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談善惡

大老李又抱著一盆巴西龜放生去了,聽說放生是功德,行善消災祈福。

一、事有“歷史侷限性”。幾百年前,沒有外來物種入侵的年代,放生算善舉,至少不危害生態平衡。隨著時代變遷,人類對生態影響與以前不同,放生是否行善,要在平衡領悟中去理解,否則,有善意未必行善舉。二、人有“覺識侷限性”。囿於覺識,不知平衡為何物,卻要放生求功德,憑著一己之私,披著行善外衣,豈止自以為是,豈止無知愚昧。把熱帶魚放到北方河裡,把觀賞鳥放飛山林,這無異於殺生。

不明平衡,便會不辨善惡,不明是非,何談善果?不僅是放生,很多事都是這個道理,多領悟平衡,少無知妄為,便是功德了。

言及善惡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因為善惡話題,引人道德聯想,而道德,常被某些人有意或無意的利用為工具。

善與惡,不是非此即彼。何為善惡?對平衡的維繫即善,對平衡的善導,為至善。對平衡的妄為即惡,對平衡的惡損,為大惡。

室內蟑螂,侵襲腳前,足踏之,蟑螂斃命,此舉是善是惡?有人說“不殺是善,殺生是惡”,也有人說“蟑螂害蟲,殺惡即善”。以己之利,定性昆蟲益害,人類此舉是善是惡?

善與惡,並非“生與殺”,更非“殺惡即善”那麼簡單。明善惡,是建立在對“平衡”深刻領悟基礎上的。

同為生靈,有各自量場的平衡,蟑螂侵襲腳前,干擾了人的量場,“足踏之,蟑螂斃命”是量場平衡反噬,因為室內特定環境裡的平衡,是被這個足踏者主導的。有人覺得蟑螂挺冤,它不知道室內存在平衡主導,但平衡如此,反噬亦然。其實,眾生何嘗不像這隻蟑螂?自然界,有人破壞環境,感覺人定勝天的時候;社會中,有人飛揚跋扈,凌駕規則之上的時候;反噬會來的,只不過眾生看不到那隻“踏下來的腳”。

民間“因果報應”式的勸善恐嚇,意義不大,你有一百個恐嚇,他有一千個對策。善,是源自靈性之下的情感,不是因為怕什麼,而是情及生靈萬物,自知珍惜善待。我們能做的,是以平衡達至善。

人為何求善?因為善境為宿體提供美好的平衡狀態,為意體提供平衡量場,平衡即善,平衡即果。明善惡,還要明辨愚善及偽善,“不以人之善惡善惡之、不以人之譽譭譽毀之”,識之所悟,源於思,得於智。(意之善惡平衡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