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如貓狗,是有道理的


將其他物種當成寵物養,是人類所獨有的行為。

寵物和人之間建立的不是互相利用的合作關係,也不是一方壓榨另一方的寄生關係;而是人在對生存基本滿足後,進一步滿足情感需求建立的關係。

也就是寵物滿足的是人深刻、豐富、多元的情感需求。這種複雜的情感當然是人類專屬特徵,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養寵物的人把貓狗當成子女來對待,他們投射在寵物上的情感甚至比對人還深厚。

很多人不如貓狗,是有道理的

最典型的寵物——狗,大約在距今1.2萬年前,才被人類從狼馴化過來當作夥伴。當時人類生存很困難,還沒有什麼興趣養寵物,而是將狗用做捕獵工具。

很多人不如貓狗,是有道理的

大約距今6000年前,貓也被馴化過來當作夥伴,同樣當時也不是為了當寵物,而是讓貓捕捉糧倉裡的老鼠。

這一階段人類與貓狗的關係還處於合作的狀態。這種現象在其他動物甚至動物與植物見都非常常見——比如植物就是讓果實香甜可口吸引動物吃下去傳播種子的,這是合作,不是寵物陪伴。

但是貓狗與其他動物確實有很大不同。

狗吃人類的殘羹冷炙甚至是糞便,所以到現在為止,狗依然改不了吃屎;貓則是吃老鼠。它們的食物源不僅不與人發生競爭,還有很好的補充、協助作用,因此和人類的關係天然密切。

而不像豬牛羊馬雞兔,這些動物“幫到”人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吃——原始人怎麼會對食物產生感情呢?更何況它們的生存還往往與人產生資源爭奪,同時它們的排洩物量非常大而攜帶各種病菌,容易感染人類。

所以寵物和家禽家畜,就往兩個不同的方向分別演化——

  • 作為寵物的貓狗越來越可愛,越來越融入人類社會而“通人性”;
  • 家禽家畜越來越具有高的產肉、產奶、產蛋量。


其實說不定遠古時期的雞要比當時還沒馴化成狗的狼要可愛很多呢。

這種演化,看起來家禽家畜好慘,它們的變化就是為了讓人更好地吃它們。

我家曾經大規模養過雞。雞苗買來之後,必須在小雞成長一定時間段接種疫苗,否則會生各種疾病,完全不可能捱到長大。即使下蛋之後,母雞自己孵的小雞也是如此,不打疫苗的話,母雞帶著帶著就一個個都死了,只留下悲傷的母雞…


這是因為雞被人工篩選出來,為了拼命長肉,而放棄掉免疫系統和基本抵抗力,豬牛羊等也存在這種現象。野生動物哪有什麼疫苗抗生素,為了生存它們必須能抗住各種疾病侵襲。

所以家禽家畜實際上是將自己祖先本來有的能力“殘化”之後,“優化”出新的能力——高產、好吃。

而寵物貓狗看起來就好多了,它們“優化”出的能力——可愛、善解人意,似乎比家禽家畜“幸運”,其實它們同樣付出生理功能“殘化”的代價:


比如為了讓寵物“血統純正”,經常實行近親交配繁殖,導致很多遺傳疾病出現;為了讓寵物數量不至於氾濫,以及性情溫順,很多寵物必須做絕育手術;很多寵物狗已經喪失了野外捕食和生存的能力,必須依附人類。

然而貓狗承擔的代價還不止於此。

之前網上大流傳的“異煙肼毒狗”,引起了“愛狗人士”和“懼狗人士”的互相站隊攻擊。

然而你何曾見過人們為了雞鴨豬牛羊做這些事情?雞鴨豬牛羊滿足的是人們的物質需求,貓狗滿足的是精神需求。從人們對待貓狗和其他動物不同的態度可以看得出——追求精神確實比追求物質更高級。

所以從人的角度來說,貓狗確實和別的動物不一樣;同樣,人確實和貓狗不一樣。

毫無疑問,不論寵物再怎麼善解人意,那也是在精神、思想層面遠低於人類的物種。最瞭解人類的還是人本身(當然最不瞭解的也是),因此一直以來滿足人情感和精神需求的主要還是靠人。

長時間以來,單純通過取悅別人而活的人很不受待見,比如古代的下九流就有戲子。之所以不待見是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資源匱乏,他們 “優化”出的能力和“勞動”並不產生實際的物質增加,也很難直接推動社會發展,這就像古代養寵物的人佔總人口數量很少一樣——消費精神和情感的人還很少。

但是現在明星不僅很受待見,甚至遠比推動社會巨大發展的科學家還富有榮耀,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生存資源已經過剩,人們更追求情感和精神的享受,這就像現代養寵物的人佔比越來越高——消費精神和感情的人越來越多。

一切滿足對方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的物種,都可以稱為“廣義寵物”。

很多人不如貓狗,是有道理的

影視、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文學藝術等等都是;俗到極致的土味短視頻,或雅到極致的國家大劇院崑曲演出都是。

從事這些行業這些人“殘化”了自己生產物質資源的能力,“優化”出滿足人類情感精神需求的能力,這是社會高度分工的結果。

這也順便解釋了現代為什麼科學家的收入和受關注程度遠低於明星?

因為科學家做的事一般缺乏與多數人的“情感連接”,不是多數人的情感需求所在,他們做的事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東西,對普通人來說更偏向於物質而不是情感,因此大多數人不關注。

所以可見,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寵物”就是人本身。

現代人通過複雜的社會分工和交換系統在不斷地取悅著別的人,又不斷需要被別的人取悅;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會取悅誰,又能得到誰的取悅,在寵和被寵的複雜世界裡生活。

人與寵物也存在馴化與被馴化的過程。而人與人之間,是最直接、高效,最廣泛的馴化。

找到自己被什麼取悅,同時明白自己能取悅誰,是在現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認知。貓狗就是在漫長曆程中演化出取悅人與被人取悅的本能,而有些人卻不知道這二者,他們很可能就不如貓狗。

  • “被什麼取悅”,意味著自己的滿足感、存在感、價值感從哪裡來,這是個人興趣、理想的基礎;
  • “能取悅誰”,意味著自己的天賦、能力、價值能在哪裡得以施展,這是自我實現的基礎。

這二者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也是切換視角看世界的結果,祝你早日洞察。

很多人不如貓狗,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