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不添亂,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貢獻


「美文」不添亂,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貢獻

網上看到一句話:所謂災難,就是照妖鏡。

的確,當生命面對考驗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人性。

1 不戴口罩的女生

網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個年輕女子逛商場,商場工作人員要求其佩戴口罩,她叫囂地不僅拒絕,甚至有一種“老子怕誰”的大氣概,並向其中一名勸說的工作人員踢了一腳。

我默然感嘆,她是因為無知所以才顯得自私呢?還是因為對生命傲慢才變得如此自私?

貌美如花的面龐,在她的傲慢、冷漠、自私、無知、愚蠢之下,忽然間變得極度醜惡、猙獰。我可以拾起地上的一坨糞便,卻不願再看見這樣一張臉。

「美文」不添亂,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貢獻


2 試圖闖關的婦女

一個開著車的婦女不願接受特殊時期的管制,當她的車被強制攔下後,暴跳如雷的她從車上咆哮到車下,試圖推搡對方,她的憤怒似乎在抗擊天下最大的不公;她又不停地打電話,彷彿在呼籲“特權”的降臨。

在生命面前,難道我們不該敬畏嗎?一點兒不方便,一點兒不如意,一點兒管制,難道它們比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守護還重要嗎?

是骨子裡的自私?還是血液裡的愚昧?

我們屋子裡的寧靜,不正是因為風雪中有守夜的人嗎?為什麼,我們不僅不感念,還因為偶爾受了一點冷風就對那些不顧“寒冷”的守夜人進行抱怨?歇斯底里!

3 膽小的陳不佔

忘了何處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春秋戰國有個叫陳不佔的人,天性膽小,還不是一般的膽小。聽說國君被亂臣崔杼攻擊,於是讓僕人駕車前往救君。還未前往,兩腿已顫顫矣!別人就笑他、勸他。他說,膽小是我的本性,但救君是我的道義,不能因為膽小而害了道義。

面對危險,害怕也許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可是,面對危險,面對災難,我們完全可以在本性的害怕與人性的勇敢中進行取捨。

「美文」不添亂,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貢獻

4 在災難面前

災難,是一面鏡子,深深透視出隱藏於人心最底處、也是最深處的人性。

有深入疫區直面疫情的國士無雙鍾南山,

有因善舉連日刷屏的德藝雙馨的韓紅,

有衝鋒在一線痛擊“災難”的千千萬萬醫護人員,

有默默捐款1萬多的環衛老者,

等等……

他(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中華脊樑”的內涵。

在災難面前,我們可以擔心、害怕,但我們不能退縮、逃避。忽然想起了看到的幾則文字:一個女記者採訪一個即將上抗日前線的小兵,小兵說,我們一定會勝利。記者問他,勝利後將有什麼打算?他說,那時,我已經死在了戰場。——明知此去是犧牲,但依然前行。

比活著還重要的,是責任,是擔當,是使命,是信仰。

澳大利亞的一名消防員前往救火時給母親發了此生最後一條短信,媽媽,我愛你,但我回不來了。

一名衝出火場的消防員,當發現同伴還在裡面時,他毅然決然地返身,把最後的背影留給了這個世界。


「美文」不添亂,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貢獻

5 我們雖然是普通人,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貢獻

我們更多的是普通人,但在這場災難面前,我們不僅是見證者,也是抗擊這場災難的參與者。

我們也許無法身臨一線,我們也許無法籌集善款,但我們,至少——不添亂。

不添亂,就是遵從當前時期的各項要求:勤洗手,戴口罩,不聚會,能待在家裡就待在家裡,……

不添亂,就是無條件地遵從當前時期的各項緊急措施,不因一己私慾、一己方便而試圖對抗、試圖尋找“特權”,——

我們雖然不能赤膊上陣,但我們可以用自我“秩序的遵從”默默地為這場戰役貢獻自我的力量。力量再小,那也是力量。

如果,災難是一面鏡子,照見的,我想,終究不是最初的本性的膽小,而是最終的人性光芒。

「美文」不添亂,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