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沫小兮丿


是善是惡,取決於他前世的福報。來到今世,你做善事有善報,作惡是今世會惡報,來生還會報。為此一出生就是惡人。


用戶8317159645368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

這裡所謂“本善”、“本惡”的"人性",是指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人的本質特性。

關於人之本性"善"與"惡",咱們中國自古歷來就有兩派代表人物及其觀點。一派以孟子為代表,主張人之本性善;另一派則以荀子為代表,主張人之本性“惡”。併產生了流傳久遠、具有廣泛影響的三句經典名言。a.“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語);b.“人之初","性本惡”(荀子語)。c.“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不詳)。

經歷史學家研究,並根據考古相關發現分析解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裡的“為”字應讀第二聲(wei/),而不是第四聲(wei\\);是動詞,表“修習、修煉”的意思。全句翻譯成現代白話是:“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啊!(一個人如果不注重修養的話,很難在天地間立足。)”而不能(按現在通常)理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打算(謀私利),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老天(爺)在中國人和中華傳統文化中都是公平的化身。

說人性“本惡”,似乎也說不過去,是有理由反駁的。

一是從現實看,我們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全部)都抱有同情心、憐憫心,有時也表現為惻隱之心。這"三心"皆為自發產生的慈善良心,包含有公道正義感。當我們看到有人(甚至包括動物)遭遇災禍、苦難、虐待或折磨時,會表現很大的不忍心、抱不平或者想方設法給予援救支持和幫助。這顯然是人性的仁慈善愛。

二是從人類進化史看,如果人性“本惡”,則人類最初就不可能形成互助協作的群體,即不可能組成人類社會而脫離獸類。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其具備“人性”。並由此形成了人類實體區別於動物的“人”的概念。——這一點最能說明“人性”具有“善”的特性。人如果不具有“人性”(善),便絕對不可能進化成萬物之靈的人類。

然而,如果說人是絕對的“本善”,那前面第三句(c)為什麼還要強調“修養、修煉”呢?

再說,不僅僅是咱們古人體會到了人需要"修善",對人性進行“修養、修煉”,而且世界排名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同樣認為人有七宗原罪,分別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以及淫慾。

說到這裡,筆者不禁想起現實生活中時常聽到或見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感到痛心和不可接受的事。對這種表現不良人性“惡”的情境,個人也有經歷見證。茲舉兩例:

1.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住地附近就發生過一起因口角導致行兇殺人的案件。被害人在下雨天泥濘坑窪的路段遭遇騎著摩托車猛烈衝過的兇手。被害人被噴濺了一身的泥水,於是指責兇手行為不當。結果兇手不但不認錯道歉,反而行兇追殺受害者,將其砍殺致死。後來兇手被抓捕歸案,依法處以了極刑。

2.筆者在十多年前夏天的一個傍晚,帶著才兩歲的小孫女兒到住地附近的一處操坪散步玩耍。操坪的一側有一處鋪著卵石的平臺,供人休閒赤腳行走保健。筆者將小孫女兒放到上面去走玩。在我倆到達時,上面已有一小男孩(也是兩歲左右)在玩。小孫女兒脫掉鞋子放在那男孩的鞋子旁邊,然後在平臺上走玩了一會兒,覺得沒興趣了,要回家去。小孫女兒於是坐下來自己穿鞋子,隨手將那男孩的鞋子挪動了一下。那男孩見挪動他的鞋子,隨即猛撲到小孫女兒身上,在她肩膀上狠狠咬了一口,咬得小孫女兒直叫起來。我趕緊帶她離開,到路燈下一看她被咬的部位,清晰地顯出帶有血紅色一排牙痕。

我們社會周圍也累見發生那些違法亂紀、缺少良心道德的行為,譬如說貪汙腐敗、行賄受賄、殺人搶劫、以強凌弱、偷盜拐騙、假冒偽劣等。不能不說這些都是人性“惡”的表現。

綜上所述,人之本性既有"善"的一面,即“本善”;也存在“惡”的表現,即“本惡”。我們不能完全絕對地斷言人性“本善”或“本惡”。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應該是越來越文明,越來越互助友愛;每個個體的人性應該越來越仁慈善良。而我們的社會、國家必然是掦善懲惡,促進社會團結友愛、公道正義。(完)


柔柔春風1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人性善惡的問題爭論了上千年,究竟有沒有答案?!禪者沒有這樣的困惑。他們明白,人性乃至於一切眾生,其性本“善”!而且這個“善”還不是“善與惡”中的那個“善”,這個“善”是永世隨身的“至善”——大愛。但是,有人一定會問:既然人性本善,這個世間又有這麼多的惡呢?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去做壞事的衝動呢?因為,人不是無緣無故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凡是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除了佛、大菩薩(乘願再來)之外,都有一個“因”,這個“因”中都帶著“情”(或者“惡”“ 罪”“ 債”)的種子,基督教稱其為“原罪”。換句話說,如果人沒有帶著這樣的“種子”,是壓根不會來到這個世間的。

所以,以表象觀之,人降生下來,善與惡的屬性是同時具備的。但是,我們絕不能以表象來否認人類,乃至於一切眾生本性的至善。

所以,與其說做壞事違背的是神的意志,不如說做壞事違背的是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當我們和我們的本質合而為一的時候,至善至美就就產生了,至福就降臨了。但這種合而為一是難以一蹴而就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受假我之身的誆騙、驅使與威脅,即便你一念之間識破了他的詭計,識破了他“空”的本質,他也不會善罷甘休,因為他也有自己的“生命”,他不想這麼容易就被你終結,他是一定要反撲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要費點功夫。這一步步向本心本性的至善迴歸的過程,就是修行。這是真修行

    所以,入世間,我們說善有善報,鼓勵你行善積德——這是相對於罪、惡而說的;出世間,我們則說,要把善、惡的觀念一起摒棄,迴歸於本性的至善!——大愛無為,不求回報的去付出,沒有動機與目的的去行善——“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你們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啊!




小章良軍


感謝今日頭條發岀這個問題,也感謝悟空問答提岀這問題的人。一問百答,各抒己見,不喜勿噴。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解釋幾個概念。人性,人的最初本性,即人的初始源,人性和物性是一個初始源。老子稱之為道,六祖惠能管祂叫自性,耶穌稱祂為上帝,王陽明叫祂初心。衪不受時空限制,不受民族,文化的任何影響,永恆不變。中國有句古話:泰山易改,本性難移。本,元本,元初。善,和惡相對,指從外表是好的,表面上看,身口意有利於他人。惡,和善相對,指從外表看是壞的,表面上看,身口意無利於他人。說真話,憑我對宇宙自然萬物的感悟,宇宙自然萬物就是唯一常恆永生大身,起初是個振動的無明意識生命球體,一時,意識人格化,與所謂的天地(陰陽)並生,這才明白,這振動生命意識球體是唯一的,這個唯一生命球體以外是無量邊絕對虛無,潛意識的天地是絕對物質部分,這個唯一的至尊人格,以主宰的身份,重新恢復天地的動態,就化現岀了現在的宇宙自然萬物。所以我說,人性和物性等同,祂包括善惡和一切自然萬物,我稱祂為大善或大愛。文王在《易經》中說:乾,元,亨,利,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見惡人,無咎。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還說:大愛無疆。中華佛法初祖達摩在《破相論》中說:貪嗔痴三毒也在本心之中。六祖慧能在《壇經》中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化萬物。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之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心學宗師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萬物即吾心,吾心即萬物。綜上所述,我認為人性即不善也不惡,是善惡的統一體,我稱為大善或大愛。

大王原作:

人性包括善和惡,

二者兼容賽佛陀。

兼容並非主動為,

從中看到因和果。

有心行善不算善,

其實也是在做惡。

無心做惡不算惡,

誠心懺悔有功德。

善惡其實本同源,

身行大善是聖德。


大王2639


薛兆豐教授說,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在經濟學中,就相當於“存量”、“總量”的概念。這個問題千人千面,我們討論是沒有意義和統一結果的。

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邊際量”這一問題。什麼是邊際量?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這是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

如果你鼓勵他多一點,那這個人可能會朝著善的方向多走一點;如果誘惑多一些,那他可能會向著惡的方向偏離一些。

站在這個發展的角度想,或許會更有意義。


大學生成長計劃


人是動物,一切動物都是以利己為出發點,只有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分,無所謂善惡,說性本善的人沒有思考能力,說性本惡的人不全面,如果拋棄了利益只談善與惡,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不在乎滴


人性從本質上是惡。

因為人剛出生升是天然的利己主義者,他的一切目的是自私自利的,為了讓自己活下來。所以我們會看到小孩子咬人、搶別人的東西、打別人。

只是隨著人的成長,人變成了社會人,為了融入社會,產生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比如成就感、歸屬感,然後人才開始逐漸變得具備“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惡居多隻不過受教育形成了道德認知,外加法律約束,所以呈現的人畜無害。



神通奶爸


人性的善惡度量,會因社會環境和文明形態的變化而變化。

首先善惡之分都是從人類的思想意識和角度來分別,分辨的。

所以我要說的首先是人性的本能。

在人類本能的基礎上討論這些問題才有意義。

優勝劣汰,本能追尋生存。不適應自然殘酷競爭的物種已經滅絕。

但人類是群體智慧生命,只要有集體就會權衡利弊做出一套道德規範來平衡群體和個體的利益。這時候善惡之分的意識觀念就出現了。

這套道德規範體系結構不適應的種族文明已經滅絕。

所以善惡之分是動態性的,如果黑是惡白是善的,那麼人性就是中間色灰,灰度會成動態性變化,如今的社會按現在的道德體系標準來衡量人性善惡的話是,灰度百分之六十八,傾向於惡的一面。



xX清風明月Xx


就算我從小到大調皮搗蛋,讓父母老師頭疼不已;

就算我青春時期荷爾蒙氾濫,把美麗的女老師和同桌都拖進了我的夢中,進行過各種無法描述;

就算有時候我還是會狂燥、不安、憤怒,看一些極度血腥、暴力、恐怖的電影,內心也萌生過很多邪惡的,都不敢寫出來的想法。

但,我還是想說:

人--性本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本質不是個人屬性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人的屬性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是人作為動作所具有的本能屬性,包括:食慾、性慾、自我保存。自然屬性只能區分動物與否,無法解釋人與動物的區別。

社會屬性是指人在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下所產生的各種屬性。比如愛恨情仇,比如爾虞我詐,比如高風亮節等。善與惡其實屬於此類。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廝殺是由動物的本能支配的,在捕獵的過程中,不論是獵殺者還是獵物,都不會有殘忍或者仁慈的想法,只有吃與被吃的關係。只有“人”才會覺得,太殘忍了小兔兔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它呢?而“人”之所以會產生“可憐”“可愛”“殘忍”“善”“惡”等想法,就是在頻繁的社會接觸中,內心不停的碰撞摩擦,而產生的社會屬性----這是隻有人類才獨有的。

善惡根本就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所能接觸的社會活動(人文環境,學識氛圍,個人理解)在人身上的呈現而已。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孟母將家搬到棺材店旁,小孟子就會裝死人;搬到肉店旁,小孟子就學會了殺豬買肉;搬到學校旁,小孟子就學下了舉手作答。

品性亦是如此。

鄰里之間和氣客套,朋友同事友善互助,親人家庭齊心協力。而你,心態平和,三觀端正,對未來充滿希望。這樣的你,一定就是善良的。

我希望大家在看待人性的問題上,不要鑽牛角尖。我們需要站在一個很龐大的,整體的人類角度去觀看。因為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不要只看到:某一個人怎麼怎麼殘忍,某一個人怎麼怎麼邪惡。不能把片面的、個人的行為當作是永恆的、全體的人性。一個人的惡代表不了全世界。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用最大的溫暖和愛意對待身邊的人與物。只有這樣,整個世界的“善意值”才能提升,再反哺給我們的“善”也會越來越多。

所以,我堅信

人---性本善!


32歲考大學


人的本性都有善與惡,在人性中各佔50%,善與惡在外界各種因素影響下釋放,隨著社會發展,人的基本權力與公平性得到了提升與改善,人善的一面在社會中體現。而惡的一面也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不和諧,小範圍內不經意間慢慢地也在釋放,當然也不排除惡性事件的發生。社會的組成不可能離開人,有人就有善與惡,沒有極端的善,也沒有極端的惡,再善的人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再惡的人也有它善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