春到立夏為春,即中國傳統曆法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天。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發明,是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日曆,二十四節氣中立春那一天(2月4日左右)就是中國人傳統上春天的起始日。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中國四季分明的分佈區域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民間書法家書寫的“節氣”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民間書法家書寫的“春”

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民間剪紙高手剪處的“春”字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立春時節的江南有時候還會有殘雪(2018年立春的楊漊)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立春時節的青菜最好吃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立春的時令飲食

中國人享受春天,從吃開始。春天時令飲食品種很多,春韭、春筍、香椿芽、嫩蒿、薺菜、榆葉、春茶、春酒等等。

春捲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春捲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品種有韭黃肉絲春捲、薺菜春捲、豆沙春捲等。

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立春時節,人們為了迎春應節,要吃春天新生菜蔬,如生菜、蘿蔔,以及包裹這些生鮮菜餚的春餅、春捲等,將這些菜餚置於盤中,名曰“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春盤在古代也叫“五辛盤”,因為盤盛五種辛辣生菜得名,一般是蔥、姜、蒜、韭菜、蘿蔔等,取迎新之意。民俗社會將享用春盤的過程,稱為“咬春”或“嘗春”。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立春包春捲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啃個胡蘿蔔就是咬春

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蔔,謂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類似記載,明代食譜《易牙遺意》中也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捲的名稱。製作春捲,一般要經過制皮、調餡、包餡、炸制4道工序。

春正月裡可以享用的,除了春盤與元宵,還有一道具有千年歷史的春令食品——七菜羹。七菜羹最早見於文獻的是公元5世紀末成書的《荊楚歲時記》,該書在正月條中記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南朝荊楚的七菜羹到底是哪七種菜,史無明文,難以究知。不過後代有人又將其稱為七寶羹,明代人何喬遠《閩書》曰:“泉(州)人,以是日取果菜七種作羹,名七寶羹。”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炸春捲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剁碎的芹菜、蒜、蔥、芫荽、韭菜

現在南方還留有正月初七吃類似七菜羹食物的節俗。這天會吃“七樣菜”,一般包括芹菜、蒜、蔥、芫荽、韭菜五種,另外兩樣靈活配置,一般用魚、肉,也有用其他菜湊合的。人們將七種菜一鍋煮,然後全家人一起吃,藉以寄予未來,芹菜諧音“勤”;蒜諧音“算”;蔥諧音“聰”;芫荽諧音“緣”;韭菜諧音“久”;魚諧音“餘”;吃肉表示富裕。七種菜一塊吃,意味著“勤快、會打算、聰明、有人緣、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立春的來歷與習俗

“七樣菜”:芹菜、蒜、蔥、芫荽、韭菜五種,另外兩樣一般用魚、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