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感覺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沒什麼事?而伊朗退出伊核協議就事大了?

科沁雜談


確實如此,在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的時候,世界各國雖然感覺到很詫異,也都對美國的毀約行為表示遺憾和失望,但總體上的反應還比較溫和的;但是,在美國不斷升級對伊朗制裁,迫使伊朗不得不退出《伊核協議》來反擊美國的時候,西方國家卻表現得異常強硬,甚至不惜啟動伊核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似乎英法德三國重新站在了美國的一邊,以制裁來應對伊朗的“毀約行為”。


西方國家對待美國和伊朗的相同行為出現如此雙標的反應也不難理解。就《伊核協議》對締約國所規定的的責任和義務來看,儘管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是對該協議的打擊,但是這種打擊還不至於是毀滅性的,只要《伊核協議》的其它締約國能夠完全遵照協議,履行對伊朗的經濟承諾,《伊核協議》的完整性就能得以保全。但,若是伊朗退出了《伊核協議》,那麼《伊核協議》從根本上就不存在了。所以,在伊朗宣佈終止執行《伊核協議》的時候,西方國家並不會尋根溯源的追究美國的責任,只會將破壞《伊核協議》的責任歸咎於伊朗。



其實,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國際社會對其約束本就缺乏手段,甚至還缺乏勇氣,尤其是西方國家,在美國面前,西方國家對待美國和伊朗毀約表現出的溫度差,其實就反應了國際社會對美國霸權的無力感,整個世界都是在美國經濟、政治、軍事的戰略框架內運行,只要美國不出來搗亂,對世界各國就是一種福音了,怎能指望西方國家來站在一個公平的立場來捍衛《伊核協議》?



毫無疑問,《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一旦啟動,勢必會引起伊朗的極大反彈,在反制手段匱乏的情況下,伊朗將不得不重新走向核開發的道路,這是歐洲國家不想看到的,但,確實他們一手製造的,是福是禍就留待時間來解答吧!

【親們,記得點贊喲!覺得我回答的還可以,不妨關注一下吧!thanks】


三號二


現在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認知: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是無視國際法,踐踏基本準則的野蠻行為!


但很少有人細究美國為什麼要退出《伊核協議》。儘管美國為平衡中東勢力分佈,以《伊核協議》存在漏洞,將宿敵伊朗列為頭號制裁對象。但伊朗的確也違反了聯合國原子能機構關於核不擴散的基本原則,而且伊朗本身也是《核不擴散協議》的締結者。

2005年8月,伊朗強硬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上任不久,就在聯合國強調,伊朗有權研發核能。2006年2月,聯合國原子能機構通過一份核查報告確定,伊朗恢復鈾濃縮活動。2006年6月,中,美,英,俄,法五個常任理事國,與伊朗的重要夥伴德國開始就解決伊朗核問題展開磋商,並從此形成機制。當時有一種聲音認為:很多國家都能擁核,伊朗為什麼不能?這種無視國際法的無理邏輯,顯然背離了國際共識與聯合國的決議。

也就是說,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伊朗犯錯在先,並因此將自己置於國際主流價值判斷標準的對立面。從2006年到2009年,安理會一共通過了6份決議,並逐漸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注意:這個時候的制裁是由聯合國主導的。也正是由於內賈德的強硬態度,讓聯合國的制裁加劇,伊朗在國際社會群中也備受指責。伊朗宗教委員會介於國內外的壓力,不得不收斂強硬作風,在2013年9月,換上了溫和務實的哈桑.魯哈尼總統。魯哈尼上任之後,側重於經濟建設並向西方釋放溫和信號。奧巴馬總統甚至在其上任之後的3個月,致電向其祝賀。



其實這個時候,大家都樂觀的認為,兩國的對抗關係將是轉向合作共贏的新開端。之後,伊朗與6國關於核削減的談判也越來越順利,並在2014年1月在日內瓦達成一份“聯合行動計劃”的臨時性決議。經過一年多艱難曲折的談判,2015 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6國達成全面協議,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協議於2016年1月生效。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監督履行協議情況,在近一年的報告中也顯示伊朗沒有違反協議。

但現任美國總統上任之後,旋即對《伊核協議》發難,並稱:“這是史上最糟糕的協議”。新總統為什麼如此“不淡定”呢?因為,這份協議的確是有漏洞的!

一,對核查時間與方式存有疑問。

當年聯合國對伊拉克的核查機制是24小時機制的,而且聯合國核查人員就常駐在伊拉克,該國必須保證核查人員在24小時之內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接觸任何人(當然,伊拉克並沒有遵守)。但在《伊核協議》中,伊朗則是24天制,也就是說,接到聯合國核查通知,核查人員在24天后,在伊朗同意的情況下,你才能查。雖然濃縮鈾的數量仍然保持在89公斤,並沒有超過原子能機構規定的300 公斤,但如果想讓核查“達標”,24天的時間完全夠用。

二,《協議》中並沒有對伊朗研究中遠程彈道導彈作出限制。我們知道,彈道導彈是核彈頭的運載工具,你既然不發展核武器,《協議》就應該對此作出限制。


介於對前兩條的質疑,美國不滿意《日落條款》中對伊朗制裁的期限,並威脅退出《伊核協議》。拋開美伊之間長期的積怨,以及對中東利益博弈因素之外,其餘五國的意願是想將伊朗打造成日本那樣的核能民用型國家。但伊朗為了在中東地區羅織其什葉派之網,長期支持各種民間武裝組織,給阿拉伯世界構成了實質上威脅。潛心致力於國家發展的國家,由於顧及各種制度的約束,思想相對理性,特別是對待戰爭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民的意願和理性政府的判斷。但對於一個“神治”國家來說,發動戰爭往往是幾個人甚至一個人就能決定的,更可怕的是,其強大的宗教力量往往能讓民眾相信並支持自己的決定,如果伊朗暗中提煉丰度5%以上的濃縮鈾並重建阿克拉重水反應堆,一夜之間拿出核彈頭是非常有可能的事。表面上看,美國總統是“規則的破壞者”,而實際上《協議》本身也的確有缺陷,伊朗也的確沒能很好的配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其實這樣的擔憂和詬病也存在於其他五國。

2018年5月8號,美國總統在白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單方面實施對伊朗最高級別的經濟制裁。

作為《協議》的締結者,其餘5國在最初的時候仍然不遺餘力的幫助伊朗,力勸美國重新考慮退出與制裁,但美國此時已經通過了制裁法案,態度無法扭轉。儘管如此,制裁開始之後,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都利用各種方式極力幫助伊朗。但每當磋商到了關鍵的時候,伊朗必將以傳統的“強硬”展示不合作的態度。其實在此期間,美國的態度一度有過軟化。針對伊朗的“強硬態度”和締約國的“說情”,美國推出“12項措施”引導伊朗回到談判桌上。但哈梅內伊隨即提出“三個條件”,並豪言:“三天之內恢復濃縮鈾計劃”。而這三個條件之中的兩項,就是針對歐洲的導彈威脅,歐洲隨即齒冷。也許從那個時候,伊朗就將歐洲逼回了美國的同步軌道。即便如此,歐洲仍然沒有放棄對伊朗的拯救與幫助。


不久前,美國獵殺了伊朗名將蘇萊曼尼將軍,美伊矛盾隨即升級到了歷史最高點。美國的制裁也進一步升級。走投無路的伊朗再次祭出老套路:放棄《伊核協議》的最後一項限制(即對鈾濃縮離心機數量的限制)。此時的伊朗,顯然複製了2018年的三家制衡模式。然而,伊朗的態度根本無法撼動美國的決心,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了要挾歐洲的籌碼,想再次將壓力轉嫁於歐洲,通過歐洲與美國的斡旋破解僵局。但歐洲顯然不願再綁上伊朗的戰車。法,英,德在1月14號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表示將啟動《伊核協議》中的爭端機制,作為伊朗宣佈進入終止履行《伊核協議》最後階段的回應。

截止目前,伊朗最後一件“政治武器”宣告無效。同時因為觸動了底線而將自己再次置於國際社會的對立面。加上此前由於誤擊客機並隱瞞事實的不良記錄,為數不多的幾個支持者也都沒法為其“打圓場”。這份爭端機制遞交聯合國審查的時間只有60天,如果伊朗在60天后還是一意孤行,那麼接下來的制裁不僅上升至最高峰,更可怕的是沒人再會為其說話。不管因為何種原因,明目張膽的挑戰國際規則顯然得不到大家的同情,因為大家都在這口鍋裡舀湯喝,破壞這鍋湯的,必將成為眾矢之的。孤立無援的伊朗如果真的豁出去研究核武器,那可能是伊朗政權不復存在的開始。伊朗怕不怕?當然怕了!

美國之所以敢於退出《伊核協議》並啟動制裁機制,是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在其掌控之內。在這件事情上,美國既有可進可退的迴旋空間,也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強大實力,更有一眾“豬朋狗友”的傾情支持。因為,無論西方國家與美國發生過什麼,但到了關乎陣營利益的關鍵時刻,美歐會馬上放下分歧“一致對外”,維護美國的立場。這種默契不以國家的意志為轉移,這是利益共同體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軟硬實力美軍兼具,而且多少還能佔住一些道理,從國際公理角度來考察,也有無法推翻的理論基礎。


其實美國在此次的新一輪伊核危機中,也並不是完全“沒什麼事”,相反美國也正在接受一次嚴峻的考驗,此時的伊朗已經到了壓力的極限,自然規律告訴我們,這種情況下,要麼被壓死,要麼自殺式反彈。美國必須做好伊朗“強力反彈”的思想準備。但照目前伊朗宗教力量明顯收斂強硬的苗頭來看,伊朗大概率會在作出一定讓步的情況下,接受《伊核協議》的二次談判。畢竟,妥協並不丟人,崩潰才更可怕!


冷兵器TILLLINDEMANN


伊核協議的本質說到底就是伊朗用放棄核武器研發來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的制裁。這本來是個雙贏的協議,而且是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眾多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特朗普上臺之後卻為了美國的私利而退出了伊核協議,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確看起來沒什麼大事,但伊朗如果退出伊核協議問題就大了,伊核協議不管好賴都是限制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最後一道屏障,伊朗退出伊核協議的最大風險就是伊朗的核計劃將不受監控和限制。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美國與伊朗的對峙加劇,受害的只是伊朗一家而已。但如果伊朗也退出


伊核協議,那麼受害的將是整個國際社會,這絕不是什麼危言聳聽,近日來伊朗外長扎裡夫就曾經公開表態說,如果英、法、德等國將伊核協議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那麼伊朗就將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眾所周知,《核不擴散條約》是維持世界核安全的重要基石,伊朗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嚴重性甚於退出伊核協議。
目前伊朗仍然希望留在伊核協議內,前提是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也不能退出伊核協議,美國已經實際退出了,也無可挽回了,如果英法德再退出,那麼伊核協議就真的名存實亡了,伊朗沒了盼頭,自然也會破罐子破摔,雖然現在伊朗離真正擁有核武器還遙不可及,但不排除伊朗伊朗在退出伊核協議之後也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那麼伊朗就會肆無忌憚的加快核武器的研發,而沒有了協議的約束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伊朗離核武器越來越近就將成為可能,假如伊朗擁核成功,不但國際社會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中東地區就將籠罩在核武器的陰影之下,並進而威脅整個世界的核安全,這樣的嚴重後果誰來承擔?能指望美國來承擔嗎?


那年那月那兵說


美國2018年5月正式宣佈退出《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伊核協議),在當年11月全面啟動對伊制裁,之後美國又相繼對伊朗施加了多輪額外製裁經濟制裁向伊朗施加壓力。有人可能會問,美國簽訂了"協議",又出爾反爾退出"協議",這真是不講信用,而且也不用承擔什麼後果。反觀伊朗在月初宣佈暫停所有"伊核協議"承諾後,英法德隨後宣佈啟動爭端解決機制,如果無法解決問題,那麼將會將核問題提交到安理會層面,恢復對伊制裁。這協議是不是對伊朗並不是十分公平?

(伊核協議6+1加歐盟)

這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因為"伊核協議"本身就談不上什麼公平可言,其本質就是對伊朗國家行為的一種約束。原則上講國際社會是無政府社會,而國家行為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然而國家之間的實力是不一樣的,而實力大小決定國家的話語權。實力最強的者主導國際秩序。擁有核武器成為了一種權力的象徵,而對於弱小國家而言,擁有核武器武器則是爭取話語權,挑戰秩序的捷徑。面對小國對於現有秩序的挑戰,美國等主要國家勢必不會坐視不理,要對其採取必要限制措施,包括相關與伊朗有良好關係的國家

(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與伊朗外長扎裡夫)

伊朗本身是簽訂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不過其以和平利用核能為由開展鈾濃縮活動,那麼這也意味著伊朗一隻腳已經跨過了核門檻,一旦濃度達到武器級,將十分危險。所以伊核問題才這樣在2003年引起各方的注意,不過在英法德的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積極的措施,暫停了鈾濃縮活動,同時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不過後來伊朗強硬派總統內賈德上臺之後,伊朗恢復了鈾濃縮活動,在2006年伊核問題"6+1談判模式"啟動,但是沒有什麼進展,由於伊朗一直堅持強硬立場,且拒捕配合核查,所以安理會出臺了多輪制裁措施。2013年內賈德下臺,溫和派魯哈尼上任,和談很快變有了進展,最終在2015年達成協議。

(內賈德考察離心機)

美國共和黨政府退出"伊核協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協議最初共和黨方面就不同意簽署協議,其無法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併成為真正的法案。奧巴馬為了保證協議的履行,所以只能採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每四個月進行一次授權。美國政府換屆,共和黨上臺後很顯然退出協議只是時間問題了。美國退出協議只是為了能迫使伊朗與其簽署一項永久棄核協議,因為"伊核協議"的有效期只有15年。伊朗本身就棄核的態度並不明確,而且自身違背與英法德"巴黎協議"恢復鈾濃縮活動在先,所以很難取信於國際社會。伊朗也不願意放棄彈道導彈,這一與核武器配套的武器計劃,而且也不願意放棄支持中東激進組織。

(安理會)

國際社會就是弱肉強食,美國的利益遍及中東,其需要中東地區維持一種平衡的狀態,伊朗本身是秩序挑戰者,同樣為了自身的利益打破這種平衡。所以雙方衝突不可避免。由於大多數國家與美國利益基本一致,而與伊朗的利益相左,所以多數人並不支持伊朗能夠擁有核武器,其退出"伊核協議"是無法讓人接受。考慮伊朗本身國家決策缺乏理智,且容易出錯,一旦擁核不堪設想,會引發連鎖反應,沙特、土耳其、埃及等中東大國都會考慮研發核武器,屆時中東大亂。

(美伊對峙)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只不過美國的綜合國力太過於強大,並沒有對美國造成明顯的傷害。伊朗退出伊核協議的後果可就要嚴重多了,面臨的是伊核協議其他六個國家的聯合反制。畢竟,不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歐盟與我國,都不希望伊朗擁有核武器。簡單的講,國際社會主要的規則是利益與實力。從國家實力的角度,伊朗的綜合實力遠遠不敵美國,在兩國的博弈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各國也不會因為要幫助伊朗,而損害到自己國家的利益,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之下幫助伊朗,那就是伊朗不能完全退出伊核協議。

美國也為退出伊核協議付出了代價。首先,美國單方面退出了伊核協議,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與信譽。伊核協議並不是雙邊協議,而是多邊協議。2015年,伊朗是與美國、法國、英國、我國與俄羅斯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再加上德國,達成了伊核協議。然而,美國卻在2018年5月單方面宣佈退出了伊核協議,對於美國的國家信譽是極大的損害。即使英國、德國與法國都是美國的盟友,都在伊核協議問題上沒有與美國站在同一立場。可以說,美國現任總統就是美國霸權的“掘墓人”,不斷地挖美國稱霸世界的根基。

其次,美國總統退出伊核協議,在美國國內的爭議也非常大。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任內的外交成果包括TPP、《巴黎氣候協定》與伊核協議。結果,現任美國總統川譜上臺以後,將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外交成果一一廢除。特別是在伊核協議問題上,美國單方面宣佈退出,極有可能引發中東局勢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美國總統宣佈退出伊核協議的第一時間,多位美國政壇重量級人物就表示了反對,包括前總統奧巴馬、前國務卿希拉里等等。不過,美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家,沒有力量能夠制衡,退出伊核協議的負面作用對美國的傷害並不大。

伊朗退出伊核協議的後果非常嚴重。伊朗如果退出伊核協議,那後果可就非常嚴重。從英法德的角度,如果伊朗退出伊核協議,三國就極有可能加入美國製裁伊朗的陣營;從俄羅斯與我國的角度,一旦伊朗退出伊核協議,在聯合國安理會層面的表決,就很難行使否決權,美國對伊朗提出的制裁草案就非常容易通過。畢竟,伊核協議參與6國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伊朗不能擁有核武器。一旦伊朗擁有了核武器,整個中東乃至歐洲的形勢都會迅速惡化。伊朗方面也非常明白各國的底線在哪裡,並不會真的突破各國底線。

伊朗總統魯哈尼

國際社會其實就是在利益與實力的結合體,伊朗實力不強,自然要受到更多的限制。


美國觀察室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如果伊朗繼續執行這個協議,不發展核武器的話,對歐盟國家也沒有多大個影響。所以,特朗普退群后,雖然英法德三國對美國的行為不滿,但還是竭力在安撫伊朗,要德黑蘭政府繼續留在群裡遵守協議的規定,不成為一個核國家。然而,自從蘇萊曼尼少將被美國給定點清除後,伊朗政府就徹底失去耐心了,斷然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公開發展自己的核武器。要知道,如果伊朗擁有了核彈,直接會受到核打擊的就是歐盟國家,而對遠在大洋彼岸西半球的美國談不上有啥致命的威脅。由此可以看出,英法德等歐盟國家對伊朗退出伊核協議的舉動反對激烈,完全是從本國國土的安全角度考慮。俄羅斯的核威脅已經把歐盟國家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旦伊朗也掌握了核彈,那對歐盟國家造成的核恐懼無疑是雪上加霜了!從這點可看出,特朗普在伊核問題上不但激怒了伊朗,而且也害了自己的盟友國,還把美國捲入到波斯灣緊張的戰爭局勢裡來了,真的是損人不利己。





一線天



在美歐的操縱下,伊核協議是套在伊朗的脖子上的一根絞索。

美國2018年5月8日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伊核協議不僅處於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而且淪為伊朗單方面履行伊朗協議的責任與義務,責權利完全不對等,不公平,然而,三個歐洲大國法國、德國、英國,以及俄羅斯極為反對伊朗退出伊朗協議,否則後果自負!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主要有二個原因,其一是美國認為伊核協議無法阻止伊朗研製,獲得核武器,這是美國、以色列的紅線。

其二,美國認為伊核協議對伊朗的約束比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的制裁大為倒退——安理會禁止伊朗發展彈道導彈,伊核協議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內部。彈道導彈是以色列、歐盟對伊朗心生恐懼與不滿的主要根源,也對駐紮在中東的美軍構成了較大的危服。


這是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主要原因,但其目的則是以舊換新——退出前政府簽署的伊核協議,與美國現政府簽署新的伊核協議,不僅要完全廢除伊朗研製核武器的能力,更是要廢掉伊朗的彈道導彈,並且清除伊朗的分佈在中東地區的什葉派新月走廊的勢力。

為此,美國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不僅對其實施史上最高級別的制裁,還對伊朗搞軍事極限對抗,甚至暗殺了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

在對待伊核協議上,法國、德國、英國了人歐盟扮演紅臉,美國扮演白臉,聯手忽悠伊朗繼續保留伊核協議,單方面履行責任與義務,想方設法把伊朗忽悠瘸了。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對此有所覺察,大罵法國、德國、英國及歐盟不可信,全是騙子。


在美國一浪高過一浪的極限施壓下,伊朗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只能威脅退出伊核協議,以及核不擴散條約。法國、德國、英國、歐盟、俄羅斯都跳出來反對伊朗退出伊核協議與核不擴散條約,繃著臉警告伊朗後果自負!

伊朗還真被他們嚇壞了,不敢退出伊核協議、核不擴散條約,乖乖地按照歐洲的要求繼續單方面履行伊核協議的責任與義務。

在伊核協議的立場上,歐洲與美國是一致的,是利益共同體,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唯一不同的是迫使伊朗屈服的手段而已。伊朗魯哈尼政府卻寄希望於歐洲替伊朗撐腰,在伊核協議上與美國翻臉,如此天真,致使伊朗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


飛狼


在《伊核協議》問題上,美國顯然是挑事的一方,而伊朗顯然是被動應對的一方。整個《伊核協議》的本質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讓伊朗放棄研製核武器為前提,從而保障伊朗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讓國際社會放棄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可是美國在看到了伊朗經濟快速發展之後,而伊朗什葉派勢力在中東地區的崛起,讓美國感覺到自己當初籤《訂伊核協議》的目的並沒有限制住伊朗,因此再加上自己自私的目的,才在2018年5月8日宣佈退出《伊核協議》。



而如今伊朗在美國的逼迫下,已經宣佈將會突破伊核協議限制,從而走上核武器研製的道路。在1月14日,英、法、德三國宣佈訴諸《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以應對伊朗放棄遵守伊核協議承諾。畢竟伊朗在2015年7月簽訂的《伊核協議》,其中條款就規定了伊朗對於鈾濃縮的丰度為3.67%擁有和平使用的權利,這屬於正常擁有民用核能的權利。可是伊朗突破該協議的最後條款,就意味著伊朗是按照去年7月7日所宣稱的將《伊核協議》規定的3.67%的鈾濃縮丰度提高到5%的水平。



伊朗這樣的動作就等於直接宣告伊核協議的破產,那麼對於整個國際社會,在2015年之前所努力的結果將會前功盡棄。當時簽訂《伊核協議》的美、俄、中、英、法、德六國也是耗費了巨大的資源,才最終讓伊朗放棄了研製核武器的計劃。雖然美國的退出是導致《伊核協議》處於危險的狀態,但是伊朗突破該協議的最後條款,則意味著該協議的名存實亡。畢竟將伊朗逼上研製核武器的道路,只會給周邊國家包括歐洲帶來更大的危險與麻煩。


一旦伊朗是真的準備進行核武器研製計劃,那麼就意味著伊朗將會不斷地提高鈾濃縮丰度的比例。從而為研製核武器進一步打下基礎,這顯然是一個絕對危險的信號。伊朗擁有核武器威脅最大的卻不是針對美國,畢竟美國距離伊朗相對遙遠,伊朗的彈道導彈射程還無法打到美國本土。可是伊朗的彈道導彈卻可以覆蓋俄羅斯,包括整個歐洲。畢竟伊朗擁有研製射程為3000公里彈道導彈的能力,這顯然對於歐洲的國家安全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潛在威脅。


那麼伊朗退出《伊核協議》的後果就是伊朗已經邁上了研製核武器的道路動作,而歐洲國家對於伊朗的威脅,顯然會促使伊朗向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快。畢竟伊朗更希望的是歐洲國家不要耍嘴皮子,而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支持伊朗的石油交易。而伊朗突破《伊核協議》的限制,也是在逼迫歐洲國家做出實質性的舉動,不要再畏懼著美國,又想讓伊朗遵守協議,這顯然是伊朗難以接受的。

為了儘快達到伊朗的目的,伊朗外長在面對英、法、德三國提出的《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在1月20日就說,如果歐洲國家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伊朗將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顯然,這樣的舉動比伊朗退出《伊核協議》更加嚴重,畢竟這意味著伊朗向研製核武器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那麼對於伊朗來說,每一步的前進都會牽動著國際社會,對於伊朗核武器發展的關注。



畢竟伊朗研製核武器也意味著國際核不擴散的大好環境遭到了最嚴重的破壞,也意味著伊核協議相關各方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已經灰飛煙滅。因此,世界各國都希望伊朗能夠留在伊核協議範圍之內,同時保障伊朗不去觸碰核武器的底線。只是由於美國的逼迫,讓伊朗只能鋌而走險,而歐洲國家又因為懼怕美國不對伊朗進行實質性的支持。因此,這樣的問題在於歐洲國家的躡手躡腳,而伊朗一旦踏上核武器研製的道路,也意味著歐洲國家為自己懼怕美國而付出了整體安全的代價,這種後果只有歐洲才會深有體會!(淡然小司原創,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美歐假意遵循國際法則,欺騙伊朗簽訂伊核協議,這本身就是套路。

伊核協議,只是禁錮伊朗的一道枷鎖,並不是制約美國的國際協約。這只是美歐雙重標準思維的一種進化或者是異變。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沒有違背美國本意。實際上類似的曲目在朝鮮身上已經發生過一次,那一次簽訂協議的是克林頓,撕毀協議的是小布什。如今,簽訂協議的是奧巴馬,撕毀協議的是特朗普。事同人不同,前人做套後人脫韁而已。而歐洲三國,與美國本事一丘之貉,即無意維護伊核協議,也無意維護伊朗利益,只不過是以維護伊核協議的名義,讓伊朗在毫無利益可取的條件下,欺騙伊朗遵守伊核協議而已。因此,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在本質上並不違背西方國家的整體利益和目的。實際結果也是如此。美國退出協議毫無損傷,歐洲對美國毫無制約手段,也無任何懲戒措施;而伊朗遭到背信棄義,歐洲也沒有給予任何補償,歐洲撤離伊朗迅速而乾淨,毫無留戀。歐洲假借美國撕毀協議責難美國,實際上就是這場騙局所必須的言辭,是假面具,所以也不會引發任何波瀾。

而伊朗退出伊核協議,是致命的。第一,這摧毀了騙局。伊朗退出伊核協議,歐洲三國假借伊核協議為自己打造樹立反美形象的虛假舞臺也就沒有了。歐美的二人轉沒辦法表演了。歐洲假借美國所謂的加稅威脅,立即發動了針對伊朗的反制。即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而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機制就是給伊朗留下的陷阱,歐洲三國的卑鄙暴露無遺。第二,伊朗重啟核計劃,西方遏制伊朗的枷鎖就被打破了。實際上,伊朗只有兩條路,一是強硬路線,堅持發展核武器,樹立自家核威懾,實現以核拒武。二是溫和路線,和平外交發展經濟。但是,第二條路線如果被證實就是死路一條,伊朗就只有強硬一條路,這也是美國策劃刺殺蘇萊馬尼的根本原因。因為魯哈尼下臺,下一任的總統極可能就是蘇萊馬尼,殺掉蘇萊馬尼,會大大削弱伊朗強硬派的實力,為溫和派繼續掌權創造機會。但是,失去了伊核協議,西方欺騙伊朗繼續採取溫和路線的舞臺就沒有了。這也使美國刺殺蘇萊馬尼失去了任何意義。無論下一任誰掌權,伊朗必走強硬路線!這才是伊朗退出伊核協議導致的最大問題。

如今看來,伊朗退出伊核協議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西方國家欺騙伊朗的舞臺沒有了。失去了伊核協議這個舞臺,伊朗的未來必然就是華山一條路,強硬到底。而且印度的先例擺在那,只要有了核武器,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敢再覬覦印度一分。一旦伊朗也成為非法核國家的一員,那麼,失去伊核協議,不僅僅是失去了欺騙伊朗的舞臺,而是必將失去欺騙整個世界的舞臺!作為假君子真小人的西方,它不急,那才是人類最大的善事,但是,這樣的好事,對於殖民者,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它們自然的條件反射就是雞眼!


石隙甘泉


《伊核協議》是六國給伊朗戴上了擁核的“緊箍咒”,保證波斯人15年內無法擁有核彈頭,這讓歐洲能踏實睡覺,但對中東地區並不安全,特別是美國的盟友沙特和以色列“惡夢連連”。

歷時12年談判的“伊核協議”於2015年7月14日最終達成歷史性協議。

伊核協議的簽署,受益最大方是伊朗,美國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協議雖然有六國參與聯合國承認,不過美國國內民主黨獲得了掌聲,共和黨堅決反對,國會也沒有通過表決形成“法案”,這便埋下了被隨時撕毀的命運。

伊核協議是軟硬皆備的限制伊朗發展核武的“妥協協議”,是美國讓步的協議,是共和黨反對的協議。協議主要內容:伊朗生產濃縮鈾的丰度不能超過3.67%,濃縮鈾儲量不得突破300公斤;離心機數量從原來的1.9萬臺減少到6104臺;定期接受聯合國核查等。根據協議,伊朗無法獲得生產一顆核彈頭的重要原料。

伊核協議不令美國共和黨滿意的地方是,沒有從根本上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擴張的勢頭。解除多項制裁後,伊朗經濟得以長足恢復。

奧巴馬政府簽署了協議,等於給中東“虎”插上翅膀,又提供了擴張的舞臺,2015年10月伊核協議正式生效,可美國對中東政策的失敗為ls ls的崛起提供了土壤,便是策動更迭敘利亞政權,美國聯軍無力應對,讓伊朗抓住機遇整合伊拉克、敘利亞的什葉派民兵組織同ls作戰,雖然一方面幫助了美聯軍,同時收穫了“完成什葉派之弧”的建設。伊朗趁美國政策的失敗壯大了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美國現政權對伊朗彈道導彈發展耿耿於懷,歐洲更是怕的要命。這便是美國撕毀協議理由。

美國單方面撕毀協議重啟制裁,目的降伏中東虎,可伊朗卻一步一步退出協議,重新開啟擁核夢想,這讓歐洲如坐針氈。

伊朗通過簽署《伊核協議》到如今逐步退出,發現了誰是他的真朋友,誰是他的真敵人,同時認清了誰是兩面三刀的假朋友。最終決定向東靠,向俄羅斯看起,兩大國背後支持伊朗,這便是與美國有恃無恐的力量源泉。

伊朗本來目的是拿伊核協議說事,製造恐慌情緒,讓多國向美國施壓重回協議。口口聲聲要徹底撕毀協議是威脅,明白某些國家比他更著急,主因,美國無力再次發動一場中東戰爭。美伊博弈好比踏入“雷區”,哪方一不小心首先觸雷誰先滅亡,別看兩國氣勢洶洶,其實都是色厲內荏的虛張聲勢,只是讓法英德三國乾著急。伊朗不會徹底撕毀協議,美國更不會往伊朗地界扔炸彈,兩個老冤家都明白“戰爭”的最終代價是讓第三方受益,美國能輕易地將老大地位讓給他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