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我也要抱抱",外孙求抱抱的动作,透露了亲孙和外孙的差别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长辈偏心,最常见的情况最是发生在外婆带外孙和带自己亲孙子的矛盾中出现。

人们常常认为,外婆会更加疼爱自己的孙子给与他更多的爱护,相对于外孙来说亲孙子更亲。

按理来说孙子是儿子的孩子,外孙是女儿的孩子,血缘上对于老人来说是一样的,应该不存在"偏心"之说。


张女士嫁到离娘家比较远的地方,孩子放了寒假,她就让她母亲也就是儿子的外婆帮忙带带孩子,顺便和自己母亲相处几天以免生分。

张女士还有个弟弟,母亲和弟弟居住在一起,所以弟弟的孩子也自然交由母亲照顾了,所以母亲也是挺辛苦的,要同时照顾孙子和外孙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虽然辛苦,但也是享受儿孙满堂的幸福。

张女士这两天也放假了,打算回娘家看看母亲,远嫁的女儿对母亲的思恋之情是相当强烈的,经过漫长的路程终于回到家,给母亲带了好多,吃的、穿的和用的,母女俩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母亲问问女儿的生活情况,家长里短。

一家人吃完午饭,打算去附近的公园逛逛,她和母亲一人拉着一个孩子,孩子们放假了就像鸟儿脱离了牢笼,来到公园里的两个孩子看见好玩的就想上去动一下,不一会他们发现了个好玩的,一组铜雕像,形态栩栩如生,孩子们很感兴趣,就上去各种摆姿势,让奶奶和妈妈给自己拍照。

孩子真调皮,一会捏捏雕塑鼻子,一会拽着耳朵,两个孩子骑在雕像上,但是一不小心,由于雕像太光滑,没抓稳滑落下来,双双坠落到地上,幸好这个雕塑高度很低,奶奶赶紧过去首先抱起亲孙子,抚摸孩子的头,亲呢的说:"诶呦宝贝儿,摔到哪儿了疼不疼,让奶奶看看",检查完孩子无大碍之后,在孩子额头亲吻了一下,动作很投入但是完全忘记了身边还有一个外孙。

外孙显然不高兴了,撅着小嘴,明显吃醋了,嫌姥姥抱起弟弟,没有抱自己,便对姥姥说:"我也要抱抱"姥姥这时候过来给了她一个抱,安慰了他,孩子脸上才露出笑意。

这一幕被张女士看到了,嘴上没说,但是心里不高兴,觉得母亲对待自己孩子和亲孙子是两种态度,她开玩笑的问母亲"孙子和外孙您觉得哪个亲?"母亲说:"都是我的孙子,他们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

张女士又说:"那您今天怎么先抱亲孙子而不是我儿子呢"母亲解释道:"你也不是不知道你弟媳妇的为人,她可是出了名的小心眼啊,要是让她知道了,那不得造成婆媳关系紧张啊"

张女士这才明白了原因。

人们常说:"外甥狗,外甥狗,吃完就走",外孙是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的孩子,外孙到姥姥家是走亲戚,所以和姥姥的关系一般较为疏远,造成了姥姥疼亲孙子疏远外孙的普遍看法。

认为姥姥疼亲孙子的理由

1、 传统观念影响

中国的姓氏宗族和传宗接代观念影响下,亲孙子是延续家族血脉,传递香火的接班人。

而女儿是嫁到别人家,替别人繁衍血脉的人,生的孩子也是跟随女婿姓,潜意识会认为外孙是"外"家人,所以对于爷爷奶奶来说亲孙子才是"真"孙子,才更多地疼爱。

2、 带外孙只因爱自己的女儿

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女儿跟母亲的关系一般很亲密,母亲为了体谅女儿带孩子的辛苦,因此也会主动承担带外孙的责任,主要是心疼女儿,怕女儿被繁重的生活所累。

但奶奶带孙子就像带自己孩子一样亲,因为孙子是自己的,所以带起来会更加上心,什么最好的优先给孙子。

3、 认为亲孙子会更亲

不少老人认为,外孙子是喂不熟的"白眼狼",逢年过节来一趟,好吃好玩的一享受就走,也不经常看自己,还不如亲孙子实在,整天绕在膝前,围着自己打转转,当然认为亲孙子更亲,所以对亲孙子更好。

"姥姥更疼亲孙子"这种看法未必正确

1、长期和亲孙子相处

其实在老人心里,只要是子女的孩子,他内心都是很喜爱的,只是由于长期和亲孙子自相处在一起,老人对于亲孙子的沟通方式、孩子的脾性、生活习惯各方面都很熟悉,相处起来比较融洽显得亲。

但是外孙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经常和老人相处,这种和老人的陌生感导致看起来和老人不亲,但是心底里,老人对孩子是一视同仁的。

2、婆媳关系的原因

现在年轻人家庭一般都是媳妇把持家务,掌握家庭生活基本开支,丈夫每个月给予老人的生活费,妻子也知晓,要是让姥姥带孩子,容易导致娘家妈和儿媳关系的矛盾,所以姥姥一般对于外孙的花销比较慎重,但对于亲孙子不用太多考虑。

3、和女儿关系更亲

有些儿子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导致和老人关系不好,但是老人有一个贴心的女儿就会让老人很温暖,"爱屋及乌"相比给儿子带孩子,老人更喜欢给女儿带孩子所以也会更爱外孙。

其实没有老人"偏心"这一说,哪个孙子对爷爷奶奶好,夫妻懂得孝敬老人、陪伴老人,老人就能回应更多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