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崇鎮董齊公墓碑銘文考證

萬崇鎮董齊公墓碑銘文考證

廣西 賀州鐘山 董全吉

【摘要】樂安縣萬崇鎮坪背村的第六世董齊奉議郎之墓的碑文,是“大觀戊子(1108)正月二日”去世,到“其年十二月壬午葬”,時隔近一年後才刻碑安葬。董齊三個兒子皆進士,應該對父輩有一定的瞭解。然墓碑銘文美中不足的是:年八十有六與年六十有八的倒反,或是乾興元年與康定元年之誤所致,以致造成筆誤。把蔡確被貶後哲宗才即位,時間是不符合的,實際上董齊61歲年過花甲時宋徽宗即位“新皇即位,受到恩賜,提升為奉議郎,賜章服,加勳”,因此,以“我都快七十了”這是不符合的,是該銘文的的瑕疵。

依據有關證據,董齊(1040~1108)應該是生於北宋仁宗趙禎康定元年庚辰年(1040年),歿於大觀戊子(1108)正月二日,膺壽六十有八。

1、《宋故董公奉議墓銘》的碑銘

2017年08月06日樂安縣萬崇鎮坪背村發現一座北宋時期官員古墓,此墓為北宋時期董齊、字仲和,奉議郎之墓。

碑文刻有:宋故董公奉議墓銘

宋故奉議郎致仕雲騎尉賜緋魚袋董公墓誌銘,朝奉郎前知杭州仁和縣管勾學事兼管內勤農公事武騎尉楊存撰,朝奉郎前知康州軍州管勾學事兼管內勤農事雲騎尉歐陽知晦書,從事郎梓夔路撫諭司勾當公事曾定國篆。

公諱齊,字仲和,世家吉州永豐。曾祖父文晃,隱德不仕;祖洙,登進士第,終桂州觀察推官;父師範。以公累贈至朝奉議郎,公自幼穎悟,不喜兒戲,幾冠傳學,鄉書五上而聲華籍甚。熙寧丙辰,特奏名同學究出身,任象州司理,再調虔州會昌尉,用為者遷安州司録,通直郎致仕。上即位,蒙恩,轉奉議郎,賜章服,加勳。

初,象州有疑獄,執法者謂當處極刑,公繼至察其非辜,遂狀其事以聞於朝,果從公;請尉會昌,日嘗攝縣政,有兄弟訟財累年不決,公從容諭以孝悌,彼乃感泣,焚卷,誓不復訴;

安州有寡婦被殺,莫知其賊,徒有司執平人以寘於獄者,累月將誣服就闢,郡守故丞相蔡公確頗疑其冤,再擇公以審劾其事,公即得其情而釋之,未幾,果有獲真賊以告者。蔡公尤器重之。

其蒞官所至,每以材幹稱者如此。然仕官恬退,未嘗求知,而蔑者靈集,嘗謂人曰:吾少力學,累舉晚沾一命,雖未大施,設庶幾亦足以行其志,況人生七十自古所希,季將及矣,人雖我知,夫復何為,迺拂衣告老而歸,莫可挽而留也。

公孝悌,醇謹,語言不妄發,樂善如己。有與人交,和易而嚴事。或少忤,必規以正。鄉族多畏而愛之。初失怙持,撫育諸弟,教之有方,閨門之內,輯睦如也。聚族雖眾,一遇以息,悉無間言。鄉裡有喪葬而窶於財者,輒厚賻以助成其事。歲嘗饑,豪民閉糴以規厚利,公獨抑價振之人,賴以濟者甚眾。其行已所為,每以長厚稱者。如此休退間,以詩酒自娛,尤喜老氏頗達其旨宜乎,年益高而聰明不襄,以膺壽考,康寧之福也。大觀戊子正月二日,終於寢,年八十有六。

娶張氏,贈南昌縣君。先公而率子男三人,曰楷、曰桓、曰松、皆業進士;女四人,皆適士族;孫男七人:洵仁、洵侯、洵美、洵直、洵都、洵哲、皆力學,洵侯舉貢士,後穎未易量,一人尚幼。以其年十二月壬午葬於蜀原之合江諸。孤遣洵侯求銘於餘,餘視公里丈,也知公為尤祥,乃不辭而銘也:

博學而有祿,以榮身從仕,而有政以及民達。雖晚矣其志,則伸漪。嗟董公,孝友謙醇,於鄉黨兮責朋友,以㘦㘦於宗族兮。誨子弟以諄諄,善不嫉兮。樂成人之美,財不吝兮;推周急之仁,宜享福兮,康寧而壽;宜有後兮,高大其門,令節克著沒而有聞,銘石於墓以昭後人。葛溪喻德義刊。

2、從碑銘初步發現的一些矛盾

我粗略核對銘文中出現的人名,除世系名字外尚有:楊存、歐陽知晦、曾定國、(皇)上、蔡確;地點出現:象州、虔州會昌、安州;時間出現:幾冠傳學、熙寧丙辰特奏名同學究出身、況人生七十自古所希季將及矣、膺壽康寧之福、大觀戊子正月二日終於寢年八十有六、其年十二月壬午葬。

查證,除人名曾定國之外,楊存、歐陽知晦、蔡確三人基本吻合,(皇)上哲宗即位在(1086年)的時間,元佑二年(1087年),因蔡確的弟弟蔡碩的事被削奪官職,蔡確被貶安州(今湖北安陸)。雖然有元佑、紹聖、元符三個年號。銘文以安州後,“上即位,蒙恩,轉奉議郎”,作為在蔡確被貶後哲宗才即位,時間是不符合的。若以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即位,距離去世相距7年,但不符合“況人生七十自古所希,季將及矣”;若是出生時間錯誤導致,實際為68歲,則宋徽宗即位董齊61歲年過花甲“新皇即位,受到恩賜,提升為奉議郎,賜章服,加勳”才符合實際,因此,以“我都快七十了”這是不符合的,該銘文的第一處發現的瑕疵。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從董齊“到了弱冠年紀學有所成”四次考取舉人:嘉佑五年1060年、冶平元年1064年、冶平三年1066年、熙寧三年1070年。銘文“幾冠傳學,鄉書五上而聲華籍甚。熙寧丙辰,特奏名同學究出身,任象州司理

”。那麼,“到了弱冠年紀學有所成”則董齊出生在1060-20=1040年。然碑文中所說的:“大觀戊子(1108)正月二日,終於寢,年八十有六”推導出的:生於北宋幹興元年壬戌(1022年)。與今考證的實際出生在公元1040年則明顯差距18年一代人時間。這是該銘文第二處錯誤。從董齊四舉,若以錯誤的86歲陽壽,則變成38歲在一舉在嘉佑五年1060年,48歲四舉在熙寧三年1070年,就不是弱冠時候學業有成了。因此,陽壽是錯誤計算。

花甲(耳順)指60歲、古稀指70歲、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望九指八十多歲的年紀、米壽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茶壽指一百零八歲。久壽:長壽;眉壽:耄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係較近的親友來祝壽;萬壽:大壽,高壽之意。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該銘文以“以膺壽考,康寧之福也”康為安樂健康、寧指平安、安寧、無病態。膺指接受,承當,接受天命。

從董齊在“大觀戊子(1108)正月二日”去世,到“其年十二月壬午葬”,且“先生家人派洵侯來向我求銘,我觀看了先生的生平履歷”那這些履歷以及時間尚且說得通,但也有紕漏錯誤,如上文的: “上即位,蒙恩,轉奉議郎,賜章服,加勳。”與“況人生七十自古所希,季將及矣”的矛盾、以及“幾冠傳學”與“年八十有六”的矛盾。

3、對董齊出生時間的探討

對董齊的世系,簡略如下:

清然---萬一---尚三----1董合---2董楨(有子四:文廣、文肇、文晃、文亨)、董耽------3文晃(有子二:淇、洙)---4淇(有子八:師道、師中、師孟、師周、師爽、師寶、師巖、師魯)、洙(有子四:師範、師錫、師德、師民)-----5師範(有子六:齊、庠、育、褒、庸、唐)----6齊(有子三:楷、柏、松)……

從流坑六修譜《人物誌》獲功名時間,第4世、第5世、第6世最早獲取舉人的時間有:1014年(滋、湘、淵、淳)----1033年(僎、儀、儔、師道、師德、君卿1034)----1052(國鎮),得出一世代間隔最快的是平均19(17~20);從分佈最多的時間為:1014年(滋、湘、淵、淳)-----1033年(僎、儀、儔、師道、師德)、1041年(倚、傳、傪、師民)平均集中正常分佈在1037年------1060年(興、瑋、幹粹、寄、方、齊、),一代間隔平均間隔23年。也就是從上分析得出:

董合至董齊這6世代每一世間隔時間平均正常集中分佈間隔在23年(與一舉平均間隔時間基本相等)。(當然,不同支派有快慢之別,特定在某幾代人,不同支系差異很大,但某一支系在幾代之內基本確定呈正態分佈)。

那麼,上文闡述一代人出現可以在17~20年之間。我以此世系這幾世代基本以:長子至父輩採用19年,次子以上至父輩為23年等的大致逆推。1董合(941-19=922年)←2董楨(960-19=941年,有子四:文廣960、文肇979、文晃1000-19=981年、文亨)、董耽←3文晃(有子二:淇1002-2=1000、洙1021-19=1002年,)←4淇(有子八:師道、師中、師孟、師周、師爽、師寶、師巖、師魯)、洙(有子四:師範1040-19=1021年、師錫、師德、師民)←5師範(有子六:齊1040年、庠、育、褒、庸、唐)←6齊(1060-20=1040)

董合約生於922年,對比黃霖作《重修黃山祠碑記》;“宜黃黃山寺始唐五季順義間(921~927年,五代楊吳順義年間),廣川郡董公萬一居士所施創也”。也就是董合大約是在其祖父萬一公修建黃山寺時期出生

上文分析,弱冠年紀學有所成考取舉人,從流坑六修譜《人物誌》獲功名時間:董齊在嘉佑五年1060年一舉,則董齊出生時間是北宋仁宗趙禎康定元年庚辰年(1040年),則董齊也不是86歲,而是陽壽1108-1040=68歲,即年六十有八。 “大觀戊子(1108)正月二日,終於寢”。也是

年八十有六年六十有八的倒反,是否屬於筆誤?

碑銘文以“大觀戊子正月二日,終於寢,年八十有六”推導出生於生於北宋幹興元年壬戌(1022年),對比實際生於北宋仁宗趙禎康定元年庚辰年(1040年),則應該是幹興元年康定元年之誤。推測應該是算錯了一個皇帝及年號所致。

因本人缺乏董楷資料,故從第六世董齊出生(1040年)到其後第八世的族孫董德元(1096—1163)出生,相距56年,每一代間隔約28年,也基本吻合。

碑文涉及前丞相蔡確任安州郡守。蔡確(1037年~1093年),北宋哲宗朝宰相。舉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進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神宗元豐改制,此為右宰相官名即次相)。蔡確名義上是次相,實際上卻大權在握,王珪雖然是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神宗元豐改制,此為左宰相官名即首相),但也只能拱手聽命罷了。哲宗即位(1086年),轉任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元佑元年(1086年)閏二月,被罷為觀文殿學士、知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第二年(1087年),因其弟蔡碩的事被削奪官職,轉任安州(今湖北安陸),又轉任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又因《遊車蓋亭》詩語涉譏訕朝廷而被追貶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後卒於貶所。

那麼,董齊簡歷基本為:嘉佑五年1060年一舉20歲、冶平元年1064年二舉24歲、冶平三年1066年三舉26歲、熙寧三年1070年四舉30歲。北宋熙寧九年丙辰(1076年)36歲任象州司理,後調虔州會昌擔任縣尉,元佑二年(1087年)董齊47歲經人舉薦升遷擔任安州司祿,宋徽宗即位董齊61歲,以通直郎開始仕途。受到恩賜,提升為奉議郎,賜章服,加勳。依靠多次推薦很晚才得到任命。雖然沒有大展宏圖,差不多也算是實現人生理想了,況且董齊年過花甲,自家人知自家事,也不期望再有什麼作為了。於是就告老回鄉,無法挽留。“大觀戊子(1108年)正月二日,終於寢,年六十有八”

4、綜合分析

年八十有六與年六十有八的顛倒,幹興元年與康定元年之誤,以致造成年八十有六的錯誤,應該屬於筆誤所致。把61歲年過花甲以“況人生七十自古所希,季將及矣”是誇大、不符合的,也是該碑文的小瑕疵。

2019年8月26日1:12荷香月暖初稿


萬崇鎮董齊公墓碑銘文考證


萬崇鎮董齊公墓碑銘文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