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如猫狗,是有道理的


将其他物种当成宠物养,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

宠物和人之间建立的不是互相利用的合作关系,也不是一方压榨另一方的寄生关系;而是人在对生存基本满足后,进一步满足情感需求建立的关系。

也就是宠物满足的是人深刻、丰富、多元的情感需求。这种复杂的情感当然是人类专属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养宠物的人把猫狗当成子女来对待,他们投射在宠物上的情感甚至比对人还深厚。

很多人不如猫狗,是有道理的

最典型的宠物——狗,大约在距今1.2万年前,才被人类从狼驯化过来当作伙伴。当时人类生存很困难,还没有什么兴趣养宠物,而是将狗用做捕猎工具。

很多人不如猫狗,是有道理的

大约距今6000年前,猫也被驯化过来当作伙伴,同样当时也不是为了当宠物,而是让猫捕捉粮仓里的老鼠。

这一阶段人类与猫狗的关系还处于合作的状态。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甚至动物与植物见都非常常见——比如植物就是让果实香甜可口吸引动物吃下去传播种子的,这是合作,不是宠物陪伴。

但是猫狗与其他动物确实有很大不同。

狗吃人类的残羹冷炙甚至是粪便,所以到现在为止,狗依然改不了吃屎;猫则是吃老鼠。它们的食物源不仅不与人发生竞争,还有很好的补充、协助作用,因此和人类的关系天然密切。

而不像猪牛羊马鸡兔,这些动物“帮到”人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吃——原始人怎么会对食物产生感情呢?更何况它们的生存还往往与人产生资源争夺,同时它们的排泄物量非常大而携带各种病菌,容易感染人类。

所以宠物和家禽家畜,就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演化——

  • 作为宠物的猫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融入人类社会而“通人性”;
  • 家禽家畜越来越具有高的产肉、产奶、产蛋量。


其实说不定远古时期的鸡要比当时还没驯化成狗的狼要可爱很多呢。

这种演化,看起来家禽家畜好惨,它们的变化就是为了让人更好地吃它们。

我家曾经大规模养过鸡。鸡苗买来之后,必须在小鸡成长一定时间段接种疫苗,否则会生各种疾病,完全不可能捱到长大。即使下蛋之后,母鸡自己孵的小鸡也是如此,不打疫苗的话,母鸡带着带着就一个个都死了,只留下悲伤的母鸡…


这是因为鸡被人工筛选出来,为了拼命长肉,而放弃掉免疫系统和基本抵抗力,猪牛羊等也存在这种现象。野生动物哪有什么疫苗抗生素,为了生存它们必须能抗住各种疾病侵袭。

所以家禽家畜实际上是将自己祖先本来有的能力“残化”之后,“优化”出新的能力——高产、好吃。

而宠物猫狗看起来就好多了,它们“优化”出的能力——可爱、善解人意,似乎比家禽家畜“幸运”,其实它们同样付出生理功能“残化”的代价:


比如为了让宠物“血统纯正”,经常实行近亲交配繁殖,导致很多遗传疾病出现;为了让宠物数量不至于泛滥,以及性情温顺,很多宠物必须做绝育手术;很多宠物狗已经丧失了野外捕食和生存的能力,必须依附人类。

然而猫狗承担的代价还不止于此。

之前网上大流传的“异烟肼毒狗”,引起了“爱狗人士”和“惧狗人士”的互相站队攻击。

然而你何曾见过人们为了鸡鸭猪牛羊做这些事情?鸡鸭猪牛羊满足的是人们的物质需求,猫狗满足的是精神需求。从人们对待猫狗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得出——追求精神确实比追求物质更高级。

所以从人的角度来说,猫狗确实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同样,人确实和猫狗不一样。

毫无疑问,不论宠物再怎么善解人意,那也是在精神、思想层面远低于人类的物种。最了解人类的还是人本身(当然最不了解的也是),因此一直以来满足人情感和精神需求的主要还是靠人。

长时间以来,单纯通过取悦别人而活的人很不受待见,比如古代的下九流就有戏子。之所以不待见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资源匮乏,他们 “优化”出的能力和“劳动”并不产生实际的物质增加,也很难直接推动社会发展,这就像古代养宠物的人占总人口数量很少一样——消费精神和情感的人还很少。

但是现在明星不仅很受待见,甚至远比推动社会巨大发展的科学家还富有荣耀,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存资源已经过剩,人们更追求情感和精神的享受,这就像现代养宠物的人占比越来越高——消费精神和感情的人越来越多。

一切满足对方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的物种,都可以称为“广义宠物”。

很多人不如猫狗,是有道理的

影视、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文学艺术等等都是;俗到极致的土味短视频,或雅到极致的国家大剧院昆曲演出都是。

从事这些行业这些人“残化”了自己生产物质资源的能力,“优化”出满足人类情感精神需求的能力,这是社会高度分工的结果。

这也顺便解释了现代为什么科学家的收入和受关注程度远低于明星?

因为科学家做的事一般缺乏与多数人的“情感连接”,不是多数人的情感需求所在,他们做的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更偏向于物质而不是情感,因此大多数人不关注。

所以可见,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宠物”就是人本身。

现代人通过复杂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系统在不断地取悦着别的人,又不断需要被别的人取悦;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会取悦谁,又能得到谁的取悦,在宠和被宠的复杂世界里生活。

人与宠物也存在驯化与被驯化的过程。而人与人之间,是最直接、高效,最广泛的驯化。

找到自己被什么取悦,同时明白自己能取悦谁,是在现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认知。猫狗就是在漫长历程中演化出取悦人与被人取悦的本能,而有些人却不知道这二者,他们很可能就不如猫狗。

  • “被什么取悦”,意味着自己的满足感、存在感、价值感从哪里来,这是个人兴趣、理想的基础;
  • “能取悦谁”,意味着自己的天赋、能力、价值能在哪里得以施展,这是自我实现的基础。

这二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也是切换视角看世界的结果,祝你早日洞察。

很多人不如猫狗,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