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用著三萬元的高檔相機,拍的照片卻不清晰?

i拍影像


首先講拍攝的照片清晰不清晰與照相機多少錢,高檔不高檔沒有直接關係。智能手機、家用數碼相機、一般的照相機都可以拍到清晰的照片。

其次拍攝的照片清晰與否,與相機的設置,攝影師的技術水平有關。

第三一般高檔相機、真正的攝影師在拍攝時,都把相機的圖像質量設置為RAW,(沒有進行數字處理等加工的文件格式),而這種文件格式必須經過後期處理才能成為照片。我們看到的照片不是太清晰、不銳也屬正常。








張衛國手機攝影


題主注意觀察,其實有那麼一部分用單反的用戶拍照時用的是P檔甚至Auto檔。相信你說的3萬相機拍出不清晰片子的也是類似這類人群了,很多用單反的朋友其實並沒有真正瞭解單反的優勢何在,比如我之前有個女同事,生了小孩後就特希望給留下很多棒棒噠影像資料,在別人的慫恿下買了一臺佳能的單反,剛開始她也覺得單反拍得挺好的,挺滿意的。後來小孩上幼兒園了,運動會的時候帶著他的相機去給小孩拍,還特意用了相機自帶的運動模式。回來後就開始抱怨單反拍照不怎地,因為整個運動會她都沒能把運動中的小孩拍清晰。

好啦,故事講完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我們周圍有很多並沒有真正學過攝影的人一說起單反,第一反應無外乎兩種:1、單反拍照清晰啊;2、單反和手機拍照差別在哪?而第一類人如果在經濟實力允許的基礎上,非常容易入坑。入坑後不明所以然,最後就呈現出題主所描述的狀況了。

回到我剛才講的那個故事,其實那個同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過度相信相機裡預設的功能而忽略了攝影最基本的常識。小孩在運動會上奔跑,雖然用了運動模式,但在光線不足、距離很近的時候,快門速度也會降低至一個相機默認的安全快門上,拍不清晰就對了。後來我教她用她的相機把3檔高速工作的電風扇扇葉拍清晰後她才豁然明白。

其實在攝影時,拍照不清晰最多的可能性有以下幾點:

1.快門速度

在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時,快門速度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物體的運動速度很快,而快門速度沒有跟上,那麼拍出來的照片會有陰影、拖影。快門速度對於運動的物體/人物往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較快的快門速度可以獲得運動的定格畫面,而較慢的快門速度可以獲得運動軌跡。

解決辦法-繼續調高快門速度,或者採用慢門跟焦的手法來拍攝。

2.對焦

現在的相機都具備自動對焦功能,很多人誤以為半按快門聽到滴滴的提示音後就可以按快門了,其實不然。對焦是對拍攝空間中的一個面進行拍攝,這個面與鏡頭面平行,如果焦面與主體不在一個平面上,咔擦回來以後會發現主體是虛的。如下圖,女生的臉部完全虛化了,樹葉反倒賊清晰,原因就是對焦對到前景樹葉上了。

解決辦法:

1.切換到手動對焦,確保對焦點在主體上,讓主體清晰

2.大多數相機都具有人臉識別功能,像A7R2系列已經具備眼控對焦(自動識別取景範圍內的任務眼睛所在位置,對眼部進行精準對焦),打開這些拍人像的對焦功能。

3.切換成點對焦(後面來說)

3.光圈

說到焦面不得不提相機的另外一個特性——光圈,光圈除了可以控制鏡頭的進光量外,還能對景深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好多人都開始迷信大光圈,拍人像一定要用大光圈。對於這句話我無可厚非,但請正確理解拍人像是指拍人物特寫時使用大光圈,而不是隻要拍人就用大光圈。比如拍大合照的時候,如果大家都齊齊站成一排,大光圈沒毛病。但如果是站成一列或者前後幾排,請不要迷戀大光圈!!!我一朋友就鬧過這樣的笑話,一次會議結束後,大家沿著會議桌坐成一列拍照,結果發現整張照片中只有5個人的臉部看著還比較清晰,其他人都虛了。原因就是在不合時宜的時候使用了大光圈,除了對焦的那個人最清晰以外,前後離得較近的4個人稍微看得清楚外,餘下的人都逐漸被虛化了。這也是攝影中經常說到的“焦外虛化”。

4.拍攝時的位置移動

記得有一次帶著妻子去山上拍城市夜景,拍夜景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道路上的光軌了,為了保證畫質,我設置了ISO100和60s的快門,按下快門後我就走到一邊抽菸去了。媳婦走過去看相機,發現液晶屏、取景器都是黑乎乎的,媳婦以外相機死機了,居然去按相機上的按鍵。結果可想而知,就按動按鈕那幾下導致光軌扭曲了,只能重拍。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尤其是低光環境下,相機一般會認為拍攝狀態是手持拍攝,所以相機一般會提高ISO給定一個不低於1/60s的快門速度。不瞭解單反這些數字的意義的夥伴往往咔擦一摁,提著相機就走,殊不知這時候快門都還沒關閉呢,拍出來的照片自然就花了。還有就是攝影時的習慣問題,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就是站立拍攝時,身體不自覺得前後輕微晃動,這個晃動可能拍攝者自己都沒察覺到,而最要命的就是這時候還是一個相對較慢的快門速度,出來的照片不花才怪呢。

還有一種情況,拍照的人沒動,但仍然不清晰。比如在拍攝花卉特寫的時候,拍攝現場如果有風,花枝會有搖晃移動。無論是人動了還是被攝物體動了,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相機與被攝物體之間發生了相對位移導致最終的拍攝模糊不清晰。

解決辦法:1-站穩咯;2-在安全快門下使用自動連續對焦對被攝物體進行連續對焦

5.先構圖OR先對焦

這裡會和第二點有些重複,但這個問題往往是操作者造成的。如第二點所說,有時候拍攝的主體前面有前景,或者背景上有亮點導致自動對焦時總對不到主體上。有人就想到一個辦法,用上圖舉例,先換個角度對人物臉部進行對焦,然後保持快門半按重新構圖,咔嚓一下回來發現還是虛的。這是因為對焦後雖然半按了快門,但移動過程中鏡頭距離定焦的焦平面並沒有變化,但鏡頭距離被攝主體卻發生了位移(包括角度變化),此時光圈越大虛化得越明顯。

所以攝影一定要記得先構圖再對焦,對不到被攝物體,可以把相機的對焦範圍從廣域改成自由點進行對焦。例如上圖,用自由點對焦並把對焦點調節到人物的眼睛位置,對上後再按快門拍攝。


老頑童攝影師


因我專注拍鳥,接觸不少拍鳥人,我用過1Dx和D5,對高檔相機對焦不清晰,進行深入學習實踐,考慮基本有以下三個原因:

1、許多拍鳥人雖有頂級相機,但大都不認真看說明書,也沒通過其它渠道學習,對頂級相機複雜精準的對集原理弄不清楚,即然不清楚原理,那就是人云亦云的拍,所以對焦不清。

2、三腳架不穩定造成不清晰,重型穩定的三腳架和液壓雲臺對拍鳥對焦清晰十分重要,三腳架不穩定,就無法拍清,

3、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頂級(以1Dx相機為例)對焦點的選擇、對焦方式的選擇、輔助工具的選擇和對焦摸式選擇四者之間面對不同環境的配套組合原理不會正確搭配,掌握了它的配合原理,對焦和追焦即可迎刃而解!

希望我的回答對熱愛攝影朋友有所幫助,我是“陽光海洋”,原創不易,歡迎關注,歡迎交流!





陽光海洋_湖北


正常。如果沒有基本拍攝基礎,不用說三萬,就是拿著三十萬的相機,一樣拍不出好片子:

一、高檔相機大部分都是全手動機器,對操控能力要求較高



與手機和傻瓜相機相比,高檔相機通常都具有全手動操作功能,各種參數相互作用,彼此制約,需要有一定的攝影基礎和操控基礎才能正確使用:



二、照片是否清晰,和相機檔次沒有直接關係



相片是否清晰,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

1、對焦是否準確



對焦是相片清晰的前提,對焦不準甚至脫焦,都會導致主體模糊:



2、快門是否足夠



快門太慢,一方面可能無法凝結相應場景,特別是運動中的被攝物體;另一方面可能導致畫面穩定性不夠,由於拍攝者手部抖動等原因導致畫面模糊:



在實際拍攝中,如果以上兩個方面存在問題,任何相機拍攝都可能出現不清晰的現象,就算用幾十萬的大幅機拍攝,結果也是一樣:



三、相機檔次高低,和拍攝水平也沒有直接關係



相機是拍攝的工具,需要正確使用才能獲得好片子,不是買高檔機器的人,攝影水平就一定很高:



高檔相機的購置者中(小.k),有職業攝影師,有高端發燒友,也有毫無攝影基礎的土豪或白丁。特別對於土豪(原、創),相機買來就是裝樣子撐場面的(攝;影),從來不關心能不能出好片子,有的甚至連光圈快門都不會調,能拍好反而奇怪了:


四、小k建議

器材是工具,攝影是目的。盲目追求器材高端,對提升攝影技巧沒有太大幫助。如果不是隻想做個器材黨,就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攝影基礎、技巧和觀察能力提升上,才能有所收穫:

愛攝影、愛生活,致力打造最具價值的攝影自媒體。歡迎關注“小k印像”,瞭解更多攝影常識和技巧,共同學習進步🙏


小k印像


拍照是否清晰與相機是否高檔無必然聯繫,主要受以下幾點影響:

第一是光圈問題。 如果拍攝人物特寫,一般用大光圈,對焦點打在臉上,焦外虛化,很淺的景深猶如奶油般動人,薄透紙背,突出人物主體,美得像幅油畫。這樣的相片人物臉部清晰,背景虛化就會不清晰,正是鏡頭大光圈魅力所在。如果對焦點錯位,或者打錯對焦點,拍出的人物特寫照就不清晰了。

拍整體合照時,人物眾多,有前有後,就要用小光圈拍攝,要不焦外人物都被虛化得,顯得不清晰。

第二是快門時間。如果是小孩子,他們活蹦亂跳,就是用到高速快門,還要追焦,在手抖前的一瞬間完成拍攝,要不就會拍糊了,不清晰。打鳥、拍體育同理。

第三ios感光度。理論上ios 感光度越低,噪點越少,照片越清晰。在保證曝光正常、取景器裡圖像清晰的前提下,儘量用低ios拍攝,照片更清晰。

再有就要保持相機穩定。無論什麼題材,手抖動都容易拍糊,拍攝時儘量保持姿勢穩定,拍攝一氣呵成。必要時藉助三腳架增加穩定性。特別在拍攝夜景、星空題材時,要求很長的快門時間,長時間穩定手持是不可能的,就要用上三腳架穩定拍攝,才能拍出清晰照片。







碼小豬自駕遊


照片清晰不清晰,跟你的相機多少錢,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哈。

照片清晰不清晰,是個技術活,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巧和技能,哪怕是三千元的相機,一定也是清晰的。

照片要清晰,主要是看相機在拍照時的穩定性和對焦是否準確。

對焦

對焦,也叫合焦,是拍照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焦不但要準,對焦的位置也要對,意思就是要對著畫面中的主體對焦,對著主體的關鍵部位對焦。一般靜止的畫面比如風景,難度較小,如果主體處於移動狀態,對焦就有一定難度,主要表現在對焦位置不對上。

關於對焦,個人建議使用相機的自動對焦,至少在這方面你完全可以相信相機,反而手動對焦可能會騙了你,比如弱光情況,比如曲光度沒有調整好等。

對焦準確是照片清晰的關鍵因素。

穩定性

穩定性裡邊,包括相機拍照時的穩定和快門速度!

相機的穩定性是指在拍照的瞬間,所產生的位移,如果手持基本功好,或者是直接用三角架,相機發生位移的距離就小,因為絕對穩定是不可能的,只是儘可能地減小這種位移;

而快門速度呢,如果快門速度長,在曝光時間裡,相機發生位移大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快門速度短,那麼相機在拍照時發生位移大的可能性就小。

說白了,大實話就是:在拍照時你的相機“哆嗦”幅度有多大!“哆嗦”幅度越大,照片越不清晰,“哆嗦”幅度越小,照片就越清晰!

相機的“哆嗦”幅度,實際上是一個相對運動,相機在“哆嗦”,而畫面中的主體也在動的話,就更加增加不清晰的可能性。

如果主體是靜止的,就相對好很多,只需要控制相機的“哆嗦”幅度就OK了。

所以,想讓照片清晰,一是控制相機的“哆嗦”幅度,二是對焦準確,這兩點做到了,想不清晰都難,除非你相機壞了,哈。


南方之南


如果拿著三萬塊錢的相機就可以拍到好照片,那麼這個世界上也就沒有攝影師這個職業了。

其實相比我們日常用的智能手機,高檔的專業相機想要拍出好照片反而更加困難。如果是從未接觸過專業相機的人第一次用單反拍照,那麼排出來的照片很有可能是糊的。

這是因為智能手機是“傻瓜式”的,在拍照的時候手機會自動測光,並決定曝光時間、白平衡、ISO感光度等參數。用戶所需要做的就是按下快門而已,這樣即使不需要任何專業的攝影知識,就能拍出一張相當不錯的照片。上個世紀90年代的“傻瓜相機”曾經風靡一時,就是因為其不需要任何設置就能拍出好照片的特性,現在的智能手機也很好的繼承了這一點。

而專業的單反相機需要設置的地方就很多了。尤其是在“M檔”的時候,光圈、快門、感光度這三個主要參數必須你手動設置,弄錯一個就會導致照片拍糊。比如在拍攝運動的人物或者場景時,往往需要1/250秒以上的高速快門,如果這個時候快門的速度太慢,排出來的運動物體就是模糊的。而如果在室內燈光環境下拍攝時,往往需要1/30甚至更低的快門速度,並且使用大光圈、提高ISO感光度,有的時候甚至還需要藉助三腳架拍攝。

通常專業相機的說明書就有幾釐米厚,其使用的複雜程度遠非智能手機能比。

儘管專業相機用起來非常複雜,但如果用好了自然也可以拍出更好的照片。就拿最普通的風景照來說,如果用普通手機拍的話,可能就是找一個角度按下快門就完事了。但如果使用專業相機拍的話,攝影師可能會選用較小的光圈,有的時候甚至還要藉助濾鏡來改變光線亮度,用三腳架來穩定機身。這樣拍出的風景照解析力更高,細節更加飽滿。和普通手機拍出來的照片相比會有明顯的區別。


所謂“三萬元的高檔相機”只是一臺用起來比較順手的工具,但如果把它交給不會用的人手裡,就算工具本身再優秀,也不可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以拍照片不清晰並不是因為高檔相機不好,而是拍照的人水平不夠高。


貓眼看數碼


為什麼有些人用著三萬元的高檔相機,拍的照片卻不清晰?我的回答是,照片拍攝的是否清晰,與相機的價格貴濺沒多大關係,反而與攝影技術有很大的關係。

這就像開車一樣,發不發生交通事故,與安全意識和駕駛技術有很大關係,與開的是寶馬、奔馳之類名車,還是夏利、奇瑞等大眾車沒多大關係一樣。三萬元的中高檔相機,拍攝的照片不清晰,有可能是以下幾方面造成的:一是手握相機拍照的人是新手。新手不熟悉相機的使用方法,不懂得如何對焦,胡拍亂照,照片不糊才怪。二是不熟悉相機和鏡頭設置。

我們知道相機和鏡頭上,都有M檔(即手動檔)設置,有可能檔次設置到了M檔,拍攝者又全然不知,拍攝出的照片若清晰,那也是正巧撞上的。三是相機不穩晃動。握持相機必須穩定,握持相機的方式若錯誤,當在弱光環境下,小光圈、慢門拍攝時,也容易造成畫面摸糊不清。

用相機拍照,如同戰士拿槍上戰場,不懂槍的使用步驟和方法,那麼,手中的槍還不如一根燒火棍好使。因此說,拍攝的照片是否清晰,與相機關係不大,與相機後面的腦袋瓜子有很大的關係。


河南喜子2019


我同事也用百微,有一天她說從來拍不了一張清晰的微距照片,很明顯是不會用相機。想照片清晰對焦要準確、手定(可用腳架),光線好調速度快些。以下是本人拍的幾張近拍照片,1到6單反,7到9手機(全部手持),水平有限請多指教,











成功登入


為什麼有些人用著三萬元的高檔相機,拍的照片卻不清晰?

這種現象很常見,不好的機子不等於拍不出好照片;頂級的機子也不等於就能拍出好作品。

第一、機子的使用不太熟悉。這個現象很普遍,再差的機子和最好的機子都一樣,對於它們的結構功能、適用場合、機型特點都有一個熟悉掌握的過程,雖說是程式和原理大同小異,但是個性結構和使用特點、使用習慣卻是千差萬別的。拿到好機子、新機子,必須有一個學習、瞭解掌握再到熟練的過程,只不過有的人較快有的人較慢而已。不必灰心、不必著急,總不能由於用起來不順手,而把新機子、好機子送人去。



第二、好機子的“花頭兒精”太多。好機子,好在哪裡,常常是功能更多、技術性更強,由此帶來的必然是操弄複雜,必須慢慢下功能,熟悉“牛脾氣”,慢慢的它就會變成馴服之馬。

第三、個人功夫的修煉不到位。這個方面差別天壤,玩攝影,除了技術的掌握,更多的則是依賴於個人的藝術修煉和積累,不要指望“一口吃成個胖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擁有精煉槍支的兵還得是一個神槍手。

如果覺得說的有道理,請關注《拍客張光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