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灶王爺的原名叫什麼?

開心女郎3


“灶王爺”不是世上的人,而是一尊神。相傳,每年小年(臘月二十三)的晚上他都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一年來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和喜怒哀樂。

一提到神,都以為神在天上。其實,民間傳說中,地下也有神仙。比如,土地神、灶神就在地下。天高高在上,居住在天上的神,等級也最高。而地下的土地神、灶神的等級就很低了。

不知大家看沒看過西遊記,小小的弼馬溫孫猴子,只要用金箍棒往地下一杵,土地神老兒就得乖乖的從地下冒出來。天上的諸神就是再小,地下的神,都得伺候著。灶王爺的等級,比土地神還低。

灶王爺起初並沒有名字,老百姓為了吃飽肚皮,就那麼敬著,管它是什麼神,只要天天不餓就行。

到了隋朝,杜臺卿寫了一本書,叫《玉燭寶典》,第一次提出,灶王爺姓蘇,名吉利。從此,灶王爺的大名,就被當時的官方定為“蘇吉利”。但老百姓可沒有那個閒工夫,特意去記灶王爺的大名,還照樣稱呼管他們吃飯的神叫“灶王爺”。


梅死了


  • 關於灶王爺的歷史民俗文化,有一個小故事:

灶王爺也叫做灶神,灶君司命,是神話傳說中等級最低的地仙,民間傳說灶王爺原名張生,本來是個普通的百姓,他娶了妻子之後每天花天酒地,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淪落成街上的乞丐,妻子也因此離他而去了。

後來有一天,他要飯居然誤打誤撞要到了前妻家裡,於是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自己燒死了。玉皇大帝認為張生還能夠回心轉意,沒有壞到底。況且又是本家(玉皇大帝也姓張),既然死在了鍋底,就封了他一個灶王爺爺的官職!灶王爺這個官職,原來是主管人間飲食製作的,後來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管一家人宿命的職能。會在每年的臘月23晚上上天向玉帝報告,大家為了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說自己的好話,就會在灶王爺上天,這一天製作灶糖,目的是用甜甜蜜蜜的糖黏住灶王爺的嘴,因此農曆12月23號也就成了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祭灶日,人們也把它稱為小年。


  • 灶王爺上天彙報什麼呢?

因為他,見天在做飯的地方待著。而古時候,做飯的多是家裡的女人,女人們愛說閒話,東家長西家短,誰家有什麼事兒?灶王爺都躲在灶臺裡聽著呢,不光聽著他還都記下來,每年的臘月23灶王爺就要上天庭,去向玉帝彙報誰誰誰家一年幹了哪些哪些哪些事?

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彙報給做壞事兒的人相應的懲罰。據說做了小壞事要少活100天,幹了大壞事兒要少活300天,老爺子可能是天天守著灶臺盯著家家戶戶做的好吃的。只能看不能吃,他心裡不太平衡,所以他特別愛打小報告。

所以彙報的時候總是撿壞事說唄,人們只好想盡各種辦法給他供奉吃喝,希望它吃了人的嘴短,能多說好話,這個就叫做祭灶,送灶王爺上天。於是有的地方要吃湯圓,希望灶王爺的嘴像蜜一樣甜。有的地方要吃醪糟不僅甜,還有酒味兒,希望趙王爺喝醉了,忘掉要告的壞事兒。


更多的地方要吃灶糖,也叫麻糖,關東糖。希望這灶糖,甜甜的,黏黏的,把趙王爺的嘴黏處,乾脆就別說話了,也就不能向玉帝打小報告了。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23,個別地區是臘月24,江浙滬地區則把臘月24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娛樂加餐


【比干】

我們北方這裡保存著原始的風俗習慣,也有著很精彩的故事,小年這天要換新的灶王爺,俗稱“辭灶”。

很多人以為是迷信,其實我覺得不然,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中國古代,以農立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老百姓的最大希望,並且大過年的在家裡貼張灶王畫,供仰在鍋臺上,新派新色,祈求家人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這也是一家人或者家裡主事人最簡單、最樸實的願望,也稱得上是一種信仰。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河南衛輝)人,殷商宗室,商紂時丞相,紂王三大忠臣之一,《論語》中稱微子、箕子、國神比干為“殷三仁”。周朝尊為“國神”,道教界尊為文曲守財藏真福祿真君,簡稱守財真君、文財真君、財祿真君等,被視為財神,明代著名作家許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義》中的人物。

比干為不世出的賢人,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也就是一顆天生有七個洞的珍奇心臟,後忠臣比干因直諫紂王,而開罪於紂王、妲己。周武王追封為壟神(國神),元順帝追贈比干為太師,爵位仁顯忠烈公。

漢族民間傳說灶神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天彙報,除夕日返回人間,因為他(比干)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現在講“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估計和這個也有關)。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灶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在玉皇大帝多美言,來年喜獲豐收,這就是所謂的祭灶。

因為比干無心嘛,所以對聯曰:

“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





跋涉者蘭州


請問灶王爺的原名叫什麼?。應該說灶神崇拜,淵源流長,大江南北,家家都有,風俗也大同小異,在中國有數千年曆史吧。大概是人類有了家庭之後,安鍋做熟食之後,就出現了灶王,但灶王是誰,是男是女,眾說紛雲,莫衷一是,也無定論,後來有人想到灶必用火燒之,因此有人說灶王爺就是火神祝融,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到了清代,有本《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中國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則是上天安排到人間的灶王爺,奇怪的是大多情況下是一個老翁和一個老媼,也就是人們說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但也有的是中間一老翁兩邊各有一個老媼,而行成了一夫兩妻,或一夫一妻一妾,充分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痕跡。


老兵4200


  說到灶王爺其實這個菩薩還是挺有故事的,其實他以前是一介凡人,而且還好吃懶做,那麼就這樣一個人是怎麼當上灶王爺的呢?這個就讓人非常好奇了,其實這背後也是有故事的,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相關的故事就知道了呀,速度來喵喵吧!

  關於灶王爺的歷史民俗文化

  有一個小故事:灶王爺也叫做灶神,灶君司命,是神話傳說中等級最低的地仙,民間傳說灶王爺原名張生,本來是個普通的百姓,他娶了妻子之後每天花天酒地,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淪落成街上的乞丐,妻子也因此離他而去了。

  後來有一天,他要飯居然誤打誤撞要到了前妻家裡,於是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自己燒死了。玉皇大帝認為張生還能夠回心轉意,沒有壞到底。況且又是本家(玉皇大帝也姓張),既然死在了鍋底,就封了他一個灶王爺爺的官職!灶王爺這個官職,原來是主管人間飲食製作的,後來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管一家人宿命的職能。會在每年的臘月23晚上上天向玉帝報告,大家為了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說自己的好話,就會在灶王爺上天,這一天製作灶糖,目的是用甜甜蜜蜜的糖黏住灶王爺的嘴,因此農曆12月23號也就成了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祭灶日,人們也把它稱為小年。

  灶王爺上天彙報什麼呢?

  因為他,見天在做飯的地方待著。而古時候,做飯的多是家裡的女人,女人們愛說閒話,東家長西家短,誰家有什麼事兒?灶王爺都躲在灶臺裡聽著呢,不光聽著他還都記下來,每年的臘月23灶王爺就要上天庭,去向玉帝彙報誰誰誰家一年幹了哪些哪些哪些事?

  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彙報給做壞事兒的人相應的懲罰。據說做了小壞事要少活100天,幹了大壞事兒要少活300天,老爺子可能是天天守著灶臺盯著家家戶戶做的好吃的。只能看不能吃,他心裡不太平衡,所以他特別愛打小報告。

  所以彙報的時候總是撿壞事說唄,人們只好想盡各種辦法給他供奉吃喝,希望它吃了人的嘴短,能多說好話,這個就叫做祭灶,送灶王爺上天。於是有的地方要吃湯圓,希望灶王爺的嘴像蜜一樣甜。有的地方要吃醪糟不僅甜,還有酒味兒,希望趙王爺喝醉了,忘掉要告的壞事兒。

  更多的地方要吃灶糖,也叫麻糖,關東糖。希望這灶糖,甜甜的,黏黏的,把趙王爺的嘴黏處,乾脆就別說話了,也就不能向玉帝打小報告了。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23,個別地區是臘月24,江浙滬地區則把臘月24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知行河北


小時候家鄉流傳著一段順口溜,說的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在我們北方,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預示從這一天開始,大家就忙了起來,置辦年貨準備過年了。

為什麼說“二十三,糖瓜粘”呢?

這個和傳說中的“灶神”有關。祭祀灶神的風俗由來已久,遠在在我國商朝時期,民間就已經開始普遍祭祀灶神了,在秦漢以前,就被列為五種最重要的祭祀之一。

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

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一家之主”等文字,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神的主要職責

就是掌管人們的飲食生活。玉皇大帝讓他專門負責考察每一戶人家的善惡,讓玉皇大帝參考後加以賞罰。灶神身邊還帶有兩個隨從,一個手裡捧著“善罐”,一個手裡捧著“惡罐”,這家人做一件好事,就記錄在“善罐”裡,做一件壞事,就記錄在“惡罐”裡。

到年終的時候,也就是臘月二十三的這一天,灶神就把每一戶人家在這一年所做的善惡之事分別統計好,返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彙報。

臘月二十三送灶的風俗

送灶又叫辭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放在灶膛口。用糖瓜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的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三十的晚上,再把灶神請回來。這時候,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孩子們穿新衣過新年,全家團圓。

那麼,傳說中的灶王爺到底是誰呢?

古籍中,對灶神的身份記載,少說也有十多種:有說是炎帝、黃帝的,也有說是火神祝融的。黑龍江傳說中,有貪官魚肉鄉里,被一個窮人拍在了廚房的灶上,成了灶神;而在閩南、臺灣一帶,則傳說灶君是玉帝三子,為了偷看女色,才主動要求跑來人間管灶火。

據傳“灶王”應該是位浪蕩公子,名叫張萬倉

張萬倉外號張臘月。其原配丁香勤儉賢惠、美麗善良,由於張臘月喜新厭舊,後門休出丁香女,前門娶來王海棠。只是這王海棠好吃懶做,不幾年家張萬倉的家底被揮霍淨光,張臘月後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討。

有一年臘月二十三,討飯的路上誤到了丁香家,丁香看到張臘月可憐,便不記前仇,讓僕人把他請進來給他一碗龍鬚麵吃。

當他得知這是前妻丁香家時,羞愧難當便一頭撣死在鍋臺上,從此賢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祀他於鍋臺上,傳來傳去,便把張臘月傳為“灶王”,民間也傳下了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張貼“灶王”的習俗。

不管灶王是哪路神仙,臘月二十三,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們祭灶的風俗一直沒有改變。無非是為了表達人們對未來美好的願望,期盼來年平安吉祥,五穀豐登。


那些舊時光


灶王,是很有意思的。先是人有意思,他有時是男人,她有時是女人;她有時是老太太,她有時是美少女。還有她性情不穩定,有時讓人敬,有時讓人愛,有時讓人畏。最後就是名字有意思,因為老變,所以名字也不固定,所以他有很多原名。我試著給大家捋一捋。

男人灶王。

(燧人氏)

從樹上蹦下來的時候,首先要解決的是吃的問題。換一種活法,其中一個想到。或許是,或許是。但因為寫書的是他,於是發現和利用火的就成了。因為火是很重要的,所以發明人就不能是路人甲。因為有了火,這一群人活的比樹上幸福了許多。大家就尊他為王,叫他

燧人氏,給了他一個極好的稱呼:天皇。這一群人幸福了,就自覺的跟著他和他的後人走下去,其中一個叫做炎帝,發明了灶,帶著隊友吃上了熟食,所以他也有了一個別致的稱呼:灶神。因為和另一波兒人打架打成了朋友,大家走到了一起。就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大家也就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炎黃子孫。一家人不分彼此,所以,黃帝做灶王,大家也沒什麼意見。大家的眼裡只有敬慕,奉若神明。可能是大家覺得炎黃二位先祖實在太忙,下廚理灶的事兒還是交給別人比較好,於是就另外安排了一位專職人員祝融,讓他來做灶王。

女人灶王。

崑崙山是座神秘的山。殷人愛祭祀。自然不會忘了這山上的那位擁有無上法力的老太太——西王母。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根本,所以,自然,還得有她老人家來管灶。所以這位豹尾虎齒、蓬髮戴勝的老太太就成了另一款灶王。

抬頭不見低頭見。雖然戴著勝(頭飾),像個女人,可是豹尾虎齒再加上雞窩腦袋,怎麼想、怎麼看,都不那麼順眼。大家想了想,要不,咱們換一個?那就是隗吧。大美女,穿一件大紅風衣,盤著個頭(《莊子•達生》)。赫本那樣的,不但男士喜歡,美女也喜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她吧。

早期的灶王是用來尊敬的。慢慢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們都覺得灶王得有份工作了。

既然是神仙,就得幹神仙的事兒。那就負責有求必應吧。(東漢)應劭說,南陽的陰子方給灶王弄了一隻黃羊祭祀,結果灶王給他們家倆侯爵:一個是執金吾,封原鹿侯,一個是興衛尉,封鮦陽侯。老陰家一看,這買賣不錯,以後祭灶王的時候全用黃羊,反正侯多了是好事兒。(《風俗通義》)幹寶說:不對不對,是四個侯,外帶幾十年省長。(幹寶《搜神記》)

應劭和幹寶兩位形象大使這麼一推廣,灶王的買賣可就生意興隆通四海了。灶王也不單做黃羊的生意了,業務範圍擴大:媳婦兒不孝順公婆,用豬肝碾碎和泥糊在灶裡可治。子孫要想興旺,來個豬頭。養蠶要想好,得來只白雞。(《雜五行書》)

灶王的生意做得好,玉皇大帝覺得該給他安排個行政職務了。

有個詞兒叫商而優則仕。既然住在百姓家裡,拿個小本本兒,記下它們的日常表現,月底給他們考核。搖身一變,灶王又兼了錦衣衛,當然這活兒還得是男的幹。這時的灶王又換了個名兒,叫張單。工作量增加了,編制也得增加呀。於是媳婦兒、閨女齊上陣。媳婦兒卿忌,大閨女察洽,二閨女察洽,三閨女察洽,四閨女察洽,五閨女察洽,六閨女察洽。一家子都有了編制和工作。上級領導玉帝也沒閒著,忙著安排人兒,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長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半一半。有肉大家吃,不吃白不吃。(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這些個東西(不能算人)把小本本上的黑賬每月一次報到玉帝那,玉帝算盤珠一扒拉,犯大罪的,減壽一紀(300天),犯小錯的,減壽一算(100天)。這麼大的棒子壓著,老百姓不得一天天的,好吃好喝好招待?

慢慢地,老百姓弄明白了,這幫子貨色,沒幹什麼好事兒,淨一天天的記黑賬了。

老子不伺候了。“我說灶王,每月一次,你不嫌麻煩呀,一年回一次吧。”灶王同意了。畢竟燒了灶王像,他才能上天。走的時候,弄個糖瓜糊弄一下就得了。畢竟有些善男信女還是很虔誠的。比如這位:

侯:老太太說啦,灶王爺是一家之主啊,咱一家人沒有個灶王爺,一家人沒頭兒啦。

郭:灶王爺是一家之主。

侯:灶王爺在他們家呆了一年啦,把他們家所作的事情都記下來,作了總結,到玉皇大帝那兒去彙報。

侯: 老太太又到紙店買了一份新佛龕,很尊敬地抱著,碰見街坊小夥子,說話了:“大娘,出門兒啦!哈……買佛龕啦?”這不是好話嗎?

侯:“年輕人說話沒規矩,這是佛龕,能說買嗎?這得說請。”

郭:“噢,大娘,我不懂,您多少錢請的?”

侯“咳,就他媽這麼個玩意兒,八毛!”


月淡風青


作為中國最接地氣的神仙,灶王爺是我國大江南北人民都會共同供奉的神仙。他的全名叫做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而真名由於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地域的區別,所以他有五個比較出名的名字,分別為蘇吉利、張奎、高蘭英、禪和張單。除了這五個之外,還有很多人、神或者精怪都可以成為灶神。

不同名字的來源

蘇吉利,魏晉時期,灶王爺第一次擁有了姓名,隋杜臺卿
《玉燭寶典》中有一篇《灶書》,裡面寫著“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所以隋朝時期的灶王爺叫做蘇吉利。

張奎和高蘭英,作為冀中地區最常供奉的灶王爺們,他們二人是一體的。據說是當年姜子牙封神讓二人成為灶神。但是民間也有別的說法,講的是張奎休妻後落魄,乞討到高蘭英門前,見開門者是前妻,羞憤撞灶臺而死,所以死後二人被封神。

禪,唐代的灶王爺並沒有明確的姓氏,根據唐書《雜五行書》的描述,“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

張單,到了清代,灶王爺又有了新的姓名,甚至連性別都明確了起來。《敬灶全書》中記載,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

灶王爺的來歷

從先秦時間算起,就早已有了祭祀灶王爺的習俗,之所以如此,或許是由於古時候人們常年不能吃飽,所以對食物更加珍惜的緣故吧。而關於灶王爺的來歷,一般有三種說法:上古帝王以及後裔們死後成神、鬼神成精後變神以及人死後被封神。

比如我們熟知的黃帝和蚩尤就屬於上古的灶神,而火經過漫長歲月吸收天地之精華,也可以化身成神,不過目前比較主流的灶王爺基本都是由人死後被封神而來。

總的來說,灶王爺的名字著實很多,不過目前最主流的祭拜方式便是單人灶王爺蘇吉利或者張單,以及祭拜雙人灶神張奎、高蘭英夫婦。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習俗有很多都已發生改變,而祭拜灶王爺之所以沒有變,或許是因為老百姓們對於吃飽吃好的執念很深吧。所以,每年的臘月廿三千萬不要忘記祭拜灶王爺哦。


草木皆史


謝敬!

從打記事兒起,就只知道灶王爺就叫灶王爺,千百年來,民間就一直這樣流傳著,因為本人知識匱乏,真不知道灶王爺的原名叫什麼?

個人認為,它叫什麼不重要,關鍵是讓我們能記住的就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名號,“灶王爺”!就可以了!因為,歲歲年年,我們都很敬祝這個神,那個神的,

因為灶王爺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臨近過年,首先讓我們想到的能讓我們吃上熱乎飯的,就是灶王爺,人們都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態 ,家家戶戶祭拜它,祈禱它保佑我們,時刻炊煙升起,天天有飯吃!以讓我們吃飽喝足,這就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願景!……………🙏!

謝悟空!謝閱!




轉運中的幸福


灶王爺又稱灶神,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灶神是神仙中最龐大的基層幹部,是主管廚房之神。因掌管人們飲食,兼考察一家善惡,倍受凡人敬重。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

民間十分重視灶王爺離開人間去玉帝那兒報告的那一天,即十二月廿四日。幾乎家家戶戶在那兩天都要辭灶,即“送灶神”。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年後初四再把眾神接回來,稱之為“接灶”。

學妹也十分敬重灶王爺的勞苦功高。所以十分重視搞好廚房的衛生,平時都會打理得乾乾淨淨的,希望灶王爺喜歡,保佑咱吃啥啥香,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