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工業形勢分析與2020年展望,快來看看吧

2019年,中國工業形勢總體運行平穩,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這一成績是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背景下得來的,發展“含金量”更高、內部結構成色更足,同時也是符合經濟學理論基本邏輯基本趨勢的。預計2019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在5.5%-6%之間。展望未來,我國工業中長期發展潛力巨大,這主要得益於要素提質增效有空間、經濟縱深發展有支撐、制度紅利發揮有潛力、抵禦風險衝擊有耐力。對此,應該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做好重大項目投資儲備,把握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切實提升產業鏈水平,著力加快智能化轉型,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


01

回顧:如何看待工業增速的5.6%?

2019年,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國內新舊動能轉換進程加快,中國工業的確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增速與1—8月份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0.8個百分點。但是如果簡單以增速的變化得出“工業經濟形勢堪憂”的結論,就不免有些片面,甚至可能陷入判斷誤區。因此,如何看待這個5.6%就成為正確認識當前工業經濟運行形勢的關鍵。

這個工業增速,是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背景下得來的。我國宏觀政策在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更加聚焦結構性改革,注重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中長期問題,高度重視工業發展質量以及相應的環保、技術改造。始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對於一個大型經濟體而言,工業增長速度與總量是密切相關的,總量越大,基數就越高,實現高增長就越難,這是客觀規律。在國內積極主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提高工業發展質量的背景和前提下,工業運行總體保持平穩,超過同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巴西等主要國家的2018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只有1.03%、 0.11%、0.53%、2.87%、0.39%,遠低於中國同期水平。

這個工業增速,背後是發展“含金量”提升、內部結構成色更足。工業是不是高質量關鍵要看要素效率,擴展到產業層面就要看代表產業轉型升級方向的行業發展和技術改造情況。2019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2.8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1個百分點,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1%,比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製造業轉型升級投資也始終保持較快增長,技術改造投資增長8.9%,增速高於全部製造業投資6.4個百分點。工業產能利用率連續穩定保持在70%以上。由此可見,主動調結構、轉方式,為高質量發展積累了更多積極因素、積蓄了更多正能量。

這個工業增速,背後的支撐力量也是符合經濟學理論基本邏輯、基本趨勢的。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7%;9月份製造業PMI有所加快,體現在新訂單指數、生產指數有所提升;前八個月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5萬億元;5G等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加快,科技支撐作用持續增強,1-9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3.0%,高於全部投資7.6個百分點。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生產要素“量”的投入和“質”的提高,勞動、資本、技術是決定生產函數的主要變量,是推動經濟增長最基本的動力。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是各主要經濟體發展實踐的普遍規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一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從國際經驗來看,二戰以後,日本、德國、韓國等成功追趕型經濟體都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但在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幾乎無一例外都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的自然回落,由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轉變,表現出很強的規律性。可以說,經濟發展增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發展是所有後發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它是經濟增長基數不斷增大的正常結果,是內部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合理約束,是外部市場需求變化的客觀反映,是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的必經過程。


2019年中國工業形勢分析與2020年展望,快來看看吧

02

展望:船到中流浪更急

認識中國工業的現狀,必須要有系統觀;看待中國工業的優勢,必須要有整體觀。中國工業運行之所以能夠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既得益於生產要素供給的巨大改善,也得益於我們完整的工業體系、強大的製造能力、廣闊的國內市場和發達的基礎設施支撐,是超大規模優勢和綜合集成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短期內我國工業平穩增長的態勢不會改變,預計2019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在5.5%-6%之間。事實上,工業領域關注更多的應該是結構性問題,應該是如何確保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當前,應高度關注三大結構性的問題:一是行業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雖然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了快速增長,但從規模上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僅為14.1%,對工業整體增長的推動力還比較有限,傳統產業依然是推動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二是供給端和需求端之間的不匹配。雖然我國工業保持了不錯的發展勢頭,但是也應該看到,工業需求端出現了較大的挑戰。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5.87%,同時,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2%。三是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1-9月,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平均值分別為3.84%、7.8%、6.32%、2.93%,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東北地區工業發展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改觀。

雖然工業運行在短期內遇到一定的壓力和挑戰,但就中長期而言,中國工業仍舊存在很大的發展潛力,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素提質增效有空間。從要素條件看,勞動、資本、技術未來發展仍然有大幅改善的潛力。我國人口素質仍將進一步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預計到2020年有望達到11.2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有望達到20%。資本積累水平仍將保持世界前列。根據IMF的預測,到2024年我國國民儲蓄率仍將高達39.8%,遠高於同期26.6%的世界平均儲蓄率水平,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資本的有機構成也將進一步提高。從技術創新角度看,目前我國在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未來,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帶來的發展紅利和增長推力是顯而易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日新月異,隨著“互聯網+”深入開展,基於移動互聯、物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也將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利契機。

第二,經濟縱深發展有支撐。正在形成的強大國內市場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和堅實支撐。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擁有如此龐大的、正在進行需求升級的消費群體。我國擁有14億消費人口,2017年中等收入群體已經超過4億,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蘊含著巨大消費升級需求。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差異化、多層次的四大區域板塊組合,拓展了經濟發展的巨大回旋空間,一旦統一大市場形成,所迸發出的經濟活力將是無限的。

第三,制度紅利發揮有潛力。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相比於其他國家,我們有自己獨特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應對各類風險和挑戰。當前,新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高質量發展正在引領行動,各地區各部門在中央統一決策部署下,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四,抵禦風險衝擊有耐力。判斷經濟體的抗風險能力,關鍵看產業“底盤”。產業鏈基本盤的穩定,即便是遭遇極限施壓,我們也能夠憑藉完備的產業鏈和工業門類確保國內維持基本盤的穩定,為蓄勢待發贏得時間和機會。產業鏈的發展離不開完備的配套,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週期長,所需資金量大,也是其他新興經濟體在短期內難以超越的。這些基礎設施紅利將會持續釋放,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重要保障。


2019年中國工業形勢分析與2020年展望,快來看看吧

03

對策: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正在轉型的中國工業的確有自己的難題,在平穩發展中解決工業領域的結構性難題,關鍵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集中精力辦好我們自己的事,認真落實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明確具體部署,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實踐中落地生根,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用好我們的戰略機遇期,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

一是做好重大項目投資儲備。明確重大項目投資儲備的重點領域。將高技術產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未來一段時期的投資重點,特別是藉助於5G產業爆發的東風,重點儲備跟5G產業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拓寬重大項目投資儲備的渠道。憑藉“十四五”規劃的有利契機,對照各部門各地區“十四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深化重點專項規劃,明確重點儲備項目內容,適度超前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做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工作。將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與重大項目投資儲備工作結合起來,加強相關統籌協調、組織實施和監督評估工作。

二是把握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牽涉利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而且很多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因此,把握政策出臺時機尤為重要。要把政策的力度、推進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握經濟和社會面臨的大形勢、大背景,精準確定改革政策出臺時機。特別要注意適當預留改革政策實施的緩衝期,深入研究各項改革發展舉措的關聯性,密切注意政策出臺前後的社會反映,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做好應對預案。

三是切實提升產業鏈水平。要鞏固現有產業鏈體系,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優質要素匯聚到實體經濟中來。要著力提升工業基礎能力,通過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集中突破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基礎原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中的地位。要謀劃新的支持方式,通過“揭榜掛帥”、籤責任狀等新機制優化支持方式,推動強強聯合、協同攻關。要持續加大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建設。要加快共性技術機構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資源探索建立“工業技術研究院”模式,加大製造業共性技術供給。要持續推進減稅降費,落實好已出臺的增值稅稅率、社保費費率降低政策,探索進一步擴大增值稅可抵扣範圍和比重,進一步放寬製造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條件和優化退稅流程。系統推進降低增值稅率、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個人所得稅改革和降低企業社保費率等各項政策,確保明顯降低製造業稅負,及時回應市場主體在社保繳費、稅收徵管方面的關切,防止政策信息不對稱沖銷減稅降費效果。

四是著力加快智能化轉型。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會,加快實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戰略,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以智能化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加快實施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人工智能基礎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以智能化推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五是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推進市場化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強化民營企業發展的法治保障,給民營企業吃下“安心丸”。加強產權保護,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有力促進民營製造業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力度,實施“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提升政務服務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削弱地方保護壁壘,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促進各類要素自由流動,給予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的機會。

六是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深化對外投資合作,促進貿易雙向平衡;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搭建更多貿易促進平臺;優化區域開放佈局,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我國對外貿易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造福人民,同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執筆: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 魏琪嘉 馮利華)

關注最新技術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機床工具展覽會(CIMES2020)將於2020年5月18-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舉辦,歡迎您蒞臨指導。

2019年中國工業形勢分析與2020年展望,快來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