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聘人以珪

問士以壁

召人以瑗

絕人以玦

反絕以環


玦,中國古代最早的玉器類型之一,雖一介小小身軀,卻有著持久的文化生命力、豐富多樣的面貌及內涵。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南京北陰陽營191號墓出土 玉玦


從考古發現的玦來看,在廣博的文化環境中,玦的形制雖變化多端,但均在器身上開出一道缺口。《白虎通》說,“玦,環之不周也”。《廣雅》:“玦如環,缺而不連。”這一缺、不連、不周的特徵是玦的關鍵性標識。隨著時間的延伸,地域的變遷,玦再如何變,環之不周這個特徵始終不變,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新石器時代玉玦

玉玦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製作樸素。早在距今約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窪文化中就有玉玦的發現,此後,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和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上海青浦馬家浜文化和江蘇吳縣草鞋山文化、內蒙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含山文化等均有玉玦出土。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出土 玉玦


在新石器時代,最有特色的玦形器當屬紅山文化出土的獸形玦。紅山文化獸形玦器型呈環狀,有一缺口,缺口一側略粗,雕獸頭,另一側雕獸尾,環上光素無紋,大致可分兩種:

其一,獸頭玦。此類器型粗大,笨重,整體近似橢圓形,中部靠下有一圓孔,環圓孔為獸身,獸身為彎柱形,尾部與嘴部相近,由缺口斷開。這類作品頭部較大,近似圓雕,短耳於頭頂向上直立,眼部為寬而淺的陰刻環形槽,構成起伏不平的眼廓,再於其上用多重陰刻細線刻出眼,中心為圓形眼球。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 玉豬龍

其二為較小的環形玦,片狀,一端為獸頭,頭部近似圓形,陰刻環形眼。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 玦形龍

紅山文化獸形玦形制較為特殊,有的玦上有細穿孔,考古發掘已經證實,獸形玦多出土於死者胸前,當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


商代玉玦

商代玉器中玦形器較多,皆呈片狀,尺寸一般在5至10釐米,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表面光素無紋且環較窄,另一種為龍形玦。龍形玦作捲曲龍形,龍張口露齒,背飾扉稜,龍身飾勾撤雲雷紋,線條轉角方硬,圖案化風格強烈。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婦好墓出土 龍形玦


西周玉玦

西周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龍紋、鳳鳥紋等,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西周的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 玉玦


春秋戰國玉玦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較多,且體積較小,多呈薄片形。此期間部分玦的紋飾同西周的玉玦紋飾相近,由雙陰刻的弧線、橢圓形小環及側面獸頭組成。還有一部分玉玦的紋飾與西周的紋飾完全不同,多是陰線琢出的旋形紋、蟠螭紋或 “S”形紋。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玉玦


春秋戰國時玉玦上的獸面紋有單獸頭和雙獸頭兩種,單獸頭的玦一側為頭一側為尾,雙獸頭的玦兩側各有一獸頭。春秋時期的玉玦上一般無系孔,這些玦很小,很可能是鉗於耳部的耳飾,也可能是用繩在玦的中部懸掛佩帶。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藏 龍形玦


漢代及以後玉玦

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釐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廣州博物館藏 玉玦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但紋飾多不合古制,玦體比戰國時厚重。明、清兩代仿古玉玦,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亦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玉玦之用途

關於玉玦的用途,說法不一。

一為“玉珥”說,這是最多也是目前最權威的說法。楊伯達老先生將“玉玦”定名為“玦形珥飾”,古方先生亦稱“玉玦”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耳環”。“玉玦應稱玉珥”,其原因是出土的玉玦通常放置在死者的雙耳旁,且缺口朝上。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三門峽虢國墓地國君夫人墓出土 玉玦


二為“環佩”說 ,亦即“信物”說,這是較為傳統的說法,即常將“玦”與“環”相提並論為君主佩帶之信物,用其諧音:環—還、玦—絕”。古書稱:“逐臣(被放逐的罪臣)待命於境,賜環則還,賜玦則絕。”意思是如果君王將玉環賜給逐臣就表示叫他回來,如果派人送去一個玉玦,就意味著逐臣不能返回了。作為信物來說,玉玦含有與人斷絕關係之意,但用於佩戴時卻有另一種含義,因“玦”與“決”同音,象徵佩戴者凡事果敢決斷,不會拖泥帶水。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河南博物院藏 玉玦


三為“玉目”說,這是考古學家根據發掘出的墓主人眼中所嵌的一隻玉玦,而新提出的說法。興隆窪文化遺址出土了一具8000前的女孩屍骨,有一塊環狀玉玦嵌入女孩的右眼眶內。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研究員解釋為“以玦示目”,是我國出土最早的“玉眼”。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陶塑女神頭像的雙眼內也嵌入了圓形綠色玉片,他說應該是對此種用玉傳統的直接承襲。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興隆溝遺址出土 右眼眶嵌玉玦人頭骨


四為“神器”說,此說根據紅山文化典型器“玉豬龍”的形狀,“圓環有缺”類似“玉玦”,而另稱“玦形龍”或“獸首玦”。因“獸形玦”出土時往往放在逝者的心胸處,其形象為似豬似熊又似龍的神獸,所以某些玉器專家稱之為溝通人心與神靈的法器,即“玉神器”。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內蒙古敖漢旗下窪鎮河西出土 玉豬龍


五為“玉韘”說,即射箭時套在手指上用於勾弦的玉器,這是見於古代典籍較老的說法,經清代學者考證:“玦”即“韘”,發展為後稱的“玉扳指。

君子佩玦,寓意果斷


▲山東劉家店子1號墓出土 管狀玉玦


滿者為環,缺者玦。玉玦是中國古代玉器最有代表性的一類,它出土最早、數量最多、使用最為廣泛,它貫穿於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它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古代玉器文明的發展史,它集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它是古人信仰、意念、靈感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