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有人說“親戚越少越好”,你怎麼看?

天邊那朵相思雲


反正我是真不喜歡每年過年,親戚都來我家過年,就因為我家混的好。


東北不夜狼


這個話我真的不知道從何答起,就說說我自家的情況吧。我是90後的獨生子女,那時候趕上國家政策,不讓生,生了就開除工作。後來父母又趕上單位解體,所以我家屬於那種孩子一個,父母都是自由職業者的狀態。這個是國家當年的政策問題,不好評論。但是親戚我真的覺得是需要的,十多年前,我媽生病,我爸在外面打工,我媽經常得住院,我那時候還小,得上學,照顧不了我媽。大姨就把我媽接到她家去住,和外婆一起照顧我媽,中間我媽住院,到處租房子看病,都是大姨和外婆照顧。後來小姨也專門租房子照顧我媽好長一段時間,每次要看醫生,都是姨夫半夜去醫院排隊掛號,因為醫院人多,不早點去掛不上號。我大姑這個人比較摳門,但是還是把我接到她家照顧,吃住還是照顧得挺好的,每天吃飯,晚上晚自習回來夜宵都會準備得很妥當。我媽病了得需要錢看病,我小姑條件好,開車帶我媽去大醫院找專家,幫著買東西,出錢,給我買衣服啥的。家裡舅舅,叔叔,甚至連姑奶奶都在想辦法幫忙。這幾年我媽身體好了,家裡條件也好了,房子車子都買了,也從縣城搬到市裡,我媽也退休了,我爸還得4年退休,現在還在工作。

這十多年可以說真的感謝親人們的幫助,沒有家裡這些親人,我家真的挺不過來。一直都在努力回報他們,這麼大的情這輩子可能還不完,下輩子,下下輩子,還接著還。還有就是別太相信醫生的話,當年去看專家,醫生說我媽怎麼拖怎麼花錢保命也就十年內的事,現在十幾年了😂,我想說,醫生你臉疼嗎😂😂


辣條番茄醬


親戚多少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日常相處起來要界限分明!不要拎不清!有的親戚多的家庭,各家過好各家的日子,不干涉別家親戚的生活,有困難了都互相幫襯一下,這才是正常的模式!而有的親戚相處起來就是所謂的七大姑八大姨熱心模式,哪一家親戚家的家務事都要摻合,打著所謂的為你們好的旗號,實際上是添亂添堵,火上澆油!這樣的拎不清,就是挺可怕的!還有節假日爹生日娘百日的那些禮尚往來,家庭經濟狀況好一點的也還能應付,經濟條件不好的,這些禮尚往來就成了孩子們的沉重負擔!尤其是碰到自私一點的父母,親戚們又多,逢年過節生日等等,親戚們看望他們的人情,全部轉嫁給子女,那樣,子女們就需要自己掏錢挨家挨戶走親訪友,細算下來,每年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這樣的親戚多,走動的勤,事無鉅細,都要子女還人情,你說是福還是怨呢?


煙在指間134


如今社會,除非逢年過年小輩們提著禮物互相登門看望一下,人情淡漠到這些親戚平時都不怎麼來往了。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跟著大人走親戚,不但會有很多好吃的,還喜歡大家聚在一起的那種親情的氛圍。

印像最深的莫過於每到大年初三,都是我們親戚們約好去看望姥爺姥孃的日子。那天一早吃完飯,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我娘還幫我梳好小辮兒,紮上紅色的頭花。因為家裡就一輛自行車,爹都會提前一天去鄰居家借一輛來。把裝禮物的提包掛在車把上,爹把我抱起來斜放在前車槓上,娘坐在後座上,哥哥們就騎那輛借來的自行車。到姥娘那村要騎幾里顛簸的土路,硌得我屁股疼得慌,還不能亂動腿都麻了。一進村口,就看到姥娘戴著毛線帽子穿著厚厚老棉褲棉襖,旁邊放著個木棍柺杖,坐在土院牆根的石磙上等著我們。

那時候親戚多啊,幾個姨還有舅舅,表哥表姐的,停了一院子裡自行車。姥娘裡屋的床上堆滿了點心禮品啥的,大家笑著你一言我一語的,可熱鬧了!我是院子裡的孩子王,領著一幫熊孩子滿村跑著招貓逗狗,樂得鼻子直冒泡。到飯點兒,滿院子的笑聲還有酒菜的香味兒。男人們坐在一桌子喝酒,女人們坐在一桌聊家常,我們幾個熊孩子一桌各各塞得腮幫子鼓鼓的。吃飯時,大人們都對著姥娘姥爺說著祝福的話,而我們這桌跟打仗似的吃完,我又領他們爬樹去了。

大人們酒足飯飽聊到了下午,遠路的就開始起身同大家告別,我們家總是最後才離開。娘說,人一下子都走了,姥娘姥爺看著心裡空落落的,曠得難受。

自從姥爺姥娘去世後,大家再也沒有這麼聚過了。對親戚的感覺,也定格在了兒時的記憶中。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親戚越多說明家族興旺,反之…。認為越少越好,大概有幾個原因:1親情越來越淡了。就算是親兄弟姐妹,也比不上以往,甚至關係不如鄰居朋友,只因現代人視利益重於親情。2親戚越多,關係越複雜,難處理,難免方害群之馬。3再多的親戚,一般都少往來,只是隨份子錢才見面,往往是窮幫不了窮的,富的也不願幫,幫也幫不了窮的,心存隔閡。由此生怨!4最易結怨的是,借錢與不還,還不起,有錢也不還,甚至成九代恩仇。因此,感覺越少越易相處。


阿國17615


原來的親情未被金錢物質同化,現在你敢空手走親戚的話敢去第二次嗎?


陋室無銘


親戚越少越好

其實這句話是透露了,一個字,那就是累

幫得上你的親戚,你樂意巴結

幫不上你的親戚,你想拋棄

其實親戚之間真的是沒有什麼來往的

來往最多的就是借錢關係

只有需要借錢的時候才會想起親戚

為什麼會是親戚呢?沒辦法,跟別人不熟,只有跟親戚熟

你以為親戚會想著你,疼著你愛著你呀

大錯特錯,根本就沒有那回事

人家也是有家庭的人,要考慮的,當然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

頂多就是可以做到表面禮尚往來的這層關係

想都不要多想

當然了親戚要是幫了你了,你要懂得感謝

逢年過節提一隻雞一隻鴨去還這個份情

還是有必要的

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越是文明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越來越難

那都是因為懂得多,所以才累

因為你懂事,所以你要付出

你付出了之後,你又會覺得心痛,吃虧

當你的付出和回報得不到正比的時候

還會有人為這份親情付出感情嗎?


愛雅娛樂


說這樣話的人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我在這裡並非想嘴賤,沒有一個人想得罪或者當噴子。一個家庭也罷,一個家族也罷,他所有的成員都不是由你下一代或者當代任何人來改變(除非計劃生育),所有的家庭成員構成有它的歷史性和當事人的主導性;不是隨便說的,譬如現階段的人,國家讓你生二胎三胎你去調查一下有多少人生?再過去想生能讓你生嗎?五六十……年代你能生多少?人多是力量的口號也有他的意思。所以說一個家庭成員得多少就會演變分裂(分戶)的多少;從而導致了你和他結緣成親(親戚)或者是親人就會有多有少。和他接親們結親你是有選擇人多人少的,你尊重他人嗎?你尊重愛情當事人嗎?再者,你沒有愛心沒有善心沒有包容之心,一個人為中心誰都不是,你可能只活你一個人!這世界親戚再少你都嫌多,反而人家為何滿堂紅,其樂融融再多人家也沒有什麼亂七八糟。所以說這樣話的人就是什麼樣的人都心知肚明。


夏季戀上風


這種小富即安的思想不好吧?親幫親,鄰幫鄰,社會是個大家庭。

互相幫助,盡力而為。進城打工不易,安家更難,世界都知道,你可能吹大了,在城裡,你只是工蟻,藍領,正眼都不看你一眼,親鄰都認為你是大老闆,打擾你,不勝其煩,自找其煩。不為其煩,失去光環。

改革開放前,我家能維持溫飽,包產到戶,我家成幾個村首富,八五年,老婆和五個孩子進城,田地交了,三間瓦房無償送給侄子,另三間給三姐,算母親十年養老生活費,十年後,再給養老費,獨孑,費用全包,

母親到處吹,兒孑當官發大財了,110工資,八五年,全家七口,一人工作,房子分了兩套,,8元錢買只塑料大盆,底朝上當桌子,一隻煤油爐,一人脫只鞋坐地上…

積攢點錢借給老婆娘蓋房,送點給妹妹蓋房,內弟兒子打工發財了,借的錢都還了,當時,磚,三分錢一塊,還錢時漲到五毛。還本,無息,…幫親戚是應該的。

再說我侄女三兒,某市,有次字打錯了,市打成世,吹大了,只是二線城市前五名民營企業家,資產數億。都是親戚鄉鄰為他打工,掙的剩餘價值,三孩自已也是打工起家的,無背景,愛人,總會計師,哥哥也在財務科工作,小舅當鄉官,大舅做報表,沒事上工地,查安全,二舅看庫房,我三姐兩兒在他手下當小包工頭,我大兒去年退休,也到工地打工,淨掙五千元,也不少了,家族,親戚,兩個縣的鄉親,為他出力,成就了他的事業。親戚越少越好?少打擾?



這句話標誌著當代社會已經從過去的鄉土社會、血緣親情社會進化到了現代都市社會。

這說明——當代人已經不需要依賴於土地關係、血緣關係、鄉里關係獲得生存資源,通過社會大分工、在現代工業體系裡好好工作就能生存發展。

這也說明,組成社會的基本結構的家庭,規模正在日益縮小,而效率則不斷提高。

親戚越少越好,是基於現實考慮。過去經濟不發達,養活一個人,需要鄉里鄉親八方共同出力,吃百家飯,大家湊份子供養大學生,結婚了也是七姑八奶一起籌集材料,買房置業,大家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這個時候,親戚就是力量,就是生存資源,親戚越多越好。


但是現在的社會生產關係變化了。農民進城了,他們依靠城市產業而活,工資是單位發的,生活資料是自己賺的,不需要通過大家庭的共同資助,就能過上很好的生活。


他們不虧欠鄉親,在經濟上、道義上都不曾得到幫助。如果時候親戚就成了拖垮他們,降低他們生活質量的潛在原因了。


比如,一對進城的小夫婦好不容易打工立足,突然鄉親們打算投靠他們,一擁而上跑到城裡要求接待、要求管飯、要求導遊,要求介紹工作,你到底幫還是不幫?有能力幫忙麼?

比如有的人藉著血緣關係,伸手打秋風,生老病死,孩子娶媳婦,都管你開口要錢,你給還是不給?


比如家裡長輩老無所依,壓根平時不走動,血緣不那麼親,還是要求到城裡同吃同住,你接納還是不接納?


富鄉親當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大多數主動投靠上來的親戚都是敲骨吸髓的窮親戚,他們的出現,打亂了原本剛剛有起色的小家庭的發展,造成了諸多麻煩不便,他們用親情綁架經濟,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而壓根其實他們並沒有那麼親。


這樣的親戚還真是越少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